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藏特色古籍整理与研究实践*

2016-02-13沈东婧李莎姚远

图书馆学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古籍整理甲乙抄本

沈东婧 李莎 姚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 200031)

馆藏特色古籍整理与研究实践*

沈东婧 李莎 姚远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上海 200031)

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馆藏珍贵古籍的特色,阐述了目前信息中心在古籍整理与研究方面的研究著录、整理出版、开放平台建设及数据挖掘等思路和探索实践,以期能引起全国古籍专业人士对信息中心馆藏特色古籍的了解与关注。

特色古籍 古籍整理 古籍出版 数据挖掘

自2007年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开展以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以下简称信息中心)对馆藏古籍进行了清点普查工作,进一步完善馆藏古籍目录。至2016年9月,本中心共统计出馆藏古籍104213册,其中已编目4886种、82123册,未编目22090册。已编目古籍中,初步确定馆藏古籍善本1067种、9636册,其中一级古籍两种、5册,二级古籍63种、911册,三级古籍1002种、8721册。在保护好这些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本中心积极整理揭示馆藏,研究特色古籍,为实现古籍资源保护、共享和利用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实践。

1 馆藏特色

信息中心馆藏4000余种古籍中,不乏孤本、善本。新中国成立后接收的原国立中央研究院、原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原国立北平研究院的古籍,构成了馆藏古籍的主要部分,后来又陆续由老图书馆员从旧书店选购,并且获得了一些捐赠。在前几任图书馆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馆藏古籍具有了一定规模,并形成了自身特色。

1.1 中医特色

在已编目的4886种古籍当中,中医古籍就有1419种,占有很大比例。中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传千载而不衰,中医古籍是蕴藏、保存、传播中医学术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承载传统中医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蕴含丰富哲学思想和深厚人文关怀的文化遗产。丰富的中医古籍馆藏是本中心古籍的一大特色,包含了医经、医案、本草、方论等中医各类,其中亦不乏珍品,如元至元五年(1268)胡氏古林书堂刻六年印本《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明正德十年胡韶刻本《医林类证集要》十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刻本《急救良方》二卷等。这些中医古籍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也具有文化研究价值。

1.2 日本汉籍特色

由于接收了原上海自然科学研究所的藏书,所以信息中心图书馆藏还有不少日本、朝鲜等国外刻本,其中更以日本刻本居多,多为国内其他图书馆所未藏。如日本明历三年(1657)据明万历吴兴凌稚隆校本重刻《汉书评林》一百卷、日本宽文六年(1666)文台屋治郎兵卫藏板刻本《痘疹活幼心法》二卷、日本宽文十二年(1672)村上氏刻本《草山和歌集》不分卷、日本元禄十一年(1698)洛阳堀川通本国寺前小佐治半右卫门宗贞刻本《广益本草大成》二十三卷、日本明和四年丁亥(1767)朝寝房刻本巾箱本《寐惚先生文集初编》二卷、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1613)朝鲜内医院刻本《东医宝鉴》二十三卷等。这些古籍对于研究古代中国及周边国家的历史、医学、文化等是不可或缺的珍贵学术资料。

2 特色古籍举要

在全国及上海地区古籍普查中,信息中心对馆藏珍贵古籍进行了认真的鉴定、筛选工作,并且积极参与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截至2016年4月,本中心已有40种古籍珍本入选《上海市珍贵古籍名录》,其中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古籍有10种。

在此笔者仅就部分馆藏特色古籍的作一些简要介绍,以期能得到全国古籍专业人士对信息中心图书馆馆藏古籍珍本的关注与了解。

2.1 《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

《新刊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宋史崧音释。元至元五年胡氏古林书堂刻六年(1340年)印本。半叶十四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版框19.8×12.3厘米。开本31.3× 18厘米。线装四册。扉叶钤印一枚:“生药科/图书印”朱文。目录首叶钤印二枚:“相台/霜月”朱方,“淮南/蒋氏/宗谊”朱方。此元刻本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版本,仅国家图书馆和本中心有藏,弥足珍贵,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2 《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

