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016-02-13陈轻轻

关键词:网络时代网络空间高校学生

陈轻轻



【教育学】

论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陈轻轻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高校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其工作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成败。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立足于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并对其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准确的研判,进而努力探索出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发展趋势。

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

高速发展的技术网络,像无形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也不例外,比如说,高校官方微博的创建、高校微信公共号的传播、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容的发布等都需要借助于网络设备和技术。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要认识到工作背景的新变化,对网络时代发展的影响要有清醒的认识,把握好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牢牢掌握网络时代下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话语权。

一、网络的迅速发展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背景

1.“网络化生存”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象的一种常态化生活状态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15年,网民年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20~29岁,占29.9%,网民职业结构中,比例最大的为学生,占25.2%。[1]这一调查表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象,即高校学生,正是网络的重要受众和使用群体。“低头一族”和“手机一族”在大学校园中随处可见。就高校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时更是网络虚拟空间中生活的人,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有效开展,就必须创新工作方法,积极适应网络时代下大学生所出现的新情况。

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需要借助于网络平台和网络资源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平台和重要阵地。高校重要信息的公布、重大意见的征集、重大活动和重要课程的宣传等等,都需要依靠网络平台来增加影响力和号召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因此,高校更应该利用好网络时代发展的契机,充分挖掘网络发展为意识形态工作所提供的资源优势,真正发挥人才“智囊库”以及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的作用。

二、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特点

1.虚拟的活动环境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参与者身份相对固定,工作对象以及工作内容清晰而明确,主要是通过比较固定的课程设置,高校教师在确定的地点、时间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来完成。但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人们多以匿名或化名的方式参与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其身份、年龄、性别、职业等个人信息都被掩盖。人们凭借虚拟的身份,通过文字符号,来实现思想、信息的交流,其真实的身份在网络空间中被隐藏起来。正是受到网络空间下虚拟性的保护,参与者可以打破种种界限,减少重重顾虑,缩短彼此间的心理距离,真正实现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毫无顾忌地表达。也就是说,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提供了契机,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思想、生活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时,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有利于提高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成效。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虚拟性的活动环境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挑战。部分高校学生甚至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利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大肆发表不当言论甚至是虚假信息,蓄意诋毁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污名化我国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除此之外,西方意识形态也以虚拟性为掩护,有蓄谋有企图地对高校学生进行渗透,意图用西方的价值观对其进行包装,进而颠覆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也正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网络空间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新的活动环境有清醒、准确、全面的认识,扬其长避其短,实现网络空间生态环境的净化。

2.对话式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高校教师运用“自上而下”的教育模式,通过课堂教育的渠道,将意识形态的内容进行知识性的讲解,帮助学生在理论上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单向度的“灌输”,学生充当的是教育信息“接收器”和“存储器”。而网络时代下,“网民”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参与者的共同身份,教育者的权威地位在网络中被打破,教育模式也由自上而下的“灌输”走向平等的“对话”。胡锦涛曾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领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2]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个性独立、思想活跃的90后大学生。在对话模式下,有利于打破高校教师的话语权优势,实现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更能做到以人为本,满足教育对象尊重其主体性的需要。

网络的发展解构了传统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模式,在帮助实现参与者平等的同时,也增加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难度。平等的对话式教育固然可以帮助学生打通情感上的认同,但是对话式教育方式缺乏强制性,无疑是一场辩论与博弈,而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者赢得这场博弈是建立在高校学生具备理解性、真理性、丰富性的基础之上。如果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者权威不断受到削减,高校学生对统一的意识形态内容一味地进行排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将很难保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实施。

3.再传播率的评价标准

以往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成效、影响力大小的评判一般是依据其工作信息、工作内容一次性的传播面来进行。以校报为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的评价标准在于其覆盖的范围及其所拥有的读者量,也即校报一次性传播面的大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需统计出校报刊印以及分发的数量,便可以粗略地得知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影响力的大小。新闻宣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等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评价标准也是如此。而在网络时代,以微博、微信为例,其标准不再是一次性的传播面,而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所发布内容的转发量,即工作信息、工作内容的再传播率。网络时代评价标准的改变,有利于高校充分认识网络的管理和建设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了实现更多内容被参与者自觉转载,讲好高校故事,传播好高校声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更大范围内争取到更多的信仰者和传播者,倒逼着高校有意识地提高其发布内容的深度和思想性,增加网络平台下意识形态工作的生动性和吸引力,积极推动网络精品工程建设。

再传播率的评价标准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无法回避。首先,高校为了增加信息的转发量,一味地迎合高校学生的兴趣,出现娱乐化和淡化意识形态的倾向。其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内容同质化倾向严重。一些高校政务的微博、微信仅仅转载见报或已发布的内容,产生一大批的“僵尸产品”。最后,在再传播率评价标准之下,信息的转发量呈指数级的增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和网民之间在信息的获取量、反应速度上严重失衡,防御和管控工作难度加大。

三、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早已不把互联网的发展当成洪水猛兽一样看待,互联网也已经成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场所,作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更应该把网络舆情治理以及网络空间下的意识形态教育与宣传作为评价标准,推动和落实网络空间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常态化。

