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综述
2016-02-13汤江青
汤江青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中国发展传播学研究综述
汤江青
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本文对近三十年来中国主要新闻传播学学术期刊的发展传播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对中国的发展传播学研究在进展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和申慎展望。发现中国发展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传播”的概念厘清、媒介效果、范式转换、媒介理论变迁、以及中国主流的传播实践等领域。为此,针对传播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对未来的发展传播学在中国的路径选择方面展开讨论。
发展传播学;媒介效果;范式转换;理论变迁
1 “发展传播”的概念厘清
发展传播学理论起源于二战后的美国,以美国学者勒纳在1958年出版的《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为标志,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功能。发展传播学传入中国的标志当是20世纪80年代施拉姆的《传播学概论》引进中国。当时的发展传播学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讨方面,如罗杰斯的《传播事业与国家发展研究现状》,格德温.C.丘的《2000年的发展传播学—未来趋势和发展方向》等。
发展传播学可以解释为:“运用现代的和传统的传播技术,以促进和加强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变革的过程。”[1]广义地讲,发展传播学就是一种在发展中国家进行传播的原理和实践。”“发展传播是一种有目的的传播。”换句话说,发展传播者设立一个具有特殊目的的传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传播的目的与预期的变化和目标相关。”[2]
这文章是中国学者对发展传播学的最早介绍,但比较简单,甚至未能触及到发展传播学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观点。
大众传播理论传入中国后,中国式的发展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方向是利用理论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构建小康社会,促进社会和谐,扮演好符合中国国情的传播媒介与功能。发展传播学认为应该对人们解释为什么某些项目和计划是需要的,整个发展计划是什么,每个人会从中得到什么样的好处,每个人怎样来提供帮助以实现这些计划,以及我们已经取得哪些进展。由此可见,发展传播学的主要工作是:提高全国各部门的规划冰平,鼓动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些规划作出努力。
徐晖明(2009)认为,“发展传播学的研究大致有两个层次:理论框架研究和实证研究,前者建立基本的理论假设和宏观视角,关注传播对于社会发展是否具有推动作用,以及发生的机制是什么。后者具体考察传播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多表现为专题性的研究,例如性别与传播、健康传播、国际发展传播项目的实施成效、新传播技术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传播与传统文化、发展传播中的公共参与、乡村地区的传播等”[3]。
2 媒介效果研究
发展传播学奠基人勒纳以及英格尔斯都认为国家或个人的现代化是发展传播学的主旨所在。因此,要辨别什么样的研究是发展研究,首先要看是不是关于个人、社群(社区)、国家的现代化有关的理论或实证研究。其次是这些研究是否探讨了发展传播学理论和方法,在研究规范方面是否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此外,媒介效果研究是发展传播的出发点,因此实证性也是需要考虑的特点。
在发展传播学研究领域中,做得最多也最受关注的领域是媒介的创新扩散研究。这种创新扩散的任务一般都由新媒介来完成,如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早期以互联网和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为主,使用与满足研究也是这一领域非常重要的一环。发展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自2005年后在国内开展,如张明新在05年做的网络信息的可信度研究,金兼斌等(2006)做的媒介使用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等。
3 媒介理论变迁
发展传播学是利用传播的过程、技术和媒介,帮助人们全面认识他们所处的环境及变革的手段,帮助人们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帮助人们制定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计划,帮助人们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改善自身的处境和社会状况、提高机构的效率。其中代表性的理论有勒纳的移情理论、施拉姆的媒介功能理论、罗杰斯的创新与扩散理论等。[4]夏文蓉(2007年)认为,传统的发展传播学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现代化理论阶段、依附理论阶段、世界体系理论阶段,发展传播学的话语体系已逐渐被全球化话语所取代[5]。但发展传播理论的中心议题仍然是传播与社会发展问题。围绕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主题,不同历史阶段的主导理论分别展开了对大众媒介角色与功能的探讨。
