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跑者5000 论文

2016-02-13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6年12期
关键词:监测点疫情



领跑者5000 论文

基础医学

Oct3/4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神经分化中的作用

王舒阳,韩瑞,张广宇,等

目的:探讨Oct3/4在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神经元中的作用。方法:构建大鼠Oct3/4慢病毒载体(Oct3/4-LV)并感染大鼠MSCs;实验分为感染组(感染Oct3/4-LV)、阴性对照组(感染FU-PGC-NC-LV)和未感染组3组;采用β-巯基乙醇诱导各组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元。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SCs感染后形态学变化;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Oct3/4的表达变化;Western b lotting法检测MAP-2和Oct3/4蛋白的表达变化;RT-PCR法检测 MAP-2和 Oct3/4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1)阳性克隆PCR证明大鼠Oct3/4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孔稀释法测定病毒滴度为2×1011TU/L。2)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大鼠Oct3/4慢病毒载体感染成功,感染复数(MOI)值为 10,感染 48 h时感染率最高,荧光表达最强;感染率可达83.4%±2.2%。感染组中,MSCs形态发生变化;MTT提示感染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P<0.05)。3)β-巯基乙醇可以诱导大鼠MSCs向神经元分化,其中以感染组诱导效果最佳,具有比较典型的神经元形态,NSE和MAP-2的表达率与其它各组相比显著增高(P<0.05)。4)感染组与其它各组同时点的Oct3/4表达相比均显著增高(P<0.01)。并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各组Oct3/4表达持续减少,诱导后5 h与诱导前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Oct3/4在大鼠MSCs分化为神经元的过程中可能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Oct3/4;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慢病毒

来源出版物: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2, 28(3): 385-392

入选年份:2012

福建省2006—2010年土源性线虫感染的监测

陈宝建,李莉莎,张榕燕,等

摘要:目的:分析福建省土源性线虫感染及变化情况,为制定该地区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策略与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2010年对福建省漳州市浦南镇浦南村和邵武市鼓山镇鼓山村两个监测点,每年11月份收集3岁以上的常住居民粪便,采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粪检肠道蠕虫卵(一送三检);同时对同村3~12周岁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另外,随机选择粪检阳性者的10户家庭,每年采集其居所附近的菜地、厕所周边、庭院和厨房等4种环境类型的土壤各1份,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蛔虫卵污染情况,用直接镜检法判定蛔虫卵活力。结果:2006—2010年,监测点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45.3% (946/2087)下降至2010年的15.1%(226/1494),下降率为 66.6%。其中监测点各年蛔虫和鞭虫感染者所占的比例均低于10%,而钩虫感染者则占75%~85%;钩虫感染者中,90%以上为农民,65.2%~85.5%为轻度感染。儿童蛲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从 2006年的 46.1% (140/304)下降至2010年的29.8%(36/121),下降率为35.4%,但仍维持在较高的感染水平。检测100户家庭不同环境类型的土壤400份,发现蛔虫卵有21份,其中1份蛔虫卵具有活力。结论:2006—2010年2个监测点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居民钩虫和儿童蛲虫仍维持在较高的感染水平。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疫情;监测点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1):52-55

入选年份:2013

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与主要任务

雷正龙,王立英

摘要: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寄生虫病防治中长期规划,提出了2015年我国血吸虫病、疟疾、棘球蚴病(包虫病),以及其他寄生虫病的防治工作目标。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目标,理清当前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对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及其实施进展进行了分析,以迎接当前寄生虫病防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重点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主要任务;中国

来源出版物: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12, 30(1):1-5

入选年份:2014

口腔医学

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种植的风险与对策

黄建生

摘要:上颌窦底可利用牙槽骨高度不足的种植义齿修复,解决方案只有两个:上颌窦底骨增量的种植技术和避开上颌窦的种植技术。上颌窦底骨增量技术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减低患者对种植手术的依从性。采用最优骨利用原则,避开上颌窦种植技术与上颌窦提升植骨手术相比,更加简单、经济和具有可预见性,同时可节省时间,对一些特殊病例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关键词:上颌窦;种植;并发症;简化

来源出版物: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0(1): 1-9

入选年份:2013

根管充填后牙根抗折强度的研究

窦磊,叶玲,谭红,等

摘要:目的:比较3种不同的根管充填技术对根管充填后牙根抗折强度的影响。方法:40颗完整的离体单根管恒牙经根管预备后随机分成4组,3个实验组分别采用冷牙胶侧压充填、热牙胶垂直加压充填、单尖充填法充填,对照组不予充填。将标本用万能实验机垂直加载直至标本发生纵裂,记录牙根纵裂时的最大抗压载荷和纵裂的类型。结果:3个实验组的平均抗压载荷值分别为(210.04±64.57)、(232.55±50.74)、(216.80±78.03)N,对照组为(179.93±34.03)N;3个实验组之间、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5.0%的牙根纵裂发生于颊舌方向。结论:3种根管充填技术产生的楔力不会降低牙根的最大抗压载荷,3种充填技术对牙根抗折强度的影响无明显区别。

关键词:侧压充填;垂直加压充填;单尖充填法;抗折强度

来源出版物: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3, 31(3): 232-234

入选年份:2013

Vitallium 2000铸造支架及分裂基托设计的临床应用

孙凤

摘要:铸造可摘支架义齿是目前牙列缺损修复中最常用的修复方法之一。Vitallium是一种用于铸造可摘支架的高钻铬钼合金,它有 Vitallium、Vitallium 2 000和Vitallium 2000 plus共3个级别。传统的铸造可摘支架义齿因材料性能的限制,在整体支架设计上,特别是基托设计上变化较小,且铸造卡环的回弹力较差,体积也较人,在应用上有一定缺陷。Vitallium 2000在材料性能上有所改进,相对传统的常用铸造合金具有支架变形较小、折断的可能性低、卡环较易调改等优点。应用Vitallium 2000与Vitallium 2000 plus铸造合金材料,并配合临床情况的一些特殊设计,制作分裂基托义齿,可以解决一些临床的难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可摘局部义齿;分裂基托义齿;Vitallium 2000

来源出版物: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7(2): 119-121

入选年份:2014

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李良忠,张宏印,关雪琳,等

摘要:目的:调查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以指导大学生口腔预防保健。方法:采取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方法并参考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对北京大学6575名新生的口腔健康状况进行检查,检查项目包括龋病、牙龈炎、错牙合 畸形和阻生牙。结果:6575名大学新生的龋病、牙龈炎、错牙合 畸形和阻生牙患病率分别为35.47%、60.87%、19.70%和 24.62%。统计分析表明,男生和女生的龋病、牙龈炎、错牙合 畸形和阻生牙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1.94,P<0.001;χ2= 216.85,P<0.001;χ2=14.54,P<0.01;χ2=23.56,P<0.001);研究生和本科生的龋病、牙龈炎和阻生牙患病率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2,P<0.05;χ2= 129.56,P<0.001;χ2=178.05,P<0.001),错牙合 畸形患病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1,P<0.05)。结论:大学新生口腔健康状况不佳,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口腔预防与保健宣传教育。

关键词:口腔健康调查;龋病;牙龈炎;错牙合 畸形;阻生牙

来源出版物: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09, 27(3): 294-296

入选年份:2014

全景及根尖片对正畸相关牙根吸收诊断准确性的研究

余丽霞,何姝姝,陈嵩

摘要:目的:以CBCT对样本牙根吸收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检验全景片(OPG)及根尖片对正畸相关牙根吸收(RRAOF)定性及分级半定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方法:纳入完成固定正畸治疗的 32例患者的121颗上前牙,正畸治疗前后均拍摄OPG、上前牙根尖片、上前牙CBCT。由3名放射专科医生按照Levander and Malmgren分度法对纳入样本的3种图像的牙根吸收程度分别进行评估,并以CBCT的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检验OPG及根尖片对相同样本牙根吸收定性及分级半定量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OPG、根尖片对相同样本 RRAOF的定性及分级半定量诊断结果,与CBCT相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根尖片和OPG对RRAOF定性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71.6%和78.4%,特异性分别为25.5% 和51.1%,准确度分别为53.7% 和 67.8%。结论:根尖片与OPG对正畸相关牙根吸收的诊断准确性较差。

