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艺学
2016-02-13花生连作障碍及其缓解措施研究进展
花生连作障碍及其缓解措施研究进展
郑亚萍,王才斌,黄顺之,等
农艺学
花生连作障碍及其缓解措施研究进展
郑亚萍,王才斌,黄顺之,等
连作对花生生育产生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植株营养不良、光合作用变弱、衰老进程加速、干物质积累下降、植株矮小和荚果产量降低等。引起连作障碍的主要因素至少有土壤微生物种群失衡、某些酶活性降低、营养元素失调以及病虫害加重等;选用耐重茬品种、增施有机肥、增加耕翻深度、加强病虫害防治以及使用生物菌剂和连作花生专用肥对减轻花生连作危害均有一定的效果。进一步探明花生连作障碍的成因,特别是化感物质与花生生育以及与引起连作障碍其他因子的关系,是从根本上消除连作障碍的基础,也是未来花生连作障碍研究的重点之一。
花生;连作障碍;成因;技术措施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30(3): 384-388
入选年份:2013
我国油菜生产形势分析及科研对策研究
陈兆波,余健
摘要:分析了我国油菜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油菜科研对策:1)加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一步提高油菜产量;2)挖掘高含油量油菜资源,加强油脂形成的基础研究,进一步提高油菜的含油量;3)改善菜籽油脂肪酸组成,改良其营养品质,提高商业价值;4)加强早熟品种和适合机械化收获品种的培育;5)加大油菜转基因研究。
关键词:油菜生产;现状;问题;对策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 32(2): 303-308
入选年份:2013
磷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及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李银水,鲁剑巍,廖星,等
摘要:通过大田试验研究磷肥用量对油菜产量、养分含量、养分累积量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磷相比,施磷肥(P2O5)37.5、75.0和112.5 kg/hm2平均分别增产24.2%、42.9%和43.2%,籽粒含磷量增加10.5%、16.7%和27.1%,植株地上部磷素总累积量提高36.1%、59.1%和78.7%。施磷促进油菜生长,提高油菜对磷素的吸收和累积,显著增加100 kg籽粒需磷量。但磷肥农学利用率、偏生产力、表观利用率和生理利用率均随磷肥用量的增加显著下降。磷肥用量为75.0 kg/hm2时可达到油菜的高产高效生产。
关键词:油菜;磷肥用量;产量;磷肥利用率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33(1): 52-56
入选年份:2013
大豆子叶节再生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及基因型筛选
武小霞,李静,姜成涛,等
摘要:以黑农 35为实验材料,对大豆子叶节再生过程中种子的灭菌方法、萌发培养基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丛生芽分化、生根培养与驯化等过程中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浓度进行研究,确定了大豆组培过程中最适合的种子灭菌方法是氯气灭菌法,确定了萌发培养基中的6-BA浓度为2 mg/L,丛生芽分化培养基中6-BA浓度为1.70 mg/L,GA3浓度为 0.5 mg/L时,分化率最高(78.1%)。生根培养基中添加0.37 mg/L NAA更适合根的生长。采用此方法对北方 37个主要栽培大豆品种进行了基因型筛选,确定了合丰25、黑农35、合丰35、绥农10、绥农14等5个比较适合的大豆基因型。
关键词:大豆;子叶节;再生体系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33(2): 123-129
入选年份:2013
普通油茶花粉形态及花粉管活体萌发的研究
李春林,姚小华,杨水平,等
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3个普通油茶优良品系的花粉形态,并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普通油茶杂交授粉后不同时间段花粉管的生长状况,以探讨普通油茶在山茶科中系统发育的地位以及花粉管在授粉后的动态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普通油茶花粉形态一般为椭球或近球形,大小中等,具三沟,外壁纹饰为脑纹或桔皮状,符合山茶属花粉的种属特征,在山茶科系统发育中为较原始的类群;杂交授粉后0.5 h,花粉管开始萌发,8 h花粉管生长端可达花柱中部,24 h穿过花柱基部进入子房,约48 h即可完成受精过程;花粉萌发试验表明活体授粉的花粉萌发及生长量显著高于离体培养花粉。
关键词:普通油茶;花粉形态;花粉管;扫描电镜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33(3): 242-246
入选年份:2013
渍水对冬油菜苗期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李玲,张春雷,张树杰,等
摘要:以中双9号油菜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苗期不同渍水时间对冬油菜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发现,光合色素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一直下降。其它生长及生理指标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相对生长率、根系活力、可溶性糖、根系丙二醛(MDA)含量、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渍水第13 d时达到最高,而叶片MDA含量则在渍水胁迫24 d时达到最大值。说明渍水胁迫对冬油菜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生长产生显著影响。短期渍水胁迫下,油菜幼苗能够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代谢活动,维持一定的生长量;但是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植株生理活动受到严重影响,油菜幼苗生长受抑制,相对生长率显著降低。
关键词:渍水;冬油菜;相对生长率;光合色素;抗氧化酶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33(3): 247-252
入选年份:2013
2001—2009年国家冬油菜区域试验参试材料分析
李丹,刘凤兰,伍晓明,等
摘要:2001—2009年参加区域试验(以下简称区试)的595份品系申报材料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系数量增长6倍,申报单位数量增长 7.5倍。参试品系由常规种为主转变为以杂交种为主,杂交种比例均值达77.90%。育种中使用的授粉控制系统由细胞质不育系为主转变为细胞质和细胞核不育系兼用,2003年后利用核不育系选育的品种数量与细胞质不育系基本持平。育种中使用的骨干亲本由国外品种转变为我国已育成的常规或优质袖菜品种中油821、中双4号、中双9号等,采用的细胞质不育系亲本以波里马细胞质不育系和陕 2A细胞质不育系为主,核不育系亲本主要为隐性核不育系。区试材料年度平均产量由2158.28 kg/hm2增长至2457.01 kg/hm2。含油量从 39.94%增加至 42.14%,增幅达 5.51%。芥酸达标(芥酸含量<1%)材料的年均比例达 91.47%。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在油菜育种能力,产量、品质和重要亲本改良和利用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关键词:甘蓝型油菜;区域试验;育种策略;产量;品质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1, 33(1): 33-38
