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行为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进展与述评*
2016-02-13梁流涛
梁流涛, 翟 彬
(1.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封 475004; 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 475004)
农户行为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研究进展与述评*
梁流涛1,2, 翟 彬1
(1.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封 475004; 2.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 475004)
采用文献回顾法和归纳法,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和手段、数据获取等方面对农户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与分析,最后总结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农户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发展的方向。主要结论如下: (1)研究内容涉及农户行为引起的农业环境问题类型、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农户环境保护行为与生态建设行为、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等方面;(2)研究视角主要包括以农业生产行为决策者农户为中心内生视角和以农户需求与以农户行为为出发点的外部视角,研究区域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3)在研究方法方面,早期主要是采用一般描述、定性分析和“事前”估计法,近年来“事后”计量模型的研究逐步增多,趋于多样化和综合性;(4)数据获取主要是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 (5)今后研究应加强农户行为对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与跟踪研究、农户环境保护响应决策机制、基于农户行为的环境政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在数据获取方面,应将地理空间信息与问卷调查、社会经济状况结合起来,并进行农户行为与生态环境变化的长期跟踪。
农户行为 生态环境问题 研究进展
0 引言
由于农业系统“高耗能、高投入、高废物”的生产模式,农业生产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复合型污染、资源破坏和生态退化[1]。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对生活和生产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客观上需要解决农业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农户是农业经济活动的最基本主体和重要决策单位[2],农户行为与农业生态环境变化密切相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户生产行为[3],应将农户作为分析和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单元[4]。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农户数量庞大并与水土资源利用变化直接相关,更重要的是,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洞察农户行为和农业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反馈机制,并把握其内涵及背后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可以为农业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且全新的思路和方法[5]。因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既需要从宏观层面把握农业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变化规律,更需要从微观层面探讨农业主要环境污染和生态资源退化的发生机制。事实上,从农户层面研究解析人地关系特别是农户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已经显示出了明显的优越性,正是基于这一点,从农户行为的视角探讨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由于不同国家农村和农业发展阶段不一致,学者关注的视角、讨论的重点、研究的区域、研究方法、数据获取的方法与手段也差别较大,具有较高的借鉴性与对比价值。
1 国内外研究内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就开始从微观经济主体(个人、农户等)的视角探讨经济活动与农业环境问题的关系,并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6]。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1 农户生产行为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类型
农业污染具有负外部性,农户对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7],这也是造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重要原因。农户农业生产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8]: (1)农业资源的直接开发利用过程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2)农业生产中产生的污染,比如,化肥、农药、地膜的大量使用不仅造成土地污染和退化现象更加严重,而且也会通过农田径流造成了面源污染; (3)污水灌溉引起土地污染; (4)农作物秸秆焚烧或废弃物污染也日益严重。但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来说,农户农业生产行为引起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也有所差别。发展中国家最主要的是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过高[9],并造成自然资源的退化、食品污染、土壤污染和农村水资源污染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10]。发达国家农户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也比较严重[11],主要是农药化肥等致污性投入要素的过量使用。
1.2 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及作用机理研究
农户经营行为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矛盾共同体,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农户经营行为的短期性与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农户经营行为的个体性与环境资源的共享性、农户经营行为的针对性与环境政策的普适性[12]。学者从不同视角探讨了农户行为及其对农业环境的影响:
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行为。主要通过土地利用方式选择、经营投入以及资源利用等行为对土壤质量和环境产生影响[13]。陈其霆(2001)认为,农户经营行为的短期化致使农户对土地进行掠夺式经营,减少对于农业的投资[14]。王鹏、田亚平等(2002)分析了湘南红壤丘陵区农户经济行为对土地质量的影响[15]; 冯孝杰(2005)从农户土地经营目标、农户经营规模、农户经营方式、土地投入等方面分析了农业生产的农业面源污染效应[16]; Alauddin和Quiggin(2007)从水资源的灌溉行为和方式入手,分析了集约化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7]。苗建青、谢世友(2012)采用实地测量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采集了自然-人文组合式数据,建立农户-生态经济模型揭示农户行为对农业环境的影响[18]。
