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2016-02-13常佩雯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统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专业认同职业发展大学生

常佩雯(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常佩雯
(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专业认同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和未来职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的自身条件、专业就业前景、学校环境、社会舆论及家庭环境等因素都对大学生专业认同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大学生应从自身情况出发,积极融入专业学习与实践,社会舆论、教育部门及高校、学生家长应共同努力,提升大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关键词]大学生;专业认同;职业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已经由“能不能上大学”转变为“上什么样的大学、学什么样的专业”。在现代社会,专业划分的精细度越来越高,而按专业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模式,专业即意味着就业的大致方向,就业率高的专业毫无疑问成为报考的热门。然而,在目前的高考录取制度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选择不当或者分数限制而进入他们不喜欢或冷门的专业,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人志向与所学专业冲突的情况,大学生专业认同成为学术界研究的新热点。

一、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与研究意义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中设置的各个专门领域,学校按照不同专业的具体要求来培养人才。认同一词最早源于拉丁语中表示“相同、同一”之意的词根“idem”。在心理学领域,认同被认为是一种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旨在达到心理的完整和统一的状态[1]。由此可见,认同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状态。因此,有研究者将大学生专业认同定义为大学生(认同主体)对自己所学专业(认同客体)的情感、态度乃至认识的移入过程,并最终与其专业达到一种“同一”的状态[2]。具体来说,大学生专业认同既是大学生对其所学专业的动态认可过程,此过程包括充分认识和了解专业,接受专业身份,通过专业学习认可并内化专业价值;也是大学生对所学专业持有积极正面的评价,与专业达到“自我同一”的状态。杨宏等人将大学生专业认同划分为五个维度:专业身份、专业价值、专业教学、专业前景和专业学习。专业身份是指大学生对自己属于某一专业群体而不是其他群体的意识。专业价值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与社会及个人发展价值的评价。专业教学是指大学生对专业教学具体环节的看法,包括“课程设置”、“培养模式”、“教学过程”等。专业前景是指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就业状况的态度。专业学习是指大学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投入状况。

专业认同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状态,而且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一方面,专业认同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另一方面,专业认同有利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决策,为其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专业认同意味着大学生对本专业价值的肯定并愿意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职业,专业认同度高的学生职业规划更清晰、职业决策更明确,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会少走弯路[3]。

二、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是否是出于兴趣自愿选择某一专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对专业的态度以及专业学习的投入和表现。自主选择专业的学生专业情感更高,在专业学习上更为积极和努力,其专业认同程度更高;而被动选择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没有兴趣,特别是被调剂的学生往往缺乏专业兴趣,对待专业学习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上,其专业认同度普遍较低。

(二)专业就业前景

很多大学生都将所学专业视为毕业求职的有力工具,希望依靠它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谋得一个好职位,在这种情形下,大学生特别关注所学专业的“就业率”和“薪酬水平”。由于社会需求不同,不同专业的就业前景差距悬殊,而专业的就业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投入,进而影响其专业认同。对于一些“冷门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就业前景不乐观不可避免地会打击其学习兴趣和动力,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另谋出路”,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潜意识里形成对专业的否定态度。

(三)学校环境

学校的课程设置、管理体制、培养模式、教师教学等客观条件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其专业认同。学生对专业教育的具体环节不满,会导致其专业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不足,进而采取敷衍、消极的学习态度应付课程作业和考核要求,对学校的不认同演变为对专业的不认同。

(四)社会舆论

社会舆论对某一专业的认知与评价会对大学生的专业认同产生影响。从每年高考报志愿的情况来看,社会舆论对于大学生选择专业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家长和学生都对所谓的“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公众了解甚少的“冷门专业”需要接受调剂才能完成招生计划。但是,“热门专业”并不一定与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长相匹配,而不匹配的结果很难令学生在入学后对所学专业产生高度的认同。

(五)家庭环境

大学生在选择专业时都会受到家长或者亲朋的影响,而家长或者亲朋对于大学开设专业的具体情况又不十分了解,一般都会建议学生选择社会舆论推崇的“热门专业”,而不是按照学生自身的兴趣和特点匹配专业,这就会使一部分学生在入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三、提升大学生专业认同度的对策

大学生专业认同的提升需要学生自身、高校、社会舆论、教育行政部门和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尽可能地发挥大学专业教育的作用。