新刊补注释文黄帝内经素问十二卷,隋全元起训解,唐王冰次注,宋林亿等奉敕校正,孙兆改误,刘温舒运气图式,鳌峰熊宗立句读重刊。明成化八年(1472)鳌峰熊宗立句读重刊本。半叶十三行二十三字,双行小字同,黑口,四周双边,双黑鱼尾。版框19.8×12.5厘米,开本26.7×15.4厘米,线装十二册。封面钤印一枚:“生药科/图书印”朱方。《黄帝内经素问序》卷端钤印一枚“星伯藏/书印记”朱方。正文首卷卷端钤印一枚:“笔研精良/人生一乐”朱方。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2.3 《本草图谱》九十三卷,《索引》二卷

岩崎常正著,白井光太郎考订和名,大沼宏平考订学名。日本大正十一年(1828)本草图谱刊行会刻本。版框20.7×14.9cm,开本25.8×17.5cm。线装九十五册十二函,封面钤印“生药科/图书印”阳文朱方,内封钤印“宇宙一本/岩崎必究”阳文朱方,序末钤印二枚“灌园/之印”“岩崎/常正”阴文朱方。

《本草图谱》为十九世纪初日本本草学家岩崎常正自行栽植、记录、研究药用植物近2000种,摹拟真实植物绘制版画,并根据《本草纲目》《救荒本草》增补修订而成的日本最早的植物图鉴。此书“此图谱彼此形状及同种异品,详悉写生,画为双钩,使精工雕刻,刷毕,又别命画工施彩,费用浩穰,故着色本,待钩者所求耳。”颇具艺术价值,由十数种颜色套印而成,精美工致;而且其又极富研究价值,为研究中医药学的重要文献。

2.4 《山中人饶舌》二卷

山中人饶舌二卷,田能村竹田著,筱崎小竹评。日本明治十二年(1879)文荣堂刊朱墨套印本。半叶七行十五字,版心下镌“竹田草堂”。版框8.9×6.2cm,开本13.7×8.5cm。线装。扉页钤印“执行/引道”阴文朱方。是书为巾箱本,天头敞阔,竹田正文墨印,天头处朱印筱崎小竹之评,文字写刻上板。朱墨灿然,颇便诵读。

田能村竹田是日本江户后期的著名文人画家,文人画从明代传入日本以后,在江户时期的日本掀起了风靡一时的文化时尚。田能村竹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人画风格,其画论著作《山中人饶舌》以汉语随笔体写成,效仿中国文人的口吻,内容包括绘画论述、作品批评、轶事奇闻等,为日本绘画理论的经典著作。这也体现出了明清时期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书画艺术对江户时期日本文学艺术的深厚影响。

3 馆藏古籍整理研究思路与实践

古籍作为传统学术和古代文明的载体,是一种可以不断挖掘和开发利用的宝贵文化资源。保护古籍,充分准确揭示古籍资源,做好古籍的整理研究工作,让历史悠久的中华纸上文明得到发展和弘扬,是各收藏单位古籍工作的职责所在。

近年来,本中心积极探索古籍保护和整理研究的思路,并且做了一些探索实践。开展细致的馆藏古籍研究和著录揭示工作,对馆藏特色古籍进行一些初步的版本研究和内容揭示,以便于古籍普及或进一步的研究。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古籍开放平台建设及数据挖掘,则是新的环境下古籍整理研究工作的新方法。

3.1 馆藏古籍研究与著录揭示

古籍著录、揭示馆藏,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基础工作。对馆藏古籍进行充分、准确、深入的揭示,能够让读者大众了解馆藏资源,为古籍整理研究以及古籍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提供基础。

由于以前著录者囿于当时条件或忽略其他相关信息,本中心初期著录的古籍卡片信息准确性较低。本中心在普查工作中,对古籍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著录揭示工作,纠正了以前著录的若干问题,也发掘出一些珍贵资源,如《经史证类大全本草》,馆藏仅有一册,无首末卷等明显的版本信息,以前并未著录。此次研究发现,此本乃元大德六年(1302)宗文书院刻本第二卷,实为珍稀善本。同时,本中心还针对一些特色古籍和珍稀古籍进行更为细致的版本研究和内容揭示。

