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
2016-02-13天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马 丹(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探究
马丹
(天水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国民族声乐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如何处理好民族声乐技法和歌曲风格之间的关系,成为这一课题的关键。一方面,民族声乐技法是传统民族唱法和西方声乐理论的结合,需要演唱者娴熟地运用各种技法,才能发挥民族声乐的精髓。另一方面,民族声乐体现着民族文化,而且受地理、历史、文化、语言和宗教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地域特有的韵味和特色。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和歌曲风格之间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因此,民族声乐艺术需要建立以自我为核心,融合不同民族化声乐艺术的科学体系,处理好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和歌曲风格之间的关系。
民族声乐;演唱技法;歌曲风格;关联性
声乐艺术不能仅局限于单一的声乐艺术形式(风格),而应该融合民族和世界的音乐形式(风格)。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语言和风格特点,掌握了解其表达的艺术情感和思想。20世纪初期,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以齐唱、合唱、多重唱以及清唱等艺术形式为主。随着中西方声乐的不断碰撞、融合和交流,民族声乐在继承传统演唱艺术精华的基础上,融合西方演唱艺术的发音方法,形成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声乐艺术。
一、民族声乐的意义
民族音乐是在我国悠久历史发展进程中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有着鲜明特点和深厚文化底蕴,体现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凝聚民族认同感的音乐。
广义地讲,中国民族声乐是指包括中国民族民间小调、戏曲、曲艺、民歌及带有这几类风格的声乐创作作品的演唱方法。具体来说,是以目前我国音乐院校中民族声乐为代表的,既不同于民歌、说唱、戏曲的演唱方法,又在继承和发扬了这些传统演唱艺术精华和特点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和吸收西欧美声唱法的歌唱理论和优点而形成的独树一帜的,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和时代精神特征的新民歌歌唱艺术。它的演唱路子宽,适应性强,除演唱民族风格特点较强的歌曲、歌剧等作品之外,还可以演唱包括艺术歌曲在内的各类新创作的声乐作品,以及各种民族传统声乐曲目、戏曲唱段等。
我国56个民族都能歌善舞,均拥有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独特的音乐,表现出自身存在的价值。早在约五千年前,由黄河和长江等大河流域汇成的华夏音乐文化,便体现出多元起源和混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吸收周边少数民族音乐的精髓。同时,它又不断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相互参透融合,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音乐。中国民族音乐存在了数千年,随着历史的变迁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民族音乐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它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用音乐这个特殊的方式记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文背景。可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积淀了各个民族的艺术智慧和创造才能,已经形成一个特点比较鲜明的民族音乐体系。中国民族音乐在不断的交流交融中,它们相互映辉,相互竞争,进而衍生发展。
二、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法
任何人都可以演唱,但演唱效果需要经过严格训练才能得到提升。演唱者需掌握一定技能,保持特有的平衡状态,将演唱技法娴熟运用,才能获得比较理想的演唱效果。演唱技法主要包括呼吸、共鸣(喉腔和咽腔)、语言(咬字和吐字),下面分别阐述。
