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老交大”,从历史的沧桑中再次向我们走来①
2016-02-13汤润清河北日报报业集团河北唐山063000
汤润清(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唐山记者站,河北 唐山 063000)
唐山“老交大”,从历史的沧桑中再次向我们走来①
汤润清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唐山记者站,河北 唐山 063000)
摘 要:唐山交通大学是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以其卓越的工程教育培养了众多杰出的人才。唐山交通大学几经更名、迁址和分化、重组,但永远不变的是“老交大”,是与唐山相连的渊源关系,在旧址上的“复校”又将揭开新的篇章。
关键词:唐山交通大学;教学;校友
2016年5月15日,西南交通大学即将迎来在川建校45周年校庆,而她的前身——唐山交通大学也即将迎来建校120周年华诞。唐山交通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1896年创立于秦皇岛山海关,1905年迁址唐山重建。唐山交通大学先后历经18次迁徙、18次更名,起伏跌荡的办学历史堪称一部中国工程技术教育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缩影。
一、历史的沧桑,不变的追求
1. 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唐山铁路学堂”
在1895年前,中国铁路总工程师的位置是由外国人把持的,中国自己的铁路科技人员稀缺。直到甲午战争惨败,清政府才终于认识到铁路对调兵运械与国计民生的极端重要性②。在此后的1895-1903年间,中国早期铁路建设终于迎来了第一个高潮。铁路事业的发展,呼唤着中国自己的铁路建设人才。
1896年10月29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上奏朝廷,请设铁路学堂,光绪皇帝随后御批“该衙门知道”,1896年11月20日,山海关铁路官学堂在当时主要报纸《申报》《新闻报》上刊登招生启事,以中学毕业生为主要招生对象,招考学生注重英文、算学成绩。“招生中,坚持择优录取,宁缺毋滥,严格选拔。”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初建时,学生人数很少,不足百人。“择优录取”后来逐步成为学校精勤治学优良传统的重要内容,是学校能蜚声中外的重要条件。“在招收的第三批学生20人中,到校后又送到路局机关测试,只录取了6名,其余的就地遣散。”[1,p32]不但严进,而且严出。1900年3月17日,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第一届第一、二班学生毕业,39人中只有17人得到毕业证书[1,p23]。
“当时的中国,科举取士还是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而在山海关的这座院落里,传出的却已经是洋教习用英语讲授西方科技知识的声音。”由于教师多是聘用外国人,所以当时学校从授课到教材,都要求学生们在短期内迅速适应和掌握英语教学,这一传统延续到后来的唐山交通大学。然而,就在首届学生毕业不久,八国联军入侵,校舍被俄国军队侵占,学校被迫停办。如今,从山海关火车站往西,穿过一条小街,仍能看到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的旧址——一个灰砖灰瓦青砖墁地的老四合院。尽管只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但这些学生和部分肄业生在詹天佑的力荐下,参加了中国自行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建设。
1905年5月7日,时任直隶总督、京张铁路总办的袁世凯下发饬令,在唐山复建铁路学堂。“复校之初,校址本来是选在开平的,但是考虑学生学习时要进行实习,才改在唐山,校址与唐山铁路机器厂(即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前身)仅一路之隔,距火车站仅1公里。”彼时的唐山近现代工业方兴未艾——开平煤矿公司的工人已达万人,占地面积34万平方米的唐山铁路机器厂新厂已落成,每年能生产机车10辆、客车30辆、货车400辆。此外,火车站、水泥厂、铁路公司的陆续建成,工业重镇已成规模。
在唐山新建学校,费用就要大为增加,根据史料记载,呈文中计划购地200亩,建造教学与生活用房110间,连同仪器设备约需经费103 000银元。而呈文送上仅12天袁世凯就下达了批文:“应准照办。仰即妥速兴办,事竣核实造销。”1907年初,占地百余亩的西式学堂在唐山建成,校名也改为唐山铁路学堂。复建后的铁路学堂建筑全部采用欧美大学园林式设计风格,仿照美国伊利诺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建筑风格。据当时英国《工程师报》报道,至1911年前后,该校教学实验设备之精良,图书资料之丰富,不仅排名于全国高等学校之前列,而且也不逊色于当时的香港大学,从而被誉为当时全国四大实业学府之一。