关键词:正畸相关牙根吸收;全景片;根尖片;锥形束CT

来源出版物: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12, 30(2): 169-172

入选年份:2014

临床医学综合

体外膜肺氧合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肺功能支持中的应用

段大为,李彤,秦英智,等

摘要:目的:总结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的方法和经验。方法:5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均在呼吸机辅助吸入氧浓度(FiO2)1.00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0.70~0.85。男3例,女2例。5例患者分别经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采用V-V模式ECMO转流进行肺功能辅助,膜肺氧流量与血流量比为2∶1~1∶1,吸入氧浓度0.21~1.00;呼吸机氧浓度0.30~0.70,呼吸末正压(PEEP)5~10 cm H2O;活化凝血时间(ACT)维持在160~250 s;在ECMO撤离观察期间关闭膜肺气体,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和血气无明显变化后即可停 ECMO并拔管,继续呼吸机辅助。结果:5例患者辅助时间48~330 h,平均178.2 h;ECMO辅助流量2.4~4.0 L/min;ECMO撤离观察时间4~24 h。4例患者顺利撤离ECMO过渡到呼吸机辅助呼吸,1例患者家属放弃治疗而死亡。结论:股静脉-颈内静脉置管V-V模式ECMO转流可以为甲型H1N1流感危重患者提供有效的肺功能辅助,为患者过渡到适宜呼吸机辅助的状态争取时间。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体外膜肺氧合;机械通气;辅助呼吸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3): 161-163

入选年份:2013

降钙素原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诊断作用

廖雪莲,金晓东,康焰,等

摘要:目的:评估降钙素原(PCT)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诊断试验,将2009年6月1日至10月1日连续收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接受机械通气超过48 h、疑诊为VAP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进入ICU时已存在明确感染或诊断为肺癌以及在观察期间并发肺外器官感染的患者。测定合格研究对象进入研究时以及疑诊VAP当日的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计算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机械通气≥48 h的372例患者中,共有31例筛查合格的研究对象在研究期间49例次达到VAP疑诊标准,其中确诊23例次,未确诊26例次。确诊组在疑诊VAP当51 PCT[0.68 μg/L(四分位间距0.28,2.31)]显著高于未确诊组[0.18 μg/L(0.06,0.28),P<0.01]。以0.31 μg/L为截断值,PCT的诊断敏感性为73.9%,特异性为80.8%;相比而言,CPIS以5分为截断值时的诊断敏感性较高,为95.7%,但特异性较低,仅53.8%;CRP以109.5 mg/L为截断值的诊断准确性最差,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56.5%、61.5%。以PCT≥0.31 μg/L和CPIS≥5分联合诊断VAP,其敏感性无明显改善,为69.6%,但特异性显著提高,为88.5%。结论:在VAP的早期诊断中,PCT的特异性明显优于CRP以及CPIS;将PCT与CPIS联合诊断,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从而有效排除诊断假阳性,对VAP的确诊有一定临床价值。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降钙素原;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反应蛋白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3): 142-145

入选年份:2014

乌司他丁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陈安宝,梁道明,袁勇,等

摘要: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炎症因子的抑制作用。方法:72只SD大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中毒组(PQ组)和UTI组3组。按120 mg/kg灌胃百草枯造成急性百草枯中毒模型,2 h后UTI组腹腔注射UTI 75 ku/kg,对照组和PQ组腹腔注射10 mL/kg生理盐水,均每日1次。于给药后6、24、72 h取大鼠眼眶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2水平。结果:PQ组各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TI组给药后6 h TNF-α水平明显降低,至24 h时升高,然后再次下降,各时间点TNF-α水平均显著低于PQ组(P<0.05)。PQ组6 h和24 h血清IL-1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UTI组给药后各时间点IL-1A明显降低,与 PQ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Q组血清IL-2水平仅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UTI组给药后6 h IL-2明显降低,24 h有所升高,至72 h明显低于PQ组(P<0.05)。结论:UTI可明显抑制急性百草枯中毒大鼠血清TNF-α的释放,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1β 和IL-2的释放,对急性百草枯中毒炎症反应大鼠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关键词:百草枯;中毒;大鼠;乌司他丁;炎症因子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9, 21(6): 371-372

入选年份:2014

血乳酸水平及清除率和升高时间与重症监护病房危重患者预后的关系

王昊,吴大玮,陈晓梅,等

摘要:目的:探讨乳酸动态监测指标与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患者预后的相关关系,并对这种关系进行量化评价。方法:收集101例乳酸升高的危重患者,分为死亡组(50例)和存活组(51例),比较两组的乳酸监测指标(乳酸水平、乳酸升高时间、乳酸清除率)、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APACHE I)评分及其他反映器官功能的指标,使用 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与预后显著相关的指标。以相应的乳酸指标进行量化分组,分别比较各组休克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APACHE I评分和病死率。结果:死亡组入ICU乳酸值、乳酸峰值、APACHE I评分高于存活组,12 h和24 h乳酸清除率、PH值低于存活组(P <0.05或P<0.01)。乳酸峰值、12 h乳酸清除率、APACHE I评分和pH值与患者的预后明显相关,相对比值比(OR)分别为1.466、0.922、1.208、0.032。乳酸峰值≥10 mmol/L、12 h乳酸清除率≤10%的患者病死率明显升高,分别为77.8%和70.6%(P<0.05和P<0.01),乳酸升高时间>24 h时病死率虽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酸峰值、12 h乳酸清除率、APACHE Ⅰ评分和pH值是评价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乳酸峰值≥10 mmol/L、12 h乳酸清除率≤10%时应警惕患者较差的预后,而乳酸升高时间评价预后的价值有限。

关键词:乳酸;乳酸清除率;乳酸升高时间;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病;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9, 21(6): 357-360

入选年份:2014

血糖波动对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

虞竹溪,顾勤,郑以山,等

摘要:目的:探讨血糖波动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ICU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监测入住ICU 72 h内血糖值,记录初始血糖(GluAdm)、平均血糖(GluAve)、血糖标准差(GluSD)、血糖变异系数(GluCV)。按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49例)与死亡组(41例),比较两组间GluAdm、GluaVe、GluSD、GluCV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血糖波动与预后的相关性。根据GluSD、GluCV值平均分为4个亚组,比较各亚组间 ICU病死率及院内病死率。结果:死亡组患者GluAdm、GluaVe、GluSD、GluCV均明显高于存活组[GluAdm:(11.47±3.91) mmol/L比(9.23±2.96) mmol/L,GluaVe:(9.22±1.31) mmol/L比(8.28±1.15) mmol/L,GluSD:(2.62±0.97) mmol/L比(1.66±0.64)mmol/L,GluCV:0.28±0.10比0.20±0.07,P<0.05];GluSD、GluCV 的 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82±0.049和0.757±0.053,明显高于GluAdm、GluaVe的AUC(分别为0.669±0.058和0.690±0.056,P<0.05)。GluSD 4.35~5.66 m mol/L组 ICU病死率为 95.7%,院内病死率为98.6%;GluCV 0.378~0.500组ICU病死率为83.3%,院内病死率为100.0%。结论:GluSD、GluCV升高与危重症患者 ICU病死率和院内病死率显著相关,较GluAdm、GluaVe评价预后更准确;降低血糖波动是有效控制血糖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危重症;血糖波动;预后;强化胰岛素治疗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9, 21(8): 466-469

入选年份:2014

右美托咪啶在重症监护病房应用的研究

姚莉,周小妹,赵晶晶

摘要: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啶对重症患者的镇静、镇痛作用以及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6月—2010 年 5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需要镇静、镇痛的 73例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右美托咪啶组(35例)和咪达唑仑组(38例)。右美托咪啶组经静脉泵入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啶1 μg/kg、10 min,继以0.2~0.7 μg·kg-1·h-1维持;咪达唑仑组给予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6 mg/kg,再以0.04~0.20 μg·kg-1·h-1维持。比较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机械通气时间、顺行性遗忘情况、唤醒时间、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率等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使两组患者 Ramsay评分均在 2~4分时,右美托咪啶组视觉模拟法(VAS)评分低于咪达唑仑组[(2.38±0.48)分比(6.07±0.79)分,P<0.01];唤醒所需时间显著短于咪达唑仑组[(0.17±0.03)h比(1.63± 0.56)h,P<0.01]。右美托咪啶组有2例出现血压下降,自主呼吸频率无明显变化;咪达唑仑组有7例出现血压下降,2例出现自主呼吸频率下降(P<0.05)。右美托咪啶组中有4例产生顺行性遗忘;咪达唑仑组所有患者均产生顺行性遗忘(P<0.05)。右美托咪啶组和咪达唑仑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6± 1.68)h比(5.21±1.56)h,P>0.05]。结论:右美托咪啶可作为ICU镇静、镇痛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咪达唑仑;重症监护病房;镇静;镇痛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10): 632-634