农户化肥投入行为。化肥施用对环境影响的主要途径包括[19]: ①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随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污染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 ②过量施用的化肥长期在土壤中残留,严重破坏了土壤的耕种结构,土地板结现象日趋严重。③化肥中的氮元素等通过挥发作用进入大气。可见,农业生产中使用化肥对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国外学者针对农户化肥投入行为展开了大量研究。比如,Johnson(1991)以哥伦比亚流域种植小麦、玉米的农户为例分析了改变氮肥使用量对农业污染的影响[20]。Donoso等(1999)以智利典型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描述了化肥使用对农业环境的影响[21]。Nkamleu和Adesina(2000)探讨了喀麦隆农户的化肥施用行为,研究发现户主文化程度高、土地产权稳定性差以及地块距离较远的农户多投入化肥的倾向更加明显[22]。Asfaw and Admassie(2004)对埃塞俄比亚的农户施肥行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家庭成员的教育水平对采用化肥的影响为正[23]。Abdoulaye等(2005)利用Tobit模型证明了化肥与产出品价格之比和农户化肥的投入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24]。国内学者在对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认为农户过量施肥现象普遍存在,是造成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诱因之一,并分析了影响化肥施用量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家庭非农收入、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耕地质量、耕地区位、农户是否接受技术指导等[25-26]。
农户环保认知。农户的生态意识较为理性,农户收入减少是导致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27-28]。国内外学者选择典型地区分析农户对资源环境的认知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比如,农户对湿地资源和环境的感知状况[31]、河流上游不同地带农牧民对环境退化具有不同的响应过程[30]、冲积平原居民对于河流恢复效果的认知与响应[32]、农户对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的认知和意愿[29]、库区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33]、不同生计类型农户对环境感知的差异[34],并对农户环境认知与行为决策的一致性进行检验[35]。
农户职业选择。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会对农户生产方式产生重要影响,并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现有文献主要沿着两条思路进行分析:一是由于不断增长的非农就业与农业生产的竞争,对土地的保护性投资就会减少,如农家肥投入的减少[36],造成土壤侵蚀增加和土地退化加剧[37-38]; 二是非农活动增加了农户的总收入,有更大的可能性去增加土地投入,杀虫剂和其他农用化学品的使用对土壤肥力、土壤质量等产生负面影响[39-40]。
产权和制度因素。对农户行为的约束主要表现为2个方面[41-42]:(1)产生不同的激励机制,改变投资的收益效率;(2)影响耕作方式及技术选择。当前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对农民生产行为起着负面激励作用[43],农户经营行为短期化现象普遍存在,并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44]。不同的土地产权安排会对农户化肥施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稳定的产权有助于改善农地的长期肥力[45]。可见,产权和制度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影响社会经济环境,从而影响农户的生产行为,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及管理水平等,进而影响农业环境质量。
此外农户的家庭结构特征、农民文化水平和能力特征、耕地资源禀赋等方面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也是学者关注的领域[46]。
尾矿的组成较为复杂,我国尾矿主要成分有石英、长石、石灰石、滑石、白云石、云母、高岭石、石榴石和绿泥石等。按照尾矿的主要组成成分,尾矿可分为以下5类:
1.3 农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为的研究较为丰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农户水土保持行为[47-48]、农户耕地保护性投入行为[49-50]、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情况和效果[51-52]、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53-54]等方面。并分析了农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为的影响因素,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状况的认知、投资水平、农户的预期收益、农户年龄等。
由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展开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决定于外部政策、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56-57],经济效益对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应给予农户补偿以强化对环境保护有益的行为[59]。但更多学者从农户自身角度进行分析,比如Shiferaw和Holden(1998)运用农户数据分析了农户土壤保护行为,结果表明,土壤退化危害、土地和农户特性对农户土壤保护决策具有重要影响[55]。Zainab Mbaga(2000)认为水土保持行为主要受农户水土流失状况的认知、保持措施决策和投资水平3方面的影响[58]。Bekele和Drake(2003)对样本调查数据的多元逻辑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物类型、农户年龄状况与文化水平、土地使用年限等都对水土保护有显著影响[60]。综合以上研究可知,农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为的特点与农户经济行为相似,其目标都是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行为产生既受内在因素(比如家庭结构、教育水平、家庭收入、经营规模等)的影响,又有外在因素(比如国家政策、自然条件、社会服务机构等)的制约。但由于农户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行为受政府规则的影响较多,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可能表现出非经济倾向性。
1.4 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环境政策设计研究