2. 几度更名,几度迁址
唐山交大先后历经多次更名和迁徙。学校的第一次迁址始于八国联军侵华的战火。而1924年9月,直奉大战中,直、奉两系军队先后占领唐山交大,学校前后停课4个月。从那时起,这片土地上几乎每一次战火动荡,都影响到了她的正常教学。而这所百年名校18次迁址、18次更名背后的沧桑记忆,也从某种角度上折射着整个国家民族的命运[2,p6]。
1933年1月起,日军侵入冀东,日本飞机不断在唐山上空抛撒传单,处于最前线的唐山交大一度全校师生移迁上海教学考试,直到当年7月战事平静后才回到唐山。“到1934年11月底,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成立,汉奸殷汝耕粉墨登场,冀东大片国土处于日伪铁蹄之下,惟有唐山交大的校园里仍飘扬着中国国旗,学校也因此称为冀东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株苍松。”[1,p205]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于7月17日占领交大校园。当时学校正值暑假,留校师生很少,学校几十年艰苦创业积累起来的仪器、设备、文书、档案等全部落入敌手,教职工的财物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用品也都被掠夺一空,只有7 000多册图书,由坚持留在唐山的图书馆主任江秀炳先生等人冒着生命危险,设法运到河北保定莲池图书馆保存。
卢沟桥事变前,国民政府正将全国大学划归教育部统管,唐山交大校园沦陷后,原来的上级主管部门铁道部根据新的管理体制对学校撒手不管,而教育部以尚未接手为由,不闻不问。当年10月,时任院长(唐山交大时名“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的孙鸿哲病逝,教育部也没有委任新的院长。校舍被占,校长逝世,上级领导机关弃之不管,面对这样的艰苦处境,唐山交大校友与师生的回答是:“只要中国还有不被日寇侵占的国土,我们就要争取复校!”
1937年10月初,在沪的唐山交大教授、校友及学生代表在上海筹备复课,并拥戴德高望重的校友茅以升为院长——用这种民选的形式推选院长,在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史上都是没有先例的——茅以升也毅然辞去当时的铁路局局长职务,慷概赴任。为了不使1937年度招生工作中断,在复校工作尚未得到教育部承认的情况下,唐山交大直接以茅以升的个人名义在天津、上海等地报纸上刊登招生广告,标题是:“茅以升招生启事。”这样的招生方式在国内外的教育史上也属罕见。虽然时处战乱时期,但当年仍然招了77名新生。
其后,经过5个多月的流亡,唐山交大师生于1937 年12月15日在湖南湘潭复校,并于次年5月迁往距湘潭数十公里的湘乡杨家滩(今涟源市)[2,p14]。“唐交五老”等大批著名教授也先后告别家人,长途跋涉,历尽艰难险阻,逃出沦陷区,赶到复校后的唐山交大,与师生共赴国难。然而,唐山交大颠沛流离的命运还远未结束。随着战势的发展,这所学校又先后迁往贵州平越(今福泉)、重庆璧山丁家坳等地继续办学,战事最危急的时刻,“站在校园里可以听见前线传来的炮声”。
“从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4年里,唐山交大师生的足迹遍及了中国10多个省市,分别在6个地方办学招生授课。虽然学校名称屡有变更,但在唐山交大这面永恒的光辉旗帜下,他们始终团结一致,不畏艰险,没有任何困难能阻挡他们的前进步伐。而赢取抗战最终胜利,重回唐山,则一直是所有师生共同的梦想。”③
关于这段历史,1938年入学的校友尚澍在《1938-1998纪念唐山交大湘潭复校60周年》纪念文章中回忆:“1938年,抗战第二年。交大唐院在风雨飘摇之中。湘潭、杨家滩,同学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起来了。教授来了,寄读的、借读的来了。涟水之滨,扯起了唐院的大旗!我们复校了!……大概是九月初吧,秋风起了,稻田收割了,军训的回来了,又要开学上课了。……大家团结在唐山交大的旗帜下,把命运、前途交给了它!我们是从东楼、眷诚斋、明诚堂,走向了佩兰堂、师善堂、存养堂、存厚堂,西装夹克换成黄布军装,‘梦幻曲’、‘蓝色多瑙河’换成了‘五月的鲜花’、‘流亡三部曲’。战争的现实把我们从小布尔乔亚推向了普罗,渗入了社会,接近了广大人民。唐山交大,铿锵地站起来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学校迅速组成了复员委员会,研究制定了复员计划。1946 年8月底,归心似箭的唐山交大师生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唐山校园[1,p299]。这时,学校已更名为国立唐山工学院。
3. 几度分化与重组:枝繁叶茂