1.坚持不懈净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网络环境

毛泽东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526高校为了肃清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污染与侵蚀,为大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首先,应积极发挥网络空间中高校意见领袖的重要作用。高校意见领袖比一般的高校网民拥有更大的关注度,他们的言论更容易被认可,更容易调动公众的情绪。高校应该组建一支乐于做意识形态工作、勇于做意识形态工作、善于做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见领袖队伍,帮助他们在网络空间下更加积极有效地发出正能量、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声音,使以西方意识形态为代表的各种反对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反对社会主义政党的声音没有市场、无人喝彩。

其次,畅通高校学生利益诉求的沟通渠道。90后高校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发表意见、进行时事点评的重要平台。因此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者要做到面向学生、了解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建立QQ群、微信群、贴吧、师生互动网页等多种信息反馈平台,与学生积极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化解矛盾,减少不良情绪和不当话语的发声,实现高校网络环境的净化。

最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论争的主战场。这一战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其他的意识形态必然去占领。网络时代,高校学生“人人都是评论员”“个个都是播报员”,为了避免他们发出不当言论或是被错误思想影响,高校必须帮助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提高管控网络空间中思想和言论能力,做到“前台匿名后台实名”,对网络空间中的错误言论,高校要及时发声,并加以引导,对有蓄谋地传播西方错误思想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打赢网络时代意识形态论争这场不见硝烟的思想战,高校就必须要加强监管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常驻网络空间,实现“早发现、早工作、早解决”。

2.创新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育模式

改变教育观念,突出高校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网络时代,高校学生和高校教师共时性地获取知识、信息。其次,高校学生和高校教师以共同的身份——网民,参与到意识形态工作中去。高校想要更加有效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就要及时对教育模式进行调整。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一切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突出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他们学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帮助他们主动参与到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改变传统的“教师传送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高校若能真正做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其教育模式也必然会从“说教式”走向“对话式”。“说教式”的教育方式,旨在帮助学生在理智上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但是很难再进一步帮助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因为“说教式”教育是一种高势位的灌输,容易把教育者放到居高临下的地位,进而引发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对象的拒斥和反感。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做到“以情动人”,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必须从自上而下、一元独白的高势位灌输发展为多元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一是要努力引起高校学生的兴趣,改变传统的话语表达方式,尝试着采用语录体、评论体、段子体、小说体等在网络空间下90后高校学生喜闻乐见、普遍愿意接受的丰富多彩、幽默诙谐的文体风格。二是要注意引导,通过宣传高校学生身边令人感动的真人真事,使“硬”理论“软化”,引导高校学生在思辨中把握事实真相,解构其偏离主流的世界观、价值观,重构合理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性判断能力。

3.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

“传统媒体依托于强大的采编力量、权威的信息渠道、规范的采编流程,进行专业化的新闻生产,着力打造优质的新闻产品,确保新闻的报道真实准确、全面客观”[4]10,其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具有公信力强的特点。也正因此,校报、杂志、期刊等传统媒体拥有着新兴媒体无法比拟的权威性。然而,和新兴媒体相比,传统媒体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其生产周期长、信息生产慢、信息分众化弱,这也使得传统媒体的受众规模不断缩减,市场份额不断降低。随着大量社会热点在网上迅速生成、发酵、扩散,新兴媒体在信息生产、话题设置、舆论导向的影响力日益凸显。落实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由于新兴媒体时效性强、互动性高、方便快捷的特点,高校学生更愿意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新兴媒体表达出来。但是,新媒体下信息泛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高校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污染。所以要做好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一方面,网络空间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在运用新媒体的基础上应借鉴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挖掘和加工,深耕信息内容,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的深度报道和评论言论,进一步提升信息内容的品质。”[4]11比如,借助于纸媒公信力高的特点,进行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时政理论的网下学习和宣传,引领校园良好风气的建设,优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体空间。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更要着眼于发挥新媒体的长处。其一,新媒体发布信息的方式生动形象,其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更容易为高校学生所接受。其二,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更能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将特色信息推送到高校学生的信息接收平台。其三,新媒体能充分满足高校学生交流互动的需要。高校可以开设网络交流互动专栏,听取学生的不同意见和诉求,使学生在互动中参与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在参与中传播意识形态的内容。网络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注重吸收不同媒介载体的优势,使两种媒体资源同向发挥合力,提高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必须顺应网络时代发展的潮流,真正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性任务抓住、抓牢、抓出成效。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6.

[2]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2-08.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刘奇葆.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J].党建,2014(5).

[5]习近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

【责任编辑冯自变】

CHEN Qing-qing

(SchoolofMarxism,NanjingNormalUniversity,Nanjing210023,China)

Study on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ollege Ideological Work in the Internet Era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colle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its effect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the party. It must be based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era background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ideological work of colleges in internet era.

Internet era; colleges; ideological work

2016-06-15

陈轻轻(1991-),女,安徽阜阳人,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1672-2035(2016)05-0113-04

G641

A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网络空间高校学生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军地联动共治涉军舆情 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云作战”模型及仿真分析研究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网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