入选年份:2013
自然条件下甘蔗品种抗寒生理生化特性的比较
张保青,杨丽涛,李杨瑞
摘要:为了筛选耐寒优良甘蔗品种,在广西霜、雪、冰期最早、最长的县之一的资源县。选用21个甘蔗品种进行试验,在甘蔗成熟期温度明显不同的3个时间段采样。观察甘蔗在低温过程中的整体形态变化,分析与抗寒性相关的6个生理生化指标,结合相关性检验,采用隶属函数法对21个甘蔗品种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甘蔗品种对长时间持续低温的反应各异,其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迟钝,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敏感:根据隶属函数法的分析结果,将供试品种划分为3级,其中I级高抗寒犁4个品种,II级抗寒型10个品种,III级低抗寒型7个品种。分析结果表明选择多个生理生化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估甘蔗工艺成熟期的抗寒性是可行的,可以较好地揭示指标性状与抗寒性的关系,为甘蔗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甘蔗;抗寒性;生理生化;隶属函数;抗寒性评价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1, 37(3): 496-505
入选年份:2013
一个控制水稻叶色白化转绿及多分蘖矮杆性状基因hw-1(t)的鉴定
郭涛,黄宣,黄永相,等
摘要:通过空间诱变从光身稻品种Francis的M2群体中发现1株叶色白化转绿、多分蘖矮秆突变体hfa-1。hfa-1在三叶期之前完全白化,随后转绿。白化转绿表型受生长发育和温度调控。亚细胞结构观察发现 hfa-1叶绿体发育异常抑制叶绿素合成,造成光合效率降低,产生白化表型。hfa-1的多分蘖表型是由于高节位分蘖芽激活所致,初步鉴定与苗期叶片IAA(吲哚乙酸)含量无关。hfa-1的矮生性则由节间长度缩短所致,与苗期GA(赤霉素)的合成和信号 传导无关。遗传分析表明hfa-1的白化转绿、多分蘖矮秆表型受单隐性核基因 hw-1(t)控制。利用hfa-1与粳稻品种02428杂交获得的F2群体将hw-1(t)定位在水稻第4染色体长臂上两个InDel标记HW27和HW7间46.9 kb的物理距离内,该区域有13个阅读框架,其中LOC_Os04g57320编码IMMUTANTS蛋白,推测为hw-1(t)的候选基因。
关键词:水稻;白化转绿;多分蘖矮秆;hw-1(t);精细定位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2, 38(1): 23-35
入选年份:2013
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
陈国平,高聚林,赵明,等
摘要:2006—2010年,全国玉米栽培学组专家在全国不同区域开展了玉米高产潜力探索及小面积超高产创建工作。本文对经过严格测产且产量达到和超过15000 kg·hm-2的159个地块的地理分布、产量构成因素及关键技术分析表明:1)大多数高产田分布在较高纬度(40°N~43°N)、较高海拔(1000~1500 m)地区,这些地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等利于高产的自然因素,选择这样的区域是实现超高产的重要因素;2)平均单产16692 kg·hm-2,88950穗hm-2、每穗541粒,千粒重360.0 g,穗粒重191.8 g;通径分析表明,穗数和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3)高产关键技术主要是,采用耐密型高产稳产品种,合理提高密度,充足的水肥供给,科学管理和地膜覆盖等。
关键词:玉米;超高产;产量结构;栽培技术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2, 38(1): 80-85
入选年份:2013
水稻叶尖早衰突变体lad的形态、生理分析与基因定位
杜青,方立魁,桑贤春,等
摘要:叶片作为植物的主要光合作用场所,研究其早衰机制对提高作物的经济产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报道了一个来自EMS诱变优良恢复系缙恢10号的新水稻叶尖早衰突变体lad(leaf apex dead),其叶尖在第5片叶抽出前呈正常状态,当第5叶完全抽出之后前5叶的叶尖变黄并最终枯死;随后的叶子在完全抽出后,叶尖也逐渐变黄并枯死。对该突变体的生理生化分析发现,其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下降,SOD酶活性异常。其株高、叶 长、粒数等也都显著降低。经遗传分析,该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分子标记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1染色体SSR标记SWU11-19和SWU 11-5之间,遗传距离为13 cM,并且与SSR标记SWU11-25和SWU 11-27共分离。本研究结果为该基因的进一步克隆和功能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水稻;叶尖早衰死亡;基因定位;表型分析;生理分析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2, 38(1): 168-173
入选年份:2013
中国北方主栽花生品种抗旱性鉴定与评价
张智猛,戴良香,丁红,等
摘要:人工控水条件下,通过盆栽试验,在花生植株的结荚期和饱果期,测定 29个品种(系)的株高、分枝数、生物累积量、叶片含水量和光合色素含量等与抗旱性有关的 13个表型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采用抗旱系数法和隶属函数值法,鉴定各性状指标水分胁迫下的抗旱性。结果表明,相同指标评价不同花生品种抗旱性时得出的结果不同,依此可将供试品种(系)划分为抗旱性强、中、弱和不抗旱4类,即供试品种中唐科8号、冀花2号、冀花4号、花育25、花育17、花育22、大唐油、花育21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花育20、花育24、潍花6号、花育27、鲁花11、阜花11、阜花13、唐油4号、丰花1号和G2具有中等抗旱能力;具有较弱抗旱能力的品种(系)有16-8、阜花10号、M5、花育16和鲁花14;而花育19、花育23、丰花6号、潍花8号、M7和TE-2在结荚期和饱果期均无抗旱能力。水分胁迫至结荚期,除分枝数和类胡萝卜素外,其余各形态性状和生理生化指标及其综合D值均可作为鉴定品种(系)抗旱性的依据;水分胁迫至饱果期,只有叶面积与抗旱系数间的相关极显著。无论在结荚期或饱果期,综合D值可作为鉴定品种抗旱性的指标,单一指标均不能准确判定某品种(系)的抗旱性。
关键词:花生;主栽品种;水分胁迫;抗旱性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2, 38(3): 495-504
入选年份:2013
低温胁迫对不同抗寒性甘蔗品种幼苗叶绿体生理代谢的影响
孙富,杨丽涛,谢晓娜,等
