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就业统计机制构建

2016-02-13孙倩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就业率市场化用人单位

孙倩

(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就业统计机制构建

孙倩

(南京工业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市场化也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是高校就业市场化的一项基础性制度,高校的就业统计制度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也为高校本身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市场转型研究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依据。建立毕业生就业统计机制有效路径,就必须完善学校与社会、企业、毕业生本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等各类信息技术,实现多平台数据汇合与共享。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就业统计机制

随着国家于2000年将大学毕业生的“派遣证”废止而以“报到证”取而代之,即宣告以市场为导向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成为现实,从此大学毕业生作为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了由国家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强调要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督查和评估制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是高校就业市场化的一项基础性制度,高校的就业统计制度不仅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整体情况,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对于高校本身来说,准确的就业统计数据是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化市场转型研究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定位、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的重要依据。

一、现行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概述

目前我国高校按照政府部门的要求每年进行两次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汇总:第一次统计截止日是每年的9月1日,这次就业率称作“初次就业率”;第二次统计截止日是每年的12月30日,这次就业率称作“年终就业率”。两次就业率的统计都以各高校作为统计单位并作为责任主体,其统计的主要依据一是该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协议签订情况,二是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随后由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就业省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总并发布,同时对各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考核。如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公布了2015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数据统计结果:截至2015年12月31日,全省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6.7%,实现就业人数53.4万。这一数据可以直观地反映当年江苏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概况,一是实际就业人数,二是实际就业人数占全部大学毕业生的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全省以及各高校的就业率总体信息。然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就业满意度情况,特别是已经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发展情况等信息则未作统计,只是静态地描述就业概况而未能对上述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因此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就业市场化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的欠缺

在就业市场化进程中,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制度主要还是建立在固定时间节点、以各高校就业数据统计汇总为基础的模式下,存在一定的缺陷,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过于片面。这两个时间节点统计出来的两个数据,只能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参考而做不到客观全面,这是因为这两个数据本身是静态的、静止的,而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则是动态的、连续的,例如在两个时间节点之间的毕业生可能发生先就业后离职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先就业后“跳槽”的情况,这些都没有如实反映出来。以静态的、静止的数据衡量动态的、连续的过程,本身就过于片面,面对人才市场日益成熟、人才流动相对频繁的现状,仅以两个时间节点的“就业率”作为衡量指标和对高校进行工作考核的依据,其科学性和严肃性有待提升。

2.就业率统计中跟踪反馈机制缺位。教育部强调就业与招生的联动,这一联动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连续3年就业率低于30%的专业应当予以减招或者停招,高校应当针对就业率低迷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以求改进,但事实不太理想。在追求就业率的“指挥棒”引导下,高校普遍重视9月1日和12月30日两个节点的就业率数据,甚至出现为了做出理想的就业数据发生毕业生“被就业”的情况,也使得数据本身饱受社会争议。另一方面,即便两次统计的就业率是准确的也不能反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毕业生对职业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匹配度、毕业生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满意度等信息,没有这些信息的研判则无法对社会需求作出正确判断,也无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路径等进行修正,从而使得“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本身的价值大打折扣,而大学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的建立就显得必要和紧迫了。

3.就业统计手段的信息化程度不高,数据统计存在盲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主要还是来源于各个高校的统计数据上报,主要包括毕业前的协议签约和毕业后的就业反馈的数据汇总整合。由此可见,毕业前的协议签约和毕业后的就业反馈这两个环节的数据是否准确将关系到就业统计大数据的准确与否。然而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可以托管到专业的人才市场,这使得他们不再急迫地在毕业前签订就业协议来落实自己未来的去向,更多考虑的是对职业发展方向的谨慎选择。而用人单位也清楚,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人才流动更加频繁,因此更加注重对毕业生入职后的试用与考察,给双方足够的时间了解与磨合,选择合适企业的人才才是关键。因此从用人单位的角度,虽然有可能毕业生在毕业前已在本单位实习试用或者毕业后一段时间内已在本单位试用工作,但并不急于签订就业协议或者是劳动合同。因此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双方,在就业市场化中的谨慎考察和选择行为,使得以9月1日和12月30日两个时间节点的签订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为统计基础的就业统计办法存在盲区。此外,毕业生离校后也存在实际已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并未如实反馈给辅导员或者班主任,这又是统计的盲区。

三、构建就业市场化条件下有效的就业统计机制的路径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高度市场化的今天,要建立毕业生就业统计机制有效路径,就必须完善学校与社会、企业、毕业生本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等各类信息技术,实现多平台数据汇合与共享。主要路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共享的就业数据动态统计网络平台。学校通常都有与之签订校企合作的上百家企业,这是非常重要的就业统计反馈途径。高校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建立网络平台,实现以平台为基础的供需双方的交互关系,平台及时发布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求职的学生通过平台投递简历应聘,最后企业将录用签约甚至是解约情况再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作为平台的管理方,高校可以随时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与毕业生就业情况,这是有效准确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建立学校与用人单位联系共享的就业数据动态统计网络平台不仅有利于供需双方的资源匹配,更为实现高校就业数据的动态跟踪与统计提供了可能。

2.建立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情况自申报网络信息系统。目前对于应届毕业生有些省市已经建立了统一数据平台,如“江苏省高校就业联盟”网,不仅建立了毕业生推荐表、协议书的信息数据库,还实现了毕业生就业信息的自申报,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政府部门与高校掌握应届生就业动态提供了数据依据。但是这样的数据平台目前还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首先数据平台目前只针对应届生统计,对于往届生的就业动态跟踪还未涉及;第二,由于担心申报就业后,如果发生就业变动即“毁约”的情况会受到学校的阻止与干涉,很多应届毕业生有顾虑不愿意主动申报。因此如何建立有效的毕业生为主体的就业情况自申报网络信息系统,平台的管理部门应更多地从服务职能的角度出发,清除影响毕业生就业自申报可能存在的制度障碍,使他们真正需要这个系统给自己的就业及就业变动带来便利,如就业有变动随时在网上填报就可以重新申请新的报到证。让使用者通过提供就业状况的动态信息就能在平台上获取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只有这样服务型的信息平台才能掌握有效准确的统计数据。

3.建立全社会高校毕业生劳动就业动态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查询。要实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完成就业工作的市场化,从而使高校将更多的资源与精力放在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上,需要政府部门努力推进全社会高校毕业生劳动就业动态信息平台,实现数据共享查询,以减少就业统计工作中的盲区。大数据时代,要使毕业生就业统计跟踪数据更加准确,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引进第三方数据机构做专业的数据分析。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反馈的价值在于对学校、企业、毕业生和社会四方进行积极互动和有效回应,通过这一机制可以使得人才培养过程得以在高校之外予以延续,从而整合各方面有效信息引导高校更高水平地履行人才培养职能,使得高校所培养和造就的人才更能适应当前和未来社会的需求,更能有助于毕业生在从业后得以可持续发展,最终使得整个社会更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方向迈进。

[1]李景华.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内涵、运行机制、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2008(2).

[2]臧其林.大数据时代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5(24).

[3]罗三桂.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阻碍因素及对策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6(4).

[4]刘守义.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21).

H059

A

1673-0046(2016)5-0056-02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转型期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调适研究”和南京工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转型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与就业工作制度的调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2013SJBFDY035、SZYB2013045)

猜你喜欢

就业率市场化用人单位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