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油天然气工程

2016-02-13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

中国学术期刊文摘 2016年16期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石炭系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

何登发

石油天然气工程

不整合面的结构与油气聚集

何登发

以准噶尔盆地白垩系底部不整合面为例,剖析了不整合面的结构特征。若不整合面之上无风化黏土层而为砂岩,不整合面多为流体输导体;发育风化黏土层时不整合面多形成圈闭。不整合面、断层和输导体构成优势运移网络,在断陷盆地表现为“近源”油气运聚,有陡坡带断层运移-不整合面分配和缓坡带不整合面运移—断层调整分配2种成藏模式;坳陷盆地多为“远源”油气运聚,不整合面与断裂构成的输导体系呈阶梯状逐渐升高,导致油气呈阶梯状运移聚集;前陆盆地冲断带主要为“源上”油气成藏,断层沟通上、下不整合面“系统”,油气呈“之”字形运移。不整合面的结构对油气运移和聚集有较强的控制作用,且随时间而逐渐演变。

不整合面;结构;油气运移通道;圈闭机制;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分布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34(2): 142-149,20

入选年份:2012

火山岩岩性地层油藏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以准噶尔盆地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为例

匡立春,薛新克,邹才能,等

摘要:为了进一步扩展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克(克拉玛依)—百(百口泉)断裂带上盘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经过仔细研究和实际勘探,揭示了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机理、主控因素和油气富集高产规律。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油气源于断裂带下盘二叠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由主断裂下盘沿断裂、不整合面、石炭系储集层逐级向上盘运移,形成上盘石炭系油藏,受断裂、老山边缘稠油封堵、上覆三叠系油藏及白碱滩组盖层遮挡,形成平面上满带含油、纵向多段含油的大规模岩性地层油藏。克—百断裂带上盘石炭系油藏为裂缝-孔隙双重介质,非均质性强,断裂发育的爆发相、溢流相火山岩分布区是油气富集高产的主要区域。该区2005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超过5000万t,三级石油地质储量超过1.8亿t,展现了上盘石炭系火山岩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克-百断裂带;岩性地层油藏;成藏条件;富集高产规律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7, 34(3): 285-290

入选年份:2012

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初探

吴能友,张海啟,杨胜雄,等

摘要: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过去的有关研究不多。为此,根据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基本条件、浅表层沉积物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所反映的气源和天然气水合物分布特征,结合刚刚结束的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首次实钻采样成果,初步探讨了我国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结果认为:研究区温度、压力和气体组分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形成;天然气水合物在空间尺度上不均匀分布,纵向上主要分布于天然气水合物稳定带底界以上一定深度范围内;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甲烷气体很可能来源于原地微生物成因甲烷;扩散型原地生物成因甲烷产生低甲烷通量,形成了具有明显不同的分布和饱和度特征的分散型天然气水合物系统。

关键词: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气藏形成;机理;成藏系统;钻探;样品

来源出版物:天然气工业, 2007, 27(9): 1-6

入选年份:2012

中国致密砂岩煤成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过程——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

张水昌,米敬奎,刘柳红,等

摘要:中国煤系天然气分布受多种因素控制,以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与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为例,从构造、烃源岩演化、储集层特征、成藏历史等多方面探讨中国煤系天然气的聚集和成藏过程。对比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藏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藏的成藏地质条件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地气藏特征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盆地构造特征和成藏过程不同。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过程是气体推动着水体整体向构造高位运移,多种成藏条件共同影响下形成的气水倒置是气藏负压的主要原因。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成藏以构造圈闭控制成藏为主,局部发育岩性气藏,气藏异常高压是快速沉积引起的欠压实作用、烃源岩的生烃作用及后期构造挤压共同作用的结果。

关键词:煤成气;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上古生界;须家河组;成藏历史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3): 320-330