入选年份:2014

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内稳态影响的临床分析

倪海滨,李维勤,柯路,等

摘要:目的:评价液体复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入院的22例SAP急性期患者根据设定的液体复苏目标进行液体复苏,比较患者复苏前后血气分析、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的变化,并分析复苏液体总量与血Cl-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例SAP患者平均复苏时间(15.0±2.4) h;复苏液体总量3459~4203 mL,平均(3 910±102) mL。液体复苏后血Na+(mmol/L)和血Cl﹣(mmol/L)均较复苏前升高(Na+:145.83±1.85 比139.67±2.25,Cl﹣:117.33±1.64比101.83±1.77,均P <0.05),血pH值、血细胞比容(Hct)、阴离子隙(AG,mmol/L)、血乳酸(mmol/L)较复苏前下降(pH值:7.39±0.02比7.42±0.02,Hct:35.63±1.58比46.85±2.38,AG:8.02±1.21比 14.47±0.89,血乳酸:1.10±0.18比1.97±0.15,P<0.05或 P<0.01);血 Cl﹣与复苏液体总量之间存在正相关(r=0.7208,P<0.01)。结论:对SAP患者应制定适宜的液体复苏目标,控制晶体液输入总量,在液体复苏同时,应注意监测患者内环境的变化。

关键词:液体复苏;胰腺炎,急性,重症;内稳态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9): 522-524

入选年份:2014

机械通气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刘大为

摘要:经过多年来对机械通气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操作技能的发展,机械通气已经成为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在对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的治疗过程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共识和普遍的应用。ALI与ARDS在重症患者中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和相关病死率,也因在最近一些公共医疗卫生重大事件中作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而被广为关注。

关键词: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公共医疗卫生;治疗方法;ARDS;急性肺损伤;认识水平;重症患者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3): 129-130

入选年份:2014

广西地区13家综合医院肺栓塞诊断技术分析

李党育,秦志强,唐素兰,等

摘要:目的:了解各种肺栓塞(PE)诊断技术在诊断PE中的应用。方法:对广西地区1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1995年至2007年PE病例的诊断方法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根据临床表现以及普通检查诊断的 PE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根据特殊影像检查结果或尸体解剖诊断的病例为确诊病例。比较各种PE诊断方法在诊断为PE患者中的比例以及不同年份各种诊断方法所占比例。结果:1995年至2007年13家医院诊断为PE患者460例,其中确诊病例237例(占51.52%),临床诊断病例223例(占48.48%)。2002年至2007年确诊病例占同期PE病例的55.13%,较1995年至2001年14.63%明显提高(χ2=24.522,P<0.01)。237例确诊病例中,17例由2项检查确诊,由肺动脉造影、CT肺动脉造影、超声检查、磁共振成像以及尸体解剖各诊断27例(11.39%)、214例(90.30%)、6例(2.53%)、5例(2.11%)和2例(0.84%),没有肺通气灌注显像确诊病例。2003年以后采用CT肺动脉造影广西地区确诊PE所占比例升高。其他检查技术则略有下降。结论:CT肺动脉造影是广西地区诊断 PE的首选方法,其他诊断技术的临床应用有待加强。

关键词:肺栓塞;诊断;CT肺动脉造影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0, 22(3): 139-141

入选年份:2014

右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用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术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比较研究

万林骏,黄青青,岳锦熙,等

摘要:目的:研究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用于外科重症监护病房(SICU)术后机械通气(MV)患者的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术后带气管导管人SICU行呼吸机辅助通气患者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咪达唑仑(98例)和右美托咪定(102例)镇静治疗,两组均常规给予芬太尼持续静脉泵入镇痛,根据Prince-Henry镇痛评分调整芬太尼剂量,使疼痛评分维持在1~2分;根据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SAS)调整镇静药剂量,使镇静深度评分控制在2~4分;连续监测记录呼吸机参数、心电图、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并进行血气分析。观察记录两组药物用量,MV时间,以及低血压、心动过缓、谵妄、恶心等副作用发生率。结果:右美托咪定与咪达唑仑均能使患者达到镇静及镇痛目标评分,右美托咪定组更易唤醒并保持安静。与咪达唑仑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芬太尼用量(μg·kg-1·h-1)明显减少(0.23±0.13比0.41±0.12,P<0.01),MV 时间(h)明显缩短(7.20±6.29比12.44±8.96,P<0.01),低血压发生率(27.45%比11.22%)和心动过缓发生率(24.51%比10.20%)明显升高(均P <0.05),谵妄发生率明显降低(3.92%比 31.63%,P<0.01),恶心发生率降低(9.80%比11.22%,P>0.05)。将右美托咪啶组按是否发生低血压再分为两个亚组分析:低血压与非低血压组间术中失血量(mL/kg)、术中输液量(mL·kg-1·h-1)、术后当日及术后1 d血乳酸含量(mmol/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失血量:12.79±12.13比13.52±11.62;术中输液量:11.91±4.59比13.09±7.05;术后当日乳酸含量:1.88±1.07比1.71±0.87,术后1 d乳酸含量:1.43±0.98比1.37±0.79,均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外科术后MV患者镇静效果满意,易唤醒,谵妄发生率低,可缩短MV时间,减少芬太尼用量约50%,是一种较为理想的SICU镇静剂。但要加强用药期间的监测,防治低血压和心动过缓。

关键词:右美托咪定;咪达唑仑;镇静;副作用;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3(9): 543-546

入选年份:2014

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对重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研究

李召辉,肖军,李金泽

摘要:目的:探讨入重症监护病房(ICU)时血浆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水平是否是预测重症患者预后的独立因子。方法:采用前瞻性、单中心、观察性研究方法。选择6个月内入本院ICU>18岁的120例患者,最终有88例患者符合试验要求。血浆NT-pro-BNP样本在进入ICU时收集;计算进入ICU后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的最差值;入ICU后28 d患者生存状态为预测终点。结果:入ICU 28 d死亡35例,病死率为39.8%。88例患者血浆 NT-pro-BNP水平(ng/L)为 1221.7(78.7~5500.0),生存组明显低于死亡组[781.8(78.7~5066.6)比2774.5(166.8~5500.0),P<0.01]。男性NT-pro-BNP水平(ng/L)高于女性[1585.5(103.7~5100.0)比794.5 (78.7~5500.0),P<0.05];性别与NT-pro-BNP水平有相关性(r=-0.224,P<0.05)。进入 ICU时重度感染患者 NT-pro-BNP水平(ng/L)较其他患者更高[3416.1 (103.7~5100.0)比883.4(78.7~5500.0),P<0.01];入ICU时是否存在重度感染与NT-pro-BNP水平有相关性(r=0.285,P<0.01)。NT-pro-BNP和APACHE Ⅱ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4[95%可信区间(95%CI)0.628~0.840]和 0.747 (95%CI0.637~0.85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ICU 时NT-pro-BNP水平>1418 ng/L和APACHE Ⅱ评分均可作为28 d生存状态预测的独立因子[相对比值比(OR)5.235,95%CI 1.819~15.071;OR 1.105,95%CI1.819~15.071]。以入ICU时NT-pro-BNP最佳临界值1418 ng/L为分界点进行生存分析,高于此值者生存率比低于此值者低(χ2=16.9,P<0.01)。结论:入 ICU时血浆NT-pro-BNP>1418 ng/L和APACHE Ⅱ评分可作为重症患者短期生存状态的预测因子;NT-pro-BNP值可能用来诊断或者鉴别重度感染患者。

关键词:N末端B型钠尿肽;B型钠尿肽;预测;危重症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1, 23(3): 179-182