发展传播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现代化理论是主导范式。美国学者丹尼尔·勒纳关于传播与社会发展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视为对立的社会发展的两端。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介于两者之间的社会形态则是过渡社会阶段。而所谓现代化,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过渡的过程,这就是一种发展。在这一社会发展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是具有重要功能的参与者,对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人类的传播形态与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发展水平是相适应的。传统社会的传播形态的显著特征就是口头传播占据社会传播的主导地位。现代社会的社会传播则更加依赖大众传播系统。大众传播无远弗届的触角可以伸向穷乡僻壤,向分布广泛的社会成员传递新事物、新信息,推广新观念,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大众传播累积性的传播对社会成员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人们逐步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积极主动地投入社会变革,从而实现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社会目标。
著名的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在《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一书中提出:“传播事业的一个方面是新兴国家特别关心的,没有充分和有效的传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要推迟,并可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充分和有效的传播,变革的过程就会顺利一些,缩短一些。”[6]现代化过程中的大众媒介作为一个积极角色充分发挥出其功能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推动,这包括宏观的有利于大众媒介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制定、微观层面的有计划的技能培训以及先进设备的进口与生产。现代化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必然是西方式的现代化,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路径是相同的。
依附理论视野中的发展中国家的大众传播的发展是一种依附性发展。作为对发达国家存在严重经济依附的表现与结果,发展中国家大众传播媒介对西方发达国家的依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传播技术的依附。引进西方发达的传播技术,形成对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传播技术的严重依赖。第二,发展资金的依附。一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本国的大众传播事业,不得不在大众传播领域大量引进外资,建立合资或外资独资的媒体机构。第三,传播制度的依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建设现代化的大众传播体系时,由于无可资借鉴的先例,加上外资的引进,简单移植和抄袭西方的现代传媒制度就可想而知了。第四,传播内容的依附。大量的大众传播设施快速建立起来之后,填充媒介时段,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大量进口西方的电视节目。第五,广告的依附。由于本国经济的欠发达以及大量外国资本的进入,媒介不可避免地大量播出代表西方价值观和消费观念的外资广告。对代表西方价值观的广告的依赖直接造成了媒介经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以及西方文化的入侵。在依附理论视野中,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媒介依附是两者政治经济关系的反映,同时,媒介依附还将会加深已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依附关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地区限制被逐渐打破,媒介传播也跨越了地方性的经验,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在依附西方国家产生的文化帝国主义,被全球化给打破了。经济体系的逐步完善,相较于媒介传播初期不再需要西方国家金钱的支撑,传播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丰富。创设出符合本国文化的大众传播学理论。例如,电视传播媒介不需要引进西方的卡通或者广告来填充媒介内容。现在可以自己拍摄卡通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哪吒传奇》等多部优秀的动画影视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价值观,极大地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在全球化背景中,文化的同质化成为趋势,文化帝国主义的观点将让位于文化的全球化。尽管全球化范式并未循着发展传播理论的路径,其理论观点已经在实际上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对传播与社会发展的主题的新见解。
虽然发展传播理论产生的最初历史语境已经几经转换,全球化成为当代传播发展的新的社会环境,关于“发展”的观念也注入了新的内涵,从注重单纯的经济发展向注重“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转变,但发展的主题未变,媒介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地位不仅未变且有日益加强的趋势。因此,发展传播理论的媒介研究视角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 范式转换
