APP下载

构建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的思考

2016-02-13朱俊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朱俊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构建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的思考

朱俊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构建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对深化校企合作成果,拓展资助资金来源渠道,完善资助体系结构,扩大贫困学生资助面,帮助贫困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意义。

校企合作;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思考

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关系高等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关系实现教育公平、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是不断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帮困体系的重要途径,企业是重要社会资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和企业从合作已逐渐走向产教融合,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双主体育人理念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企业是高职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企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提供了实习基地,随着“冠名班”“订单式培养”“校中厂”“厂中校”等办学模式运行与发展,企业对学校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许多企业设立了“企业奖学金”。在校企合作背景下,引入企业资源投入高职院校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开展合作,拓展资助资金来源渠道,扩大贫困学生资助面,构建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完善“奖、勤、助、贷、减、免、补”资助体系结构,是一项重大课题,对帮助贫困学生实现人生梦想具有现实意义,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目前校企合作办学人才共育过程中资助育人双主体功能缺失

1.从当前情况看,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仍然以政府和学校为主体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使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据调查统计,一般高校中,贫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5%~20%,其中家庭特别困难的占5%~10%。这此贫困生大多出生经济落后地区、农村或城市的失业或下岗职工家庭或单亲家庭,贫困生活阻碍了他们学业的完成。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贫困生现象”,多年来各级政府一直致力于制定和完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和措施,建立起了以助学贷款为主体的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江苏省每年都对高校资助工作进行绩效考核。目前,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有: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的学生贷款制度;以国家助学奖学金为主的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减免学费制度。全日制普通高校还建立了“绿色通道”制度,保证贫困学生按时入学。在国家、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初见成效,基本形成了以“奖、助、补、减、贷”为主体的对贫困生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通过各种措施,不少贫困学生得到了有效的资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相对于日渐增多的学费、杂费,物价的上涨因素,资助的力度显得太小,学校的各种资助,只能暂时缓解学生的生活困难。对于大多数贫困学生来说,缴纳学杂费的压力很大、生活压力增大,尽管学校对一些生活困难的学生不同程度减免了学杂费,但由于减免的面小、减免额度少,多数困难学生要靠勤工俭学、课余打工来解决学费与生活问题。因此,不少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处理不好会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贫困学生的成长与身心健康。此外,社会资助力量薄弱,高校及校内各院系也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在困难学生中设立奖助学金,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社会投入高职院校的资助资源非常有限,发挥作用不大。

2.校企合作背景下资助育人双主体缺失

当前企业对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认同与实践在高职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养方面业已形成的“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双主体育人理念与实践存在很大的差距,资助育人双主体缺失。

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源泉是对“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生产、经营、管理一线,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优秀人才的渴求,在培养高职生适应工作岗位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吃苦耐劳的精神、诚信的品质方面要求高,投入的物力、人力资源比较大,企业期望学校培养的学生在技能方面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需要无缝对接,因此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企业主体身份非常明确。为此,形成了订单培养、基地共建、职教集团、校办企业和企业办校等多种合作办学模式,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双师素质培养、实验实训条件的改善、横向项目的合作,一些企业甚至把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先期投入学校教学,提出了“用明天的技术培养未来的学生”,实现了“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成果,形成了双赢局面。与教育的投入热情相比,绝大部分企业对经济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缺少热情,部分企业对奖励优秀学生感兴趣而且投入的资金有限,与“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双赢宗旨不相匹配,企业没有显现主体地位。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产生资助育人双主体缺失的原因:一是校企双方认识的局限。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宗旨是服务地方面经济发展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行为导向是学生好就业、就好业。对企业来说加强合作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用人成本获得学校具有职业技能优秀的毕业生,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实行校企合作的共同基础就是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以“推进产教结合,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为内涵的合作形态。对“责任共担”内涵定位不到位,对企业资助贫困生缺乏认识。二是企业社会公共义务的缺失,贫困学生的资助一部分来自社会的捐赠,企业是社会主体之一,而且企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应该有这个义务分担教育成本。目前部分规模较大企业在学校校企合作“冠名班”设立了“企业奖学金”奖励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投入了生产设备等改善了实训条件,但是绝大部分贫困生在改善生活方面没有得实惠。绝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助学金等资助贫困生的专项资金。三是利益的驱使。企业行为是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校企合作价值取向是“双赢”,企业设立的奖学金是为了激励职业素质优秀的学生成才,同时提升企业影响力引导优秀毕业生到企业就业,资助贫困生投入大,回报少,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因此,大部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资助贫困生的公益事业缺乏热情。四是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表达,使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五是学校的实力不强,服务企业发展能力弱,导致校企合作的制度不健全,企业资助贫困学生的机制缺失。

二、构建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可行性研究

1.产教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办学趋势使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建立成为必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合作机制的内涵更加丰富,主体责任更加清晰,从而形成“产教深度融合”的格局,进一步明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双主体理念。可以预见,校企融合将是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为构建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导向。