入选年份:2014

降钙素原对急诊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的价值

刘慧琳,刘桂花,马青变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脓毒症的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的价值。方法:90例患者中有脓毒症42例、严重脓毒症48例,检测两组患者血清PCT水平及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例、乳酸水平;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PCT及相关炎症指标鉴别脓毒症高危患者的能力,并对PCT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WBC、乳酸、hs-CRP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与脓毒症组比较,严重脓毒症组PCT浓度(μg/L)、hs-CRP(mg/L)、WBC(×109/L)、SOFA评分(分)均明显增高(PCT:7.228±2.153比0.172±0.165,hs-CRP:102.68±90.99比 29.05±28.76,WBC:14.15±8.14 比8.15±4.55,SOFA评分:9.87±2.47比3.09±1.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中性粒细胞、乳酸(mmol/L)略有升高(中性粒细胞:0.820±0.094比0.740±0.130,乳酸:1.47 ± 0.99比1.18 ± 0.6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T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08,高于WBC、中性粒细胞、乳酸和hs-CRP(AUC分别为0.124、0.042、0.551 和0.262);且PCT为1.000 μg/L时,敏感性为80.3%,特异性为72.2%,优于其他传统炎症指标。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PCT与SOFA评分和WBC均呈显著正相关(r1=0.418,P1=0.006;r2=0.251,P2=0.011),而与乳酸、hs-CRP均无明显相关性(r1=0.186,P1=0.155;r2= 0.089,P2=0.133)。结论:血清PCT对脓毒症患者早期诊断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必要时可作为危重病患者的常规监测指标,且有助于临床医师对脓毒症严重程度的评估。

关键词:降钙素原;脓毒症;超敏C-反应蛋白;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5): 298-301

入选年份:2014

吸气与呼气压力-容积曲线对确定最适呼气末正压的比较性研究

刚丽,孙晓义,徐金全,等

摘要:目的:根据吸气与呼气压力-容积曲线(P-V曲线)确定呼气末正压(PEEP),探寻最适PEEP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方法。方法:20只ARDS模型犬按配对随机法分成两组。用软件根据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Levenberg-Marquardt ite rative a lgorithm)求解Boltzmann公式参数,根据公式计算P-V曲线呼气支真正拐点压力(Pinf d)或吸气支相应的低位转折点压力(Plip)值。对照组(吸气支)应用P-V曲线PLip+2 cm H2O(1 cm H2O=0.098 kPa)作为最佳PEEP值;实验组(呼气支)应用P-V曲线Pinfd作为最佳PEEP值。两组分别监测0、2、6、12、24及48 h的心率(HR)、血压(BP)、指尖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肺静态顺应性(Cst)、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两组ARDS模型犬氧合指数均明显升高,实验组监测12、24、48 h时氧合指数(mm Hg,1 mm Hg=0.133 kPa)明显高于对照组(12 h:177.63±8.94比165.60±8.90,24 h:194.19±10.67比168.70±10.60,48 h:203.15±13.21比171.26±9.21,P<0.01);监测2、6、12、24及48 h Cst(mL/cm H2O)明显高于对照组(2 h:41.00±4.17比36.20±3.90,6 h:44.00±4.65比36.88±3.39,12 h:46.92±5.47比 37.92±3.10,24 h:42.83±8.97比37.92±3.09,48 h:42.64±9.04比 37.97±2.98,P<0.05 或P<0.01)。结论:根据P-V曲线呼气支确定最佳PEEP治疗ARDS较吸气支更优。

关键词:压力-容积曲线;呼气支;吸气支;肺静态顺应性;最佳呼气末正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2): 74-77

入选年份:2014

地震救援中实施远程医疗服务:把最好的医学专家送到灾区人民身边

黎檀实,柴家科

摘要:目的和方法:总结解放军总医院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2013年“4·20”四川芦山地震救援中发挥其远程医疗服务的经验,探讨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用。结果和结论:在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后,解放军总医院专家医疗队及时将无线便携式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发送至地震灾区伤员集合点医院,第一时间组织开通面向灾区服务的远程医疗会诊系统,与位于地震灾区的多家医院及地震救援队救护车远程医疗系统联通,提供24 h包括急诊和危重症救治、骨科、脑外科、肝胆外科、妇产科等相关专业的远程救援服务,对地震伤员的抢救提出了诊断和救治意见,形成了救灾现场专家与后方专家的良性互动,使灾区专家医疗队的救治能力倍增。解放军总医院在芦山地震中共进行远程医疗会诊110余例,在对灾难现场的受伤人员进行有效的紧急救治中实现了实时高清会诊和现场手术指导,并在业务层面实现了多媒体通信系统与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对接,在功能层面实现了各联盟医院的视频、音频和数据以及医疗业务的互联互通,为我国在灾难救援中实施远程医疗抢救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芦山;地震;救援;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来源出版物: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5): 262-264

入选年份:2014

降钙素原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病情预后的判断价值

黄伟平,江稳强,胡北,等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计数(WBC)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方法,选择本院重症监护病房(ICU)2010 年5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SIRS患者72例,于患者入ICU 1、3、5 d分别测定外周静脉血PCT、CRP及WBC。按有无感染灶分为脓毒症组(49例)和非脓毒症组(23例),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动态变化的差异,将有差异的指标与序贯器官衰竭评分( SOFA)进行相关性分析;随访28 d临床结局,分为死亡组(19例)和存活组(53例),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动态变化的差异;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相关指标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效能,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其预测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脓毒症组入ICU 1、3、5 dPCT(μg/L)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1 d:2.5±0.3比0.9±0.2,3 d:1.9±0.3比0.6±0.2,5 d:0.9±0.1比0.5±0.1,P<0.05),而CRP及WBC与非脓毒症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脓毒症组随治疗时间延长PCT逐渐降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非脓毒症组PCT水平与治疗时间无关;PCT与SOFA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r=0.979,P<0.05)。死亡组患者入ICU 1、3、5 d PCT(μg/L)、CRP (mg/L)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CT 1 d:2.0±0.8比0.8±0.3,3 d:2.2±0.7比0.6±0.3,5 d:2.4±1.0比0.4±0.1;CRP 1 d:422±45比411±44,3 d:418±39比403±52,5 d:392±38 比382±46,P<0.05),而WBC与存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存活组随治疗时间延长PCT显著下降,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死亡组与治疗时间无关,PCT持续在较高水平;而CRP、WBC随时间变化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CT和CRP预测患者28 d生存的AUC分别为0.824和0.720(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T>2.23 μg/L是预测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值)=1.773,95%可信区间(95%CI)为(1.033,3.214),P=0.015]。结论:SIRS患者血清PCT有助于早期鉴别脓毒症与非脓毒症,动态监测PCT可预警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可能是预测28 d生存情况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降钙素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预后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2, 24(5): 294-297

入选年份:2014

开辟经腹心肺复苏新途径

王立祥,郑静晨

摘要:1960年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提出,标志着现代心肺复苏(CPR)的开始,经过50余年的探索实践,院内CPR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虽有提高,但患者的生存率却不理想。因此,需要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跟现代医学的前沿技术,立足于临床CPR工作中的实际需求,不断开辟CPR的新途径,完善和发掘CPR适宜技术与方法,进一步提高CPR患者的生存率,可谓是我们急救医学工作者所面临的艰巨任务。

关键词: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自主循环恢复;CPR;医学工作者;人工呼吸;现代医学;适宜技术

来源出版物: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13, 25(2): 68-69

入选年份:2014

流行病学、环境医学

我国控制地方性砷中毒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刘开泰

摘要:地方性砷中毒(Endemic arsenism)又称地砷病,我国发现地砷病最早的病区是 1953年在台湾省台南和嘉义县,并以乌脚病著称于世界。大陆发现第一个地方性砷中毒病区是 1980年在新疆奎屯地区,随后在内蒙古、贵州、山西、宁夏、辽宁、吉林等省(区)也发现了砷中毒病区。1992年卫生部认定地方性砷中毒为地方病,并列入国家重点疾病防治计划。截止到2005年,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县有43个。人口高达1400.7万人。世界许多国家包括阿根廷、孟加拉国、智利、匈牙利、印度和美国等国均有砷污染引起健康危害的报导。

关键词:砷中毒;流行现状;预防和控制

来源出版物: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2007, 26(1): 4-5

入选年份:2012

AMOS-PCR对布鲁氏菌种型鉴定的应用

姜海,崔步云,赵鸿雁,等

摘要:目的:评价 AMOS-PCR方法鉴定布鲁氏菌种型的特异性和实用性。方法:用已建立的 AMOS-PCR方法在国内检测标准菌株和对国内分离的布鲁氏菌地方株种型进行检测。结果:羊种布鲁氏菌、牛种布鲁氏菌1,2,4、猪种布鲁氏菌 1型和绵羊附睾布鲁氏菌有特异条带。结论:AMOS-PCR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的鉴定布鲁氏菌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布鲁氏菌;AMOS-PCR;鉴定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9, 25(2): 107-109