入选年份:2014

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及其差异性——以普光、毛坝气藏为例

刘昭茜,梅廉夫,郭彤楼,等

摘要:对普光气藏与毛坝气藏的成藏要素、天然气和沥青特征、气源、成藏演化和成藏机制等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川东北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作用的差异性及其原因。普光飞仙关组、长兴组气藏与毛坝长兴组气藏的成藏作用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毛坝飞仙关组气藏成藏作用在时间、空间和天然气成分上却有明显差异。川东北地区气藏具有多层系源和多转化源,表现为各气藏具有明显的来源差异。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受特殊沉积相带控制的特殊储集层的发育对油气藏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多旋回叠合盆地复杂的构造演化背景在宏观上控制油气成藏要素,从根本上制约成藏规律和成藏机制,是导致海相碳酸盐岩差异成藏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川东北地区;普光气藏;毛坝气藏;碳酸盐岩;成藏作用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5): 552-561

入选年份:2012

高含水油田地震油藏描述关键技术

甘利灯,戴晓峰,张昕,等

摘要:针对高含水油田开发后期地震油藏描述的目标尺度小、井网密、资料时间跨度大等特点,提出了以井控处理、井控解释和井震联合反演为核心的油藏描述技术思路,系统开展了地震油藏描述关键技术研究。总结形成了 5项关键技术:1)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包括面向地震储集层预测的测井资料处理和解释,地震岩石物理建模及其应用,岩性、物性和含油气性敏感因子优选等;2)井控地震资料处理,包括井控高分辨率处理和保幅处理及其质控等;3)井控精细构造解释,包括井控小断层解释、井控层位追踪和井控构造成图等;4)井震联合地震反演,包括确定性反演和随机反演;5)地震约束油藏建模和数值模拟。尽管高含水油田井网密度大,但仅通过已知井对井间储集层分布进行推断,其结果仍然是不准确的,只有充分发挥密井网资料优势,通过多学科结合才能明显改善地震油藏描述的效果。

关键词:井震一致性;地震岩石物理;井控处理;井控解释;随机地震反演;地震与油藏工程一体化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3): 365-377

入选年份:2012

中国致密砂岩气开发工程技术与实践

马新华,贾爱林,谭健,等

摘要:致密砂岩气是非常规天然气的主要类型。根据中国近年来发现的大型致密砂岩气藏的开发地质特征,可划分为3种主要类型:透镜体多层叠置致密砂岩气、多层状致密砂岩气及块状致密砂岩气。前2种类型以提高单井产量、降低开发成本为技术目标形成了系列开发技术,推动了致密气的规模化发展。针对透镜体多层叠置致密砂岩气,形成了以优化布井、多级加砂压裂、井下节流与低压地面集输为特点的开发技术。针对多层状致密砂岩气,形成了以富集区预测与评价、水平井整体开发和排水采气为特点的开发技术。中国致密砂岩气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仍面临诸多技术挑战,包括提高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进一步提高单井产量、新类型和难动用储量的开发、气田稳产接替与开发后期气井管理等。

关键词:致密砂岩气;分类评价;开发工程技术系列;技术挑战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5): 572-579

入选年份:2012

CO甲烷化Ni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路霞,陈世恒,王万丽,等

摘要:综述了国内外CO甲烷化催化剂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CO甲烷化Ni基催化剂的载体、助剂和催化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关于载体的研究由 Al2O3转向ZrO2,助剂从碱土金属和稀土金属向过渡金属元素转变,并在催化机理的研究中引入密度泛函理论,考察反应过程中生成的活性中间物种对催化活性的影响,以期改进这类催化剂,促进其工业应用。以新型载体负载Fe等多金属催化剂将是未来CO甲烷化催化剂发展的新方向。

关键词:镍基催化剂;一氧化碳甲烷化;载体;催化机理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 2010, 39(3): 340-345

