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质量经济学
2016-02-13文/刘刚
文/刘 刚
大视野 Broadview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质量经济学
文/刘 刚
要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质量工作的要求,我们就必须研究质量经济学。本文的观点是:在目前阶段,质量经济学应该是产业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的混合体和结合体。
质量经济学
质量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微观生产技术及生产成本。比如:经济学的生产函数、消费函数和质量的关系;为政府产业政策如何提供更多的正外部性,抑制更多的负外部性提出解决方案;研究质量成本的构成(如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等);开展投资项目质量评估,研究政府相关质量激励促进政策和质量财政政策(如质量补贴政策,把原来补贴结果的退税等政策调整为补贴过程的质量补贴政策);质量信用、品牌抵押货款政策、质量服务市场交易政策研究等;研究消费、品牌和质量的关系,保护消费者和发展经济的关系等。
1. 质量经济学研究重点
①产业结构优化研究、产业政策和质量的关系研究;②经济效益为先方面的研究;③影响质量的因素研究、质量成本研究;④质量水平评价和经济发展的关系;⑤质量贡献率研究;⑥国家品牌、区域品牌和经济发展的关系;⑦质量战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⑧质量财政政策研究;⑨质量服务交易市场研究;⑩质量抵押货款政策研究。
2. 质量经济学基本定理
①一定程度的垄断有助于产品质量提升。研究表明大量的垄断竞争是质量的竞争和销售活动的竞争或者品牌的竞争。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将导致企业有效率的垄断产生。一定程度的垄断有利于质量提升。但是垄断又会使企业不再重视质量从而导致质量下降,企业质量竞争力丧失。完全竞争的行业,质量将十分不稳定,产生假冒伪劣产品的概率将大幅度上升。恶性竞争的行业则质量下降,效益下降,最后企业大批破产。
②政府监管不解决质量问题。政府监管只有在市场失灵的前提下才能发挥有限作用。政府活动的关键是整合质量数据(包括信用数据)并使之共享。有大量研究表明政府监管对质量提升作用微弱。美国各州对汽车监管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政府监管的州和没有政府监管的州的质量安全事故差不多,没有大的区别。政府在质量监管上的大量投入和产出可能是不成比例的,因此,政府应该改变思路,在质量制度机制上出新思路新举措。
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技术措施必须建立在大量的研究基础上,建立在科学理论和研究的基础上。
③产品责任落实是质量经济学研究的关键。产品责任是企业责任(制造者和销售者),其他各方都不应当承担产品责任。落实产品责任的有力手段是建立在“卖者当心”基础上的严格责任原则和惩罚性制度。
质量和经济的关系
1. 质量成本
①预防成本;②鉴定成本;③内部损失成本;④外部损失成本。
2. 质量价值(品牌)
质量的价值是建立在品牌的基础上的。品牌是质量的溢价。应用得当则质量越高,品牌的价值越高,获得的溢价越高。但若只有质量没有品牌,则质量形成的溢价无法实现,因为缺少了品牌这个载体。
角度不同,品牌反映的价值各不相同。
①从消费者的角度讲,品牌是一种记忆;②从企业的角度讲,品牌是信用和承诺;③从国家的角度讲,品牌是国家竞争力;④从质量的角度讲,品牌是溢价;⑤从消费意愿出发,在品牌和质量上提高消费品供给能力和水平。
3. 质量技术(标准)
标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品牌是关键,质量水平是结果。目前的情况是低标准的产品供大于求(中低端产品),高标准的产品供不应求(高端产品),通过提高标准水平来提升产品质量(高水平的标准符合率高才是好的质量)。浙江制造、深圳标准和上海品质都是基于提高产品标准水平后,再致力于提升产品质量的合格评定,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经验值得总结。
4. 质量货币化
经济(economy)这个词源自希腊oikonomos,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我们可以直译为“一个拿米的人”,管理家庭的人最主要的是解决吃饭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解决了“米”就解决了吃饭。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我们从经济学家的角度来看质量,质量是有成本的或者是通过品牌产生溢价。质量成本或者质量产生的溢价是货币化的,是可以计量的。
5. 质量价值评价(评估)
质量的价值实质是品牌价值,对质量价值的评价也就是对品牌价值的评价。《品牌评价 品牌价值评价要求》和《品牌评价 多周期超额收益法》是目前评价品牌价值的两个国家标准,实际应用较成熟。品牌价值包括品牌的无形资产、质量水平、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顾客满意度等方面,通过权重分配来综合评价品牌价值。其中,无形资产评价又是重中之重。
6. 服务质量测评