摘要:土培桶栽抗寒品种GT28与不抗寒品种ROC22,测定正常(28℃)和低温(4℃)条件下甘蔗幼苗叶片的质膜透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低温与正常条件下相比,两品种幼苗叶片的膜透性显著增大,且ROC22增幅较大;初始荧光(F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显著上升,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反应中心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PSⅡ实际量子效率(ΦPSⅡ)均下降,以ROC22降幅较大;叶绿体希尔反应活力、Mg2+-ATPase、Ca2+-ATPase活性下降,叶绿体中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以ROC22变幅较大;超氧化物
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均上升,GT28的增幅比ROC22显著。上述参数与品种抗寒性密切相关,GT28比ROC22抗寒性更强。
关键词:甘蔗;低温胁迫;叶绿体;叶绿素荧光;ATP酶;活性氧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2, 38(4): 732-739
入选年份:2013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超高产水稻中早22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徐春梅,王丹英,邵国胜,等
摘要:以超高产水稻中早 22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纯N 0、105、150、195 kg/hm2)和栽插密度(24万、30万、36万穴/hm2)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氮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19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明显,反而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不同栽插密度对中早22稻米品质影响不明显,蛋白质含量随栽插密度提高略有增加;4)氮肥用量的增加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蛋白质含量也随之增加。
关键词:氮肥;籼稻;产量;稻米品质;栽插密度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507-512
入选年份:2013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鉴定及利用进展
鄂志国,张丽靖,焦桂爱,等
摘要: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率先开展了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分析的研究工作,鉴定了最初的8个抗性位点上的 14个基因,并建立了一套抗稻瘟病基因分析用的鉴别体系(JDCs,Japanese differential cultivars),随后,国际水稻研究所和中国等产稻国也逐渐开展了水稻稻瘟病抗性遗传的系统性研究。截至2007年12月,已至少报道了58个抗稻瘟病位点共67个主效基因。这些基因成簇地分帛于除第3染色体外的所有水稻染色体上,其中,66个为显性基因,1个为隐性基因,包括Pi-b,Pi-ta、Pi-z5、Pi-zt、Pi-9、Pi-d2,Pi-36和Pi-37等8个已被克隆的基因(Pi-z5、Pi-zt和Pi-9同为Pi-z基因位点上的复等位基因)。还讨论了合理利用抗性基因等问题。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鉴定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5): 533-540
入选年份:2013
结实期干湿交替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刘立军,李鸿伟,赵步洪,等
摘要:以扬稻6号和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结实期干-湿交替处理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结实期轻度干-湿交替处理改善了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提高了米粉的崩解值,降低了消减值,而重度干-湿交替处理结果则相反。轻度干-湿交替处理还提高了籽粒中蔗糖合酶(SuSase)、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ase)、可溶性淀粉合酶(SSSase)和淀粉分支酶(Q酶)的活性。重度干-湿交替处理则降低上述酶类的活性。上述酶类活性与稻米主要品质指标显著相关。根系伤流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乙烯合成前体)浓度、籽粒中ACC浓度和乙烯释放速率在轻度干-湿交替处理条件下均明显降低,而在重度干-湿交替处理条件下则明显提高。根系伤流中ACC浓度、籽粒中ACC浓度和乙烯释放速率与 SuSase、ADPGase、SSSase和 Q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灌浆结实期土壤水分处理改变了根系 ACC浓度,影响了籽粒乙烯释放速率和ACC浓度,进而影响籽粒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的活性,最终影响了稻米品质的形成。
关键词:水稻;土壤水势;稻米品质;生理机制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1): 77-84
入选年份:2013
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叶文培,谢小立,王凯荣,等
摘要:通过在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时期秸秆还田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秸秆还田提高水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增加了水稻每1 m2穗数和每穗实粒数,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但秸秆还田对早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晚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施用氮、磷、钾肥条件下,秸秆还田使早稻产量增加12.88%(2005年)和10.03%(2006年),效果显著;而晚稻仅增加1.33%(2005年)和2.61%(2006年),增产作用不明显。造成秸秆还田对早晚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早晚稻生育期的温度等气候条件对还田后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影响的不同及秸秆还田到水稻移栽这段时间的长短会对有机酸和CO2等物质的浓度产生影响。还对合理利用秸秆资源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水稻;生长发育;秸秆还田;产量;长期定位试验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08, 22(1): 65-70
入选年份:2013
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农艺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I群体结构及关联标记