入选年份:2013

1996—2006年中国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宋森,唐青,冯子健,等

摘要:目的:分析1996—2006年中国狂犬病流行特征,探讨狂犬病流行相关因素,为狂犬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 1996—2006年中国狂犬病疫情资科,用EXCEL 2003和MAPINFO 7.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计算,绘制相关统计图表。对中国近 11年狂犬病流行情况、分布特征和疫情动态特征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1年闻全国共报告狂犬病14065例;发病人数逐年上升;2001与2003年上升幅度最大。除青海与西藏外,共 29个省份有狂犬病病例;发病人数居前5位的省份依次是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和江西,占全国病例总数的68.61%。男女性别比为2.20∶1;27.04%为 15岁以下儿童;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发病居前3位,占全部病例的89.16%。62.36%病例发生在夏秋季节。结论:应降低疫苗价格,加强高发地区狂犬病的防制,加强跨地区运输动物的检疫,加强农村地区犬的管理。

关键词:狂犬病;流行特征

来源出版物: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2008, 24(6): 584-586

入选年份:2013

我国血吸虫病的监测与预警

周晓农

摘要:建立有效、快速反应的监测与预警机制,是一个地区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前提。本文结合传染病监测与预警机制以及监测、预警与响应等基本概念,就近年来我国在血吸虫病监测与预警等方面的研究动态与相关进展作一系统分析与探讨,以提升我国血吸虫病的监测与预警水平。

关键词:血吸虫病;监测;预警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 21(5): 341-344

入选年份:2014

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分析

郝阳,王立英,周晓农,等

摘要:目的:分析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及其原因,为进一步推进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鄱阳湖区新建、南昌、都昌、星子、余干和鄱阳等6县2005—2008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国家级监测点资料及传染源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分析疫情变化趋势及与传染源控制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05—2008年鄱阳湖区人畜感染率持续下降,但钉螺感染率呈升高趋势,且感染螺环境出现率维持在较高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感染螺环境出现率、钉螺感染率、感染螺面积均与当年及上一年的当地牛存栏数呈正相关关系,且后者相关系数高于前者;牛感染率与居民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仍然较高。当地敞放的牛仍为血吸虫病传播的主要传染源,是造成钉螺感染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传染源;策略;鄱阳湖区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 21(5): 345-349

入选年份:2014

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效果

依火伍力,周艺彪,刘刚明,等

摘要:目的:观察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的效果,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收集综合治理试点 2005—2008年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经过4年的综合防治,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均降低并维持在1%以下,2008年试点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2005年下降93.91%(χ2=162.27,P<0.01);家畜感染率迅速下降至1%以下,2008年家畜平均感染率较2006年下降94.69%(χ2=97.95,P<0.01);有螺面积下降近1/3,活螺密度由2005年的0.42只/0.1 m2下降到2008年的0.09只/0.1 m2;2007年后未再发现阳性钉螺。结论:高山峡谷型流行区实施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迅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关键词:血吸虫病;综合治理;传染源;高山峡谷型;普格县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 21(4): 276-279

入选年份:2014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综合治理效果评价

孙乐平,梁幼生,吴红辉,等

摘要:目的:评价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重点村(血防重点村)实施综合治理的效果。方法:收集107个血防重点村的基础资料和综合治理措施实施情况,采用现场调查方法,每年对血防重点村历史有螺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进行人畜病情调查,分析17个实施血防重点村综合治理县(市、区)螺情指标和人畜病情指标变化趋势,比较对策实施前后疫情控制效果。结果:在全省17个县(市、区)的 107个血防重点村共实施“以机代牛”931头,圈养家畜8554头,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75129座,硬化护坡河道217.4 km,建造阻螺涵闸 144座,切滩清淤土方324万m3,种植灭螺1521.07 hm2,兴林抑螺 1746.01 h m2,蓄水养殖灭螺906.47 hm2,药物灭螺13671.52 hm2,居民查病20.87万人,血防健康教育54.85万人次。实施综合治理后,17个县(市、区)全部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其中1个县恢复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个县(市、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003—2008年17个县(市、区)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感染率、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钉螺面积分别为7243.06、7625.23、7701.07、5887.96、4487.75和3775.26 hm2,感染性钉螺面积分别为2173.93、2130.53、1767.70、1444.34、802.73和124.19 hm2,钉螺感染率分别为0.31%、0.16%、0.13%、0.21%、0.09%和 0.02%,居民感染率分别为0.57%、0.20%、0.13%、0.03%、0.01%和0.02%,家畜感染率分别为0.40%、0.37%、0.10%、0.04%、0.01% 和0,分别比实施综合治理前下降了47.88%、94.29%、92.55%、96.94%和 100%。结论:整合部门资源,实施整村推进,是加快防治工作进程,实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评价;江苏省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09, 21(4): 285-289

入选年份:2014

杀螺药物氯硝柳胺研究进展

邢云天,戴建荣

摘要:氯硝柳胺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推荐使用,也是我国目前常用的杀螺药物。其难溶于水和一般的化学溶剂,但杀螺效果好,对哺乳动物毒性低,对环境污染少,是一种较为安全、理想的杀螺药物。本文主要就其基本性质、杀螺效果、毒性、剂型和测定方法等作一综述。

关键词:氯硝柳胺;钉螺;灭螺药物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5):504-508

入选年份:2014

扬州市输入性恶性疟现状及防制对策

徐玉慧,高扬,杨军,等

摘要:目的:了解扬州市输入性恶性疟流行动态,提出防制对策,为进一步加强输入性恶性疟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5—2009年扬州市疟疾年报表及个案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9年扬州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分别为 1、0、7、2、26例,全年均有发病。患者均为男性,80%以上的患者集中在20~50岁年龄段。病例主要分布在宝应、江都、邗江等地。结论:扬州市输入性恶性疟发病呈上升趋势。要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防病意识和诊断准确率,规范治疗,做好输入性恶性疟的防控与管理。

关键词:恶性疟;防制对策;现状调查;扬州市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6): 622-624

入选年份:2014

关于血吸虫病的社会流行病学思考

蒋明森,刘镕,赵琴平,等

摘要: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以及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和医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在血吸虫病流行中的作用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形成血吸虫病的社会医学防治模式,以社会措施为主导的综合防治策略被提出。为顺应血吸虫病防治研究工作的需要,本文引入社会流行病学研究的概念和方法,以期为探索血吸虫病防治新策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血吸虫病;社会流行病学;思考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0, 22(3): 201-205

入选年份:2014

江苏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李菊林,周华云,曹俊,等

摘要:目的:了解江苏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方法:从泗洪、扬中、宜兴3县(市)现场捕获野外中华按蚊成蚊并培养子1代成蚊,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观察计算中华按蚊接触杀虫剂10、15、20、30、40、50、60 min的击倒率和24 h后死亡率。结果:泗洪、扬中、宜兴3县(市)野外中华按蚊子1代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28.57%、57.14%和52.38%,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35.71%、57.14%和61.90%,对溴氰菊酯抗性均达到R级;接触4%DDT 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9.52%、2.38%和4.76%,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47.62%、50%和40.48%,对DDT的抗性均达到R级;接触5%马拉硫磷60 m in后击倒率分别为 11.90%、28.57%和28.13%,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80.95%、85.71%和93.75%,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M级。宜兴市野外中华按蚊捕获后1、7、15 d及其子1代成蚊,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54.76%、76.19%、92.86%和52.38%,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54.76%、76.19%、95.23%和61.90%,捕获后1 d与子1代成蚊24 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4,P>0.05)。泗洪县中华按蚊子1代雌、雄成蚊接触 0.05% 溴氰菊酯 60 m in的击倒率分别为28.57%和40.48%,24 h后的死亡率为35.71%和42.86%,2种按蚊24 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P>0.05)。结论:江苏省野外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产生高度抗性,对马拉硫磷已产生初步抗性。在媒介防制时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防止抗性进一步升高。

关键词:中华按蚊;敏感性;溴氰菊酯;DDT;马拉硫磷;江苏省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3): 296-300