在古籍整理的工作中,离不开对文献的具体研究,如版本源流、作者生平、校勘整理、理论探讨、内容研究、价值评价等。而版本研究是文献研究的基础。兹选取馆藏中一部尚少为世人所知的珍藏抄本《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为个案研究对象,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文献学手段为研究方法,介绍馆藏《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版本特点,同时通过与其他版本进行版式的对比与文本的互较,以反映馆藏《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版本情况。

3.1.1 看形式

形式上,主要从序跋、牌记、行款、版式、装订、藏书印等方面察看古籍。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十二卷,晋皇甫谧集,宋林亿、孙奇、高保衡等校正。抄本,书写端正,字迹隽秀,栏线清晰,格式整洁。半叶十行十八字,白口,左右双边,单花上鱼尾。鱼口下刻卷数,版心下口刻卷之页数。从行款版式看,疑为明末清初抄本。版框19.2×15.7厘米,开本26.8×17.8厘米。线装十二册二函。卷首卷尾及各卷多处钤“毛氏/子晋”“毛晋/之印”“汲古/人”朱方,若印章不伪,则此书当曾为毛氏汲古阁所藏。书末有“熙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进呈奉圣旨镂版施行”及林亿等衔名与五月二日富弼等衔名文。

3.1.2 查著录

关于《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的抄本,查询目录中有如下记载:

(1)清·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载:“甲乙经六本,从宋板影抄。”[1]虽馆藏抄本有汲古阁印章,但据“六本”,疑馆藏抄本并非此汲古阁本。

(2)《皕宋楼藏书志》载:“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十二卷,明蓝格抄本。晋元晏先生皇甫谧集。”[2]并录自序、林亿序、戴霖及朱筠跋文。此蓝格抄本曾为朱筠珍藏后为陆心源所得,藏于皕宋楼。陆心源之子陆树藩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将十万余卷先人藏书转售日本岩崎氏,此蓝格抄本《甲乙经》即在其中。此书即今藏日本静嘉堂文库之明蓝格抄本。

(3)清·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载:“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十二卷,明初抄本。晋元晏先生皇甫谧集。后有熙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进呈,奉圣旨镂板施行一条,后列富弼、赵抃等衔名。末有题识云:正统六年,琴川永惠堂俞氏家藏。”[3]

关于此本,《皕宋楼藏书志》载“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十二卷,明抄本。晋元晏先生皇甫谧集。自序。林亿序。后有王安石等衔名,末有正统六年有五日琴川永惠堂俞氏家藏一行。”[2]所载同《爱日精卢藏书志》。

缪荃孙《艺风藏书记》载:“明影写宋本,纸墨极旧。后有王安石等衔名,末有正统六年十月五日琴川俞氏永惠堂家藏一行。收藏有‘汪士钟字春霆号眼园书印’朱文长方印。”[4]

可知,此俞氏家藏抄本曾辗转由张金吾、陆心源、汪士钟、缪筌孙收藏,后下落不详。

馆藏抄本有“熙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进呈,奉圣旨镂板施行”一条,且后列富弼、赵抃等衔名,然并无“正统六年,琴川永惠堂俞氏家藏”题识。疑非此本。

从目前所知目录中,尚未查得与馆藏古籍契合之记载。

3.1.3 比较其他版本

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馆藏抄本(下称馆藏抄本)与黄龙翔等学者研究分析的《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主要版本[5]通行用本《医统正脉》本(下简称医统本)[6]、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明蓝格抄本(下简称蓝格抄本)[7]从内容、体例方面加以比较,更详细地了解其版本特点。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虚词用法。馆藏抄本与蓝格抄本中,某些虚词如之、也等,较医统本为多。

(2)音释内容。馆藏抄本与蓝格抄本音释内容较医统本为多,且大多一样。如卷一四海第八“大怫,郁也”,明抄本与明蓝格抄本“大怫”下双行小字注释“扶弗切,郁也”。

(3)注文比较。医统本中有许多双行小字夹注,只有少量似应作小字者作大字,而明抄本与明蓝格抄本除了少部分音释及校语作小字外,其他所引注文多作大字。

(4)篇目区别。馆藏抄本个别篇目与医统本、蓝格抄本不同。如卷十一末篇,医统本作“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上下两篇,蓝格抄本作“痂疥上第九”与“客气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十”两篇,馆藏抄本为“客气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一作浸潭)痂疥第九上”和“浸淫(一作浸潭)第九”两篇。