文自翔,赵团结,郑永战,等
摘要:关联作图是一种利用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检测自然群体中基因位点及其等位变异的方法。利用60个SSR标记,对全国大豆地方品种群体(393份代表性材料)和野生大豆群体(196份代表性材料)的基因组变异进行扫描,分析两类群体的连锁不平衡位点、群体结构,并采用TASSEL软件的GLM(general linear model)方法对16个农艺、品质性状观测值进行标记与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在公共图谱上不论共线性的或是非共线性的 SSR位点组合都有一定程度的 LD,说明历史上发生过连锁群间的重组;栽培群体的连锁不平衡成对位点数较野生群体多,但野生群体位点间连锁不平衡程度高,随距离的衰减慢。2)群体SSR数据遗传结构分析发现,栽培群体和野生群体分别由9和4个亚群体组成,亚群的划分与群体地理生态类型相关联,证实地理生态类型划分有其遗传基础。3)栽培群体中累计有27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野生大豆种质中累计有 34个位点与性状相关。部分标记在两类群体中都表现与同一性状关联,检出的位点有一致性,也有互补性;一些标记同时与2个或多个性状相关联,可能是性状相关乃至一因多效的遗传基础;关联位点中累计有 24位点(次)与遗传群体连锁分析定位的QTL一致。
关键词:栽培大豆[Glycine max(L.)Merr.];野生大豆(Glycine soja Sieb. Et. Zucc.);SSR;群体结构;关联分析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08, 34(7): 1169-1178
入选年份:2013
氮磷钾硼肥施用对长江流域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邹娟,鲁剑巍,陈防,等
摘要:2006—2007年在长江流域10个冬油菜主产省(市)布置 32个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及硼肥施用对油菜籽产量的影响,并对施肥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氮、磷、钾、硼肥配合施用处理(NPKB)平均产量为2590 kg·hm-2,与PKB、NKB、NPB、NPK及FFP(农民习惯)处理相比,平均每公顷分别增收油菜籽1055、727、253、337和639 kg;施用磷、钾及硼肥的增产幅度随土壤有效磷、钾及硼含量的升高呈现下降趋势;按试验年份的物价计算,扣除肥料成本后,施用NPKB效益达到7274元·hm-2,与PKB、NKB、NPB及NPK处理相比,每公顷经济效益分别增加2868、2139、434和1076元,其中施用氮、磷、钾肥产投比>2.0的试验数分别占总数的87.5%、87.5%和50.0%。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流域冬油菜施用氮磷钾硼肥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氮磷钾硼配合施用技术可以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油菜;氮;磷;钾;硼;产量;经济效益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09, 35(1): 87-92
入选年份:2013
中国88个马铃薯审定品种SSR指纹图谱构建与遗传多样性分析
段艳凤,刘杰,卞春松,等
摘要:为对马铃薯品种鉴别、优良杂交组合选配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利用SSR标记构建了中国2000—2007年审定的 88个马铃薯品种的指纹图谱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以138对SSR引物对16份遗传差异较大的马铃薯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了扩增,筛选出10对多态性高、谱带清晰的引物。利用10对SSR引物对全部供试材料进行扩增及电泳检测,共检测到135个等位位点,其中133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98.52%。每对SSR引物扩增出的等位位点数7~22个,平均13.5个,多态性信息量变化范围为 0.7604~0.9375,平均0.8501。通过对电泳检测结果的统计分析,利用S180、S25、S7、S151、S184及S192共6对引物构建了88份供试材料的SSR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620处,所有供试材料被被聚为一类,在相似系数0.652处,81.8%的材料仍然聚在一起,从分子水平上表明供试材料遗传基础非常狭窄。聚类分析结果与供试材料系谱来源有较好一致性,同一栽培区域育成的品种在不同程度上聚在一类。
关键词:马铃薯;审定品种;SSR标记;DNA指纹图谱;遗传多样性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09, 35(8): 1451-1457
入选年份:2013
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杂交稻茎秆理化特性与抗倒伏性的影响
杨世民,谢力,郑顺林,等
摘要:以杂交稻金优527为材料,分别在中低海拔地区雅安(600 m)和高海拔地区西昌(1590 m)进行了以氮肥水平为主区,栽插密度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的增加,茎秆基部节间变细长,茎壁变薄,秆型指数降低,茎鞘中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含量降低,充实度变差;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还影响茎秆中氮、钾、硅、钙、镁、铁、锌、铜、锰等矿质元素的含量,从而影响茎秆的倒伏指数和抗倒伏能力。水稻基部茎秆的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和基部各伸长节间的长度及氮、镁含量正相关,与茎粗、茎壁厚、比茎重、秆型指数及淀粉、纤维素、木质素和钾、钙含量负相关,与茎秆硅含量呈二次函数关系,适宜的硅含量为4.5~4.8 mg·kg-1。由于生态条件不同,两试点水稻茎秆抗倒能力和受氮肥水平与栽插密度影响的程度存在一定差异,高产、抗倒栽培要因地制宜。金优527基部节间的临界倒伏指数为200。
关键词:氮肥水平;栽插密度;茎秆;理化特性;抗倒伏性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09, 35(1): 93-103
入选年份:2013
抗稻瘟病基因Pi9的STS连锁标记开发及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殷得所,夏明元,李进波,等
摘要:利用带有广谱抗稻瘟病基因 Pi9的籼稻品系75-1-127作为抗病基因供体亲本,用于扬稻6号和R6547抗病性的回交育种。通过比较75-1-127、扬稻6号和日本晴的Pi9基因位点的DNA序列,开发出了与Pi9基因紧密连锁的共显性STS(序列标记位点)标记PB9-1,用于Pi9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结合田间农艺性状选择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出8个Pi9基因纯合的回交后代株系。其中,具有扬稻6号和R6547遗传背景的株系各4个。经湖北恩施和宜昌的病圃鉴定,携带有抗病基因株系的稻瘟病抗性水平较受体品种扬稻6号和R6547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具有R6547遗传背景的株系08C893配制的杂交组合在上述病区的抗性表现也明显优于对照品种扬两优6号。上述结果说明,共显性标记PB9-1在Pi9抗稻瘟病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具有应用价值,并且Pi9基因作为稻瘟病抗源之一可以在湖北稻区进行有效利用。