入选年份:2014

氯硝柳胺加地膜覆盖技术灭螺对鱼毒性的观察

祝红庆,张贵荣,钟波,等

摘要:目的:观察氯硝柳胺加地膜覆盖灭螺技术对鱼类毒性的影响。方法:选择1条有螺沟渠作为试验现场,分设对照组和灭螺组。灭螺组截流后采用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按2 g/m2的剂量喷洒,然后覆盖地膜(覆膜)通水,对照组不采取任何灭螺措施。分别在现场和实验室观察流水及静水环境下鱼苗的死亡情况。结果:在流水环境下,施药覆膜后7 d内灭螺组和对照组鱼苗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0),揭去地膜(揭膜)后4 d两组均未出现鱼苗死亡;覆膜后7 d内灭螺组下游50、100、150 m 3个投放点与对照组鱼苗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5),而揭膜后4 d内亦未发现鱼苗死亡。静水环境下灭螺组和对照组鱼苗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6)。灭螺组灭螺后钉螺死亡率为96.77%,对照组为0(P<0.01)。结论:氯硝柳胺加地膜覆盖灭螺技术既可提高灭螺效果,又可有效避免灭螺药物对鱼类等的毒性影响,是一种适用于鱼塘等特殊环境的灭螺方法。

关键词:氯硝柳胺;地膜;钉螺;鱼苗;毒性试验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1, 23(1): 38-41

入选年份:2014

鄱阳湖地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期效果评价

曾小军,陈红根,洪献林,等

摘要:目的:评估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推广应用的中期效果。方法:在鄱阳湖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连续6年定期监测4个沿湖村人群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变化。结果:实施综合防治措施2年后,黄家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为0,并连续5年保持为 0;丰富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77.24%,后连续3年为0;繁荣、曹门村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了82.33%和82.53%,后3年均维持在<1%,且分别连续2年和1年为0。试点区2块草洲感染性钉螺点数从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前的10处逐年下降到0,其中黄家牛洲和勾连洲分别于1年和3年后钉螺感染率和阳性螺点数均下降为0,以后均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加强对周边地区牛的管理和草洲资源开发利用,是巩固与扩大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中远期效果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染源;综合防治;效果评价;鄱阳湖区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2, 24(4):382-386

入选年份:2014

“螺威”植物杀螺剂现场灭螺效果研究与示范Ⅰ湖沼地区草洲喷洒灭螺效果观察

贾铁武,孙乐平,洪青标,等

摘要:目的:评价植物杀螺剂4%螺威(TDS)在湖沼地区现场灭螺效果,为大规模现场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江西省星子县和湖南省华容县各选择1个环境采用5 g/m2TDS进行喷洒灭螺试验,并与2 g/m2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WPN)进行对比观察,统计分析不同地区、不同药物、不同时间现场杀螺效果。结果:星子和华容2个现场灭螺后1、3、7、15 d,TDS组与WPN组钉螺死亡率总体均呈逐渐升高趋势。灭螺后15 d,星子现场 TDS组与 WPN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 86.53%和83.04%,华容现场TDS组与WPN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8.28%和93.69%;星子和华容现场TDS组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86%和87.99%,WPN组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5.29%和93.53%。结论:TDS在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现场杀螺效果较好,具备了开展现场推广应用的条件。

关键词:钉螺;螺威;氯硝柳胺乙醇胺盐;杀螺效果;植物杀螺剂;现场评价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 25(2): 125-128

入选年份:2014

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及虫卵抗原对CD4+T细胞分化的影响

杨晓玮,张萃,董潇潇,等

摘要:目的:观察并比较日本血吸虫可溶性成虫抗原(SWA)及虫卵抗原(SEA)在诱导CD4+T细胞分化中的不同作用。方法:分别用 SWA、SEA免疫C57BL/6小鼠后分离脾细胞,或用 SWA、SEA体外刺激正常小鼠来源的脾细胞后,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脾细胞中产生IFN-γ及IL-4的细胞比例,以及CD4+T细胞中Th1、Th2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SWA比SEA更能优势诱导CD4+T细胞产生 IFN-γ(P<0.05),SEA比SWA更能优势诱导 CD4+T淋巴细胞产生 IL-4(P<0.05)。结论:SWA较SEA更能优势诱导Th1细胞分化,SEA较SWA更能优势诱导Th2细胞分化。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可溶性成虫抗原;CD4+T细胞;分化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 25(2):151-156

入选年份:2014

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

刘耀宝,曹俊,周华云,等

摘要:目的:分析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防控策略,为进一步提高输入性疟疾诊治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7月18日至2012年6月30日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信息及个案流行病学资料,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虫种、来源、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发病及诊治情况、出国途径及同行回国人员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1年7月18日至2012年6月30日江苏省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233例,其中226例(97.0%)来自非洲国家,208例(89.3%)为恶性疟,224例(96.1%)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农民工和技术工人,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变化,145例(62.2%)病例在回国后20 d内发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的中位数为2 d,从就诊到确诊时间的中位数为1 d。首诊单位相对分散,确诊单位主要为县级以上医疗和疾控机构(220例,占94.4%),病例确诊后规范治疗率为100%。205例(88.0%)患者系经公司劳务派遣出国务工人员,142例(60.9%)患者有同行回国人员。结论: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需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和多部门合作,针对高危人群建立协查机制,采取有力防控措施。

关键词:疟疾;输入性疟疾;疫情;防控策略;劳务输出;江苏省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 25(1): 44-47

入选年份:2014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危传播环境快速评估体系的构建和应用I应用德尔菲法建立指标体系

曹淳力,徐俊芳,许静,等

摘要:目的:建立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危传播环境快速评估的指标体系。方法:通过文献法初步构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危传播环境快速评估的备选指标,应用两轮德尔菲法对备选指标进行筛选并确定指标体系,并对专家的熟悉程度和权威程度以及各指标的权重进行评价。结果:共制定一级指标3项,分别是家畜疫情、人群病情和螺情,其中家畜疫情的权重最高,为0.68。共制定二级指标16项,其中野粪阳性率(0.09)和家畜感染率(0.09)、人群感染率(0.07)和急性血吸虫感染例数(0.07)、感染螺密度(0.07)和感染螺面积(0.07)的组合权重最高。一级指标专家熟悉程度系数为0.79~0.85,权威程度系数为 0.88~0.91;二级指标专家熟悉程度系数为0.68~0.86,权威系数为0.77~0.91。结论:初步建立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高危传播环境快速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可对流行区人、畜和钉螺关键疫情指标进行评估,以掌握调查地的疫情状况。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播;高危环境;德尔菲法;指标体系;湖沼型地区

来源出版物: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3, 25(3): 232-236

入选年份:2014

内科学综合

克罗恩病与肠结核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对比研究

顾清,欧阳钦,张文燕,等

摘要: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与肠结核(ITB)临床与病理特征,为两者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对1996—2007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33例CD和34例ITB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D出现症状到确诊的时间明显长于ITB(P<0.05),CD多因肠梗阻或诊断不明而手术,CD的便血、肠梗阻、肠外表现明显多于ITB(P<0.05),而盗汗、合并肺结核、低白蛋白血症和ESR升高、血清结核抗体阳性则更常见于ITB(P<0.05),CD患者仅累及空、回肠的情况明显多于ITB(P<0.05);CD患者内镜下纵形溃疡及鹅卵石样外观明显多于 ITB(P<0.05),而 ITB组环形溃疡更多见(P<0.05);ITB组的肉芽肿检出率(70.6%)明显高于CD组(29.4%)(P<0.05),且肉芽肿的位置有助于两者的鉴别;CD的手术标本的固有层底部/黏膜下层淋巴细胞聚集现象明显多于内镜活检标本(P<0.05)。结论:尽管CD与ITB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各自仍有一定的特征性,诊断需结合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肉芽肿出现的几率、位置及炎症细胞分布范围与深度可作为两者病理鉴别要点。

关键词:CROHN病;结核,胃肠;诊断,鉴别

来源出版物:中华内科杂志, 2009, 48(4): 291-294

入选年份:2014

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探讨我国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趋势及对策