(5)异文比较。馆藏抄本正文多异文有与医统本或蓝格抄本小字注文所谓“一本”“一云”或“一作”相吻合,或亦有时三本中正文与注文恰好颠倒,“医统本”或蓝格抄本中的某些异文也与馆藏抄本注文中“一本”或“一作”相同。如医统本卷一五脏变腧第二“经满而血”之“经”字,小字注云:“一作络”,而馆藏抄本和蓝格抄本皆作“络”。卷一五色第十五馆藏抄本“沉浊为内浮起来泽(一作清)”条,“一作清”,医统本正作“清”,蓝格抄本则作“泽”。这些情况或提示馆藏抄本抄录者参考过《医统正脉》系统的版本,亦有可能三种版本系统流传过程中互有参考。

(6)馆藏抄本虽然讹字不少,然其不讹处,也有胜于通行之医统正脉本或蓝格抄本者。如皇甫谧《自序》中“少俞之徒”,蓝格钞本误作“少偷之徒”,馆藏抄本不讹。如医统本卷六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慧夜甚大论第六“必先别其五形”,五形,蓝格抄本亦作“五形”,而馆藏抄本作“三形”,然联系前后文,均只提到“膏人”“内人”“脂人”三形,查《灵枢》中,亦作“三形”,故医统本和蓝格抄本“五形”乃传抄之误也。

综观上述情况,笔者认为,馆藏抄本较医统本确有较大差别,与明蓝格抄本相差处亦有不少,然笔者才疏学浅,目前囿于资料,难以对此抄本版本所源加以明确判断。可能日本藏明蓝格抄本与馆藏明抄本为同一源流,或互有参校。正文中不乏他本讹误而馆藏抄本不讹之处,虽不能断定优于他本,但亦有重要参考价值,弥足珍贵。实当为研究整理《甲乙经》之重要参考资料。

3.2 古籍整理出版与文化产品

部分古籍善本拥有非常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以及学术资料价值,但是由于这些古籍善本存世较少,难为世人所见。而有的古籍的使用者多是更关注的是一手资料的真实性、重要性、完整性的研究学者,需求的正是这些珍稀古籍的原貌。

近年来,国内许多图书馆在古籍整理出版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和出版部门合作,推荐馆藏善本,供其影印,以广其传,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一手原始资料。2009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出版的《营造法式》《明解增和千家诗注》《诗集传》《红楼梦图咏》《唐女郎鱼玄机诗集》在北京展览馆“建国六十周年成就展”作为永久性展示出版物展出。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向出版社提供馆藏珍本影印出版绫面线装函套装《御制耕织图》。这些精致的文化产品受到学术界和收藏界的一致好评。对古籍进行整理出版,既有保存保护古籍、“存亡继绝”的作用,又能缓解古籍藏与用的矛盾,使古籍得以化身千百,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在对馆藏古籍进行研究和揭示的过程中,本中心发现了一些特色古籍,并且本着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宗旨,积极寻求与出版社的合作,拟逐步将有价值的、有特色的,学者们需求的馆藏珍贵古籍提供出来,影印出版,供学者们研究利用。

目前,本中心发现了并初步整理了曾见于前人著录而百年来不现世间的《本草拔萃》二卷,此为清陆太纯辑,清雍正三年乙巳(1725)谭位坤抄校本。后附《药性·验方合订》。采拾诸书叶有“侈德园遗书”阳文朱方;正文首卷卷端有清代藏书家邵恩多“小三台长”阴文朱方。清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丁祖荫《重修常昭合志》曾载《本草拔萃》此书,惜后未见流传。此孤抄本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且书写端正,字迹隽秀,栏线清晰,朱墨双色句读注释,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本中心已与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合作出版,整理目录,邀请专家解读并撰写提要,将《本草拔萃》作为《中华中医古籍善本丛刊》第一分册,影印存真出版。