关键词:稻瘟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序列标记位点;抗性基因;育种;水稻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11, 25(1): 25-30
入选年份:2014
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三角形强化栽培杂交稻抗倒伏性与群体质量的关系
孙永健,陈宇,孙园园,等
摘要:以杂交水稻组合Ⅱ优498为材料,在三角形强化栽培(TSRI)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水稻群体质量及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并探讨了主要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抗倒伏性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TSRI下,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群体质量以及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均存在显著的调控作用。施氮量为150 kg/hm2与栽插规格40 cm×40 cm配合可提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LAI)、群体透光率,协调茎秆基部各节间弯曲力矩与抗折弯矩,缓和高产栽培的穗粒矛盾,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而施氮量增加至225 kg/hm2,应适当降低栽插密度,来缓解群体质量指标的恶化,降低倒伏指数,栽插规格50 cm×50 cm为宜。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下水稻群体质量指标与茎秆基部各节间抗倒伏能力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结合产量表现,尤以齐穗期、齐穗后30 d中部的群体透光率以及齐穗后30 d的根系伤流量对水稻产量及抗倒伏性影响显著。
关键词:水稻;三角形强化栽培;施氮量;栽插密度;抗倒伏性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12, 26(2): 189-196
入选年份:2014
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与米质的影响
葛立立,马义虎,卞金龙,等
摘要:以中熟粳稻扬粳 4038为材料,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玉米秸秆还田与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3年(2009—2011)试验结果表明:1)玉米秸秆还田能提高稻田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2)在不施氮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产量提高了18.9%~32.0%;3)在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处理较对照施氮量下降了7.4%~16.7%,但产量提高了0.5%~11.0%,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8.0%~31.7%;4)在不施氮或实地氮肥管理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整精米率、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了垩白粒率、垩白度、最终黏度和消减值;玉米秸秆还田对水稻的出糙率、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无显著影响。在不施氮条件下,与对照相比,玉米秸秆还田提高了籽粒中蛋白质含量。上述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还田有利于培肥土壤,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将有助于进一步降低水稻施氮量,提高产量和改善米质。
关键词:玉米秸秆还田;实地氮肥管理;水稻;产量;稻米品质
来源出版物:中国水稻科学, 2013, 27(2): 153-160
入选年份:2014
种植密度和播期对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屈会娟,李金才,沈学善,等
摘要:以重穗型冬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为材料,研究了正常播期(10月10至12日)和适度晚播(10月24至26日)条件下,高(300万株·hm-2)、中(225万株·hm-2)、低(150万株·hm-2)密度对其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条件下,各密度处理开花期和成熟期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均随播种密度降低而增加,适当晚播和中、低密度有利于单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尤其是穗部积累量的提高。正常播期和低密度以及晚播和中等密度处理开花前营养器官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和花前贮藏物质对籽粒重的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正常播期和中、低密度处理以及晚播和中、高密度处理显著提高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的含量与产量以及籽粒产量,使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在本试验条件下,兰考矮早八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正常播期和晚播的适宜播种密度分别为150~225万株·hm-2和225~300万株·hm-2。
关键词:密度;播期;重穗型;干物质积累与转运;氮素积累与转运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09, 35(1): 124-131
入选年份:2014
黑龙江部分大豆品种分子ID的构建
高运来,朱荣胜,刘春燕,等
摘要:以黑龙江13个育种单位6个积温带的83份大豆品种为材料,选择分布在大豆基因组19个连锁群的43对SSR引物进行检测,共检测出等位变异157个,每个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变异数变化范围为2~7个,平均为3.65个。将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得到的谱带统计结果根据等位变异的片段大小数字化,用自行编制的 ID ANALYSIS 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仅需9对引物(SATT100、SAT_218、SATT514、SATT551、SATT380、SATT193、SATT191、SATT442、SAT_084)可将83份参试大豆品种完全区分开。构建了一套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的分子ID。