1926年,唐山交大在辽宁锦县建立分校,后独立成为东北大学;1948年,唐山部分教授、专家帮助组建了解放军工程兵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学院);1950年3月,铁道部铁道技术研究所在该校成立,后迁至北京,现已成为铁道部科学研究院;1952年院系调整,唐山交大部分教授、专家支援组建中国科学院,建筑系、化学工程系调整到天津大学,矿冶系调整到新组建的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的前身),采矿系调整到北京地质学院(中国地质大学的前身)和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材料工程系调入北京铁道学院(北京交通大学前身),电机系电讯组调整到原哈尔滨铁道学院,土木系水利组调整到清华大学,并部分支援了河海大学;1956年组建的唐山业余工学院(现唐山学院)、1958年组建的兰州分校(现兰州交大)、唐山矿冶学院(现河北联合大学)也都有唐山“老交大”的血统。
1971年,为支援三线建设,时名唐山铁道学院的这所百年名校迁入四川,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而特殊的血脉渊源,也使得远在天府之国的西南交大仍同故土唐山始终休戚相关。1992年7月,西南交大在唐山设分校,依托唐山学院招收本科学生。2010年3月18日,西南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正式注册,开展各类研究生层次的高级人才培养。
二、精勤治学,桃李芬芳
1. 精勤治学
根据校史记载,“老交大”从1907年在唐山复校之初,即比照欧美高等工科学校条例,在全国率先将本科学制定为4年,并为师生建立了严格的教学、作业、实验和考试制度。到1910年又增添了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四年级本科学生必须撰写并通过毕业论文才能毕业。“这项决定意义深远,它促使课程学习同研究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也使这所学校成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设立毕业论文环节的学校之一。”[1,p27]
唐山交大早期的校长多为具有国际视野的官员和教育家担任,在这些校长的治理下,唐山交大逐步形成了以“五老”——罗忠忱、伍镜湖、李斐英、顾宜孙、黄寿恒为核心的长期稳定的教授团。
与同时代的名校清华、北洋大学及南洋公学相比,唐山交大始终是小而精干,很长时间只有土木、矿冶两系,每年招生人数在百人左右,而淘汰率又极高,有时在一半以上。
1916年春,北洋政府教育部在北京举办全国专门以上工科学校成绩展览评比,唐山交大(唐山路矿学堂)以茅以升等2人的作业参展,结果以94分的高分在70多所高等学校中名列第一。到1937年,庚子赔款留学考试,除清华大学考取1人外,其他7个名额全部为唐山交大毕业生考取。
2. 桃李芬芳
“作为中国土木工程、矿冶工程高等教育的发祥地,唐山交大却为中国贡献了一大批铁路、采矿、冶金方面的专家、学者,为中国的现代化、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p70]
1916年,茅以升从唐山铁路学校毕业后,考取清华官费留学研究生,远赴大洋彼岸的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硕士。经过校方层层考试,均以“特优”的成绩成为桥梁专业的研究生。一年之后顺利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典礼上,康奈尔大学校长当场宣布:今后凡是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当时校名)来的研究生,一律免试入学。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921年唐山铁路学校更名为“唐山交通大学”之后。茅以升为母校在国外赢得极大荣誉,唐山交大日后被誉为“东方康奈尔”,他在其后的岁月里,更曾四度出任母校校长。茅以升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1934年8月8日开始动工兴建,1937年9月26日建成),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以茅以升为代表的早期毕业生,铸就了唐山交大的第一次辉煌。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工程先驱杜镇远、赵祖康、胡博渊、李温平、侯家源、庆承道,著名科学家黄万里、林同炎、林同骅、周惠久、张维、严恺、钱崇澍等都是抗战前从这所学校毕业的。
抗日战争时期,是唐山交大存亡绝续、灾难深重的时期,却也是学校建校以来办学规模最大、教学成果丰硕的时期。从1932-1946年共毕业学生约1 600人,这些学有专长的毕业生,后来都成为栋梁之才。
抗战前和抗战期间毕业的学生后来被选为院士的有张维、严恺、刘恢先、张沛霖、佘畯南、林秉南、肖纪美、徐采栋、邱竹贤、陈能宽、庄智育、谭靖夷、龙驭球等13人;林同骅则当选为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姚桐斌和陈能宽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③。
