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知行不一”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

2016-02-13陈玮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陈玮亚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知行不一”现状、影响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

陈玮亚

(安徽师范大学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从主体上看,大部分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总结而言即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与我们公认的道德认知不符,出现了“知行不一”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体制的缺陷、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针对这些影响因素,可以相对应地提出解决对策,即改变当前学校德育的模式,由知识化德育转变为生活化德育;同时关注社会大环境,加强对社会大环境的净化与引导;最后,要立足于学生自身,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现状;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21世纪的中国步入了更加开放的全球化时代。全球信息的共享一方面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对国人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尤其对当代大学生,这种冲击更甚。

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担负着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其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把握其道德发展的状态。

一、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知行不一”现状分析

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从主体上看,大部分都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具有正确的道德认知。但是,正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所指出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面临严峻挑战,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仍然有部分学生的道德状况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当前全球信息共享带来了各种社会思潮,多元的社会思潮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空间,使人们在道德认知与实践上开始出现问题。这个问题在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网络学习时代”。网络带来的信息全球化充分地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了他们的见识。但是,大学生处于思想未定型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多元的社会思潮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其中最明显的影响直接表现为大学生道德认知与实践之间的脱节。

中国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以正面教育为主,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将正面的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信仰并最终在生活中践行,以实现知行合一,但部分学生却出现了知行不一的状况。例如,道德规范强调诚信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大学生却屡屡违反诚信原则,考试中作弊的情况屡禁不止;大学生都知道要乐于助人,但是“不扶”、“不救”的新闻依然不时地被报导;大学生也都知道在婚姻中需要担负重要责任,但在大学阶段却抱着“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态度肆意地玩爱情游戏,单纯地追求感官的刺激与异性同居,对其可能带来的伦理后果不加考虑。这些事例不胜枚举,有些行为已经不是“知而不行”了,而是“知而错行”。那么,为什么大学生的道德知行会存在这些问题呢?这需要我们对影响其道德知行的因素进行详细分析。

二、道德“知行不一”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总体状况积极健康,但是越来越多的“知行不一”的案例让我们不得不去重视。对于其影响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道德教育体制的缺陷

这种情况与当前道德教育体制有着很大关系。道德教育是通过道德课程使学生将道德认知经过自我内化转化为道德信仰最后付诸道德实践的过程。这是一个完整的从知到行的过程,但当前的德育只完成了道德认知这个步骤。当前的道德教育可以说是知性德育,它用道德知识的传授与记忆替代了真正意义的道德教育,人们更加注重道德知识的熟记。这样的德育与我们实际的生活相脱离,学生接受道德教育,只是为了完成最后卷面之上的道德知识的考核。道德教育最终的目的应该是使人成为道德的人并给学生带来价值观念与态度的转变,但是当前的道德教育没有真正完成其目的,它浮于表面,变成了一种道德表态或道德表演。

此外,德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对学生的道德知行也有重要影响。当前高校的德育课程为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相比这些课程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德育教师良莠不齐,很多为辅导员或在读研究生兼任,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素质与技能,在教学方法上照本宣科地进行灌输式教育,使得课堂枯燥乏味,因此教学效果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道德认知尚且存在问题,更谈不上道德实践了。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大环境的发展也对学生的道德知行有着重要影响。21世纪知识全球化使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这些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而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成型的特殊阶段,这种情况下,学生在猝不及防中接受了大量西方社会思潮的影响,这些社会思潮与中国传统的社会思潮有着很大区别,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大学生对其缺乏辩证的判断力,在西方有意的文化入侵之下,很容易造成自身价值观混乱,原有的价值观念动摇。

同时随着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广泛普及,中国进入了信息泛滥的时代。网络给人们带来机会的同时,也有着不小的负面影响,各种负面新闻、垃圾信息泛滥,使人们对其真假无从判断。大学生还未步入社会,他们对于社会的认知了解基本来源于大众传媒,对比学校道德教育的正面教育,社会泛滥的负面新闻对大学生的冲击更大,学生容易对社会现实和学校德育产生怀疑,最终产生所谓的5+2<0的情况,即五天的学校教育抵不过两天的社会生活实践。

(三)大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大学生“知行不一”的重要因素。当前大学生基本属于独生子女的一代,特殊的家庭情况使得其成长条件格外优越,但是优越的环境同时也有负面的影响。由于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其多溺爱有加,在生活上各种条件都尽量满足,因而在学习生活中很少遇到挫折。而大学时代是踏向社会的最后一级阶梯,大学生活开始与社会生活接轨,除了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工作等都需要他们去适应。适应的过程势必会有挫折与失败,而他们一旦很难正视自己的失败,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就容易引发悲观、抑郁、自暴自弃等现象。

另外,当前大学生的个人意识强烈,在其进行道德选择的时候,主要是以“我”作为出发点,强调的是自我的利益,个人利益是处于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之上的。为了满足自我利益,在道德实践中往往会违背道德认知,例如考试为了高分作弊,评选弄虚作假等等,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道德方面“知行不一”。

三、道德“知行不一”问题的解决对策

通过对道德“知行不一”问题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当前学校德育的模式

当前知识化德育方式存在很大问题,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变。这并不是意味着道德教育不需要道德知识的传授,只是这种传授方式需要改变,教师传授知识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务必使儿童和青少年所获得的观念——是指导行动的活动的观念,是动力。这样道德观念最终是能够影响行为,使行为有所改进和改善的观念。为了达到此种目的,我们需要借鉴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观点。我们不能把教育与生活分立开来,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要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那么,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着手,发掘课本与社会生活案例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道德观念来分析生活案例,让道德教育走向生活化。这样一来,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引发学生道德态度的变化,最终实现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教师队伍也需要走向专业化。高校的道德教育课程非常重要,个人的道德素质比其他专业素质更为重要。正如蔡元培所说“人之所以为人者,在德与才。而且以德为先,德之将失,才由何而来?”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直接关系着中国未来的发展,因此,这就要求德育教师队伍必须走向专业化,为大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二)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引导

中国当前处于改革开放的复杂环境中,这种情况下更不能片面地从正面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而应该从社会生活本身出发,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大学生当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基本都是大众传媒,网络的影响尤其之大,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对网络等大众传媒加强监管,尽量保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杜绝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虚假信息泛滥的问题。同时,对于真实出现的造成社会恶劣影响的案例,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积极从各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社会生活中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理性地分析,不能一味地正面宣传,正反结合的分析与引导更加贴近实际,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

(三)切实关注学生自身,促进其健康成长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特征,因此与大学生的接触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和困难,赢得广大学生的认可,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才是有效的、可行的。

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充分了解,针对学生特点,着重关注其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种心理健康活动,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其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可以建设高校心理咨询机制和学生心理健康追踪机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长远的跟踪把握,积极进行预防和干预。

其次,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选择功利化的问题要及时疏导,要指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让他们为人民多做好事,逐步消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同时加强学生的法制观教育,引导学生合法地争取个人利益。

[1]叶松庆.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J].青年研究,2003 (6):32-41.

[2]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6.

[3]叶玉清.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1):92-94.

[4]蔡炎斌,刘铁芳.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74-78.

G641

A

1673-0046(2016)8-0050-02

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度研究生创新与实践项目“以人为本视野下的生活化德育研究”(项目编号:2016yks08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