关键词:大豆:SSR;分子身份证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09, 35(2): 211-218
入选年份:2014
密植对不同玉米品种产量性能的影响及其耐密性分析
陈传永,侯玉虹,孙锐,等
摘要:提高种植密度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并且群体密度对冠层光合特性与产量有重要影响,为阐明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的耐密性,本研究以先玉335、郑单958、吉单209为供试品种,设置60000、75000、90000、105000株·hm-24种密度处理,测定并计算6个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LAI)、光合势(LAD)、净同化率(NAR)以及产量性能参数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平均净同化率(MNAR)、收获指数(HI)、单位面积穗数(EN)、单穗粒数(GN)、千粒重(GW),并结合产量性能参数的变化对各品种进行耐密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产量性能参数对密度胁迫的反应相同,MLAI、EN与密度呈显著正相关,MNAR、HI、GN、GW与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各品种产量对密度的响应呈一元二次方程关系,并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试验密度范围内,品种耐密性表现以先玉 335最好、郑单 958次之,吉单209较差,其中,先玉335的适宜密度范围为90000~105000株·hm-2,郑单958与吉单209的适宜密度范围为75000~90000株·hm-2。
关键词:春玉米;密度;叶面积指数;净同化率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0, 36(7): 1153-1160
入选年份:2014
双标图分析在农作物品种多点试验中的应用
严威凯
摘要:双标图分析越来越多地被用于直观分析农作物品种多点试验数据和其他类型的两向数据。这种方法深受植物育种家和农业研究人员的推崇,认为它可以提高研究者理解和驾驭试验数据的能力;但也受到一些学者的批评,认为它是统计分析方面的旁门左道。事实上,学术界对什么是双标图的认识尚存混乱,一些双标图的使用者并不总能正确地选择和解释双标图,一些双标图的批评者对双标图分析及其研究对象也缺乏深入了解。为使研究者对双标图分析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本文就用双标图分析农作物品种多点试验中的几个问题进行阐述:1)如何针对特定的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双标图;2)如何选择适当的GGE双标图来分析多点试验数据;3)如何使用 GGE双标图的不同功能形态进行品种评价、试验点评价和品种生态区划分;4)如何判断双标图是否充分表现试验数据中的规律;5)如何检验双标图显示的结果是否显著。
关键词:双标图;品种-环境互作;品种评价;试验点评价;品种生态区划分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0, 36(11): 1805-1819
入选年份:2014
水稻弱势粒灌浆机理与调控途径
杨建昌
摘要:水稻籽粒充实优劣和粒重高低与颖花在穗上着生的部位有密切关系。通常,着生在稻穗中上部早开花的强势粒,灌浆快、充实好、粒重高;着生在稻穗下部迟开花的弱势粒,灌浆慢、充实差、粒重低。这种强、弱势粒灌浆的差异在大穗型超级稻品种上表现更为突出。弱势粒充实差和粒重低不仅阻碍了水稻产量潜力的发挥,而且还会降低稻米品质,尤其是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关于弱势粒灌浆差的机理有许多假设,包括同化物供应限制、库容限制、激素间不平衡、蔗糖-淀粉代谢途径关键酶活性或基因表达量低、“流”不畅等。最近研究表明,灌浆始期籽粒库生理活性低和活跃灌浆期蔗糖转化为淀粉的生化效率低是弱势粒灌浆差的重要原因;增加抽穗期糖花比(抽穗期茎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与颖花数之比)及灌浆期脱落酸与乙烯比值可以显著提高籽粒库生理活性和籽粒灌浆速率。从环境(含栽培)、植株整体水平以及籽粒内在因素等不同层次上深入研究水稻弱势粒灌浆差的机理及其调控途径,对于破解弱势粒灌浆差的科学难题、挖掘水稻生产潜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稻;强势粒;弱势粒;灌浆;机理;调控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0, 36(12): 2011-2019
入选年份:2014
长江流域油菜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现状研究
邹娟,鲁剑巍,陈防,等
摘要:总结近年来在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进行的74个田间试验结果,分析目前条件下油菜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农学效率、肥料表观利用率、生理效率及肥料对油菜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油菜农学效率分别为6.2 kg·kg-1N、6.3 kg·kg-1P2O5和2.6 kg·kg-1K2O;表观利用率为N 34.0%、P2O517.4%和K2O 36.9%,生理利用率为 18.5 kg·kg-1N、35.5 kg·kg-1P2O5和9.1 kg·kg-1K2O,氮磷钾肥对油菜籽产量的贡献率分别为41.9%、21.4%和11.5%。研究结果显示,试验条件下长江流域油菜的肥料利用率较低,生产上需同时解决油菜高产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的问题。
关键词:油菜;肥料利用率;氮;磷;钾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1, 37(4): 729-734
入选年份:2014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SCoT)分子标记技术在花生属中的应用
熊发前,蒋菁,钟瑞春,等
摘要:花生属分子标记领域的研究远落后于其他物种,而栽培种花生因其遗传基础狭窄,用大多数分子标记技术都难以检测到丰富的分子标记,因此限制了花生属野生种在改良花生栽培种方面的利用以及建立花生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本文分别对花生属4个区组的16份种质资源和8份花生栽培种资源采用与功能基因相关的SCoT分子标记技术研究了花生属种间和栽培种内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23条SCoT引物在花生属试材基因组中的扩增位点共194个,其中多态性位点130个,多态性达67.01%,通过聚类分析研究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在栽培种内筛选出19条多态性引物,在8份试材基因组中扩增位点198个,其中多态性位点67个,多态性为33.84%,表明SCoT分子标记技术能在花生栽培种内检测出一定程度的DNA多态性。
