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初探
——基于“网络清朗新空间”认知的视角

2016-02-13孙健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民办舆论院校

孙健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初探
——基于“网络清朗新空间”认知的视角

孙健

(建东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

当前,加强和创新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建设,打造“清朗网络新空间”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调查结果表明,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坚决支持净化网络环境工作,且充满信心,对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认识清醒,对网络热点关注程度较高且态度多元化,赞同实行网络实名制以保证信息真实性。在此基础上,民办高职院校应着力提升学生管理干部网络舆论引导的技术技能,建立健全层级分明、覆盖广泛的网络舆论监测体系,探索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两支队伍。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清朗新空间

据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已达6.68亿,较2014年12月,共计新增网民1894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较2014年底提升了0.9个百分点,网民人数的增速整体趋于放缓。随着网民人数的增长进入“平台期”,互联网对民众生活方式的影响领域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由资讯信息获取、社交沟通娱乐的个性化需求逐步向教育、交通、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民生需求转化。蓬勃生长的互联网,是今天中国面临的一个“最大变量”。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面而深远的。传统意义上,互联网作为民众诉求表达的“新空间”及社会文化传播的“辐射源”的功能定位,正逐渐向经济发展的“孵化器”、意识形态斗争“主阵地”、社会治理创新的“全领域”转化并呈现出“五位一体”深度融合的趋势。

一、网络舆论场的“双刃剑”效应

网络在“正能量”“好声音”传播过程中的独特优势,使全社会对打造“清朗网络新空间”的关注度日益提升。作为互联网与传统经济领域全面“联姻”的产物,“互联网+”正日益打破“信息垄断”,在改变生产方式、促进就业和消费的同时,其作为思想文化传播“新媒介”的工具效应也日趋凸显。如近年来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我们的价值观”“中国好人榜”“两会建言”等,均是依托互联网这一最主要的载体开展的。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互联网不仅是引导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空间和终端节点。

无须讳言,互联网作为“公共领域”的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其本身所具有的“匿名”“开放”“交互”等特性,使话语权由“精英”逐步扩展至“草根”。在扩充民意表达渠道的同时,互联网上充斥的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或行为,如“雾霾”般弥漫、污染了网络环境。互联网“叠加”了明显的媒体属性和强大的社会动员功能,无意中也诱发了转型期由社会问题产生的利益诉求表达向网络空间延伸。少数利益群体通过“借网传播、借题发挥、借机炒作”的手段,将个体事件全局化、民生问题政治化、简单问题复杂化,致使不明真相的网民“围观”并借机宣泄“仇富”“仇官”等不满和负面的情绪。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冲击、消解了网络空间正常的公共秩序,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个体事件向群体性事件的负向转变,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当前,互联网正继续向低龄群体渗透,10—39岁年龄段的网民比例高达78.4%,其中20—29年龄段的网民在整体规模中占比最大,达31.4%。网络错误思潮、违法和不良信息、戾气和怨气等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负作用。在2014年2月27日召开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打好网络舆论引导的“持久战”“攻坚战”,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中心任务,把握“弘扬主旋律”和“激发正能量”的时、度、效,打造“清朗网络新空间”。可见,加强和创新网络舆论引导体制机制建设,打造“清朗网络新空间”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对“网络清朗新空间”的认知态度

为充分把握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网络清朗新空间”的认知态度和意愿建议,笔者在江苏省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以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62份,有效率达88.5%。

(一)坚决支持净化网络环境工作且充满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个人信息安全得不到保障”“垃圾短信强制推送及网络商业广告强制植入”“网络谣言的制造、传播和扩散”等网络环境问题深恶痛绝。95.8%的大学生“希望网络环境得到净化”;选择“无所谓”的仅占4.2%。对于“你如何看待党和政府打造‘网络清朗新空间’的战略部署?”选择“坚决赞成且身体力行予以支持”的占73.5%,选择“赞成但缺乏信心”的占14.7%,选择“理解但持保留意见”的占7.8%,选择“少一点刻意为之,多一点顺势养成”的占3.1%,0.9%的人选择“反对”或“不清楚”。调查表明,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既是社会之需,又是学生所盼。

(二)对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认识清醒

调查结果表明,近八成的大学生知道并认同“七条底线”“微信十条”,八成多的人能清醒地认识到长期接触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对“三观”产生的负面影响。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的反动、谣言、暴力、淫秽、欺诈等违法和不良信息,七成左右的人态度较为科学。对于“你认为净化网络环境会危害大学生上网自由吗?”80.7%的大学生表示“不会”,选择“不清楚”和“会”的分别占13.6%、5.7%。对于网络空间存在的违法和不良网络信息,如反动、谣言、暴力、淫秽、欺诈等,大学生的态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坚决反对”(43.5%)“不予理睬”(22.6%)“建议版主删除”(15.9%)“向有关部门举报”(11.7%)“感兴趣并转发”(6.3%)。同时,69.7%的大学生认为需要“采取更加强制的手段净化互联网环境”,23.5%的人认为“不需要”,选择“不清楚”的占6.8%。