2.互利双赢合作机制的不断完善使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建立成为必然

高职院校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依靠企业的实验、实训条件和科研项目,以弥补学校先进的实习、实训设备的缺乏,场所和资金的不足;必须利用企业资源优势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谋划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建设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质、增强双师素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动力源泉是依靠学校提供的人才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勇气的“懂专业、精技能、高素质”的人才,同时还要储备人才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还需要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也需要学校技术的支持。互利双赢的合作机制必然导致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必然涉及到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现在,企业亦已认识到参与学生过程培养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在学校设立了奖学金,为学生提供了助学实习岗位,部分企业为贫困的大学生提供学费和工作岗位,企业的社会公益性已在校企合作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只要合作深化,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建立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3.企业文化内涵建设的需要使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建立成为必然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价值观、管理理念、道德标准等方面综合体现出的特有的文化形象,对内可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对外可以展示企业面貌,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企业文化具有社会的属性,“责任”、“公益”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企业文化的社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资助贫困大学生,支持公益事业和国家教育事业,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实现了社会价值,树立了企业良好社会形象,提高了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使企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开展受资助的贫困生跟踪服务,可以考察学生,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一条途径。加强大学生企业文化熏陶是大学生迈入社会走向企业重要教育内容,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使大学生产生崇敬、亲近、安全感,吸引毕业学生加盟,有利于企业引进优秀人才。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支持教育事业是企业发展客观需要,因此,企业作为资助育人的双主体之一成为必然。

三、构建校企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的途径

1.健全政府主导的运行机制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必然要求。在宏观层面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推进校企合作的指导意见、办法,营造政策和舆论氛围,加大推进校企互动合作、人才培养的实质性指导;在操作层面上,地方政府要建立专门的办事机构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互动合作、工学结合,切实改变校企合作主要靠关系和信誉建立、维系的问题,增强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各级政府部门要在法律层面对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定指导方针、原则和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进行明确表达,使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具有约束力和驱动力。对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表彰、鼓励,对资助贫困大学生的企业给予相应的税收优惠。

2.建立校企合作双赢的资助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双方利益的共同点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社会高竞争力,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合作双方合作是共赢的。目前贫困生占学生总人数的15%~18%,特别困难的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5%左右。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应该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他们贫困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培养贫困学生成长成才是全社会的责任,是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的体现。国家、学校的资源有限,作为合作的获益方企业应承担相应的贫困生资助责任。按照“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合作宗旨,校企要在合作协议中签署相应条款,明确双方在资助育人方面的主体责任和义务,形成责、权、利对等的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出资企业优先挑选优秀的毕业生作为员工。校企双方合作构建完善的帮困助学体系,比如设立企业资助基金用于资助经济贫困的学生,或在企业“冠名班”、“订单培养班”设立企业奖、助学金,或为“冠名班”、“订单班”贫困学生提供假期勤工助学岗位,或承担“冠名班”、“订单班”贫困学生的学习费用,或接纳优秀贫困学生到企业就业等等。建立校企合作资助运行机构组织实施、协调贫困生资助、励志工作,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构建对资助对象资助绩效的评估和反馈体系。

3.提升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保障资助育人双主体机制的正常运行

目前,高职院校服务企业能力普遍不足导致企业的利益难以实现,是制约校企合作向深度融合的主要因素,更是资助育人双主体难以实现的最大障碍。提升学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是提高企业重视校企合作,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要深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与人文素质的培养,能为企业提供大量的用得上、留得住、有后劲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科研能力,在对企业员工培训,提供技术支持方面能满足企业的需要。学校要主动牵头,建立“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做好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建立现代职教集团,在提高办学水平的同时,积极为企业争取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企业发展服务。组织科研人员加强与企业的横向科研合作,争取政府科研项目,开发新产品,增强企业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高职院校在发展职业教育中要有超常思维,增加向企业的逆向投入进行项目合作共建,真正实现互惠双赢,校企融合。比如把计划建在学校的部分实训项目建在企业,同时发挥生产和实训效能,一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教学、生产双重功能;二是厂中校模式的运用,实现实训项目的生产真实场景,实现产教结合和项目化教学,既提高了技术能力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4.建立校企合作双主体资助育人的科学评价机制

校企合作双主体资助育人不能搞形式,要讲究实效,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校企合作双主体资助育人绩效评估体系与评价标准,成立由第三方参加的“评估工作组”,对合作条件、合作过程、合作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合作双方不断加强和改进资助育人方案、措施,以达到学校、企业、学生期望的效果。科学有效的评估既是对学校和企业的一种监督和约束,也是确保校企合作资助育人步入正常运行轨道的有效机制。

[1]黄才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3).

[2]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3]林娜.新世纪高校辅导员工作重点难点问题探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4]李伟德.构建贷奖助补免的助学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0).

[5]崔永华.贫困家庭学生双线资助及其保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8).

G64

A

1673-0046(2016)8-0177-02

本文为江苏省学生资助专项项目《校企合作背景下完善高职院帮困助学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014JSAIDC42)、《发展性理念视野下高职院学生资助工作转型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4JSAIDB0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资助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