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代色目诗人马祖常多元诗风评述

2016-02-13

关键词:诗风诗歌

郭 磊



【文学】

元代色目诗人马祖常多元诗风评述

郭磊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100091)

元代色目诗人马祖常是元代留存作品最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关于马祖常的诗歌风格,其实已突破了历来“清丽”、“雅正”与“不受羁勒”的评价,表现为江南诗之刚健雍容、中原诗之细腻大气、北地诗之清丽质雅,最终形成了多元浑融的风格。

元代;马祖常;诗风

色目诗人马祖常(1279—1338)主要活跃在元代延祐至天历年间文坛,是元代西北子弟中“舍弓马而事诗书”[1]275的典型代表。《元史·马祖常传》称其“工于文章”、“尤致力于诗”[2]3413。马祖常是元代留存作品最多的少数民族作家之一,今存《石田文集》十五卷,前五卷收录了诗歌约八百首,是考察其诗歌风格的较好底本。关于马祖常的诗歌风格,历来评述多有侧重。今人刘嘉伟《元大都多族士人圈的互动与元代清和诗风》关注马祖常“清丽”诗风中偏向温润中和的特质[3];张文澍《论马祖常之诗文与虞集等人之唱答诗——兼论元代中期文风》关注马祖常与元中期作家所共有的“雅正”诗风[4];还有学者关注马祖常诗歌的民族特征,如刘岩、于莉莉《马祖常边塞诗论析》[5]、叶爱欣《马祖常的超逸诗风与河西情结》[6]等等。这些论述深入,但通常指向马祖常某一类型诗歌的特点,尚不足以概括其诗歌的整体风格。其实马祖常的诗歌既带有游牧民族豪放健爽的个性,又吸收了江南水乡清丽灵动的风情,还受到中原雅正蕴藉文化的浸染,形成了多元浑融的风格。考察清楚马祖常的诗风不仅有利于全面把握其诗歌风貌,对准确评价元代文坛风气融合也有积极意义。

一、历代对马祖常诗风的评析

马祖常的诗歌在元代文坛名气很大,名列“元诗四大家”之首的虞集称其诗“用意深刻,思致高远,亦自成一家”[7]265;元末文坛盟主杨维桢认为“虞诗为宗”,马祖常等“副之”[8]242;清人顾嗣立进一步认为马祖常可以与虞集、揭傒斯并列,共“推一代之极盛”[9]83-84。对马祖常诗歌风格的评价,从元代开始就引起了文士的关注,但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均有所偏重,大致有“清丽”、“雅正”与“不受羁勒”三种倾向。

(一)“清丽”说

元代与清代诗论家多关注马祖常诗歌中“清丽”的风格。此说首开自元人虞集,大抵推崇他“金盘承露最多情”的诗风[10]99;袁桷也说马祖常诗如“珠玕明玉海,宝鉴挹金波”[11]194,颇得李商隐《无题》诗神韵。戴良则明言“马公之诗似商隐”,强调“其为诗乃有中国古作者之遗风”。[1]292《元史·马祖常传》也认为其诗“圆密清丽,大篇短章无不可传者”[2]3413。清人顾嗣立更进一步认为马祖常与贯云石一齐“开绮丽清新之派”[12]1185-1186。可知马祖常的诗歌在当时文坛以风格清丽见知于世。

这一评价主要与马祖常善写宫词、多以江南风物入诗有关。其成名作仿唐人李商隐所作《无题四首》,寓婉曲人情于字里行间,内涵复杂深刻,意味隽永,诗风婉转绮丽,别有风韵。如“梧桐寂寞陈公井,薜荔扶疎玉女窻”(其一)、“丹穴凤来龙树远,海门鱼去蜃楼遥”(其三),[13]80-81意象无一特指却又似意有所指,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与人生感受,极易引起读者共鸣。还有被明人胡应麟称作“句格壮严,词藻瑰丽”[14]231的“吴娃荡桨潮生浦,楚客吹箫月满船”[13]71,只是寻常离别之景、之情,却勾勒出一幅意境浑融,清丽温润的月夜江边送客图。