农业环境政策创新和设计的研究已经很成熟,学者已经提出了完整的农业环境管理公共政策体系框架[61-62]。但多是从宏观层面进行政策设计研究,主要考虑宏观经济效益。事实上,农业环境政策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农户对政策的接受程度和实施情况。目前学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尝试从微观主体视角探讨农业环境政策问题。现有的研究主要包括3方面:一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农户对农业环境政策的意愿和响应状况,比如埃塞俄比亚的农户对实施防止土地退化政策的认知响应情况[64],陕西眉县农户对技术支持政策、价格补贴和尾水标准三项环境政策的接受意愿[66],日本佐渡岛政府推进环境治理的过程中农户的意识和应对行为[67]。但这些研究大多是定性分析,需要利用定量方法进一步探讨农户的意愿、农户对环境政策的响应程度[70]。二是模拟农业环境政策效果,比如,Holden(2005)利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埃塞俄比亚地区经济政策改革对土地退化的影响,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提高农产品价格与降低肥料补贴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土地退化的加剧[63]。张蔚文、石敏俊等(2006)以太湖流域的平湖市为例,利用线性规划模型模拟禁令、氮肥税、自愿方法和补贴四种政策情景的减氮效力[65]。三是基于微观主体的农业环境政策设计研究,比如韩鹏、黄河清(2012)初步提出了基于农户意愿进行农业生态补偿的政策设计的思路[68]。从总体来说,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环境政策的研究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系统性不够,研究方法需要改进,研究内容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2 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数据获取
2.1 研究视角
关于农户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视角可分为两个:一是以农业生产行为决策者(农户)为的中心内生视角,主要是综合应用行为经济学、社会学与农户理论展开讨论。该视角能够直观地反映农户行为心理和生产决策过程,是学者开展农户环境保护行为、农户生产决策机制、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行为过程研究、意愿与需求,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影响因素分析时所采用的方法[34-35, 66, 69]。二是以农户需求与农户行为为出发点的外部视角,主要是应用农户理论与制度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展开研究。该视角主要见于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农户行为及环境效应的区域差异讨论、农户环境保护行为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70-71]。这两种研究视角也存在共通点,比如都会探讨农户生产过程中农户的行为响应问题。但是从不同视角进行的研究也是有差别的,内生视角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户对农业生产行为本身的响应,外部视角研究则侧重于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外部环境(比如政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响应。
2.2 研究方法
农户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早期主要是采用一般描述和“事前”(ex ante)估计法[72-74],通过构建以效用或者预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户行为模型,定性分析农户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近年来“事后”(ex post)计量模型和定量的研究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手段、系统模拟的方法。
2.2.1 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手段
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手段主要用于农户经济行为与特征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影响、农业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等问题的研究[69, 75-76]。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单一使用统计分析方法的研究比较少见,更多的是统计分析方法与计量经济分析手段结合起来。计量经济方法主要是将不同自变量(影响因素)与农业环境质量变化或者农户环境保护行为联系起来。综合现有文献,自变量的选择主要包括4种类型: (1)农户特征因素,包括决策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农户人口数量、结构、劳动力数量、就业特征,决策者对环境和政策的认知等方面;(2)地块特征因素,如经营规模、种植结构、地块的细碎化程度、地块坡度以及土壤温度和湿度、土地质量等状况;(3)经济特征和管理特征因素,如家庭收入及构成、贷款、风险偏好、农业机械设备、农业生产等;(4)外部因素,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区位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度、农业信息的获取方式、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农户的社会关系等。研究中常用的模型主要有线性回归模型、非线性模型、Probit模型、Logit模型以及Tobit模型等。计量经济模型方法虽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农户行为与农业环境之间的关系,但缺乏在空间上的解释能力,需要将区位信息引进模型进行分析。
2.2.2 系统模拟的方法和手段
随着对农户行为与农业环境关系的研究深入,系统模拟的方法和手段开始应用。主要是将微观经济主体农业经济行为及其对应生态环境的空间信息整合,建立相应的模型,通过模拟农户生产决策系统的手段分析相关参数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例如,荷兰学者提出了可以进行定量化分析的农场分析系统(Quantity Farming System Analysis)[77],主要是运用交互式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将投入-产出系数、环境因数(如土壤退化率、化肥损失,农药积累等)融入模型,从所有可能的选择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的数学方法,模拟农户资源管理决策对农业经济增长以及环境外部性之间内在作用机理。近年来该分析系统有了新的发展,将农户经济行为模型(Household model)和生态经济模型(Bio-economic model)整合在一起,形成农户生物-经济模型(Bio-economic household model),该模型有机藕合了自然生态过程与农户经济行为[67],该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78]。国内学者研究方面,杨顺顺、奕胜基(2010)将对农户模型应用到农村环境管理之中,开发了农村环境多主体仿真平台SFRE系统,描述了农户行为与农村环境的响应关系[79]。有学者利用Multi-Agent System(MAS)理论构建多农户生产决策行为模型,这是一种可以集成不同空间尺度与管理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统计模型,能够用于分析农户行为决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80-81]。
2.3 数据获取方法与手段