除了学校官方认定的37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9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4名),“唐山-西南交大”还培养出中央研究院院士6名、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3名、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士2名、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名。“实际上我校累计培养院士应该有73位之多,也因此获得了‘院士摇篮’的美誉。”①虽然在这些校友的毕业证书上,母校当时的名称不一定写有“唐山”二字,但唐山交大精勤治学的优良传统,早已为他们打下了共同的烙印。
三、旧址上的“复校”,新的篇章
如今,在唐山建设南路南侧,唐山南湖生态城自然风景区东部,虽然经过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破坏,唐山交大图书馆地基等遗迹仍依稀可见。随着南湖生态城的不断开发,唐山交大旧址所在地段逐渐成为当地人热议的话题[3],2009年3月,苏伟等唐山校友向全市人民发出了保护和复建唐山交大旧址的倡议,引发强烈反响,众多唐山市民在报刊、网络上归纳缅怀“唐山交大优秀学子创造的100个全国第一”,讨论如何“抢救利用唐山交通大学旧址”。
“今年,西南交大唐山国际学院将在唐山交大原址附近开工建设。”在2015年1月27日召开的唐山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唐山市政府对唐山“老交大”的复建做出了郑重承诺。2015年10月22日上午,唐山市路南区召开老交大区域征收搬迁工作动员大会,以此次会议为标志,老交大区域征收搬迁工作正式启动。根据初步规划,老交大棚户区搬迁安置后,唐山市将对原址560亩土地重新进行规划,有望对老交大部分校区进行复原,高标准建设老交大博物馆公园。唐山人留住老交大,复建老交大。至此,唐山“老交大”又揭开了新的篇章。
[注释]
① 本文曾以题《寻找唐山老交大》发表于河北日报2015年3 月4日第九版,有删节和修改。
② 此处来自对西南交大校史研究学者、文科建设处处长张雪永教授的访谈。
③ 此处为对现居成都的桥梁工程专家钱冬生教授的访谈。钱老1941年毕业于动荡中的交大,并从此终身服务于母校。
[参考文献]
[1] 李万青.竢实扬华自强不息:从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到西南交通大学(上卷)[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润霖.八千里路云和月——西南交通大学百十年迁校建校的曲折历程(1896-2005)[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 冯用军,赵雪.中国历史名校游客满意度调查——以唐山交大旧址景区为例[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4):6-10.
(责任编辑、校对:韩立娟)
The Old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Coming Again to Us from the Historical Vicissitudes
TANG Run-qing
(Tangshan Station, Hebei Daily Newspaper Groups, Tangshan 063000, China)
Abstract: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which cultivated many outstanding talents through its eminent engineering education, is the former of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zigzag developing process of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including its rename, resettlement, differentiation and recombinant. The “old Jiaoda” is kept in touch with Tangshan forever, and the newly foundation of 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on the origin site is expected for new developments.
Key Words:Tangshan Jiaotong University; teaching; alumni
作者简介:汤润清(1965-),女,江苏如皋人,主任记者,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
收稿日期:2015-09-15
基金项目:唐山交大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协同创新中心(2015XTZX07)
DOI: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02
中图分类号:G64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