(二)“雅正”说

论者谈到马祖常诗歌崇尚雅正,主要与延祐文坛的整体风气有关。元人苏天爵认为“延祐以来,则有蜀郡虞公、浚仪马公,以雅正之音鸣于时。”[15]109明人张颐《题马石田文集后》称“诗则温厚和平而不为浮靡”[13]336,也是强调其诗歌雅正中和。清人顾嗣立在此基础上提出元代诗坛“延祐极盛”的说法,“延祐、天历之间,风气日开,赫然鸣其治平者,有虞、杨、范、揭,一以唐为宗,而趋于雅,推一代之极盛,时又称虞、揭、马、宋。”[9]83-84也就是说,元朝延祐之后文坛的审美趋向是宗唐得古以复雅正之音。马祖常作为延祐诗坛“一代极盛”的领军人物,赫然以诗风之“雅”名列其中。

元人戴良《皇元风雅序》概括延祐、天历之间诗人“皆餐淳茹和以鸣太平之盛,治其格调固拟诸汉唐,理趣固资诸宋氏,至于陈政之大,施教之远,则能优入乎周德之未衰”[1]260。简言之,这一时期的雅正之音的特点是可以反映“太平之盛”,即反映文治广丕的盛世气象。马祖常诗歌中的雅正之风主要也是通过反映盛世气象的诗作体现的,比较典型的是其馆阁应制、酬唱之作,如“万花簇锦宝帘垂,化日舒舒漏下迟”(《奏对兴圣殿后》)[13]74、“和鸾秋驾车尘静,佩玉朝鸣漏水深”(《次韵王参议寄上京胡安常诸公四首》其四)[13]63等。这类诗句对时代大一统气象的热情称颂是马祖常包容蕴藉雅正诗风的典型代表。

(三)“不受羁勒”说

《四库总目提要·石田文集》认为马祖常的诗歌“才力富健,如《都门》、《壮游》诸作,长篇巨制,迴薄奔腾,具有不受羁勒之气。”[16]1440“不受羁勒”一般用来形容马之不受拘束,自由奔腾。四库馆臣独具慧眼,注意到了马祖常诗歌中慷慨豪迈的民族特征。这是由马祖常草原游牧民族的深层心理素质和个性气质决定的。“金钱赌酒夜走马,玉带赠客春看花。山中少年贵公子,年年塞北惯风沙。”(《戏答王继学》)[13]124诗中马上少年的风采、气度,“走马”的野性,“金钱赌酒”、“玉带赠客春看花”的狂放,“惯风沙”的豪迈,还原了本真的西戎贵公子马祖常。

虽然历代诗论家多关注马祖常诗歌中“清丽”、“雅正”诗风,马祖常亦时有佳作,但他最有价值、最该受到重视的是摆脱了馆阁习气、超越了传统文化羁勒、表现出草原民族气质的诗作。这一点首先表现为马祖常诗中对西北边疆风物的细致描摹,如“苜蓿春原塞马肥,庆阳三月柳依依”(《庆阳》)[13]98以本族人的视野展现了与中原相异的边塞生活场景。其次,马祖常的异域气质为当时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新爽利的风气,为传统中原诗文风格另辟蹊径。如“金符传拜将,白羽看麾军。吹角弓横月,开旗马望云。”(《送符镇抚之官》)[13]38诗作气势豪迈、奔腾而下,诗行间充溢着豪迈的英雄气势。

总之,考察上述诗论,不论是“清丽”、“雅正”还是关注民族特征“不受羁勒”的评价,通常是指马祖常某一类型诗歌的特点,但无论哪一种评价都不足以概括马祖常诗歌的整体风貌。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马祖常的诗歌很难用某种典型诗风来概括,而是显现出兼容“清丽”、“雅正”及“不受羁勒”风格的多元特质。