在数据的获取方面,目前应用较多的主要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农户问卷调查主要是通过分层随机抽样调查法获得相应的数据,可以用于微观经济主体社会经济特征对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贡献的分析[70-71]。PRA方法主要以研究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为调查对象,利用直接观察、社区居民会议、半结构访谈、特定的群体讨论会、参与式制图等技术方法,与被采访者交流,全面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PRA方法能获得较长时期的农业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社会经济信息[31, 34],基于这些数据可以进行较长时间跨度的农户生产行为及其环境影响的趋势性分析。该方法最大的缺陷是数据的准确性,利用该方法所获取的农户农业投入产出信息、地块投入产出、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变化及农户感知信息的准确性较高,但此方法获取的长期性的农户经济特征信息的准确性不够。
根据调查所跨越的时间段,可以将数据获取方式分为2种:一是对研究区域进行一次性的调查,获得农户农业投入产出、土地利用状况、农户对环境保护的意愿和认知等方面的截面数据,目前的研究中多是采用一次性调查方式获得相应数据进行分析。二是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多次调查(连续性调查或间隔性调查)获取农户生产和农业生态环境状况的面板数据。多次调查能够获得多组前后对比数据,有助于修正数据和对比分析,但与一次性调查相比,具有实施难度大、成本高的特点,目前在研究中很少应用[45]。
随着研究的深入,在数据获取方法和手段出现了新的变化:一是学者开始尝试将PRA方法和“3S”技术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通过PRA方法获取研究所需信息,让被访者将相应的信息对照实地或者凭借记忆在地图上辨认与标注,或者通过GPS全球定位系统将变量的空间属性信息(经纬度和高程等)标注电子地图上。比如,在对禁牧政策对农户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82]、基于农户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83]、基于农户尺度的社会-生态系统的分析[84]的研究中都用了这种方法获取数据。二是综合PRA方法和问卷调查的优缺点,将PRA方法和问卷调查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能够更为灵活地获得农户生产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数据,同时也可以提高数据精度。比如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消耗与变化农户认知的研究中就使用了这种方法[85]。
3 研究评述与未来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基于农户层面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解读、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对于更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大有益处。
3.1 研究评述
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数据获取3方面总结现有农户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特点,并进行评述。
在研究内容上,主要包括4个方面: (1)农户行为引起的农业环境问题类型。国内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农户行为引起农业环境问题的分类上,国外学者则针对具体农业环境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同时学者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国家所关注的重点也有所差异。(2)农户行为的生态环境效应。学者主要从农户农业生产经营行为、农户化肥投入行为、农户环保认知、农户职业选择等方面分析农户行为对农业环境的影响。但总体来说系统性不够,并且多是从静态、孤立的角度分析农户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 (3)农业环境保护行为与生态建设行为。国内学者关注的角度具有多样化,包括农户耕地保护性投入行为、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执行情况、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等方面,国外学者主要围绕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展开研究。(4)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创新等方面。目前关于农业环境问题控制和管理的研究已经非常成熟,但对于环境政策设计研究大都从“政府主导”的宏观视角,以国家和社会的生态利益为出发点进行。对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农户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没有考虑农户对环境政策的接受程度、意愿,缺乏基于微观主体的农业环境政策设计方面的系统研究。这可能会导致宏观管理政策因缺失微观基础而不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在研究方法上,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采用一般描述、定性分析和“事前”估计法探讨农户生产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近年来“事后”计量模型和系统分析的研究越来越多,并呈现多样化和综合性的特点,采用模型主要有Logisti模型、Probit模型、Tobit模型、人工神经网络、线性规划模型以及农户模型等。但对于农户行为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农业环境政策绩效的动态模拟方法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数据获取方面,主要采用农户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在收集数据时开始尝试将农户社会调查方法和3S技术结合起来。但大多只是将获得农户住处、地块位置等空间信息引入模型进行分析,而其他空间信息则没有得到反映,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模型的空间解释能力。另外,数据获取主要是一次性调查,而多次调查研究较为少见,这就限制了对农户行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深入研究。
3.2 未来研究方向
尽管当前关于农户层面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并获得了一些新的解释,扩展和深化了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研究。但是依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进一步讨论和发展,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加强农户行为、环境管理政策与农业环境质量变化互动关系的综合研究。一方面自然、社会经济、人口等对农户施加各种压力,在这种压力作用下农户生产行为目标和农户行为状态都会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农户的生产行为变化也会影响到农业生态资源数量或质量的变化,在此过程中,若不采取合理的响应措施,就会导致农业环境质量的退化[86]。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或者响应的农业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引导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农户也会对环境保护措施政策予以响应,从而达到了农业环境质量的良性循环和提高。但当前文献对于农户行为、环境管理政策与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多是孤立的,并且较少考虑农户对生态环境变化和环境政策的响应,因此,应将农户特征、农户行为方式、环境政策与农业环境变化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揭示农户行为、政策调控与农业环境质量变化的互动关系与反馈机制,将农户行为、农户意愿、农户对环境政策接受程度以及可能的反应纳入到农业环境管理政策设计之中。