(一)呼吸
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呼吸状态和实际的呼吸状态不同。实际的呼吸状态不能充分地表达声乐艺术的情感。在自然状态下,演唱者的情感与呼吸密切相伴,但演唱过程中,演唱者的呼吸要随着旋律的变化而变化,表达出音乐的色彩变化。因此,演唱中的呼吸和实际中的呼吸,不仅存在技术上的差异,而且存在专业训练的差异。简单地说,呼吸训练包括短促、平缓的训练,闭嘴、哈欠和哭泣的训练,以及蛤蟆音和气息控制训练。
(二)共鸣
人类共鸣器官包括喉腔、咽腔,其中咽腔又包括鼻咽腔、口咽腔和喉咽腔。然而,鼻腔、鼻窦、头骨和胸腔属于共鸣感觉器官,对演唱共鸣有关键性作用。
1.喉腔
喉腔作为发生的起点,可以通过喉器的上下移动改变声道,喉口的收缩可以直接影响共鸣的质量。喉腔内的空气柱的振动会影响基因共鸣和高频率泛音,所以喉腔是发音器官的共鸣器官之一。
2.咽腔
咽腔是喉腔上部到软腭背部位置,小舌以下、舌根以上空间,以及两侧的舌鳄弓,形成的拱形部分为咽峡。咽峡前面属于口腔,后面部分属于咽腔。咽腔由肌肉组织、管状结构和表面粘膜组成。咽腔是影响人类嗓音的共鸣器官,对演唱共鸣产生调节作用,并决定演唱者的音色。
共鸣是现代嗓音研究的重要成果,其科学地阐述了共鸣的原理,生理结构以及物理机制。共鸣的出现改变了声乐工作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学习局面,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因此,共鸣帮助人类理解发生现象,找出不同声部和声色演唱者之间不同的原因。
(三)语言
语言既是演唱者发声和共鸣的载体,又是表达内心感受的载体。歌唱语言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发音,其在咬字、吐字方面更加讲究,必须满足声音的传播需求,与演唱者的共鸣需求保持一致。[1]声乐演唱艺术通过语言和音乐的有效结果,将演唱者的思想、情感清楚地表达出来,实现演唱者和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1.语言的发音规律
音素是组成语言的基本单元,其由1个元音(声母)和1个辅音(韵母)组成。元音是腔体共鸣的振动变化产生的,在声道中形成,主要依靠舌头进行运动,而嘴唇和下巴不参加运动。元音的发声特点是响亮、清晰,而且时值可以延长。辅音又分清辅音和浊辅音两种,清辅音无需声带振动,而浊辅音需要借助声带进行振动。辅音整体具有干净、利落、快速、短促和时值短的特点。由于元音在歌唱时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歌手调节共鸣腔体,使得声音保持在高音区。总之,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将元音和辅音分开,实现两者的发音准确、到位和协调,完成咬字、吐字的基本任务。
2.咬字、吐字的方法
民族声乐非常注重语音的韵律,依据语言的结构规律,可以将字分为头、腹和尾三部分。咬字、吐字就是“出声”→“引腹”→“收声”,该过程要做到字头清楚、字腹端正和字尾准确。[2]
第一,日常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演唱时候掌握声调的四声规律。日常生活中避免出现方言发音,习惯性紧张等,演唱时候咬字、行腔和语气表达准确,保证语言的传情效果。
第二,有意识地放松嘴唇、舌头、下巴等部位,做到正确地咬字、吐字。嘴唇、舌头、下巴属于咬字器官,对咬字、吐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会对共鸣、音质产生巨大影响。一般人在演唱时候容易出现肌肉紧张的问题,所以嘴唇、舌头、下巴的放松需要长期训练。
三、与歌曲风格之间的关联性
(一)民族声乐演唱技法对歌曲风格塑造的重要性
民族声乐技术虽然对民族歌曲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但歌曲不能单凭技术来打动听众的心。由于演唱自身属于声音艺术,该艺术的宗旨是陶冶情操,演唱者要将自身的热情和信心通过歌声表达给观众。[3]因此,如何在拥有娴熟演唱技法的基础上,继承民族声乐的歌曲风格,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
1.认知演唱技法的科学性与歌曲风格民族性之间的关系
声乐艺术是拥有科学理论、艺术规律、技能训练和审美表现的学科,是一种具有科学属性的艺术专业。演唱技法属于完整的训练模式,帮助演唱者解决声乐学习中遇到的声音问题,诸如,发声浅、发声白、发声尖以及吐字不清等。虽然演唱技法具有科学性,但不意味声音问题解决就可以唱好歌。民族声乐演唱仍然需要在熟练掌握声乐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传统声乐的行腔、韵味,诸如戏曲、曲艺和地方民歌中的多元音乐元素,这样才能使演唱技法和民族歌曲相辅相成,使之即有演唱技法的科学性又有歌曲演唱的民族性。
2.实现演唱技法的科学性与歌曲风格民族性之间的一致