张路霞,王海燕

摘要: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全球慢性肾脏病(CKD)及其导致的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构成原因。每年三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四是“世界肾脏日”,继2009年“肾脏与高血压”的主题之后,今年将“糖尿病肾病”作为活动主题。随着亚洲国家生活方式西方化,糖尿病发病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我国亦不例外。1980年我国 14省市的调查显示糖尿病患病率约为1%,1994—1995年的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为2.5%,到2000—2001年,该数字攀升至5.5%。值得注意的是,前两次调查筛查手段为空腹血糖结合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而第三次调查仅检测了空腹血糖,因此对于患病率的估计偏保守。即便如此,这些证据显示过去30年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至少呈5倍的增长,远远超出了美国同时期的速度(约 2.4倍)。糖尿病患病率的迅速上升对于我国CKD的流行病学趋势会产生何种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早期防治,都是亟待回答的问题。以下拟就已有证据,对于上述问题进行简要剖析。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发病趋势;流行病学;糖尿病患病率;慢性肾脏病;葡萄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终末期肾病

来源出版物:中华内科杂志, 2010, 49(9): 804-805

入选年份:2014

对非甾体消炎药延缓强直性脊柱炎结构破坏的再认识

朱剑,黄烽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主要累及脊柱和骶髂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骶髂关节、脊柱骨突关节和椎间盘间隙的骨性融合是该病的特征性病理改变。如未能进行正确的治疗与合理的功能锻炼,许多患者在青年时期就会出现脊柱畸形或功能受限,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因此,AS治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防止脊柱结构损伤的进展、延缓或阻止脊柱融合。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结构损伤;非甾体消炎药;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骶髂关节;椎间盘间隙;病理改变;骨性融合

来源出版物: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2): 153-155

入选年份:2014

中国湖北地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成人乳糜泻血清学筛查

王红玲,罗琳洁,夏冰,等

摘要:目的:筛查伴有血清学特征的成人乳糜泻在中国湖北人群特别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患者中的患病情况。方法:依据罗马Ⅲ标准选取282例D-IBS患者,并以296例年龄和性别匹配并且无腹泻症状的体检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gA/IgG型抗人组织转谷氨酰胺酶/脱酰胺麸朊肽抗体(抗htTG/DGP)水平。血清抗体阳性者建议行去麸质饮食治疗5~6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并复查血清中抗htTG/DGP水平。结果:纳入试验的 578例研究对象中,血清抗htTG/DGP阳性7例,其中D-IBS组5例(5/282,1.77%),对照组2例(2/296,0.68%)。抗htTG/DGP阳性研究对象中,4例同意并进行了平均5.2个月的去麸质饮食治疗,随访观察显示其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并伴随血清抗htTG/DGP水平降低。结论:乳糜泻在中国可能并非罕见疾病,特别是在D-IBS患者乳糜泻发病率更高,因此,在IBS患者中进行乳糜泻血清学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乳糜泻;肠易激综合征;患病率;生物学标记

来源出版物:中华内科杂志, 2013, 52(1): 38-41

入选年份:2014

骨外科学

基于三柱结构的股骨头坏死分型——中日友好医院分型

李子荣,刘朝晖,孙伟,等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进展规律,创建新的股骨头坏死分型方法。方法:基于 Herring对Legg-Perthes病的三柱概念,将冠状面股骨头分为内侧柱、中央柱及外侧柱,选择MR检查T1WI冠状位正中层面图像,依据坏死灶占据三柱结构的位置,建立中日友好医院(China-Japan F riendship H ospital,CJFH)股骨头坏死分型体系。依据此分型方法及日本骨坏死研究会(Japanese InVestigation Committee,JIC)分型分别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的股骨头坏死(153髋)进行分型,统计其自然转归,比较两种分型方法的坏死塌陷率。结果:CJFH分型:内侧型(A型),坏死灶累及内侧柱;中央型(B型),坏死灶累及中央柱和内侧柱;外侧型(C型):凡累及外侧柱的坏死。依据坏死灶累及外侧柱的不同位置将外侧型分为次外侧型(C1型)、极外侧型(C2型)及全股骨头型(C3型)。股骨头坏死患者自然进展显示,两种分型方法的 A、B、C三型股骨头塌陷率不同;CJFH分型C3型塌陷率94.4%,C2型塌陷率100%,均高于C1型42.6%; CJFH分型C2、C3型合并塌陷率95.3%,高于JIC分型C2型塌陷率7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JFH分型C2、C3型预测股骨头塌陷的敏感性高于JIC分型C2型。基于三柱结构的CJFH分型对股骨头坏死预后的预测准确性高,应用简便。

关键词:股骨头坏死;预后;预测;磁共振成像

来源出版物:中华骨科杂志, 2012, 32(6): 515-520

入选年份:2013

昆虫学、动物学

威胁棉花生产的外来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

武三安,张润志

摘要:2008年8月,在广东省广州市发现一种严重危害扶桑的害虫,经鉴定确认为扶桑绵粉蚧 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2008年12月16日调查发现,在广州市的扶桑上多点发生。扶桑绵粉蚧原产美洲,最近几年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严重危害棉花,其暴发危害已经造成了重大损失,成为威胁世界棉花安全的重大入侵害虫。文章提供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危害等情况,并对其检疫与防控措施等提出建议。

关键词:扶桑绵粉蚧;入侵害虫;棉花;扶桑;广州;中国

来源出版物:昆虫知识, 2009, 46(1): 159-162

入选年份:2014

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风险分析

王艳平,武三安,张润志

摘要:2008年12月16日调查发现,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在广州市的扶桑(Hibiscusrosasinensis)树上多点发生。采用GARP生态位模型分析预测该虫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并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方法,对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危险性作出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中国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重庆、湖北、安徽、上海、江苏、山东、河南等17省区的大部分区域,新疆、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等11省区的部分地区,都是该虫的适生区。危险性综合评价值为0.886,在中国的危害风险性很大。

关键词:扶桑棉粉蚧;新入侵害虫;风险分析;广州;中国

来源出版物:昆虫知识, 2009, 46(1): 101-106

入选年份:2014

香鱼凝血因子X基因表达与鳗利斯顿氏菌感染的相关性

黄左安,陈炯,陆新江,等

摘要:凝血途径的关键因子-凝血因子 X(coagulation factor X,FX),是一种与免疫调控密切相关的维生素K依赖型丝氨酸蛋白酶。该研究克隆了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FX基因全长cDNA序列,它由1817个核苷酸组成,包含一个大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由453个氨基酸组成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5.07×104的蛋白。香鱼 FX与已知的哺乳动物FX的结构相似,N端24个残基为信号肽序列。序列比较表明,香鱼FX与斑马鱼FX的氨基酸同一性最高,为53%。在健康香鱼中,FX基因mRNA主要在肝组织中表达,脑和鳃中也有少量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揭示,鳗利斯顿氏菌感染后香鱼肝组织中FX基因mRNA表达显著上调,16 h时达到5.43倍。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香鱼 FX丝氨酸蛋白酶结构域,并制备了抗血清。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鳗利斯顿氏菌感染后香鱼血清中FX含量显著增加,并随着时间延长上调倍数不断增大,在36 h时达到3.68倍。据此,FX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鳗利斯顿氏菌感染香鱼的过程紧密相关,揭示它可能在鱼类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凝血因子X;香鱼;鳗利斯顿氏菌;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

来源出版物:动物学研究, 2011, 32(5): 492-498

入选年份:2014

江西官山自然保护区四种雉类的生境选择差异

刘鹏,黄晓凤,顾署生,等

摘要:2009年10月—2010年11月在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白颈长尾雉、白鹇、勺鸡和灰胸竹鸡4种雉类的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共调查了6条样线上的388个样方,选取了与这四种雉类栖息地相关的 17个生态因子进行观测和测量。结果显示,4种雉类均偏好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阳坡或半阴半阳坡的生境。Kruskal-Wallis test检验表明,4种雉类在海拔、坡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灌木数量、灌木高度、草本盖度、草本种类、草本数量、落叶层盖度和水源距离11个生态因子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乔木种类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余生态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典则判别函数图显示,4种雉类在生境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逐步判别表明在区分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方面有一系列的生态因子发挥作用,依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海拔、草本数量、灌木高度、水源距离、灌木盖度、乔木盖度、坡度、落叶层盖度、灌木数量、草本盖度。由这 10个变量构成的方程对 4种雉类生境选择差异的正确区分率为74.7%。

关键词:雉类;生境选择;判别分析;官山

来源出版物:动物学研究, 2012, 33(2): 170-176

入选年份:2014

实验动物树鼩和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研究概述

徐林,张云,梁斌,等

摘要:动物模型在生物医学领域(如回答人体各种重大生物学问题、解析人类疾病机理和新药研发等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贡献。转化医学存在的问题使得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实验动物重新得到重视;人类疾病的树鼩模型也再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文综述了国内外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树鼩研究进展,包括树鼩基础生物学及动物模型方面取得的成绩,并分析了该领域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探讨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

