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文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2016-02-13

关键词: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许 丹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焦作 454000)



【教育学】

微文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许丹

(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焦作454000)

[摘要]微文化是科技发展与文化进步的必然产物,是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融入微文化,以拓宽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更趋人性化。在这种新型文化的氛围下,不断地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好、更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以微博为代表的“微商”、“微视频”、“微支付”、“微公益”、“微时代”等一系列以“微”开头的名词在网络中不断涌现,这些具有微属性的事物构成了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微文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渐加快,时间碎片化态势明显,人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去了解一个完整的文化形态,而微文化的及时性、碎片性特征恰好与人们目前的生活方式相契合,因此微文化不仅在传播途径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更为人们创造了更便捷的学习方式。

一、微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对微文化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论述。2008年麦子在《微的哲学》一书中率先对微文化进行了界定:“它是一种积聚的力量,通过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不经意间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1]78显然,这一界定只表达出了微文化的一个层面,并不完整。对微文化含义的理解大致可以从两方面切入:一种是从网络层面对微文化进行理解,它主要是从网络的及时性、互动性、便捷性方面对微文化进行分析。由于网络技术革命大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的运用与发展催生出新型文化方式——微文化,他是网络文化的附属文化,是以微博为代表的衍生文化。另一种是从文化层面对微文化进行分析,着重强调“微”的文化属性,强调微文化的个性化、人性化、自由化特征。总的来说,微文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新兴网络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关注个体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化现象。

(一)碎片化特征

碎片化是微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催生微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空闲时间被分解成许多个小碎片段,微文化正是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里产生、发展。微博140个字的字数限制,微视频不超过300秒的时间限制,符合了当代人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求。地铁里、公交车上,人们主要的阅读工具变成了手机、平板电脑。餐馆、路边,随处可以看见拿着手机不停刷屏的人,人们几乎所有的阅读体验、信息来源都是来自那小小的屏幕,这种碎片化的阅读和接受信息的方式也促进了微文化简洁式的发展。因此,微文化的简洁碎片化特征符合人们有效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时间碎片化的生活方式[2],这也是微文化快速兴起与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主体个体化特征

微文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精英文化,这种文化更加偏重为统治阶级服务,而微文化是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人的自我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人们更加注重自我的发展,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微文化关注的大多是社会热点话题及普通个人的生活世界,通过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提高人们的参与机会,引导人们交流互动,从而营造一个自由、平等的文化氛围。微信的朋友圈,微博的状态栏,人们用短短的几句话记录下自己的生活,不需要过多的修饰。通过这些“微”平台,人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微公益”活动,只需轻轻一点,就能传递正能量,为公益事业出一份力。在这个充满“微”爱的微时代,微文化的受众跨越年龄、学历、身份地位等多重因素制约,真正做到了以人为主体,注重个体化,促进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互动性特征

对于微文化的受众来说,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人们可以自由发布信息,甚至在选择朋友上,人们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选择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加为好友。在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微文化的主体,可以主动选择交流对象,接收或发送信息,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关注、转载或分享,每个人都成为微文化的参与者、传播者,彼此交流互动。在互动的方式上,从文字的互动到语音视频的互动,微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全面化,不断增强了受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作用

伴随着微文化的兴起,大学生这一站在时代前沿的特殊群体成为了微文化的第一批受众,并且,微文化的及时性、主体个体化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特别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尤为突出。微文化作为新兴文化并不是乌托邦式的文化,它与其他新生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首先,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主体的平等互动上。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微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不再拘泥于课堂,老师和学生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平台进行平等交流互动,不再受面对面填鸭式的教学所限制,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在平等的交流互动中,学生们可以更多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问题,不必有太多顾虑。平等互动式的教学形式,淡化了传统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意识,突出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的平等性、互动性、积极性。

其次,微文化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资源。微文化的发展壮大其主要特点在于它的简洁性、丰富性。传统教学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主要来自于书本、杂志、报纸等相关资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在微文化影响下,通过微博、微信等一系列微平台,大学生可以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领域、各具特色的教育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不同形式进行转发传递,真正做到了教育资源共享。同时,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抒发情感,彰显个性。例如,微公益的出现,不但为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提供了机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参与者进行了再教育,使大学生从思想上得到洗礼。微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及时性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多样的教育信息,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大量的实时动态,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及时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精神需求,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最后,微文化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微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以网络为载体的动态发展。网络本身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但在网络基础之上,微文化的形成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新的载体。微文化以“微”见大,从点到面,微文化的影响力不单单靠科技,更从文化、精神方面来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微信、微课堂都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载体,通过这些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动态,把握时代脉搏,了解最新资讯。通过这些载体,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进生活,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潜移默化,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每一种新兴文化都是伴随着诸多问题发展起来的,微文化的兴起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变化,它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微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微文化自身的复杂性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误导。微文化与传统文化不同,微文化的发展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在展露个性的同时也在悄悄的丢弃着传统文化精髓。新一代的大学生内心浮躁化严重,面对海量信息,他们更愿意接受那些简单、肤浅、恶搞型的信息。在这种文化氛围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会产生偏差,内心变得冷漠、复杂,最终导致其思维混乱、价值观扭曲。