关键词:花生;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分子标记;遗传多样性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0, 36(12): 2055-2061
入选年份:2014
小麦BNS雄性不育系及其转换系花药差异蛋白鉴定与分析
李友勇,茹振钢,苏晴,等
摘要:BNS是一个新发现的温敏核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它有良好的不育性和转换性,被认为在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上有重要价值。为探讨BNS的不育机制,以不育系及其转换系的单核早期、单核晚期到二核期花药为材料,用2-DE和MALDI-TOF-MS方法分离鉴定2个系的差异蛋白。结果发现,在转换系中,ATP合酶α和β亚基、胞质苹果酸脱氢酶、线粒体醛脱氢酶亚基、Rubiseo亚基等呼吸、光合能量代谢蛋白表达丰富,但在不育系中这些蛋白缺失或下调。在不育系中还分离出山梨醇脱氢酶、组蛋白H2B.2、Harpin诱导子1、延伸因子TU等非小麦正常代谢蛋白。根据这些差异蛋白的功能,推测ATP合酶a、β亚基蛋白最可能是BNS不育的源头蛋白,它的表达可能受其上游的温度感应子调控。BNS的温度感应子隐性突变后转录启动温度阈值上调,在较低温下,α、β亚基基因不表达或表达量小,导致ATP合酶数量减少,继而影响ATP合成。ATP数量减少,使小孢子ATP供应短缺,进一步影响到小孢子的发育,使代谢异常,花粉败育。
关键词:BNS小麦雄性不育;花药差异蛋白;双向凝胶电泳;MALDI-TOF-MS;ATP合酶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1, 37(9): 1540-1550
入选年份:2014
低温胁迫下聚糠萘合剂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徐田军,董志强,兰宏亮,等
摘要:采用盆栽试验,以郑单958和丰单3号为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对玉米幼苗光合作用、叶绿素、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及聚糠萘合剂(PKN)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的光合作用和光系统Ⅱ光化学最大效率受到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的产生速率及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KN处理提高了低温胁迫下玉米幼苗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光系统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Fv/Fm)、叶绿素含量(Chl a+Chl b)。低温处理7 d,郑单958处理(ZDTR)和丰单3号处理(FDTR)的Pn、Gs、Fv/Fm、Ch1 a+Ch1 b分别比各自的对照提高了88.95%和61.11%、593.33%和1741.67%、111.50%和145.16%、36.61%和54.03%;PKN处理延缓了SOD、POD、CAT活性的降低,低温胁迫7 d,PKN处理使郑单958和丰单3号的SOD、POD、CAT活性分别比对照高了 292.59%和 632.98%、295.07%和360.54%、254.55%和265.45%;同时降低了过氧化氢、超氧阴离子的产生速率及MDA的含量。表明PKN处理有利于提高玉米幼苗的抗冷性。
关键词:冷害胁迫;抗氧化酶;光合作用;玉米幼苗;化学调控冷害胁迫;化学调控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2, 38(2): 352-359
入选年份:2014
基于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的水稻粒形QTL定位
王军,朱金燕,周勇,等
摘要:水稻的粒形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子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由于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已经成为鉴定复杂性状QTL的新型遗传材料。本研究以广陆矮4号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的119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Dunnett’s多重比较,测验单片段代换系与受体亲本之间粒形的差异,鉴定了代换片段上粒形相关的 QTL。以P≤0.001为阈值,共检测到39个粒形相关的QTL。其中,粒长相关的19个,其加性效应值为 0.18~1.06 mm,加性效应百分率为2.40%~14.13%;粒宽相关的 14个,其加性效应值为0.09~0.31 mm,加性效应百分率为2.71%~9.15%;粒厚相关的6个,其加性效应值为0.05~0.10 mm,加性效应百分率为2.14%~4.46%。这些QTL的鉴定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并克隆相应QTL和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水稻;单片段代换系;数量性状;粒形;代换作图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3, 39(4): 617-625
入选年份:2014
基因枪转化小麦主要轰击参数的优化
闵东红,何莎,张彦,等
摘要:基因枪转化是目前小麦遗传转化的主要方法。影响基因枪转化效率的主要参数有轰击距离、轰击压力、DNA总量及浓度、金粉颗粒大小及用量等。为改善目前小麦遗传转化效率偏低的现状,以普通小麦品种科农199为受体材料,设金粉大小(0.6 pm和1.0 gm)、轰击距离(5.5 cm和8.5 cm)及轰击压力(650、900和1100 psi)三因素共12个处理,利用pAHC25质粒转化小麦幼胚,以确定最佳轰击参数,建立稳定高效的普通小麦基因枪转化体系。结果表明,3个因素的不同组合对幼胚的愈伤诱导效率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再生率影响较大,以金粉0.6 pm、轰击距离5.5 cm的再生率最高。3个因素组合的不同处理对GUS瞬时表达有明显影响,以金粉0.6 pm、轰击距离5.5 cm和轰击压力650 psi处理的GUS瞬时表达量最高。本试验最终获得28株转基因植株,其中12株来自金粉0.6 pm、轰击距离5.5 cm和轰击压力 650 psi的处理,该处理的平均转化率达2.45%。
关键词:小麦;基因枪转化;轰击参数;转化效率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3, 39(1): 60-67
入选年份:2014
回交自交系(BIL)群体4对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方法的建立
王金社,赵团结,盖钧镒
