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台传播的思维转变与策略创新
2016-02-13吴志润
□吴志润
(闽南日报社,福建漳州363000)
新形势下对台传播的思维转变与策略创新
□吴志润
(闽南日报社,福建漳州363000)
长期以来,怎么做好对台传播一直是业界关注的难点。新时期,随着信息传播格局的改变,对台传播既迎来了新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为了适应形势变化,强化对台传播实效,本文提出了三大思维转变和策略创新。
对台传播思维策略
长期以来,由于台湾方面的新闻管制等原因,大陆媒体对台传播受到诸多干扰,导致台湾民众无法完全知晓大陆真实情况,闹出了诸如“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等笑话。新形势下,为了强化对台舆论引导作用,我们应该主动转变思维,创新策略,全面提升对台传播水平。
思维:三大转变
新时期,大陆对台传播的渠道日趋多样,不再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社交网络等新兴媒体,已成为两岸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在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格局下,台湾某些媒体试图歪曲、编造大陆信息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但仍然不断以隐蔽的手段和方法,制造许多失实的信息,严重误导台湾民众。为了适应新情况,进一步提高对台舆论引导作用,我们应主动转变三大思维。
从“求进”转向“求真”。新形势新要求,要做好对台传播,除了要让信息及时入岛外,还要确保入岛信息不失真、不被误读。过去,由于传播渠道受限,媒体主要考虑如何把更多的信息传递入岛。如今,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新媒体传播对台信息不再是一件难事。我们一定要摒弃“能把信息传进去就不错了”的旧认识,准确掌握台湾舆论走向,转变信息传播思维,确保入岛信息不失真、不被误读。
2015年8月6日,宁泽涛在俄罗斯喀山世锦赛上夺得100米自由泳冠军。消息传出,举国欢腾。但是,让人“搞笑”的一幕也出现了,台湾媒体《今日新闻》在报道中,竟然将宁泽涛喊出的“我是中国人”改成“我是大陆人”。这么令人振奋的消息,却被篡改成了让人愤慨的失真新闻,且不说它有违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单就它造成的恶劣影响,需要我们做多少工作才能挽回!足可见,确保入岛信息不失真之重要性。
从“求面”转向“求效”。过去衡量一家媒体对台传播的水平,主要看媒体的传播幅面大小和受众的多少。让信息传播到更广的地域、让更多的人接收到,是对台传播所追求的两个主要目标。而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每天涌现的信息不计其数,只要网络能覆盖到的地方和人群,就几乎都能接收到信息。在这种新情况下,我们的目光就不能单纯聚焦在这两个目标上了。
事实上,在当前的媒体传播格局中,信息传播面广并不表明大家都接受,受众多也不意味着大家都没有疑问。比如,许多大陆游客初到台湾,会惊诧于台北的市容市貌实在无法与北京、上海相媲美。当大家发出种种感慨时,有些台湾导游会争辩说:“因为台湾不能强拆,所以道路弯曲、楼房老旧。”这种辩解看似有理,实则十分可笑。城市的发展不是靠强拆得来的,而是经济、社会等发展的必然结果。显然,时下仍有一些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不准确。因此,我们进行对台传播,必须追求宣传实效,而不能单纯追求传播的幅面和受众的多寡。
从“求量”转向“求识”。众所周知,世界上最伟大的传播是价值观的输出。要使对台宣传效果最大化,我们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传播信息的数量,而要讲究信息的“质量”,也就是要把我们的价值观传递入岛,并与对方取得共识。
虽然宁泽涛喊出的“我是中国人”被台媒篡改为“我是大陆人”,但经过我们媒体多方报道纠正,许多台湾人逐渐认识到其中的谬误。不过,让人意外的是,由于宁泽涛俊朗的形象,加上其大气的表现,许多台湾人反而更加喜爱他,特别是青年女网民,更是称他为“男神”,并期望台湾男青年向他学习。事实上,这就是一种价值认同,一种两岸民众在对宁泽涛看法上达成的价值共识。受此启发,笔者建议我们媒体多在典型人物、热点事件的报道上下功夫,以期两岸达成更多的价值共识。
策略:三个创新
时下,台湾各种社会团体活动较为频繁,诉求趋于多样,致使对台传播面临着各种难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媒体如何破解难题,强化对台舆论引导作用,积极创新对台传播策略,成为一个紧迫的新课题。
用好新媒体。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谁能抓住互联网,谁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主动地位。同理,在对台舆论引导上,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互联网这个媒介,把握好基于它之上的新媒体传播规律,我们也将在对台传播上取得主动,开创对台舆论引导的新格局。
如今,新媒体已成为台湾民众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深刻地影响了社会舆论走向,引起了台湾各界的高度重视。近来台湾各界也掀起了学习新媒体的热潮,主动加强与网民即时互动。一些知名人士为了博取网民的欢心,甚至主动在网上展示自己“可人”的一面。比如:向来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名人费鸿泰,在新媒体上分享婚纱照、厨艺秀等。
因此,我们开展对台传播,也应积极用好新媒体。每当有大事或者热点事件发生时,我们应当及时介入,发出声音。防止一些事件在新媒体上被扭曲传播,演化为社会谣言。比如,曾经在媒体上传得热闹非凡的所谓“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等谣言。这种谣言,虽然十分可笑,但它却在台湾网络中广泛传播,严重影响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知。
对准接收人。在台湾舆论态势复杂多变的今天,对台传播绝不能泛泛而谈,更不能有以数量取胜的想法。海量的信息未必就有海量的阅读量,也未必就有舆论引导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准对象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对台传播实效。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台湾网民也逐渐成为一支新兴的社会力量,悄然地影响了台湾民众的社会生活。因此,要做好对台传播,我们就必须重视这股新兴力量,认真研究他们的行为特点,从而找出行之有效的舆论引导办法。比如2015年6月大陆推出的卡式台胞证,一开始有些台湾网民不理解、不接受,但经过我们加强在新媒体上的引导,反复说明其好处——可省去每次进出的签证、方便出行登记等,最后台湾民众也渐渐地明白了大陆的善意。所以说,我们进行对台传播一定要把准舆论脉搏,对准信息接受人,有针对性地传播信息,从而实现对台舆论高效引导。
做好新题材。好的新闻题材,往往是直通心灵深处的感化剂、舆论引导的引力场。虽然台湾社会运动历来热闹万分,但深刻影响台湾社会的主要因素还在于文化。2015年3月4日下午,在全国两会的分组讨论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政协民革、台盟、台联委员联组讨论时说,台湾除了原住民,大陆去台的以闽南地区为主,讲的就是闽南话。血缘相亲,文源相同。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①
事实上,台湾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是以闽南话交流信息,闽南文化深入台湾民众的精神世界。要做好对台传播,我们媒体就不能忽视闽南文化的影响力,而应努力挖掘闽南文化的积极因素,全力做深做透。比如,马英九演讲时经常先用一句闽南话“大家好”开场,目的在于拉近与听众的心理距离。洪秀柱也常用闽南语表达演讲的主题。这也是为什么台湾许多知名人士明明可以讲普通话,却偏偏要用闽南语的原因。
应该说,多年来我们媒体在闽南文化的应用上,已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由于两岸行文习惯的不同,我们更多地是采用普通话的语境进行叙述,较少按照闽南文化的语言特点进行报道,严重影响了台湾民众接受信息的效率。因此,我们应主动加强对闽南文化题材的开发和应用,从而进一步提高对台传播实效。■
注释:
①杜尚泽:《习近平:两岸文化交流大有文章可做》,人民网,2015年03月0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