强化农户行为的环境影响过程和作用机理研究。国内学者对农户行为环境影响的研究仅仅停留在农户行为引起农业环境问题的分类上,缺乏对农户行为的环境影响过程、传到机制和作用机理的系统性研究,亟需加强此方面的研究。跟踪研究方法不仅能了解研究对象的状态,还能把握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作用机理,是比较适合和理想的方法。应用该方法主要包括3方面的工作:一是针对农户生产行为的跟踪研究,对农户进行连续性调查或者间隔性调查,获取连续性或者多时间段的农户基本信息和生产信息,有利于详细地把握农户的行为决策的细节。二是针对农田、林地、土壤质量、河流、湿地等方面的跟踪研究,把握农业生态环境的变化。通过长期监测能更好地反映出农户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同时对把握农户行为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三是将两方面的跟踪结果结合起来,进行农户行为环境影响的定量评价研究。由于农户经营行为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二者的关系常表现为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利用简单的统计分析是不够的,需要引入新的方法。当然进行此项研究对数据的要求较高,应注意数据获取方式的多样化,可以综合应用农户问卷调查、PRA方法和“3S”技术,并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
完善农户环境保护决策机制的研究。关于农户行为决策机制的研究应包括2个方面:一是农户在不同环境政策下可能反应和接受意愿,目前的文献主要是定性描述农户接受意愿或者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需要强化此领域的研究,探讨如何定量评价农户在不同环境政策下可能反应和接受意愿,为农业环境政策的创新提供依据。二是决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一般情况下,农户行为决策过程包括两个阶段:是否接受和接受程度的大小,并且一般情况下这两个阶段决策是分开进行的。目前的研究往往只考虑决策的第一阶段,更多的是采用Probit模型或者Tobit模型,不能很好地反映农户决策过程。因此,需要对相关的研究进行扩展,从农户是否响应和响应程度的大小两阶段探讨农户行为响应决策的影响因素。
开展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环境综合管理研究。针对我国人地关系紧张,农业粮食生产压力大,照搬发达国家农业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是不可行的。应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的特点、利用方式,建立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环境综合管理系统,从本质上说,就是寻求一种符合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这就需要在农户层次上对农业生态和生产系统进行评价分析和优化。农户农业生产行为是理性的,最关心的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获得高产稳产,农户生产决策中主要考虑的是投入与收益的关系,农户的决策结果涉及种植何种作物、种植面积、使用农药和化肥的种类和数量、灌溉方式等内容,这也会对农业生态环境产生影响。需要在农户农业生产过程中解决农业环境问题,建立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环境管理体系。如何引导农户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经营行为的考虑范围之内,使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1] 陈敏鹏,陈吉宁.中国农业和农村污染的清单分析与空间特征识别.中国环境科学,2006, 26(6): 751~755
[2] 李小建. 还原论与农户地理研究.地理研究,2010, 29(5): 767~777
[3] Shiferaw,B.,S.T.Holden.Resource degradation and adoption of land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by smallholders in Ethiopian highlands:A case study in an Adit Tid Aiorth Shewa.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 18: 233~247
[4] 周建华, 杨海余,贺正楚.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技术的农户采纳限定因素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2012,(2): 37~43
[5] 徐建英, 柳文华,常静.基于农户响应的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改善策.生态学报,2010, 30(22): 6126~6134
[6] Sherbinin de A,Vanwey L K,Mcsweeney K,et al.Rural household demographics.livelihood and the environmen.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08, 18(1): 38~53
[7] Griffin R C,Bromley D W.Agricultureal runoff as a nonpoint externality:A theoretical development.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2, 64(3): 547~552
[8] 姜百臣, 李周.农村工业化的环境影响与对策研究.管理世界, 1994,(5): 192~197
[9] Alauddin M.Environmentalizing economic development:A South Asian perspective.Ecological Economics,2004, 51: 251~270
[10]Antler J M,Heidebrink G.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ory and International Evidence.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95, 43: 603~625
[11]Meijl,H.V.,T.V.Rheenen.The impact of different policy environments on agricultural land use in Europe.Agricultural Ecosystem and Environment,2006, 114: 21~38
[12]陈利顶, 马岩.农户经营行为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2007, 16(2): 691~697
[13]欧阳进良, 宋春梅,宇振荣,等.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04, 19(1): 1~11
[14]陈其霆. 理性的农户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29(4): 164~167
[15]王鹏, 田亚平,张兆干,等.湘南红壤丘陵区农户经济行为对土地退化的影响.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 11(4): 370~375
[16]冯孝杰, 魏朝富,谢德体,等.农户经营行为的农业面源污染效应及模型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5, 21(12): 354~358