(三)对网络热点关注程度较高且态度多元化

从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网络热点的关注程度看,排在前三位的是“国际国内政治”“全球军事新闻”“财政经济新闻”;对于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大学生的态度呈现多元化。在调查“你平时一般关注哪些网络热点”这一问题时,受访大学生的选择从高到低的依次排列是:“时事政治”(81.5%)“国际军事”(67.8%)“财经信息”(43.6%)“文化娱乐”(29.7%)“其他”(19.3%)。对于“网络新闻资讯或信息的可信程度”,14.5%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不信,看过就算”,52.3%的人表示“基本相信,作为了解社会动态的‘窗口’”,33.2%的人则回答“信息量太大,难辨真伪”。调查结果显示,网络空间的信息内容纷繁芜杂、良莠不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主流舆论网络传播的公信力。

(四)赞同实行网络实名制以保证信息真实性

从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上网的目的和动机看,排在前三位的是“社会交往”“购物”“休闲娱乐”;六成以上的大学生赞同网上聊天时,实行网络实名制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对于“你上网的主要目的”这一问题,大学生的选择从高到低的依次排列是:“通过聊天工具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73.7%)“通过网络购物平台购物”(60.9%)“听歌曲、看电影、玩游戏”(55.3%)“无聊时用来消磨时间”(48.1%)“查找资料、搜集信息”(23.6%)。调查数据显示,65.8%的大学生“非常赞同”或“基本赞同”网上聊天时实行网络实名制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希望别人实名自己匿名”的占21.3%,选择“反对”或“说不清”的占12.9%。在座谈调研中,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表示,虽然实行网络实名制有“减少不良言论,净化网络环境”“打击网络犯罪、保护网民权利”等优点,但又担心“侵犯隐私”“个人信息容易遭到泄露”。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提升学生管理干部网络舆论引导的技术技能

当前,一些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干部在工作中表现出对新媒体的偏颇认知,以及在“互联网+”环境下的种种不适表明,亟需建立健全培训机制,提升学生管理干部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的重视度和媒介素养的成熟度。首先,民办高职院校要借助办学体制机制灵活的资源优势,按照校→系部→班级的管理体制,分众化、层级式、全覆盖地进行“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培训。其次,民办高职院校必须把学生管理干部作为“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培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对象。在处置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舆论热点事件中的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学生管理干部往往首当其冲,其对互联网的认知态度和网络媒介素养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的时、效、度。最后,要有针对性地、合理科学地设置培训的内容。不仅要有预警措施的准备、应急预案的制定、信息通报机制的建构等实际操作性培训,更要注重对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干部网络舆论引导“政治自觉”的塑造。

(二)建立健全层级分明覆盖广泛的网络舆论监测体系

互联网舆情监测是民办高职院校及时掌握大学生网络舆论或网络舆情的重要途径。摸清大学生群体网络思想舆论变化的现状和规律,是民办高职院校做好学生网络舆论引导与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首先,要摸清所在学校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和思想脉搏,从中及时发现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思想热点问题,把握学生的信息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知情权。其次,依托校→系部→班级的层级管理体制,由学生工作部门统一协调,由专职辅导员或兼职班主任承担起相应的舆情监测任务,加强网上巡查和监看,重点在分析形势、研判趋势、把握走势上下工夫,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真正做到有“扬”有“弃”,第一时间掌握本校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动向和发展变化。对敏感时期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场所,如校园BBS,可以尝试通过聘用学生干部作为兼职的“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校内BBS和校外主要网站涉及本校的网络舆论动态。

(三)探索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和网络评论员两支队伍

在“互联网+”时代,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等各类信息公开日益呈现出“立体化”的态势。作为“立体化公开”的一种“新适应”“新渠道”,有条件的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尝试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与传统的“简单复制”发布方式不同,作为新兴的“一对无穷大”的交流方式,民办高职院校网络新闻发言人应对的是无数个实名或隐身的在校学生乃至家长、考生,往往会面临“不敢说”“不好说”甚至“直接不说”的尴尬局面。民办高职院校要通过学习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消除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本领恐慌”,提升其“媒介素养”。要引导其熟悉学校改革发展的各项事宜,确保“发言”的精确权威;促使其熟练掌握专业化的业务处理能力和公关技巧,确保“发言”的及时高效,成为网络矛盾的“化解人”;培养其“网络化”的语言风格,规避“大话空话”“模糊辞令”,确保“发言”既能清楚传达学校的意见,又便于在校学生乃至家长、考生接受。从普适性角度而言,相对于网络新闻发言人,民办高职院校要尽可能从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等群体中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在保证数量和质量的基础上,按照评论的领域进行分类指导,如可以将网络评论员细分为招生、就业、后勤、团学等类别,对虚拟空间涉及到本校的敏感话题、突发事件初步分类后集中力量参与评论,主动导贴、积极跟帖、适时结贴。通过教育培训、模拟实战等方式,帮助网络评论员科学应对虚拟空间的“碎片化内容和个性化写作”,推动网下处置和网上引导相结合。

[1]新京报.大变局:全球互联新未来[Z].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2]新华社.总体布局统筹各方创新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N].光明日报,2014-2-28.

[3]张九海,喻洁.高校网络评论员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4).

G718.5

A

1673-0046(2016)5-0012-03

猜你喜欢

民办舆论院校
新时代加强民办中小学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民办少儿英文图书馆工作初探
浙江省国家税务局 便民办税春风来 简政放权提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