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2016-02-13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小学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小学 甄 楠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四小学 甄 楠
一、知己
教师首先要细读文本资料,深入了解教材,精准体会教材特点,融会教材中知识的渗透点、训练点和切入点,这样的学法指导才能收放自如,事半功倍。例如,针对统编教材课文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深入的展开,把握课文中具有的一些特点:一是图文并茂,涉及山川日月、花鸟鱼虫等的教学内容;二是典型动人,通过刻画具体人物和典型事例,表达中心思想的叙事方式,体会那些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短句,并找出贴近生活的例子与之呼应,然后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及思考练习的提示,确定每一节课语言训练的内容,找准语言训练的重点,做好教学设计。
二、知彼
注重学生个性化阅读,因为学生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不同,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教育环境也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多进行个性化的准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讲,10岁孩子是培养情绪控制能力的关键期,情感发展由易变性向稳定性过渡。从情感外露、浅显、不自觉向内控、深刻、自觉发展。这个时期,如果教育和引导得当,可以使得孩子的情感控制能力有较大的提高。随着学生情感生活的不断丰富,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友谊感、责任感、审美感、集体荣誉感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孩子社会交往的重心由家庭逐渐转移到学校,同伴关系和友谊成为影响孩子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设计上应利用这一特点。教师通过与学生平日相处的观察、对话或者与家长沟通,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家庭教育环境之后,进行教学设计会更富有个性化。比如学生的家长是美术家,警察,公务员,教师,这些职业背后的故事,往往是学生所感兴趣的,一方面通过课堂文本,一方面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
三、培养习惯
四年级的学生往往还没有养成预习复习的良好习惯,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比学生短时间内提高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任务,单凭课本上的阅读并不能满足国家对现代小学生的阅读量要求,所以我们教师应向学生明确提出一些发现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自读的形式循文求义: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整理中心思想,形成自己的见解,以求解性的阅读培养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这种阅读方式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提出问题的难易程度。易则缺乏思考性,“易如反掌”学生不屑为之;难则思而不得,灰心丧气。所以教师应进行问题分级,一方面引导学生寻求正确的答案,增强自信,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最好的状态是: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似有所悟,甚至与同学、家长展开讨论,这就可能促进求解性阅读的自觉进行。如在教《田忌赛马》时,可以在授课前出几道思考题让学生自读:1.为什么第一轮比赛田忌输了,而第二轮比赛却赢了?2.现代社会有关马的比赛是什么?课上学生会根据思考题,在教师的带领下再次阅读课文,知道了田忌先输后赢的原因是他能随机应变(调换马出场顺序),还懂得了在对抗性挑战中,胜败的因素有时不光在物质条件,策略的优劣也起重要作用的道理。又通过对现代有关于马比赛的信息的了解,拓展了阅读广度,养成预习课文自发阅读的习惯,这样,预习在家里,课堂上再细读课本,把阅读能力的提高向着一个较高的层次推进。
四、学贵有疑,提高课堂效率
问题是启动思维的关键,“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让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提的问题越多、越深刻,讨论越激烈,学生就越能在激越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始终处于“怀疑”的状态,将课文中的问题留有余地、留有时间,学生在自发性阅读之后,寻找、发现、提出问题之后,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一手包办,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或查字典、查资料解决,或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读通课文来解决,或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进行解决。总之,教师在课堂给出的不应是空洞的知识,而是关于历史、关于生活的智慧。这种质疑性的阅读方式,便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确字、词的含义,用法,文章结构。每个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有一种讨论学习的气氛。如阅读《将相和》,提出下列疑问:这篇课文的前两个故事表面上是秦王与蔺相如唇枪舌剑的斗争,实际上是什么和什么斗争?文中的三个故事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品质?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终于理解:秦王与蔺相如之斗,实际上是秦国与赵国之斗,是属于外交上的斗争,三个故事都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
质疑性阅读是较高层次的阅读,在质疑性阅读中,学生的注意力将会大大提高,各抒己见,各显其能,大部分的学生都乐于参与,课堂的吸收效率极大提高。而在质疑之后,教师的解惑方式,直接决定着质疑性阅读的效果。有些问题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是绕不出来的,但是引导归引导,学生总要自己走出“迷宫”,而且也只有学生自己“识路”,找到方法,才能识破迷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五、学以致用,开启思维
质疑是创造的开始,创造性的阅读恰恰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学生在质疑性阅读之后,教师应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并加以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知识与智慧也在这一念之间产生。这样既能养成学生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利于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掘他们的创造能力。我在指导学生用求解法阅读《田忌赛马》后,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板书出一道思考题:假如齐威王和田忌再一次比赛,假如你是齐威王,如何反败为胜?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各抒己见,最终取得一致的看法:只要随机应变地调换马的出场顺序,是可以反败为胜的。再如,在学生用比较法阅读完《小音乐家扬科》之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小扬科生活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他的结局会是怎样呢?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创造性思维:有的说他会自学成才,有的说他会读音乐学院,有的说他会成为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发问一句:为什么小扬科生活在他那个时代的结局和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结局会不同呢?学生据此再次阅读课文进行思考探究,不难得出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人的命运就会不同的结论。
无心地读不同于专心致志地读,盲目地读有别于自觉地读,应付式地读“食不知味”,有目的地读“津津有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生预习、质疑、解惑、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应做足准备,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最行之有效的阅读训练。教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求取最佳的读法,专心致志地、自学地去读,去质疑,去讨论,力求创新,与时俱进,从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成为信息时代的新学生。
(责任编辑 邵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