入选年份:2013

无机硅改性羧甲基淀粉钠降滤失剂的研制及其性能

王德龙,汪建明,宋自家,等

摘要:在合成羧甲基淀粉钠(SCMS)的过程中引入水溶性硅酸钠对其进行改性,合成了硅改性的SCMS降滤失剂(Si-SCMS)。XRD和FTIR表征结果显示,产物中有Si-H基团生成,表明无机硅酸钠参与反应生成了有机硅化合物;经TG-DTA分析发现,Si-SCMS降滤失剂的热分解温度为220℃。将Si-SCMS配入钻井液,试样在150℃热滚后的失水量仅为15.2 mL,与SCMS降滤失剂相比,抗温性能显著提高;且Si-SCMS降滤失剂的降滤失性能也得到提高。同时探讨了Si-SCMS降滤失剂抗温性能提高的原因,认为无机硅酸钠的引入抑制了SCMS分子的降解,同时改性后Si-H基团的生成使得高聚物分子链的刚性增强,从而导致其抗温性能提高。

关键词:硅改性羧甲基淀粉钠;水溶性硅酸钠;降滤失剂;抗温性能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 2010, 39(4): 440-443

入选年份:2013

氧化羰基化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的研究进展

马新宾,黄守莹,王胜平,等

摘要:对氧化羰基化法合成绿色化学品有机碳酸酯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有机碳酸酯的性质和用途、催化剂的开发、反应机理和工艺过程的研究进展。在现有的非光气法合成有机碳酸酯的工艺路线中,氧化羰基化法生产相对安全、原子经济性高、副产物为水,符合绿色化学的原则,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开发设计高效、稳定的催化剂,进一步加强对该工艺多方位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对我国大力发展煤化工和一碳化工将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有机碳酸酯;氧化羰基化;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反应机理;工艺过程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 2010, 39(7): 697-705

入选年份:2013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地质特征

朱伟林

摘要: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发育两种类型凹陷:一类为大型继承性断-坳叠合型凹陷,其裂谷期、热沉降期和新构造期沉积都很发育,且在垂向上叠合分布;另一类是断陷型凹陷,主要发育裂谷期沉积。大型继承性断-坳叠合型凹陷中发育3套古近系烃源岩,烃源岩体规模大,以生气为主;主力储层是渐新统滨浅海三角洲砂岩、新近系低位扇砂岩;区域盖层是区域性海相泥岩;凸起及低凸起上披覆构造型圈闭发育,凹陷内凹中隆构造圈闭发育。白云凹陷油气具有垂向运移和辐射状运移双重特征,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具有从烃灶向南汇聚运移的特征。丰富的烃源、高效的输导条件、大量的构造圈闭及其有利的配置关系表明,深水区的大型继承性断-坳叠合型凹陷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相对于大型继承性断-坳叠合型凹陷,断陷型凹陷古近系烃源岩规模小,圈闭类型单一且规模小,其油气勘探潜力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油气地质;热盆;构造圈闭;油气勘探潜力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0, 31(4): 521-527

入选年份:2013

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构造演化及其特征

张功成

摘要: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新生代构造是经过两次不同方向海底扩张和短期改造形成的,受红河断裂带走滑作用以及菲律宾板块挤压等主控因素制约,经历了裂谷期、热沉降期和准被动大陆边缘晚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陆内裂谷期盆地结构呈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盆岭伸展构造格局;热沉降期陆间裂谷区域位于现今的南海洋壳区域,其北部边缘处于被动大陆边缘部位;晚中新世以来南海边缘发生区域沉降,且印度板块向该区东侧挤压,菲律宾海向西挤压,南海北部大陆边缘处于双向挤压状态,在其陆坡深水区形成不同风格的凹陷。其一是半地堑型凹陷,其二是地堑型凹陷。前者主要有北礁凹陷、顺德凹陷、开平凹陷和白云凹陷以外的卫星凹陷,后者为陵水—乐东凹陷、松南—宝岛凹陷和白云凹陷。相对于半地堑型凹陷,3大地堑型凹陷的沉积范围广、沉降幅度大,共同构成深水区富油气区,有可能成为中国南海油气战略接替区。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水区;构造演化;新生代构造;被动大陆边缘;地堑型凹陷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0, 31(4): 528-533