当前服务质量测评一般采用国家标准GB/T 19038-2009《顾客满意测评模型和方法指南》进行。首先,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社区代表、行业代表等共同参与测评方案及调查问卷的设计、讨论,使得测评工作既有一定的通用性,又能兼顾到不同行业特性,客观反映不同行业的服务质量状况,分析问题,提出服务质量改进建议。其次,为保证测评结果的客观、公正、科学,应委托第三方专业测评机构开展。测评一般采取随机拦截市民现场访问、网络调查、电话调查问卷等方式直接了解市民的期望与感受,并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公众反馈的具体信息。然后,根据相关模型计算测评结果,并将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和行业。
但是,目前的顾客满意测评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错把顾客满意度测评当作质量水平指标,而忘记了顾客满意度测评是质量改进的工具而非质量水平评价指标,顾客满意度主要用于发现问题并指导改进。二是顾客满意度测评是成熟度评价体系,一般有10个成熟度,所以测评结果不能只看数值达到多少(数值不会太高),要相对比较,本次测评与上次测评比较,原来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多少才是关键。
质量和消费
1. 质量是顾客需求顾客需求即消费者需求,就是质量。顾客需求是质量改进的重点。顾客需求是企业质量设计的重要信息来源甚至是唯一来源。因此,顾客需求决定质量。但是我们对顾客需求一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纳入企业质量改进的动力和需求中。中国质量问题不仅仅是制造技术、管理技术、科技创新问题,更重要的是人员素质问题尤其是消费者素质问题,是消费者需求得到认可的事情,是消费者得到充分保护的事情。中国的消费者经历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也没有经历全球消费者运动的洗礼,缺乏消费经验和经历。当全球的消费者为自身利益和制造商、销售商斗争的时候,我们的消费者还处在计划经济商品紧缺时代,完全没有话语权,当时主要矛盾是解决有的问题、解决数量的问题,而不是质量问题,更谈不上维护消费者权益。当中国开始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时候,重点解决的是市场体制机制问题,解决了市场经济主体之一的制造商销售商的市场地位,出台了《公司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非常遗憾的是作为市场另一大主体的消费者的市场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仅在1993年出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没有在更大的战略层面明确消费者的市场地位。
2.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消费者权益为特定保护对象
根据1985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护消费者准则》的规定,确定了消费者的基本权利:保障安全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
国际上公认的消费者权利主要有以下七项,即:有权获得安全保障;有权获得正确资料;有权自由决定选择;有权提出消费意见;有权获得合理赔偿;有权获得消费教育;有权获得健康环境。
3. 中国消费者不成熟的若干表现
消费成熟度指的是消费者在自身经济条件的约束下确定是否买,买那种,具体消费量是多少的判断能力或程度。
影响消费者成熟度的因素有:知识、经历、经验,与消费成本、消费安全、消费习惯等有关。
低成熟度的表现在于:①只关注产品的有形部分,而不知寻找替代商品;②只关注商品总价值和货币成本,而轻视购物过程中的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形象价值、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③缺少对市场的了解,缺乏信息搜索、分析能力,更多是被动地接受商家的信息,包括广告、促销信息等。
消费者不成熟的表现主要有:①盲目跟风消费;②消费行为幼稚;③维权不找法院找政府。
高成熟度的表现很重要的一点是,懂得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中西方的差距是很大的,国内的贫富差距也是很大的,较富裕的群体已经有较成熟的消费观念,因为他们不止是富裕,还有知识,是一个受到更多教育的阶层,更多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如何能要求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有高成熟度消费表现呢?需求层次不同。
同西方发达国家目标消费群体的成熟度基本上是同质的消费者相比,我国消费者个体之间消费成熟度差异化明显,他们在对产品的认识和理解、对信息的理解和判断、对自身的需求要素的认识、对自己的消费权益的理解和维护等方面具有层次上的差别,这些差别要求企业在已经细分确定的目标消费群体下,再针对消费者成熟度的不同在营销策略方面进一步细分,这也要求我们在西方市场营销学理论框架下,加入对中国本土化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和解读。
结 语
改变监管思路、落实产品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我们解决质量问题的三大关键,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并积极加以解决。
(作者单位: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