[17]Alauddin,M.,J.Quiggin.Agricultural intensification,irrigation and the environment in South Asia: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Ecological Economics,2007, 23: 118~126
[18]苗建青, 谢世友,袁道先,等.基于农户——生态经济模型的耕地石漠化人文成因研究.地理研究,2012, 31(6): 967~989
[19]朱兆良. 中国氮超标:氮肥使用过量导致粮食减产.瞭望东方周刊, 2010,(10): 18~19
[20]Johnson,S.,R.Adams, G.Perry.The On-Farm Costs of Reducing Groundwater Pollu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1, 73: 1063~1073
[21]Donoso,G.,J.Cancino,A.Magri.Effects of agricultural activities on water pollution with nitrates and pesticides in the central valley of Chile.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 1999, 39: 49~60
[22]Nkamleu.CxB., Adesina,A.A.Determinants of Chemical input Use in Peri-Urban Lowland Systems:Bivariate ProbitAnalysis in Cameroon.Agricultural Systems, 2000,63(2): 111~121
[23]Asfaw,A.,Admassie,A.The Role of Eduation on the Adoption of Chemical Fertiliser under Different Socioeconomic Environments in Ethiopia.Agricultural Economies,2004, 30(3): 215~228
[24]Abdoulaye,T., Sanders,J.H.Stagesand Determinants of Fertilizer Use in Semiarid African Agricultural.The Niger Experience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5, 32(1): 167~179
[25]马骥, 蔡晓羽.农户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 2007,(9): 9~16
[26]巩前文, 张俊飚,李瑾.农户施肥量决策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农业经济问题, 2008,(10): 63~68
[27]樊胜岳, 周立华,马永欢.宁夏盐池县生态保护政策对农户的影响.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 15(3): 124~128
[28]宋言奇. 发达地区农民环境意识调查分析——以苏州市714个样本为例.中国农村经济, 2010,(1): 53~63
[29]卢松, 陆林,凌善金,等.湖区农户对湿地资源和环境的感知研究——以安徽省安庆沿江湖群为例.地理科学,2003, 23(6): 762~768
[30]阎建忠, 张镱锂,朱会义,等.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地理学报,2006, 61(2): 146~156
[31]廖玉静, 宋长春,郭跃东,等.基于PRA方法的社区居民对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及退耕政策的认知分析.自然资源学报,2009, 24(6): 1041~1048
[32]Buijs A E.Public support river restoration:A mixed-method study into local residents support for farming of river management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in the Dutch floodplains.Journal of Environment Management,2009, 90: 1680~1689
[33]付静尘, 韩烈保.丹江口库区农户对面源污染的认知度及生产行为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 20(5): 70~74
[34]赵雪雁. 不同生计方式农户的环境感知.生态学报,2012, 32(21): 6776~6787
[35]王常伟, 顾海英.农户环境认知、行为决策及其一致性检验——基于江苏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 21(10): 120~124
[36]梁流涛, 曲福田,诸培新,等.不同类型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与效率分析.资源科学,2008, 30(10): 1525~1532
[37]Clay D C,Reardon T.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in the highland tropics:Rwandan farmers′ investments in land conservation and soil fertility.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8, 46(2): 351~378
[38]Pender J.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 and East Africa.Food Policy, 2004, 29: 339~367
[39]阎建忠, 张镱锂,朱会义,等.大渡河上游不同地带居民对环境退化的响应.地理学报,2006, 61(2): 146~156
[40]Xiaoping SHI,Nico HEERINK,Futian QU.Does off-farm employment contribute to agriculture-base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New insights from a village-level analysis in Jiangxi Province,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2011, 22: 524~533
[41]Kuyvenhoven,A.,J.Bouma and H.van Keulen(Eds.).Policy analysis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and food security.Special issue Agricultural Systems,1998, 68(3): 476~483
[42]诸培新, 曲福田.农户经济行为、土地投入类型及土地持续利用.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1999, 19(5): 44~47
[43]钟太洋, 黄贤金.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与农户水土保持行为响应.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 2(3): 49~53
[44]张欣, 王绪龙,张巨勇.农户行为对农业生态的负面影响与优化对策.农村经济, 2005,(11): 95~98
[45]俞海, 黄季焜.地权稳定性、土地流转与农地资源持续利用.经济研究, 2003,(9): 82~92
[46]Hao Haiguang,Li Xiubin.Agricultural land Use Intensit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Ecologically-vulnerable Areas in North China:A Case Study of Taipusi County,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1, 2(2): 117~125
[47]王鹏, 黄贤金,张兆干,等.江西红壤区农业产业政策改革的农户行为响应与水土保持效果分析.地理科学,2004, 24(3): 326~332
