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城镇化路径探讨
2016-02-13董晓云
董晓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3)
“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城镇化路径探讨
董晓云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3)
连云港处在“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位置,在“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之下,应拓宽思路,抓住重点,形成突破,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加快推进该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连云港根据自身所在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特色以及产业分工,在江苏省乃至国际社会分工中找准自身的角色及价值链位置,顺利实现“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协同发展,即通过合理规划,实现集约有效的城镇化发展目标;通过强化产业支撑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居民的福利需求;通过提升公共管理能力,提高居民的身份认同;通过农民市民化,进一步提高进城农民的城市归属感。
“一带一路”;“十三五”规划;连云港市;城镇化发展
一、连云港城镇化的时代背景
2013年12月12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把“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对城镇化提出了未来五年的发展期望,包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连云港在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严格贯彻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和“十三五”规划的建议,拓宽思路,抓住重点,形成突破,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加快推进该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苏北在“一带一路”战略上有独特的地理优势,连云港更是处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节点位置。如:当今世界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贸易运输渠道主要有三条,其中一条就是以连云港为起点,被誉为“新丝绸之路”的新亚欧大陆桥,它的运输竞争力不断增强,并带动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的经济开发,强化沿线城市一体化战略,从而使“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形成“珠链型”城市群格局。就“新丝绸之路”城市群中国段而言,至少形成五大城市群,其中之一就是以连云港为中心,包括苏北、鲁南部分城市的城市群。
二、连云港城镇化进程中的困境分析
(一)片面追求城镇化的形式化,空间城镇化快于人的城镇化
以土地经营和房地产开发为重点的城镇化存在较大风险,这种利用有限的财政资源和社会资本形成了“土地财政”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即所谓的“空间城镇化”。在苏北地区容易导致城镇化发展的形式化,造成城镇化投资超前、效益差等问题,增加农民市民化难度,使整座城市出现了“业难兴、人难聚、房难卖、地难拍、债难还”的困境。
(二)农耕土地转变为商业用地,农民被迫外出打工
据统计,连云港市净流入人口规模由2006年的11.12万减少到2013年的7.05万,累计人口净流出规模则从2006年的28.90万增加到2013年的77.35万。在苏北城镇化进程中,一批失地农民失去生存资本,本地就业岗位又不足,导致他们被迫背井离乡、外出打工,于是出现一些“空城”现象。
(三)产业支撑力量薄弱,优势资源未能有效利用
连云港市出台《连云港市产业发展规划纲要》,阐明连云港市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战略任务,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主要方向和重点举措。《纲要》指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优化发展传统产业,建设沿海新型工业基地。”当前,连云港市产业发展不均衡,石化、装备制造和新医药发展较为快速,而新材料、新能源、食品、新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产业支撑力量薄弱,必然导致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弱,难以有效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而经济发展缓慢,进一步阻碍了城镇化进程。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连云港城镇化路径探讨
(一)合理规划,分级分类发展
科学规划是城镇化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合理规划是连云港城镇化的指导方针。这一规划需要明确连云港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考评体系,避免因盲目照抄其他地区城镇化经验而出现“空间城镇化”现象。
立足于苏北区域全局和发展趋向,制定和完善体现城镇化重点突破要求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并以科学的乡村发展规划与之相匹配和衔接,在此基础上形成城乡发展整体推进和城镇化重点突破有机结合的统一规划。在促进城市发展的同时,需关注农村经济和乡村建设的发展,统筹规划城乡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在连云港城镇化进程中,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运用“差异化策略”,着力培育县域经济,优先扶持重点城镇发展。如:可根据区位优势,打造工业强镇、旅游强镇、文化强镇等。
(二)强化产业支撑
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经济支撑和重要依托,而连云港产业发展不均衡,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一方面,导致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失地农民的就业需求;另一方面,落后的经济发展状态使得居民的生活水平不能得到改善,尤其是与苏南等发达城市相比,生活水平落差较大,难以吸引外出农民“回流”。
连云港产业发展应朝着均衡化方向发展。依托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现有产业基础,应继续合理发展石化、冶金产业,特色的新医药产业,特色新材料产业和特色新能源产业。在原有产业项目发展基础之上,大力发展服务行业。一方面,加大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根据连云港的区位优势以及人文优势,着力发展旅游和运输行业。
(三)推动制度改革
首先是改革户籍制度。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使得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户籍制度以及附加在这一制度之上的各种福利政策,是对城市居民的制度保障,却把农村居民排斥在福利政策之外。因此,在连云港城镇化过程中,要积极改革当前存在的户籍制度,推动农民市民化。
其次是改革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城镇化过程必然会推动当前的土地制度进行改革,特别是针对农地流转、征用、补偿等方面,要求在失地农民、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合理分配土地增值收益,合理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土地需求,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提高居民社会管理的参与能力
“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核心,连云港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居民的社会参与。一个国家居民参与社会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将决定国家的民主发展程度。为进一步促进农村居民的市民化,使这一部分农村居民在生活方式等方面最大化地融入所在城市,应尽量提高农村居民社会管理的参与意识和能力。
一方面,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让农村居民意识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体会农村居民主人公的身份;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公开多种民意征求渠道,如设立专门的民情民意征集部门,或利用网络方式,开通在线民情民意反馈网页,及时收集居民意见,尤其是在城镇化过程中被迫城镇化的农村居民在教育、就业、文化、休闲、娱乐、保险等方面的要求。
(五)推动农民市民化,实现“人的城镇化”
首先,完善家庭、学校和社会相融合的教育体制。如为进城农民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相关法律知识学习等。其次,优化经济、政治环境。在经济发展方面,提倡绿色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在政治方面,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居民的公民意识,增强平等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最后,加大公共服务水平的投入。除了改善非排他性的公共服务水平外,重点要改善排他性的公共服务水平,即针对进城农民的服务,如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通过公共服务水平的提升,吸引进城农民能够扎根城市,并融入城市,顺利实现农民市民化,实现“空间城镇化”和“人的城镇化”协同发展,促进连云港的整合均衡发展。
[*基金项目:连云港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村城镇化——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项目批准号:13LKT40,项目负责人:王明高]
[1]蒋玲玲.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发展思考—以江苏苏北地区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03(1):32.
[2]沈正平.打造淮海城市群优化区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9.
[3]陈学法.苏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政策路径与创新[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4-115.
[4]张可元,沈正平欧向军.苏北地区城镇化历程、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4):17-21.
[5]胡小武,赵红月.新型城镇化中人的现代化发展批判——以江苏淮安为例[J].中国名城,2014(4):28-32.
[6]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03-110.
F29
A
1673-0046(2016)5-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