科林.斯巴克斯(2009)则认为西方发展传播学研究近年来经历了主导范式、参与范式、帝国主义范式、全球化范式四个阶段的变革
发展传播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现代化理论是主导范式。现代化范式就是这样通过发展传播者单方面对发展的问题、目标和解决办法作界定来实现的,具有明显的家长式作风。其静态、线性的单向传播模式违背了传播所具有的动态、互动和以意义为中心的本质。
罗杰斯详细阐释了“创新扩散”理论,把个人接受创新技术、新观念、新思想的过程总结为五个阶段:认知、说服、决定、实施和确认,并指出了在第一阶段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作用,而在此之后的阶段,人际传播会产生不可忽略的作用,由此衍生出了“舆论领袖”与“多级传播”的概念。[7]之后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将创新扩散理论应用于国际机构在世界各地的实践项目中,衍生出了创新扩散理论枝干的其他理论枝条,如社会营销、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娱乐教育,等等。
当研究者发现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带来的不是实质性的、全面的发展,而是一种依附性发展,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失序、政治腐败、经济发展与精神发展相背离等等一系列问题,他们开始对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和传播秩序作出尖锐的批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文化侵略”、“传播帝国主义”、“文化主权”等问题,由此产生了以“依附理论”和“参与理论”为主体的发展传播学新范式。
发展传播学的理论范式逐渐地由自上而下的主导范式转变到草根式的以参与传播为主体的新范式。但是从主导范式到新范式的转变并不是一个替代的过程,而是在传统范式的基础上进行批判、总结和修正,相互融合发展的过程。因此,发展传播学的范式转换是一个批判与修正的过程。
5 发展传播学在中国的路径选择
要解决中国发展传播当下面临的各种问题,首先需要审视和梳理发展传播学近30年夹的学术流变和理论转型,为中国发展传播学设定一个较为清晰的世界坐标。
“科学发展”成为当下小康社会建设的主流话语,中国的发展传播学完全可以立足本土作出自己的理论贡献。在当下中国,一方面,在西部开发、乡村治理、城乡统筹、灾后重建以及民族地区发展中不乏成功的发展传播经验;另一方面,面对农村的原子化、空巢化、基层组织涣散、社会粘度降低等问题,如何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自主性、参与性、内生性和可持续性,对传播功能的发挥提出了新的挑战。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发展传播在理论和实践上均存在诸多不足。从理论研究看,仍然固守传统的现代化框架,局限于以大众传媒为主体,以新闻传播为主要内容,以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为基本路径,注重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系统对农村系统的单向传播,较少考虑如何加强农村内部的横向传播和互动。
在社会语境与发展传播的关系研究中,人们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权利应该放在以下三个视角下来理解。即对传统与现代、普遍与相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比较。[8]人们对“发展”的认识是与社会语境密切相关的。理解和发展适当的策略,我们必须理解任何特定的边缘的社会结构的阶级关系,以及这些结构如何与中心对话,与内部的阶层进行对话。
参与范式的传播研究了发展传播和社会变迁中的信息范式和参与范式是如何解决战略传播的。有必要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评估战略传播的地位,即认为发展传播和社会变迁是战略集体行动。参与传播需要认真考虑战略方针——积极的公民基于集体分析和方案如何计划和执行行动。
未来的发展传播学还可以从健康传播的视角去讨论,事实上,在追求健康,我们认识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在认识的过程中,现实不只是客观的数据,而是具体的事实,但它也是人们对他的感知。再次,这是不是一种主体性或理想主义的肯定,这看起来似乎是相反的,主观主义、唯心主义进入,主观客观相统一联盟分裂。
将“传播学本土化”的导向与中国的现实紧密结合,以发展传播学的理论为参照,直面中国社会发展与传媒变革中的真问题。[9]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引进源头活水,落到实处,才能屹立于世界传播学之林,才能发出我们的声音,做出我们的贡献和创造。
[1]ST.Kwarne Boafo〔1995)Utilizing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African Societies:a critical Perspective (Development Communication in African),Gazette 35:P83.
[2]潘玉鹏:《发展传播学简介)载《新闻大学》1989年冬.
[3]徐晖明:《我国发展传挤学研究状况》,《当代传播》,2003年,第2期.
[4]张媛媛:《发展传播学视野中的媒介理论变迁研究》,《新闻传播》,2014年8月.
[5]夏文蓉:《发辰传播学视野中的嫌介理论变迁》,《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6]并林·斯巴克斯:《全球化、社会发展与大众媒体》刘舸,常怡知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7]刘凤园,冯振凯:《发展传播学之范式转换》,《东南传播》,2012年7月.
[8]杨·瑟韦斯:《传播、全球化和文化认同》(Communication ,Globaliza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9]朱晓军:《科学发展观对传播学本土化路径选择的现实意义——重申发展传播学的理念》,《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