演唱技法属于共性范畴,风格属于个性范畴,两者之间为宏观和微观的关系。不同风格的歌曲要求演唱者采用不同的歌唱状态,以此满足歌曲风格的需求。例如,《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作为豫剧歌曲的代表,其在演唱过程中就要具有河南的语言习惯,即高音上采用下滑音,诸如,“阳春三月我满十八”的“满”字,以及“村后的青草地”的“草”字。[4]演唱者要用强调、强烈的语气进行演唱,并迅速下滑,以此表现出地方的语言特色与音调走向。因此,演唱者在掌握演唱技法科学性的同时,声音要与歌曲风格中的民族性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民族声乐演唱技法的表现力与歌曲风格之间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这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多个民族,而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及风格特点。民族声乐作品来源于不同民族的民间素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虽然演唱者通过演唱技法的学习,可以掌握音域的广度、调性的复杂以及音程的变化,但是仍然需要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相关的民族知识,更加准确到位地表达出歌曲自身的特色。
(二)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歌曲风格之间的互动性
1.歌曲风格对呼吸方法的借鉴
演唱就是呼吸的过程,需要经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才能得到提高。从这一角度来说,呼吸技巧决定演唱能力,呼吸决定唱歌的寿命。科学的、正确的呼吸会对演唱风格直接产生影响,下面就详细阐述歌曲风格和呼吸之间的互动。
(1)良好的呼吸、换气奠定了歌曲的风格。
语言是歌曲的基本构成元素,在任何文化背景下,语言都会有分句需求。因此,良好的换气方式,以及气口的准确把握,可以更好地控制演唱速度和换气时机。如果演唱者气息越换越浅,越换越紧,就会影响歌曲的演唱,更不要说歌曲的风格表现。[5]比如歌曲《思恋》中“心即随着歌声”和“清晨醒来”这两句,很多同学会在句中间换气,这就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也打乱了作品3/4拍的旋律特征。
(2)呼吸的对抗、平衡促进歌曲的演唱。
呼气、吸气是唱歌呼吸的两个过程,两者之间为对抗和平衡关系,并促使横隔膜发挥支持气息的来演唱歌曲的作用。在演唱过程中,吸气要保持均匀,呼气要保持平稳、柔和集中,这样可以保持气息的集中、连贯,防止出现呼气过多、过紧,或者过少和过浅。呼气和吸气之间的对抗就是横膈膜的气息支持过程,让演唱在有气息支持的基础上,使声音具有动力,从而促进歌唱的发声。
(3)气息的有效控制有利于歌曲的表现。
呼吸是演唱发声的源泉,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使演唱者发出美好的声音,充分表现歌曲的风格。科学的呼吸会使演唱者更加准确地表现歌曲的韵味,比如歌曲《永远的花样年华》中“野火春风野火春风啊”这一句“风”和“啊”需要声音穿透、有力,从表现出人物金环对革命的坚定和对胜利的信念,这就对呼吸的控制和要求比较高。演唱者要用吸气的感觉去呼气,并准确运用和控制气息,这样才能能更好的诠释歌曲要表达的内容和意境。
2.歌曲风格对“混合声”的借鉴
“混合声”主要指真、假声,其中真声结实、明亮,而且有力度。假声圆润、流畅,而且高位置。真声和假声的有效结合,可以更加完整地表现出歌曲的演唱。虽然我国传统曲艺中也有“混合声”概念,但这里指的是西洋唱法“混合声”,“混合声”分3类。
(1)“真声多,假声少”。
“真声多,假声少”的“混合声”要求演唱者的声带张力强,发声比较结实和明亮,低声区较厚,高声区有力。诸如,《恨似高山愁似海》、《王贵是个好后生》等。这些民族声乐演唱都非常重视真声的应用。
(2)“假声多,真声少”。
“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合声”要求演唱者的声音色彩比较圆润、柔和,发声更加方便和自如。然而,“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合声”的低音区比较弱,容易出现声音虚、真假声打架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一般要通过一些“混声”练习来训练解决。“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合声”适合演唱幅度大的声乐作品,诸如,(陕北)《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等。
(3)“假声、真声参半”。
“假声、真声参半”的“混合声”要求演唱者的音域更宽,音色更圆润和明亮,声音运用起来更加的灵活。诸如,《万里春色满家园》、《我们是黄河泰山》等。
总之,“混合声”的合理使用,可以在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避免出现明显的“换声点”和“声音打架”现象,让声音上、下更加连贯、统一。演唱者通过运用“混合声”吐字更加自如、方便和清晰,音色表现力更强。[6]因此,“混合声”的有效运用,可以让民族声乐演唱更加符合中国观众的听觉习惯。