关键词:树鼩;实验动物;基础生物学;人类疾病动物模型

来源出版物:动物学研究, 2013, 34(2): 59-69

入选年份:2014

树鼩进化分类地位的分子证据

许凌,范宇,蒋学龙,等

摘要:树鼩隶属攀鼩目,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中国南部等地区。由于其独特的特点,如体型小、脑-体重比例高、生殖周期短、寿命短和饲养成本低等,在生物医学研究中被认为是可望替代灵长类动物的新型实验动物。然而,关于树鼩与灵长类动物的亲缘关系一直存在争议。明确树鼩的分类地位是创建实验动物的重要研究基础。该文介绍了近年来关于树鼩分类地位探讨的分子证据。在现有的研究中,大部分核DNA序列研究,包括近期树鼩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都支持树鼩是灵长动物的近缘旁系群,然而绝大部分基于线粒体DNA序列的研究却显示树鼩与啮齿动物的亲缘关系更为接近。这样的分歧主要是由于线粒体序列和核基因数据的差异以及不同的算法导致。综合现有不同 DNA数据的研究结果,作者认为树鼩作为灵长类的近亲这一结论应该成为共识。

关键词:树鼩;系统分类;核基因DNA;线粒体DNA

来源出版物:动物学研究, 2013, 34(2): 70-76

入选年份:2014

江苏地区烟粉虱生物型演替研究初报

沈媛,杜予州,任顺祥,等

摘要:本文连续5年系统监测了江苏省13个地级市烟粉虱 Bemisia t abaci(Gennadius)生物型的发生分布状况,探讨了它们的迁移扩散和演替规律。利用RAPD分子标记和mtDNA COI基因序列进行烟粉虱生物型鉴定,结果表明:江苏地区发生的烟粉虱生物型为B型和Q型。自2005年到2009年,B型烟粉虱在苏南和苏北地区的发生分布频率逐年下降,在苏北地区的发生分布频率由52.58%下降为22.22%,在苏南由56.52%下降为9.37%;而Q型烟粉虱在苏南和苏北的发生分布频率逐年升高,在苏北由47.42%上升至77.78%,在苏南由43.48%上升为90.63%。B型烟粉虱的发生分布范围由全省逐渐向苏北地区缩小,而Q型烟粉虱的发生分布范围逐渐扩大遍及全省;此外,Q型烟粉虱在江苏是由苏中和苏南地区向苏北地区扩散,并逐步取代B型烟粉虱成为江苏地区农作物的主要害虫。

关键词:烟粉虱;生物型;演替;江苏;中国

来源出版物: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1): 16-21

入选年份:2014

绿盲蝽取食与机械损伤对棉花叶片内防御性酶活性的影响

毛红,陈瀚,刘小侠,等

摘要:为探明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ayer-Dür)取食和机械损伤对不同抗性棉花叶片内主要防御酶活性的影响以及防御酶与棉花抗绿盲蝽性的关系,以棉花 3个不同抗性品系为材料,室内条件下测定绿盲蝽取食和机械损伤处理后棉叶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结果表明:对于健康植株,抗性品种PAL、POD和PPO的活性均显著高于感性品种防御酶的活性;在绿盲蝽取食诱导条件下,不同抗性棉叶的PAL、POD和PPO活性增加,且抗性品种比感性品种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早;在机械损伤处理后,不论是抗性品种还是感性品种,PAL、POD和PPO活性变化都不及绿盲蝽取食诱导明显。本研究说明,棉叶中PAL、POD和PPO活性对棉花的抗绿盲蝽性有一定的影响。这些酶活性的变化与逆境条件、胁迫时间以及棉花的品种有关。

关键词:绿盲蝽;棉花;取食;机械损伤;防御酶活性

来源出版物: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5): 1431-1436

入选年份:2014

植物-害虫-天敌互作机制研究前沿

戈峰,吴孔明,陈学新

摘要: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三级营养互作关系是当今进化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也是寻找害虫可持续控制途径的重要基础。自2006年以来,我国昆虫学家在 973项目《重大农业害虫猖獗危害的机制及可持续控制》的支持下,围绕害虫、植物、天敌协同进化机理的关键科学问题,以棉花-害虫-天敌、水稻-害虫-天敌和蔬菜-害虫-天敌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发现OsHI-LOX参与虫害诱导的水稻茉莉酸(JA)信号途径合成,并通过水稻对二化螟和褐飞虱不同抗性作用的调控;寄主植物烟草受到棉铃虫和烟青虫危害后将被诱导产生化学防御作用,但它们的作用不同;绿叶挥发物(3Z)-hexen-ol是寄生蜂天敌定位寄主的最关键化合物,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互作关系受到光周期和 CO2浓度升高而改变;植物对害虫直接的防御和通过寄生蜂对害虫的间接防御存在“权衡”关系;转基因棉花种植加重了盲椿象灾变。这些研究成果在《Science》《New Phytology》《Plant Journal》《Plant》《Cell and Environment》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作物-害虫-天敌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水平。

关键词:植物-害虫-天敌关系;研究前沿;973项目;作物抗性;天敌作用;化学信息联系

来源出版物:应用昆虫学报, 2011, 48(1): 1-6

入选年份:2014

我国棉花盲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陆宴辉,吴孔明

摘要:近 10年来,盲蝽在我国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了主要害虫,在棉花、枣、葡萄等多种作物生产上造成了严重危害。自2008年以来,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支持下,对盲蝽人工饲养技术、个体发育与繁殖、食性、寄主选择行为、取食行为、性信息素通讯行为、交配与产卵行为、飞行与扩散能力、滞育与越冬习性、年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研发盲蝽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盲蝽;生物学特性;测报;防治

来源出版物:应用昆虫学报, 2012, 49(3): 578-584

入选年份:2014

农业景观结构对麦蚜寄生蜂群落组成的影响

赵紫华,关晓庆,贺达汉

摘要:麦蚜是中国北方小麦上最重要的害虫之一,既能直接刺吸危害也可传播多种病毒,但麦蚜通常的危害期只有2~3个月。随着现代农业与设施农业的发展,农业景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整个麦蚜寄生蜂群落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经典假说认为复杂的农业景观能够维持局部的物种多样性及种间关系,也能够维持更大的天敌资源。作者在4种不同的麦田景观类型下研究了麦蚜及寄生蜂的群落结构,发现简单农业景观与复杂农业景观中寄生蜂寄生率与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但初寄生蜂在800 m2左右的生境面积中寄生率与多样性最高,重寄生蜂却并没有表现出这种分布,而在更大的生境中重寄生率与多样性更高。研究结果表明:1)生境面积是影响麦蚜及寄生蜂群落的重要因子,2)简单农业景观与复杂农业景观下麦蚜及寄生蜂群落多样性差异不显著,3)一定程度的生境破碎化能够促进初寄生蜂的种群而抑制重寄生蜂的种群,但高度的生境破碎化会同时抑制2种寄生蜂的种群。

关键词:群落组成;初寄生蜂;重寄生蜂;景观结构;麦蚜;生境管理

来源出版物:应用昆虫学报, 2012, 49(1): 220-228

入选年份:2014

昆虫的生态服务功能

欧阳芳,赵紫华,戈峰

摘要:昆虫作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物种,在传粉、生物控制、物质分解与资源供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生态服务功能是指昆虫类群在生态系统过程中发挥的功能作用,以及为人类提供的各种收益,包括有形收益的产品和无形收益的服务。它主要包括昆虫的供给服务、调节服务、文化服务和支持服务4种服务类型,体现在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条件价值和存在价值4个方面。基于昆虫类群在传粉、生物控制、物质分解与资源供给等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满足人类需求做出重大的贡献,本文阐述了昆虫生态服务功能概念、类型,讨论了昆虫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评估方法,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生态服务功能;人类福祉;昆虫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来源出版物:应用昆虫学报, 2013, 50(2): 305-310

入选年份:2014

编辑:张宁宁

猜你喜欢

监测点疫情
保定市满城区人大常委会为优化营商环境固定监测点授牌
天津南港LNG接收站沉降监测点位布设
战疫情
抚河流域综合治理监测布局优化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疫情当前 警察不退
全站仪极坐标法监测点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待疫情散去 春暖花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