入选年份:2013

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与成藏模式

朱光有,张水昌,张斌,等

摘要:海相碳酸盐岩是近年来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由于中国海相盆地碳酸盐岩时代古老,使得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勘探难度大。研究认为,中国中西部地区3个主要海相盆地古生界都发育优质烃源岩,主要以泥岩、泥灰岩和煤系为主,热演化程度多数已进入高—过成熟阶段。其中,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组合在燕山期达到最大埋深,储层大部分都经历过原油裂解以上的高温过程,原油难以保存,以形成裂解气为主,或者是高成熟煤型气;而塔里木盆地塔中和塔北继承性隆起部位始终没有经历 180℃以上的高温条件,而且最大埋深是在喜山期以来,因此在构造高部位保存了大规模的古油藏。根据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被调整、改造与再富集过程的特点,把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分为原生油气藏和次生油气藏,存在单源单期充注成藏型和多源多期充注成藏型,建立了中国中西部地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成藏模式。

关键词:海相;碳酸盐岩;原油裂解气;油气藏类型;调整改造;成藏模式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0, 31(6): 871-878

入选年份:2013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页岩气聚集条件

聂海宽,张金川,李玉喜

摘要:在对重庆市秀山县溶溪和四川省南江县小两等15处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的露头观察和取样分析基础上,研究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黑色页岩的沉积相、分布、有机质类型及含量、成熟度、孔隙度和含气量等页岩气聚集条件。与美国主要产气页岩相比,这些页岩具有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成熟度高和含气量高等特点,具备页岩气藏发育的良好地质条件。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页岩气藏最有利发育区位于川南—黔北—黔中、鄂西—渝东和川东北地区,并分析了各有利区的泥岩、页岩具体指标。根据实测含气量,采用体积法计算研究区下寒武统页岩气资源量为(3.3~11.4)×1012m3,中值为7.4×1012m3。

关键词: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寒武统;页岩气;聚集条件;资源潜力;有利区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1, 32(6): 959-967

入选年份:2013

深部煤层气成藏效应及其耦合关系

秦勇,申建,王宝文,等

摘要:深部煤层气是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勘探的一个新领域。从深部地应力状态转换、深部煤层吸附能力地温场负效应、深部温压下煤岩物理性质特殊性3个方面,分析了深部煤层气成藏的地质条件及其基本原理,论证了深部煤层气成藏效应的特殊性。结果显示:深部地应力状态发生转换的临界深度与水平最大主应力有关,对转换临界深度以深的煤储层渗透率造成不利影响;深部地温场对煤层吸附能力影响的负效应大于地层压力的正效应,造成深部煤层含气量同样存在一个临界深度,不能简单采用浅部梯度予以推测;围压是影响深部煤岩力学性质的主要因素,温度和流体压力对煤岩力学性质的影响更为复杂,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到煤储层的孔隙性、渗透性和吸附性。由于煤层围岩渗流能力的差异,深部煤层流体压力系统明显受含煤地层沉积格架的控制,可能导致同一套含煤地层中煤层与非煤储层分属于不同的含气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步递阶”的深部煤层气成藏效应耦合分析思路,为建立深部煤层气有利区带优选方法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深部;煤层气;临界深度;温度效应;应力效应;成藏效应