[48]李虹, 章政,田亚平.南方丘陵区水土保持中的农户行为分析——以湖南省衡南县为例.农业经济问题, 2005,(2): 62~65
[49]马贤磊. 现阶段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户土壤保护性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以丘陵地区水稻生产为例.中国农村经济, 2009,(5): 31~41
[50]肖建英, 谭术魁,程明华.保护性耕作的农户响应意愿实证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12, 26(12): 57~62
[51]刘勤, 何志文,郑砚砚.农户秸秆还田采用行为影响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 35(5): 25~29
[52]马岩, 陈利顶,虎陈霞.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农户响应与影响因素.地理科学,2008, 28(1): 34~39
[53]张利国. 农户从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行为研究——基于江西省278份农户问卷调查的实证分析.农业技术经济, 2011,(6): 114~120
[54]褚彩虹, 冯淑怡,张蔚文.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有机肥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例.中国农村经济, 2012,(3): 68~77
[55]Shiferaw,B.,S.T.Holden.Resource degradation and adoption of land conservation technologies by smallholders in Ethiopian highlands:A case study in an Adit Tid Aiorth Shewa.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8, 18: 233~247
[56]Lemon,M,Park,J.Elicitation of farming agendas in a complex environment.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93, 9: 405~410
[57]Potter C.Processes of countryside change in lowland England.Journal of Rural Studies,1986, 2: 187~195
[58]Zainab Mbags,Semgalawe,Henk Folmer.Household adoption behavior of improved soil conservation:the case of the North Pare and west Usambara Mountains of Tanzania.land Use Policy,2000, 17: 321~336
[59]Gasson,R,Potter,C.Conservation through land diversion:a survey of farmers′ attitudes.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8, 39: 340~351
[60]Bekele W,Drake L.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decision behavior of subsistence farmers in the eastern highlands of Ethiopia:a case study of the hunde-lafto area.Ecological Economics,2003, 46(3): 437~451
[61]Shortle J.S, Abler D.Cz.Environmental Policies for Agricultural Pollution Control.CAB International, 2001
[62]任景明, 喻元秀,王如松.中国农业政策环境影响初步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09, 25(15): 223~229
[63]Holden S,Shiferaw B,Pender J.No-farm income,household welfare,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u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Food Policy,2004, 29: 369~392
[64]Temesgen M,Rockstrom J,Savenije H H G,et al.Determinants of tillage frequency among smallholder farmers in two semi-arid areas in Ethiopia.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08, 33: 183~191
[65]张蔚文, 石敏俊,黄祖辉.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政策情景模拟:以太湖流域的平湖市为例.中国农村经济, 2006,(3): 40~47
[66]韩洪云, 杨增旭.农户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接受意愿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眉县为例.中国农村经济, 2010,(1): 45~52
[67]王岱, 张文忠,余建辉.环境整治与农业经营矛盾中的农户行为和行政调控——基于日本佐渡岛农户调查.地理研究,2011, 30(9): 1725~1735
[68]韩鹏, 黄河清,甄霖,等.基于农户意愿的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模式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2, 27(4): 625~632
[69]葛继红, 周曙东,朱红根,等.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行为研究——以配方施肥技术为例.农业技术经济, 2010,(9): 57~63
[70]汪厚安, 叶慧,王雅鹏.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户经营行为研究.生态经济, 2009,(9): 87~91
[71]侯俊东,吕军,尹伟峰. 农户经营行为对农村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 22(3): 23~31
[72]Gaswell M F,D Zilberman.The effects of Well Depth and land Quality on the Choice of Irrigational Technology.American Jou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6, 68(4): 798~811
[73]陈佑启, 唐华俊.我国土地利用行为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软科学, 1998,(9): 93~96
[74]赵登辉, 丁振国.农户经济行为的分析与土地可持续利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 8(4): 51~55
[75]Gorman M.,Mannion J. Connecting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farm Household Livelihoods:The R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cheme in Ireland,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Planning,2001, 3(2): 137~147
[76]王继军, 李慧,苏鑫,等.基于农户层次的陕北黄土丘陵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藕合关系研究.自然资源学报,2010, 25(11): 1888~1897