二、马祖常诗歌风格的多元浑融

马祖常诗歌因元代多元文化背景形成的浑融风格也有学者注意到。20世纪40年代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认为马祖常乃北学之健者:“辞笔宏赡,才力富健,其文生戛而排宕,原本韩柳;其诗藻丽而遒举,出入晋唐,殆不安于为宋。”钱氏又以为:“然祖常之跌宕昭彰,气盛则言宜,胜于姚隧之堆垛襞积,字蹇而语跮也。”[17]776虽是针对马祖常复古诗风而发,但其中“藻丽而遒举”、“气盛则言宜”的评价实际上关注到了马祖常诗歌中气势充沛、豪迈遒劲的民族特征与清丽、雅正诗风兼容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马祖常诗风多元的角度来认识其诗歌的整体风貌。

(一)江南诗之刚健雍容

马祖常清丽诗风的显现多与江南有关——或是以江南自然意象入诗,或是回忆南方生活,或是借用南方民间曲调,语言多细润平和,情感细腻柔媚。但这类诗歌也会因其西北子弟旷达豪迈的气质与个性自然流露而展现出刚健大气又不失清丽灵动的面貌。比如这组典型的江南小曲——“竹枝词”体诗作:

春日烟雨秋日霜,曲尘丝织衫袖长。谁言折柳独送客,章台还堪系马缰。(《和王左司柳枝词十首》其二)[13]134

槖驼驯象奴子骑,女郎能舞大小垂。蹛林猎罢各献捷,卷唇芦叶逐手吹。(《和王左司柳枝词十首》其六)[13]134

《和柳枝词》是传统竹枝词的样式,第二首诗中的江南形象依然是明艳动人的春日烟雨、舞女衫袖长,离别的情调依然是骑马折柳、互诉衷肠;不同之处在于后两句融入了北人刚健的气韵,使得离别不再缠绵而显得有些悲壮。第六首以北地风情入诗,诗中描写了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打猎场景——蹛林打猎并猎罢献兽,骆驼、大象等驯兽表演,对南人来说充满了奇特的异域色彩。最后一句卷叶作哨转折,给这种热闹的风情增添了苍旷率达又不失情趣的气质。

以中原雍容雅正诗风入江南之诗,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南方诗风中的绮靡纤巧,语言绮丽而趋于典雅,格调清逸而不失庄重。如其《和王左司竹枝词十首》更多表现了清丽诗风中的雍容风貌:

竹枝宛转贯珠匀,袜罗凌波那有尘。书生好酒恨不醉,丞相莫惜车马茵。(其四)[13]135

金炉宝熏留篆云,花间百舌鸣早春。五方戏马赛争道,传声催赐十流银。(其六)[13]135

与前一组诗相比,《竹枝词》中多选取描摹宫廷生活与皇家贵气的意象,语言也显得更加雅致密丽,有中原雅正之风;风格则因北方豪迈气势的注入有所变化。第四首主要从内容上体现宫廷君臣和乐共饮的盛世气象,整体风格不失竹枝之“宛转”又添入书生饮酒之趣,可谓妙笔生花。第六首前两句对宫廷静谧早晨的描绘,语言清雅,句式整饬,格调雅正;后两句笔锋一转,在宫廷之外加入驰骋赛马场景,笔力遒劲,格调爽快,将缠绵稠密的诗风瞬间转变为热烈刚健。这是马祖常清丽、雅正与豪迈三种风格融会贯通的典型诗作。

(二)中原诗之细腻大气

马祖常深受儒家中原文化涵养,诗歌中最能体现其雅正诗风的应是应制诗。马祖常登上文坛之后二十年中的大部分时间皆任职于翰林院、国史院、礼部等文化氛围浓厚的机构,因而应制诗是其馆阁吟咏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虽然应制诗历来不受诗坛重视,但马祖常在多元文化碰撞融会以及与南北通达的文士唱酬交往过程中所作的应制诗,恰恰最能体现其诗歌风格的多元浑融。其中最有名的是令元文宗直呼“孰谓中原无硕儒乎”[15]391的诗作《龙虎台应制》:

龙虎台高秋意多,翠华来日似鸾坡。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两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13]69

此诗作于至顺二年(1331)五月,马祖常扈从元文宗前往大都,驻跸龙虎台,马祖常奉命应制赋诗所作。首先,诗句用典细腻贴切,非常贴合元文宗踌躇满志的心境。颈联用李商隐赋《瑶池》典故,暗喻元文宗可与儒家最为认可的、在制度与疆域上实现大一统的上古帝王周穆王相比,非常符合文宗想要开疆扩土、大兴法治的理想。其次,整首诗对仗工整,色调冷暖搭配妥帖,物象选择注重质地软硬相称,恰如其分地运用南方精致文化、细腻笔法展现了盛世君王的气势声威。最后,马祖常以雄壮豪迈的个性贯通诗歌,把整首诗写得雍穆大气,不仅展现了龙虎台的苍莽霸气,也展示了北方君王雍穆气势与六合一统、南北兼容的盛世风格。

此外,马祖常《试院杂题十首》[13]76也体现了其雅正诗风的另一侧面,即反映了文治广丕的盛世气象。“诏鸾封湿武都泥,赐食沙羊杂树鸡”(其三),“騕褭龙媒来大宛,狻猊狮子出雕题”(其六),“连筃夜听同年语,写纸朝分举子题”(其十),“太平有象文明盛,帝主星垣望画奎”(其四),描绘了翰林院一派繁忙的文治鼎盛的景象。诗中所选取的意象都在有序忙碌着,试院出题的考官、得赐草原沙羊的举子、等待新科进士的圣主,就连西域进贡的骏马、狮子也赶来凑热闹。这些融会南北的意象一齐为文治承平的大元盛世唱足了赞歌。

(三)北地诗之清丽质雅

马祖常写北地之诗常以异域意象入诗,语言质朴自然,气势雄壮豪迈,“不受羁勒”。江南文化的融入不仅为其诗歌提供了广泛的题材、丰富的意象,也使北地之诗风格上带有了清丽化的趋势。如下面这两首作于上京的诗歌:

燕子泥融兰叶短,叠叠荷钱水初满。人家时节近端阳,绣袂罗衫双佩光。共笑江南五杂组,画鹢浮波供角黍。沙苑射柳追风驹,古来北地为名区。(《上京书怀》)[13]27

龙沙秋浅云光薄,画罗宫衣侵晓着。吴娃楚娘侍团扇,象舆凤辇眀珠络。椒花染紫风雨香,三十六盘天路长。南都北都望行幸,千秋万岁迎君王。(《上京效李长吉》)[13]28

元代上京亦称上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根据《马祖常年谱》,马祖常有七次扈从皇帝前往大都的经历。[18]266-284马祖常身在上都,感受北地秋后大漠美景与“千秋万岁”的盛世气象之余,念念不忘的却是千里之外初生的荷叶、龙舟荡漾的端午盛况与身姿袅袅的江南宫女,因而言语之中也带有细腻柔和的感觉。不仅如此,江南风情的融入使诗中北地风光增添了一些温润气质,苍旷的“沙苑射柳”与柔美的“画鹢浮波”,寂静辽阔的“龙沙”与轻浅流动的“云光”,壮硕的“象舆凤辇”与婀娜的“吴娃楚娘”,雄壮“天路长”与旖旎“风雨香”,冷暖色调相间,画面感鲜明,在领略北地雄壮风貌的同时油然而生一股柔情,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空间。“天路北盘三十六,归时秋月满京华”(《送王参政上京奏选二首》其二)[13]71,“朝马秋尘急,天潢晚镜舒”(《海子桥二首》其一)[13]37,亦有相同特点——意境浑融,画面优美,笔法细腻,语言清朴。虽是效仿李贺,但并无元人追慕的“怪诞”、“绮靡”之风(元人唐元《梅庭弊帚诗序》有云:“近人宗长吉怪诞,绮靡,刻画则过之。故优柔之味减,正大之情遂失,论大家数者少之。”[19]447)将北地雄壮之景与南方清丽之音相融合,使其诗风带有了畅快自然的观感。