3.歌曲风格对发声位置的影响
发声位置就是指腔体共鸣的集中点,诸如“低喉位,高共鸣”。“低喉位,高共鸣”属于腔体共鸣问题,是指演唱者要放低喉头位置,才可以获得更高的声音共鸣。“低喉位,高共鸣”不仅适用于民族音乐演唱,而且适用于西方音乐的演唱。[7]例如,意大利语的美声演唱,其以5个元音为主,没有民族声乐的四声,所以在发声过程中容易形成管状的声腔结构。相对于意大利美声来说,民族声乐的四声讲究字正腔圆,腔体的狭窄和色彩的明亮。又如,“哦”字在西洋演唱过程中,非常注重咽喉的腔体共鸣,要求腹腔到头腔之间形成柱状管道,以此获得更宽的音色和更强的穿透力。然而,民族声乐演唱过程中,要依据民族的特点,将字的着力点前移,并以头腔共鸣为主。虽然两者都是柱状管道,但民族音乐的柱状管道不易过大,以此获得亲切、明亮和音色。
民族声乐属于新兴的发展学科,是传统声乐艺术与西方演唱技巧的结合。民族声乐艺术不是简单的歌剧演唱、歌曲创作和民歌表演,而是系统的、科学的、有层次的专业学科。[8]在民族声乐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要奠定良好的音乐基础,培养艺术素养,借鉴国外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民族声乐艺术内容。
目前,我国声乐包括传统声乐、当代民族声乐和西方民族声乐,三者之间不仅可以进行良好的借鉴,而且可以进行有效的融合。民族声乐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依托民族实践和思维而存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风格。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只有更好的使民族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民族化相结合,使其在保持自身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吸收西方音乐精华,这样才能屹立于世界声乐之林。
[1]冯长春.中国近代音乐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10.
[2]肖黎声.声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1-22.
[3]梅丽贝.丝邦奇.歌唱动力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4.
[4]弗.兰皮尔蒂.嗓音遗训[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7.
[5]邓子玲.歌唱语音训练[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10.
[6]余虹.中国古代声乐理论的研究述评[J].中国武汉音乐学报,2006,(1):16-19.
[7]乔爱玲.中国古代声乐理论中的气息问题初探[J].中国音乐季刊,2006,(2):56.
[8]廖霞二中西合璧的歌唱理念和方法[J].音乐探索,2006,(22):71.
〔责任编辑 余粮才〕
An Exploration into the Relevancy between Singing Skills and Style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Ma Dan
(School of Music and Dance,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Tianshui Gansu741001,China)
National vocal music has developed substantially in China,but how to cope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nging skills and music styles is a key topic,which is that of generality and personality,interacting each other and indispensable to each other.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supposed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system mixing with differ⁃ent arts and deals wel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singing skills and music styles.
national vocal music;singing skills;music styles;relevancy
J61
A
1671-1351(2016)02-0098-04
2016-01-21
马丹(1979-),女,甘肃徽县人,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