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传民情,做走群众路线的社区新闻人
2016-02-13杨佳倩
□杨佳倩
(许昌晨报,河南许昌461000)
听民声,传民情,做走群众路线的社区新闻人
□杨佳倩
(许昌晨报,河南许昌461000)
“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这是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这是对基层新闻记者的要求,也是目前新闻舆论工作者一直以来正在做的,以后要做得更好更实。
群众路线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将深化“走转改”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首要抓手,是对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新闻工作者走群众路线的呼应和贯彻。
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媒体的发展既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又面临着新的复杂环境和严峻考验。一个媒体人如何肩负重任稳步前进,如何增进人民福祉,都迫切需要从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中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走社区,新闻活水源源不绝
曾经很多社区记者都和笔者一样有这样的困惑,每天走在大街小巷不知道要采访些什么;提起笔来,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很多稿件千篇一律,没有鲜活的东西。
当今,在网络、微信、微博等日益成为大家生活中的一部分时,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也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漫漫征途多无捷径可选,唯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才是媒体人最明智的选择。而这也正与“走转改”和“务实宣传”的精神相吻合。
自河南许昌日报社组织下基层一系列活动开展以来,《许昌晨报》开设了“单车走新区”、“记者进社区”等栏目。记者骑单车深入社区居民和乡村农户家中,以百姓生活为素材,推出一批来自一线、原汁原味的体验式报道;鼓励记者扎根在基层,每周增开了四个《记者进社区》版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百姓。
2013年5月24日,带着整个报社的使命,我们开始了第一次进社区活动。从此每周都会走进社区,与社区居民面对面,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及居民的内心,与他们同呼吸、共命运,采写出了一篇篇能引起大家共鸣的鲜活稿件。
一张折叠桌、四张折叠凳、一条“记者进社区,与您面对面”的红色条幅便是我们进社区的所有“家当”。有人问笔者,进社区苦不苦?累不累?笔者说:作为社区记者这些苦和累是不可避免的。还记得一位记者骑单车到社区采访一位老大爷,途中遇到大雨,浑身湿透病了好几天;2014年夏天最热的一天,社区记者们驱车10多公里,顶着烈日采访了整整一天,好几名记者都中暑了。既然这样苦和累,为何每一次进社区走基层大家仍然毫不畏惧?因为有一股力量在支撑着我们,这就是使命。
话民生,用一条条热线做群众利益的代言人
通过了3年多的进社区活动,笔者与社区居民心贴心、面对面交流,通过最真实的眼看、耳听、心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验基层火热的生活,用典型的事例、真实的场景、群众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区风貌和居民心声。
《社区名片》、《社区人物》、《社区故事》、《家长里短》四大版面,不仅挖掘出社区在庭院管理中遇到的难题,而且树立了社区中的典型人物和故事,还承载了整座城市发展的重要记忆……截至2014年8月20日,《许昌晨报》社区新闻部记者先后走进魏都区62个社区,挖掘了上百个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凸显了地市级都市类报纸务实宣传,主打“本地新闻”的重要特质。
通过这次长时间的走基层活动,《许昌晨报》记者也加强了与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联系,扎根社区、扎根基层,倾听社区居民的心声,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具体问题。在持续一年多的深入采访活动中,年轻记者既得到很好的锻炼,又通过实地采访获取更多鲜活的新闻素材,采写出一大批反映市民生活、展示城区面貌、反映时代发展的新闻报道,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记者进社区第18站来到魏都区西大街道办事处豫园社区,记者选取了魏都区人民法院民事一厅法官刘强、张岚为向居民讲解了有关“房屋买卖”、“‘借条’与‘欠条’”、“狗咬人”之类常见的民事案件,在社会上引发了热烈讨论。
报道刊发当天,就有多名市民打电话询问、索要法官刘强的联系方式,声称晨报报道的几起“房屋买卖”纠纷与他们遭遇的情况一模一样,希望找到法官刘强详细咨询解决办法。
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三国古都和文化名城,许昌晨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更多地将目光关注到许昌的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上。在文峰社区的采访报道中,文章详细讲述了文峰塔和塔湾的来历,起到了宣扬和传承文化的作用。
进社区活动的第4站,许昌晨报记者来到位于许昌县蒋李集镇南约3公里、距许昌市区10多公里的原一二六厂区,详细为大家讲述了一二六厂的那些人和事,发现酸菜、大酱、二人转依然是他们的最爱,展示了一二六人从东北搬迁至许昌,经历繁华与落寞之后,依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与品格,不少老工人看到报道后泪流满面。
通过进社区,我们收获了什么?不仅仅是那一句句“谢谢你们”,更多的是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媒体人时刻与百姓融为一体,新闻人是群众利益的代言人。
见真情,做群众信赖的贴心人
都市类报纸生存的土壤是读者,而市民集中的区域是社区。哪个媒体能最大程度地吸引社区居民,那么,她就会拥有赖以生存的广袤土壤。这也是众多报纸纷纷推出社区报的重要原因。
作为都市报,民间舆论场起着重中之重的作用。如何增强我们的民间舆论场?首先,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得到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源泉。群众是舆论的主体,谁能落实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谁能及时回应群众关切问题,舆论主动权就掌握在谁手里。《许昌晨报》的市民热线、微博、微信等舆论信息来源渠道,都是老百姓通过各种方式提供的新闻线索。
一份报纸或一篇报道,只有用心去触及读者的心灵,才能体现对人性的体察,对人命运的关注,对个体尊严的尊重,也才能展现真实,记录社会发展的轨迹,体现社会发展的正能量。《许昌晨报》通过记者进社区活动,采集社区故事,让平凡的读者成为版面主角;通过搭建社区大舞台,邀读者同乐,使居民与媒体的距离更近了。
在社区新闻采访工作中,我们多次参与残疾人事业的报道,面对孤寡老人、残疾者,真诚的充满了关怀和善良,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他们谈生活,交朋友。像寒冬里的火,温暖着他们寂寞的心。
每当通过一篇篇新闻帮助了身边的市民后,我们的内心都无比幸福。作为一名社区新闻工作者,能够得到群众的信赖是无比欣慰的,能够建立与百姓的真情,那才是最幸福的。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证。只有深入群众,我们的新闻作品才能接地气、有灵气;只有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新闻事业才能无往而不胜。听民声,传民情,这就是笔者,一个普通的社区新闻记者的感触与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