摘要: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是用于分析数量性状表型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便于育种工作者利用杂种分离世代的数据对育种性状的遗传组成初步判断,制定相应的育种策略,也可用于校验QTL定位所揭示的数量性状的性状遗传组成。回交自交系(BIL)群体是永久性群体,可以进行有重复的比较试验,适用于受环境影响较大的复杂性状的遗传研究。本研究以BIL群体为对象构建了4对主基因、主基因加多基因分离分析方法的遗传模型,包括2类11个遗传模型。利用基于IECM(iterative expectation conditional maximization)算法的极大似然分析方法估算各个混合遗传模型中的分布参数,用AIC值和一组适合性测验结果选取最优模型,并从入选模型的分布参数通过最小二乘法估计遗传参数。由 1个模拟的随机区组试验对模型进行验证,模拟群体中遗传参数的估计值与设定值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利用本文建立的模型重新分析大豆回交自交系群体(Essex×ZDD2315)及其亲本对胞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1号生理小种的抗性数据后发现4对主基因模型优于原报道的3对主基因模型,说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关键词:回交自交家系群体(BIL);主基因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3, 39(2): 198-206
入选年份:2014
加工工艺对菜籽油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
杨湄,刘昌盛,周琦,等
摘要:采用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SPME)方法顶空萃取富集预榨菜籽毛油、浸出菜籽毛油、一级菜籽油、冷榨菜籽油和脱皮冷榨菜籽油中的挥发性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检测和初步分析发现,硫甙降解产物、氧化挥发物(醛、醇、烃、酮等)、杂环类物质是构成菜籽油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2-甲代-1-丙烯基-氰、5-己腈、1-丁烯基-异硫氰酸酯、苯基丙氰、2-苯基乙基异硫氰酸酯是主要硫甙降解产物;反2-反4-庚二烯醛、反2-反4-癸二烯醛、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壬醛等醛类物质是氧化挥发物中的主要成分。加工工艺对菜籽油风味影响显著,经高温蒸炒、压榨获得的预榨毛油中杂环类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菜籽油。毛油经脱胶、脱酸、脱色、脱臭、脱水等处理后,一级油中产生的醛、醇、酮、烃等氧化挥发物种类增多,相对含量提高;在一级油中未检测到硫甙降解产物。
关键词:SPME;GC/MS联用;菜籽油;挥发性风味;加工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 32(4): 551-557
入选年份:2014
激素IAA和ABA对小球藻(Chlorella sp.)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邓晓东,吴小霞,范新照,等
摘要:从北部湾地区淡水水域分离得到一株高含油量小球藻藻株,将其培养在高碳培养基TAP上,研究不同浓度IAA和ABA对其生物量和油脂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10 μmol/L IAA对藻株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增加了58.24%,但其油脂含量却比对照组降低了 34.71%;而当增加 IAA浓度为20 μmol/L时,对藻株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最大生物量比对照组减少了53.60%,但其油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增加了 95.46%。添加 2 μmol/L ABA对藻株生长的抑制作用极其明显,其生物量比对照组降低了57.52%,但其油脂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提高了 121.49%。同时添加 IAA(20 μmol/L)和ABA(2 μmol/L)的实验藻种的蛋白质和总糖的含量较对照组有所降低,此外也使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效率降低。
关键词:小球藻;植物激素;细胞生长;油脂含量;光合效率
来源出版物: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3, 35(1): 58-63
入选年份:2014
施氮量和灌溉方式的交互作用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
张自常,李鸿伟,曹转勤,等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氮肥和灌溉方式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互作效应,这对指导水稻高产、优质和高效栽培有重要意义。将两优培九(籼稻)和扬粳 4038(粳稻)种植于土培池,设置常规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3种灌溉方式及0氮(0 kg·hm-2)、中氮(240 kg·hm-2)和高氮(360 kg·hm-2)3种氮素水平,观察其对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氮和高氮水平下,产量、稻米的整精米率、外观品质和崩解值,以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高于或优于常规灌溉。在中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和稻米品质显著低于或劣于常规灌溉;在高氮水平下,重干湿交替灌溉的产量高于常规灌溉,稻米品质在这两种灌溉方式间差异不显著。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籽粒中ATP酶活性及根系中吲哚-3-乙酸、玉米素+玉米素核苷和脱落酸含量。说明灌溉方式和氮肥对产量和稻米品质具明显互作效应。在轻干湿交替灌溉和中氮水平下根系、叶片和籽粒生理活性增强是水稻产量提高和稻米品质改善的重要生理原因。
关键词: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重干湿交替灌溉;氮肥;产量;品质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3, 39(1): 84-92
入选年份:2013
基于多重相关RIL群体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定位
李清超,李永祥,杨钊钊,等
摘要:株高和穗位高是玉米育种中的重要农艺性状。本研究利用我国玉米育种中骨干亲本黄早四与来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其他11个骨干自交系组配11个RIL群体,开展基于单环境、联合环境的 QTL分析,分别检测到269个和176个QTL。通过区段整合,检测到21个株高主效QTL及15个穗位高主效QTL,这些QTL分布在第1、第2、第3、第6、第7、第8、第9、第10染色体上。相对于共同亲本黄早四而言,部分 QTL在不同RIL群体中的效应方向一致,来自共同亲本黄早四的等位基因在不同群体中能够稳定地表达。同时,还分别定位到在多环境下稳定表达的5个株高、4个穗位高“环境钝感QTL”。此外,进一步鉴定出5个重要的株高和穗位高QTL富集区段(bin 1.01~1.02,1.08~1.11,3.05,8.03~8.05和9.07),这些区段均包含多个株高和穗位高相关QTL,如bin3.05位点包含7个QTL,bin 8.03~8.05位点分别包含9个QTL,且这些QTL至少在3个不同环境中能够被检测到,这些区域对QTL的精细定位和克隆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玉米;株高;穗位高;RIL;QTL
来源出版物:作物学报, 2013, 39(9): 1521-1529
入选年份: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