马祖常自云:“上马作将军,下马作博士。”(《田居二诗寄元参议》其二)[13]17故其笔下豪壮质雅的北地风光不单单是游牧民族尚武尚驰骋的本性使然,更是其尚儒尚文治的书生眼光的独特体会。

明人叶盛评价马祖常诗歌“无甚华饰而质雅可观”[20]208,所谓“质雅”的观感就是中原诗风影响下呈现的。其北地诗语言不善雕饰,但大多构思精巧,善于选取构成画面渲染氛围的意象,恰当组织,三言两语便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如“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河湟书事二首》其一)[13]99青海湖静谧无波,水光天色之间群雁悠悠而下,沙碛绿草青青,牛羊若隐若现,几组意象组合在一起,画面感鲜明,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意境而显得更阔大深远,展现了元代大一统背景下北方边疆安宁闲静的牧区生活。类似的表述还有“大夏万物长,蔓草多华滋”(《蔓草不除》)[13]16、“一声清唳九皋秋,竹裂松摇不自由”(《鹤》)[13]116,有了温润雍容的气质注入,茅草、鹤的形象不再粗糙、质朴,也多了一些活泛、有思想的内容,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气象。

总之,由于受到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把马祖常的诗歌风格局限于某种风格中。他以南方诗风之清丽补北地诗风之粗放,用北人贞刚气质救南方纤巧旧俗,又以中原雅正之音规范二者趋于温润中和,最终不仅摆脱了明人所鄙薄的“风沙气”[21]859,还“刮除近代南北文士习气”[22]396,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多元浑融的诗歌风貌。“美美与共,天下大同”。马祖常诗歌兼得南北文学之长,正是元代统一天下后多元文化融合的产物。苏天爵在为其文集作序时称,“盖大德、延祐以后为元文之极盛,而主持风气则祖常等数人为之巨擘”[15]54,马祖常不仅不遗余力地进行诗文创作,还带领文坛后进继续推进元代中后期的诗风融合。因此,考察清楚马祖常的诗风不仅有利于准确评价其诗歌风貌,也对全面把握元代文坛风气有积极意义。

[1]李修生.全元文(第53册)[G].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宋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刘嘉伟.元大都多族士人圈的互动与元代清和诗风[J].文学评论,2011(4).

[4]张文澍.论马祖常之诗文与虞集等人之唱答诗——兼论元代中期文风[J].民族文学研究,2007(4).

[5]刘岩,于莉莉.马祖常边塞诗论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6]叶爱欣.马祖常的超逸诗风与河西情结[J].民族文学研究,2005(3).

[7]李修生.全元文(第27册)[G].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8]李修生.全元文(第41册)[G].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9]顾嗣立.寒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杨镰.全元诗(第26册)[G].北京:中华书局,2013.

[11]杨镰.全元诗(第21册)[G].北京:中华书局,2013.

[12]顾嗣立.元诗选初集[G].北京:中华书局,1987.

[13]马祖常(著),王媛(校点).马祖常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14]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李修生.全元文(第40册)[G].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16]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钱基博.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8]李叔毅、傅瑛(校点).石田先生文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9]李修生.全元文(第24册)[G].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20]叶盛.水东日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1]方孝孺.逊志斋集[M].宁波:宁波出版社,1996.

[22]李修生.全元文(第39册)[G].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张琴】

2016-04-16

郭磊(1990-),女,山西榆次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博士。

中央民族大学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经费资助项目:《元代科举右榜进士及其诗歌研究》

1672-2035(2016)05-0061-04

I206.2

A

猜你喜欢

诗风诗歌
诗歌不除外
以健为美,力求诗风刚健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融古化欧的诗人
融古化欧的诗人
学苑诗风
诗歌论
浅探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