其次,微文化降低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课堂为载体实施灌输型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有些陈旧,却可以很好地引领大学生对教育信息作出正确筛选、甄别,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传统的讲堂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可控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微文化环境下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能更多的参与,但由于微文化传播环境的不可控性,再加上大学生还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塑造期,对复杂事物的辨别能力并不是很强,他们每天通过微博、微信吸收大量的信息,却不能很好地进行甄别筛选,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最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冲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套完整的教学课程,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理论几大部分,主要以宣传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思想为主。而微文化的发展恰好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冲突,微文化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容纳了多种意识形态体系[3]109,这些良莠不齐的多种信息需要不断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可以融入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抛弃消极有害的内容。然而,对于还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对那些背离主流思想的内容盲目追随,甚至抵触主流价值观的学习。例如拜金主义的盛行、网络暴力的兴起等诸多消极价值观冲撞着大学生的思想,挑战着大学生的道德底线。另外,微文化的知识碎片化特征使大学生不能系统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不能真正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思想。并且,微文化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个体化,崇尚自由平等,这不仅淡化了主流思想的严肃性,更降低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作用。[4]77

三、合理利用微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文化的产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正视挑战,分析深层次原因,解决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文化氛围下更好地发展。

(一)丰富教育内容,紧跟“微思潮”

微文化的发展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接受大量外来文化,却无法正确地辨别对错,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积极引领大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准则,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告诉学生如何辨别善恶美丑,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当然,在把握主流思想的前提下,要科学地吸收微文化,充分利用微文化中积极的一面[5]105,例如,通过微公益的传播对大学生思想进行净化洗礼。在微文化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使微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者、维护者和引领者。

(二)创新教育工具,充分运用“微载体”

在微文化背景下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主体需求,充分挖掘微文化的载体优势,建立符合现代社会的教育工具,搭建更加广阔的教育平台,例如,高校可以建立官方微博、微信,用通俗幽默的语言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对正面的价值理念和新闻资讯进行宣传,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生活。另外,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微文化载体的互动作用,例如,可以开通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微博线上教学模式,在听课之余,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既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充分发挥了微文化的载体优势。高校应该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通过“微载体”使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通过网上投票等形式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注重教育方法,强化“微力量”

在微文化背景下,“微力量”体现了个体力量的巨大,“微公益”的形成就是很好的说明。要使“微力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充分尊重主体,发挥老师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结合微文化的优点,优化教育方法。俗话说:“欲要正人,先要正己。”要充分发挥微文化的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还要不断学习网络知识,将微文化充分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另外,在教育方法上,要发挥微文化的互动性、及时性等优点,例如,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建设别具特色的APP手机应用等微媒体;通过动画、图片等形式设置“微课程”供学生下载;建立移动微型图书馆,使大学生能随时随地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也可以结合实际,通过开展拍摄“微视频”,建立“微讲堂”等活动将微文化真正融入到校园,融入到大学生生活中,为学校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入脑入心。

总之,微文化的兴起不仅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思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现微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并将其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中,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时代化、生活化、大众化,[6]29不断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石裕东,邢起龙.微文化内涵初探[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3(3).

[2]微文化需大关注[N].光明日报,2013-12-24(14).

[3]于安龙,刘文佳.微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

[4]周滨,裴艳庆,孙迎辉.论中国文化变迁中微文化的发展研究[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1).

[5]杨立淮,徐百成.“微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3).

[6]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责任编辑冯自变】

[收稿日期]2016-04-18

[作者简介]许丹(1987-),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文章编号]1672-2035(2016)04-0108-04[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Micro Culture——New Rout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XU Dan

(SchoolofMarxism,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Jiaozuo454000,China)

Abstract:Micro culture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progress and trend of the times. The micro culture can be integrate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an broaden the education content, innovate education carrier, optimiz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promo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return to life and more humane. In the atmosphere of this new cul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will get better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Micro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微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论网络微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微文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现状与分析
“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