来源出版物:石油学报, 2012, 33(1): 48-54

入选年份:2013

中国页岩气形成机理、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

邹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

摘要:以四川盆地为重点,介绍中国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三大类型页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地球化学与储集层特征、含气量与远景资源量。中国海相页岩是一套高有机质丰度(TOC为1.0%~5.5%)、高一过成熟(Ro值为2.0%~5.0%)、富含页岩气(含气量1.17~6.02 m3/t)、以陆棚相为主的沉积,主要分布在华南扬子地区古生界、华北地台古生界和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海陆过渡相煤系炭质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为 2.6%~5.4%),成熟度适中(Ro值为 1.1%~2.5%);中新生界陆相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为0.5%~22.0%)、低熟—成熟(Ro值为0.6%~1.5%)。在对四川盆地下古生界页岩储集层研究中首次发现,寒武系和志留系海相页岩发育大量与北美地区相似的微米—纳米级孔隙。综合评价认为四川盆地发育的多套页岩气层系是勘探开发的现实领域,四川盆地中南部威远—长宁等地区的寒武系和志留系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核心区与层系,其特点是:热演化程度较高(Ro值为 2.0%~4.0%)、孔隙度较高(3.0%~4.8%),含气量较高(2.82~3.28 m3/t)、脆性矿物含量较高(40%~80%)、埋深适中(1500~4500 m),有利于开采。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页岩气;纳米级孔喉;页岩油;致密油;源岩油气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6): 641-653

入选年份:2013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邹才能,张光亚,陶士振,等

摘要:全球常规类大型、特大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域、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和克拉通等盆地中。非常规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前渊斜坡、盆地(坳陷)中心、克拉通向斜区和冻土带等。21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被动陆缘深水区、碳酸盐岩、岩性一地层、前陆冲断带、成熟探区、新地区新盆地及非常规油气藏(场)等7大领域。这些重大发现涉及油气勘探中的常规与非常规2类油气资源。常规石油地质强调在单一明确圈闭中的油气运聚和成藏规律;非常规石油地质重点研究非常规资源、非常规储集层、非常规成藏与非常规技术等。非常规油气藏(场)在地质特征、分类方案、研究内容、评价方法和勘探阶段等方面与常规油气藏有明显不同。需要加强非常规石油地质研究,发展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

关键词:全球勘探发现领域;地质特征;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连续型”油气藏(场)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2): 129-145

入选年份:2013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与有利储集层分布

朱如凯,赵霞,刘柳红,等

摘要:通过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的综合分析和对储集层主控因素的解剖,研究低孔低渗背景下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并对有效储集层进行区域评价预测。须家河组除须一段局部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外。其余各段均属陆相沉积,发育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河流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体系,相带展布和古地理演化均与区域构造运动密切相关。原始沉积相带(辫状河主河道砂坝微相)和后期溶蚀作用共同控制了有利储集层分布,石英Ⅱ、Ⅲ期加大和胶结物发育是砂岩致密化主要原因之一;有利储集层主要发育在三角洲平原高能河道中,中一粗粒砂岩最为有利。结合储集层有效厚度和储集性分析资料,对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二段、四段、六段有利储集层进行综合评价和预测,结果显示川中一川南过渡带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分布区。

关键词: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储集层控制因素;有利储集层分布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1): 46-55

入选年份:2013

中国陆上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成藏比较研究与意义

赵文智,邹才能,李建忠,等

摘要:中国东、西部地区火山岩油气成藏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特征是:生储盖组合类型均以近源组合为主;物性受埋深影响小,非均质性普遍较强;主力烃源岩以煤系泥岩为主,演化程度普遍较高。差异表现为:东部火山岩多形成于中、新生代陆内裂谷,以中酸性为主,以受深大断裂控制的中心式喷发为主,西部火山岩多形成于古生代陆内裂谷和岛弧,以中基性为主,喷发期次和类型多;东部火山岩储集空间以原生气孔和裂缝为主,西部主要以次生溶孔和裂缝为主;东部以岩性、构造一岩性气藏为主,成藏受生烃中心、深大断裂和火山岩喷发结构控制,原位性明显,西部多为地层不整合油气藏,不整合面、烃源岩和大型断裂是主要控制因素,原位性和异位性兼有。

关键词:火山岩油气藏;成藏特征;共性;差异性;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国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9, 36(1): 1-11