[77]Stoorvogel J J,Schipper R A,Jansen D M. USTED:a methodology for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 use scenarios.Netherland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1995, 43: 5~18
[78]Reidsma P,Feng S,van Loon M,et al.Integrated 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policies on nutrient pollu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aihu Basin,China.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2012, 18: 66~76
[79]杨顺顺, 奕胜基.农村环境多主体仿真系统建构——农户模型在农村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6(1): 129~135
[80]成卫民. 基于Multi-Agent的农户生产决策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7, 26(S1): 324~328
[81]杨维鸽, 陈海,杨明楠,等.基于多层次模型的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影响因素分析——以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村为例.自然资源学报,2010, 25(4): 646~656
[82]王磊. 陶燕格,宋乃平,等.禁牧政策影响下农户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农村经济, 2010,(12): 42~45
[83]张衍毓, 史衍玺,王静娜,等.基于RS和PRA的横山县耕地质量综合评价研究.测绘科学,2008, 33(2): 133~136
[84]汪兴玉, 王俊,白红英,等.基于农户尺度的社会-生态系统对干旱的恢复力研究——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水土保持通报,2008, 28(1): 14~18
[85]CAO Xiaochang,ZHEN lin,YANG Li,et al.Stakeholder Perceptions of Changing Ecosystem Services Consumption in the Jinghe Watershed:A Household Survey and PRA.J.Resour.Ecol,2011, 2(4): 345~352
[86]孔祥斌, 刘灵伟,秦静.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北京大兴区耕地质量评价.地理学报,2008, 63(8): 856~868
REVIEW ON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AT FARM HOUSEHOLD LEVEL*
Liang Liutao1,2,Zhai Bin1
(1.Key Laboratory of Geospatial Technology for Middle and Lower Yellow River Regions,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Henan,Kaifeng 475004,China;2.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China)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d the eco-environment problems at farm household level from five aspects, i.e., research content, perspectives, study method, study area and data collecting means, and discusse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 research content was related to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blems and types caused by household behavior,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behavior, and the innovation of agricultural environmental policy; (2) 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included external and internal perspective, the former took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decision-makers (household) as center, and the latter focused the needs of household and household behavior. (3) the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early days included general description, qualitative analysis, the estimate method, and measurement model such as the statistics model, probit model, tobit model,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linear model and household model; (4)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n the impact of peasant household behavior on the environment, peasant household decision-making mechanism 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behavior of farme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policy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In terms of data acquisition,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hould combine with questionnaires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to track the farmers' behavior and long-term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hange.
household behavior;eco-environment problem; research progress
10.7621/cjarrp.1005-9121.20161111
2015-11-25
梁流涛(1981—),男,河南开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资源经济与环境经济。Email:ltliang@henu.edu.cn
*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PSER分析框架的农户环境保护行为机制及政策调控研究” (413016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农户行为的农业环境政策创新研究”(11YJC79009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产业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及农户响应研究”(41501135)
F323.22; X171
A
1005-9121[2016]11-00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