3.3 古籍开放平台建设

传统的古籍整理仅仅为少数研究者服务,成果大多仅是供研究者研究相关问题的原始材料,应用领域较为狭窄。古籍的整理出版使得古籍藏与用的矛盾得以缓解,使古籍得以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而在信息化的社会中,古籍数字化丰富了古籍整理的内涵,是传统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在数字时代的延续与发展,作为古籍出版的一种新的形式,为古籍整理工作和传统文化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

目前,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古籍整理、开发和保护,通过数字化加工和网络存储,优化古籍资源的存储和传播方式,可以为解决古籍保存和利用之间的矛盾提供有效的途径,实现优质珍贵古籍的再生性保护。[8]同时,通过网络等数字化传媒,面向研究者、学生及社会公众建设开放应用平台,也是开放性、公益性图书馆走出“深闺”的重要方法。

基于此,本中心积极尝试开发馆藏古籍数字化开放平台,挖掘馆藏中医特色资源,于2014年在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扶持资金的支持下,探索建设了“中科院珍贵古籍数字化开放应用平台——中医善本专题”,先期选定了50种中医古籍善本,多数为古代名医名著的经典版本,如隋代巢元方的《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宋代许叔微的《类症普济本事方》等,涵盖了医经、医案、本草、方论各类,并进行版本考证、校勘、句读等深入的整理研究。遵循保真的原则,对所选珍贵中医善本古籍进行扫描,建立古籍影像库。识别图像转换成文本字符,组织形成古籍电子文档,建立文本资料库。组织古籍整理方面的专家根据古籍原本对识别后的文档进行校对,实现原图和文本的一一对应,提高文本数据内容的准确性。对经整理后的古籍进行解析、标引,对古籍内容描述、外形描述等反映古籍显性信息的数据进行全面提取著录,如题名、作者、版本、年代、出版方式、主题等,并且对篇章结构加以解析。在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深度开发的基础上,配备特色化的检索系统和辅助功能,以图文对照和全文检索为两大核心功能,实现优质内容的数字化开发和应用以及社会共享服务。

在古籍平台的系统开发过程中,本中心邀请了专业学者的深度参与,进行版本、句读、典故、人名地名等知识的标引。建立了图文和书目数据库,进行了数据规范化处理。本中心拟在未来底层数据建设不断完善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知识挖掘相关方法提取、挖掘和分析其潜在的知识,以探索建立具有知识发现功能的平台,为广大研究者提供更有用、更优质的古籍知识信息服务。

4 结语

古籍是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馆藏古籍是图书馆馆藏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籍的整理及开发利用研究,对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古籍将会得到更加深度的挖掘,发挥出新的、更大的作用。

多年来,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在古籍保护方面积极钻研,不懈努力,并做了大量的古籍整理的基础性工作,为古籍长久保存和深度研究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但是图书馆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还是任重而道远。寻找新思路新方法,挖掘古籍文献的特色,对其进行整理研究特色古籍,与全社会共同分享这些珍贵文献资源是信息中心的心愿。期待本中心整理保护特色古籍的思路和探索实践,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M].丛书集成初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20.

[2]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M].十万卷楼藏版.光绪八年(1882),卷43:5-10.

[3]张金吾.爱日精庐藏书志[M].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46.

[4]缪荃孙.艺风藏书记[M].中国历代书目题跋丛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47.

[5]黄龙翔.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新校本)[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0:5-7.

[6] 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M].明万历吴勉学《医统正脉》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7]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M].影印明蓝格抄本.日本:东洋医学研究会,1981.

[8]赵坚.古籍数字化工作刍议[J].大舞台,2012(9):281-282.

沈东婧女,1979年生。硕士,副研究馆员,副馆长。

李 莎女,1990年生。硕士,助理馆员。

姚 远女,1988年生。硕士,助理馆员。

G253.5

2016-10-20;责编:王天泥。)

*本文系2014年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数字化出版专项资金资助基金项目“中科院珍贵古籍数字化开放应用平台建设——中医善本专题”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古籍整理甲乙抄本
论“明清实录藏族史料类编丛书”古籍整理工作
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
《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古籍整理出版事业
减肥
《荷馬頌詩》中世紀抄本T研究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对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的古籍整理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经白史》新发现抄本研究
有趣的“换钱”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