入选年份:2013

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藏大范围成藏机理与富集条件

赵文智,王红军,徐春春,等

摘要:以广安、合川等典型气藏解剖研究为基础,对川中地区天然气成藏条件与机理等进行研究。川中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大范围斑块式”成藏:平缓构造背景和生储盖组合“三明治”结构为大面积成藏提供了基础,但源灶生气强度平面分布不均衡和储集层横向非均质性决定不能大面积连片式成藏,而是大范围斑块式成藏;白垩纪末期以来的整体抬升是一次重要的卸载排烃、成藏事件,成藏是大范围的。成岩和构造作用以后保留下来的有效储集空间是“斑块状”而非“席状”分布的。决定经济性的天然气成藏是“大范围斑块状”而非“大面积连片式”的。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具有源控性,天然气富集主要受气源灶、主砂体、构造背景和裂缝发育的联合控制,应细化气源灶研究,在高生气强度区内,寻找主砂体和裂缝共生发育带。此外,加强与须家河组一、三、五段源岩同期沉积砂体的评价研究,应有新气藏发现。

关键词:大范围斑块式成藏;大面积连片式成藏;经济

性成藏;天然气;须家河组;川中地区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0, 37(2): 146-157

入选年份:2013

中国沉积盆地火山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

邹才能,赵文智,贾承造,等

摘要:中国火山岩油气藏勘探经历了偶然发现、局部勘探、全面勘探3个发展阶段。中国沉积盆地内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和古近系—新近系 3套火山岩,以火山熔岩、火山角砾岩和风化壳岩溶型储集层为主,储集层物性基本不受埋深限制。火山岩自身不能生成有机烃类,与有效烃源岩匹配是成藏的关键,近源组合最有利于成藏,生烃中心控制油气分布,远源组合需断层或不整合面沟通。中国东部断陷盆地火山岩油气藏以近源组合为主,沿断裂高部位爆发相储集层发育,形成构造-岩性油气藏,斜坡部位喷溢相大面积分布,经裂缝改造的储集层有利,主要形成岩性油气藏;中西部发育两种成藏组合,近源大型地层油气藏最有利,沿不整合面分布的风化淋滤型储集层亦可形成大型地层油气藏。

关键词:火山岩储集层;喷发环境;火山-沉积构造层序;成藏;主控因素

来源出版物: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8, 35(3): 257-271

入选年份:2013

甲醇芳构化的研究Ⅰ.反应热力学分析

张贵泉,白婷,屈文婷,等

摘要:采用平衡常数法计算了甲醇制芳烃各主、副反应在不同温度下的反应热、Gibbs自由能变和热力学平衡常数,并分析了不同反应温度和甲醇分压下甲醇芳构化主反应的热力学平衡组成。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甲醇制芳烃大多数反应为强放热反应,较低的反应温度有助于主反应的进行。反应温度和甲醇分压对甲醇芳构化产物分布具有显著影响:升高反应温度及提高甲醇分压有利于增加芳烃产物中二甲苯的平衡组成;较低反应温度和甲醇分压有利于增加甲苯的平衡组成。

关键词:甲醇芳构化;苯;甲苯;二甲苯;热力学

来源出版物:石油化工, 2013, 42(2): 141-145

入选年份:2013

编辑:张宁宁

猜你喜欢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
大同石炭系煤高灰半焦浮选脱灰研究
达巴松凸起石炭系火山岩油气勘探技术研究
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世界最大的亚洲足迹属恐龙脚印
准噶尔盆地的下午
准噶尔盆地八道湾组湿地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准噶尔盆地东缘J1b1扇三角洲沉积特征研究
复杂凝析气藏气井入井液体系研究与应用
准噶尔盆地南缘无叶假木贼种子雨特征
同煤集团石炭系原煤浮选可行性探讨
多种方法在川东石炭系黄龙组资源评价中的综合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