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应让记者更温暖

2016-02-13高秉喜

中国地市报人 2016年11期
关键词:关怀温暖

□高秉喜

(中国地市报人杂志,湖北宜昌443000)

媒体应让记者更温暖

□高秉喜

(中国地市报人杂志,湖北宜昌443000)

记者出身,深知记者工作的艰辛与烦恼,只有保护和鼓励记者的工作热情,才能为媒体成长壮大积蓄更大力量。在强调内容为王的全媒体时代,毋庸置疑,记者是内容的生产者和精品的创造者,更是全媒体生存与发展的财富。爱护记者,便是爱护推动新闻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给记者温暖,就是给我们的新闻事业加油助威。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不乏诸多另类案例,值得深思。

近年来,新闻人才流动成为一种趋势,这是好事。但新闻人才流失,不管何事何因,必将给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带来不小的损失,成为一种不可忽视却值得研究的现象。南方某报近年来不下数十人辞职,引起业界的关注。知情人透露,2016年中秋佳节该报又一女记者选择离开,她离职时留给同事的话无不令人感伤:“在这里挣的钱不够看病!”据称,女记者一月两千多元工资,每月要支付百元通讯费,五六百元交通费,加上房租和其它扣款,一月下来所剩无几。背井离乡,她说,是高强度、满负荷、低工资和身边人满满的负能量赶走了她。女记者的离开,再次引发笔者对爱护记者的思考。

我们究竟该怎么样爱护记者,怎样让记者更温暖?笔者通过大量调查认为,对于记者,就是在生活上关心,让他们有温暖感;经济上关怀,让他们有安全感;政治上关注,让他们有成就感。

生活上关心,让记者有温暖感

有温暖才有激情。很多记者都有这样的体验,领导的一句安慰话,就可以让你冲锋陷阵。一句安慰,一个鼓励,足以抵上千军万马。对于面对困难的记者,这种温暖的力量是无穷的。

笔者就曾有这样的体验:1986年,我受命派驻湖北枝江县,那时县里条件很艰苦,所住房间天花板刮风就“掉白块儿”。地处江汉平原的枝江风大,屋子又四处漏风,冬天特别冷。作为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背井离乡,特别孤单。时任宜昌日报社(后更名三峡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危明华到枝江采访,顺便看望我,嘘寒问暖。怕领导担心,我说一切都好。危明华生怕我们记者在下面吃苦受累,硬是要到宿舍看一看。眼见宿舍四壁漏风,天花板脱落,十分愧疚:“你们在基层辛苦啦!”随后就转告时任枝江县委书记张子仪同志,希望关心驻站记者生活,支持记者采访活动。问题也很快解决了。危明华的举动,是在我最需要温暖的时候带来了温暖,让人很感动,使我对工作更加积极努力。那一年时间,我在《宜昌日报》发稿100多篇,还在《人民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推出长篇通讯。在以后的工作中,我经常会想起这段温暖的往事。还有一件小事,记得一次生病,一个人在家高烧不退,父母又不在身边,连个买药的人都没有。正感到无助时,时任宜昌日报社总编辑张赫玲同志派记者部主任许大耕送药上门。那一刻,一股暖流涌来,感觉病疼一下子远离了。

其实,生活中一点小事,足以见证大爱的力量。也正是这些小事,让“小”记者们感受到来自团队的温暖,和继续奉献的力量。对记者生活的关心,或许只需一句话,一个举动,而这正是他们所渴望的力量。然而时下,一些媒体在竞争压力下,在全媒体挑战下,留给记者的只有担子、只有责任、只有付出,让他们在人累心累的同时感受不到温暖。

如果让人才流失成为一种习惯,那么,这个团队的生命力也该终结了。而一个强大的团队,必然是一个温暖的团队。

要想使媒体记者团队更有生命力和战斗力,就应多给一些关心,让他们感到更温暖。

经济上关怀,让记者有安全感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行业竞争带来的压力,作为媒体内容生产者的记者,一直处在战斗的最前沿。春江水暖鸭先知,记者们最能感受到竞争的冲击。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身为记者努力拼搏,总希望付出与回报相适应。特别是对于刚入职的年轻记者,面对奶粉、房贷以及满负荷工作,更需要经济上带来的安全感。要使记者团队稳定壮大,就应该给予记者特别是年轻记者更多经济上的关怀。收入向编采一线倾斜,这已成为更多媒体决策上的选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大编辑小记者”思维在一些媒体中依然根深蒂固,重编轻采引发的矛盾永远存在。

笔者在对全国地市报的调查中发现,记者面对负责的众多战线,需要比编辑付出更多的时间、交通费、通讯费,甚至还有更多的无用功。稿件写了发不出是家常便饭,稿件考核分值抵不上“打的费”更是自然。“要想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的现象在媒体中仍然存在。在付出与回报严重不符时,记者团队就会遭受重创,人才流失成为必然。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对媒体公信力和声誉的严重影响。

湖北有家都市类媒体负责人曾对笔者说过这样的话:“面对背井离乡投奔我们的记者,最好的回报就是人民币。”是的,对于记者队伍,经济上的关怀,能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他们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一支拥有安全感的记者团队,才能固化成媒体参与行业竞争的巨大力量,才能成为精品力作生产的坚强后盾。

政治上关注,让记者有成就感

对于记者的成长、提高和发展,仅有生活上的关心和经济上的关怀是不够的,还要有政治上的关注。要通过政治上的关注或关照,使记者有成长感和成就感,要给优秀记者一个上升的通道。

政治上的关注,包括职务上的晋升,但不仅仅是职务上的晋升,还包括:职称评聘、评先表模、好稿推荐等等。把优秀的记者提拔到领导岗位,这是一种政治关照,但毕竟一个单位领导职数有限,那么职称评聘、评先表模、好稿推荐同样是记者拥有存在感和成就感的渠道,也是一种政治关照。

笔者在对全国相关地市报进行调查时,曾收到过这样的反应:有的媒体,职称评聘中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年轻记者申报困难,聘用更困难;有的媒体在一年一度的好稿推荐报送过程中,则首先关照总编辑的稿件,然后是主任、副主任的稿件,轮到普通记者报送指标已经用完。即使记者有好稿也会被这种传统的作品报送机制所葬送。这种机制导致的结果是,严重伤害到记者的积极性和创新力。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更多的地市报在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中,用人机制更加灵活、评先表模点面结合,用人身份上不分编制内外一视同仁,干部选拔任用一样公平公开公正,这就能给一线记者铺平道路。也正是这种政治上的关注,使更多的地市报的记者队伍得到稳定健康发展。

人才流动是好事,但人才流失却是坏事。记者流动更能激活地市报人才市场,但过度流失,则是一个媒体管理水平的试金石。媒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在媒体融合发展大潮中勇立潮头,就必须拥有强大而稳定的人才队伍。作为新闻队伍的中坚力量,记者队伍的健康稳定更是媒体参与竞争的重要资本。由记者离职引发的思考可能还会继续,但必须引起媒体的高度重视。尤其在面对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大战略中,媒体管理者更应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全面考量、理性作为。因此,生活上关心记者,经济上关怀记者,政治上关注记者,应该成为媒体健康发展的重要选择。■

猜你喜欢

关怀温暖
温暖冬夜
在温暖中流逝的美
温温暖暖
爱·温暖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