(一)学生要正确定位,努力学习,积极参与专业实践

首先,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应多方查找专业相关资料,对感兴趣的专业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要认清自我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对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有大致的规划,不能只是遵从父母意愿或是盲目跟风报考“热门专业”,甚至随意填报专业。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其专业匹配度不足50%,这显然是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其次,学生应调整心态,努力融入所学专业,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和专业情感,有意识地加强对专业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刚进入大学时,部分学生由于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者发现所学专业与原来的期待有所出入,受阻于苛刻的转专业条件,他们会感到失落和挫折,有人甚至自暴自弃,荒废宝贵的大学时光。笔者认为,大学生只有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对待专业学习,尊重自己的专业并为之付出努力,才能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从而从内心认同自己的专业。

再次,参加专业实践活动是提升专业认同度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积极参与各类专业实践与科研活动,将专业知识付诸实践,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从实践中体验专业的成就感,提升专业认同度。

(二)高校要加强职业规划教育,改革专业调换机制,优化专业培养环节

首先,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专业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应注重专业情感的培养。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对每个阶段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情感教育和心理咨询,如在大一阶段开设专业入门的选修课,帮助学生形成对本专业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被调剂或是对专业较为失望的学生,学校应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调节心理上的不适,从内心接受和认同自己的专业。

其次,高校应建立柔性的专业调换机制。针对部分转专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学校可以特殊形式的考试和个性评估取代“一刀切”的转专业条件,真正实现学习兴趣与专业的最优匹配。目前高校的转专业并不轻松,一般会限制转专业学生的比例,或是设置较高的转专业条件,大多数学生没有转专业的机会。基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高校应消除不必要的转专业壁垒,为学生提供科学的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指导,尽可能地使大学生都能进入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人尽其才,以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再次,高校应改革专业培养模式,优化专业教学的具体环节。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及时转变专业培养模式,由传统的“理论型”转变为“实践型”,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专业的信心和认可度。在专业教学的具体环节中,课程是灵魂之所在,其与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因此,课程设置应综合考虑学生发展、师资配备和社会需求,提升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使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逐步提升对本专业的认同度。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更为开放和灵活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从而增强专业认同感。

最后,就业前景会对专业认同产生很大的影响,就业形势严峻会加剧大学生对本专业的不认可。对此,高校应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例如,在大三阶段,应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增强其未来就业的信心和能力。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学校应为其提供职业规划、面试技巧指导等服务,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和方向。

(三)社会要科学评价专业,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社会应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盲目推崇所谓的“热门专业”,要对各专业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社会舆论中充斥的某某专业好或者某某专业不好的论调,其实是极端和片面的看法,“花无百日红”,就业市场也是日新月异,选择专业时的“热门”并不能保证就业时依然“热门”。因此,作为社会舆论传播的直接窗口,报纸、杂志、网站等大众媒体应当客观介绍和评价各专业,引导学生寻找真正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四)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深化改革,完善高考招生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都由国家行政部门统一规划、严格限制,高考填报志愿制度也不够完善,很多学生为了能够升学不得不选择分数较低的专业或是服从调剂,这就造成很多学生无法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势必会影响其专业认同。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进一步改革现有的高考招生制度,尽可能实现学生兴趣与专业的匹配,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度。

(五)家长和亲朋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家长和亲朋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特长,审慎提出科学建议,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很多家长都建议学生报考“热门专业”,而就业市场是瞬息万变的,家长不应只看到专业“热门”与否,更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和特长来选择专业。

[参考文献]

[1]费穗宇.社会心理学词典[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2]杨宏,龙喆.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内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52-153.

[3]曹计划.当代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4(3):112-115.

[责任编辑:高巍]

DOI编码:10.13782/j.cnki. 2095-106X.2016.02.006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Identity

Chang Pei-wen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China)

Abstract:Professional identity is very important for college students’learning and future career. Many factors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identity, including self-conditions, employment prospect, school environment, public opinion, family environment, etc. As a resul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actively involved in the professional study and practice firstly. Then colleges, public opinion, educational departments and parents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professional identi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06X(2016)02-0033-03

[收稿日期]2016-05-01

[作者简介]常佩雯(1991-),女,山西长治人,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是大学发展与评价。

猜你喜欢

专业认同职业发展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职生专业认同与学习情绪关系的研究
高职学生的专业认同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护生专业认同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