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研究

2016-02-13王家伟吴明惠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铜陵民歌民间

王家伟 盛 霞 吴明惠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研究

王家伟 盛 霞 吴明惠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主要围绕“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这一主题进行理论探索与实际研究,阐述铜陵民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民俗价值和艺术价值,分析其在地方高校传承的可行性、必要性,并以此提出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传承的专业布局、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技术改造等途径。

民歌;高校;传承

铜陵民歌品种丰富、形式多样,主要分为山歌、号子、小调、歌舞曲等几个种类。其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铜陵牛歌”更是铜陵、乃至整个皖南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地方民歌的经典代表。铜陵民歌诞生于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青铜之乡,它发源于田间地头、扎根于乡间土壤、生长于民俗之境,是本地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其独特的语言韵律、优美的旋律线条、清新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演唱形式一直深受世人所喜爱,为人们世代传唱。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及外来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遭到破坏,新起的音乐元素、传播方式等对民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如何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民歌艺术成为当下迫在眉睫的重任。对铜陵民歌艺术在地方高校传承方式的探索,正是希望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使这一日益衰弱的民间艺术形式重新焕发光彩!

一、铜陵民歌的价值

民歌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闻所见经过不断的创造加工,逐渐以艺术的形式得以展现的。江南的农耕文化促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蓄力为主的耕种方式保持了原生态的乡土气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艺术作品自然具有清新、淳朴的特点。

铜陵民歌是伴随着本土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方式而诞生的一种艺术形态,它饱含人们的劳动热情、反映人们的情感体验、述说人们的思想情趣。鲜明的地域色彩、悠久的历史沉淀、浓厚的文化风貌等使铜陵民歌具有了特殊的价值,主要表现的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价值

民歌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文化内涵、生产方式、生活面貌的直接影响下,深深的打上了“本土”的烙印,具有地域和民俗的双重特征。民歌的各种音乐素材均直接取材于劳动生产或日常生活,它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所采用的形式往往就与此息息相关。因此,民歌在还原历史面貌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皖志述略》中收录的一首铜陵地方民歌唱到:“男丁忙去运米粮,妇女煮饭喷喷香,年少孩童喂牲畜,共祝天军日月长”[1]。表现的正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铜陵人们对天平军的爱戴;此外,“《十字歌》中:‘广西出了一个小天王……要与清朝动刀枪……’,也反映了铜陵人们拥护天平天国反对清王朝统治的革命精神;又如《壮丁歌》中:‘正月里当兵正月里正哪我的妹子哎,我去当兵……哎呀么送军粮啰’”[2],表现了铜陵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踊跃参军,积极投身革命的英雄气概。这些珍贵的民歌对研究铜陵地区的革命斗争史意义重大。民歌作为一种活态的文化,从另一种层面上也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

2.文化价值

民歌作为地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带有本地独有的文化特色,而不同的体裁形式、多样的音乐元素也从不同方面透析出地方文化的多样性。

《搬运号子》展现了大通镇码头搬运工人的日常劳作;《帮歌》则描写了农民田间除草、耕作的场面;《送春调》表现了农村民间风俗活动等。除了表现自身独特的音乐文化之外,铜陵民歌也注重借鉴其他优秀表演元素,如被誉为“汉民族人民的天才创造”的铜陵牛歌,就将徽剧《小放牛》和黄梅戏《打猪草》中的艺术形象运用自己的表演中,丰富了舞台形象;不仅如此,“其优美抒情的唱腔也被其它地方戏所部分吸收,对唱形式曾被著名的黄梅戏《刘三姐》选段中秀才与三姐的对唱段沿用”[3]。多种音乐形式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地方音乐文化的多元化特点。

3.民俗价值

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地理文化、生产生活等因素的差异,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间风俗也是各不相同,因此,各地民歌也具有自己独特的民俗特征。

铜陵作为中国的“古铜都”拥有悠久的历史,也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顺安三月三庙会”、“大通龙舟赛”和“钟鸣竹马灯”等传统活动都是本地特有的民间文化形式,其中铜陵地方民歌更是以其灵活的表现形式、通俗的地方语调,真实的反映了本地浓郁的民俗风情。

每年中秋时节,铜陵本地农村都会举行一项风俗性的歌唱活动,称为“送秋”,实为“送子”。“演唱者有一定的组织形式,运用象征性的道具(如芋子),所唱的《送秋歌》有固定的歌词,采用一唱众和的形式,热情而富喜庆色彩”[4]。此外,《送春调》、《娶亲说好歌》等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现了当地的民间风俗。这些歌曲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又很多相似之处,如:歌词和演唱形式往往不做固定,根据演唱的环境和音乐的特点做即兴的改编,当地称这种形式为“见风挂牌”。

民俗是民歌滋生的土壤,民歌是民俗的艺术化呈现,一方面,民俗决定了民歌的艺术特点、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民歌又以其活态性的特点,使民俗打破地域性的限制,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4.艺术价值

艺术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她给人以美的感受,人们欣赏艺术的过程其实也是审美的过程。艺术家在创造艺术时,必然会将自身的人格特点带进作品中,这样艺术才有“人味”,具有“人性”。艺术追求自然,表现自然,而并非自然。自然的美是一种绝对的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艺术的美是一种相对的美,她随着人们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不断产生各种新的形态。

民歌讲究自然传承,民歌的产生也并非专业艺人的“发明创造”,从民歌的产生过程及流传方式来看,不得不说它是一种比较“自然而然”的艺术形式。

铜陵民歌的艺术特点主要可从两个方面看,首先,音乐上采用以五声调式为主的旋律手法,极少出现变音,音域一般在八度以内,音程以级进为主,较少出现大跳。值得一提的是,铜陵民歌偏向于使用五声徵调式,且不按照一般的旋律进行方式,在很多歌曲中以上主音作为开头起音,这种独特现象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其次,歌词上,大多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其中滑稽、谐谑性的对唱是它的主要特点,歌手们即兴发挥、张口就来,这种不受约束的、口语化的吟唱方式,最能促进情感的自然流露。

铜陵民歌自然朴实,特别以“牛歌”最具代表性。牛是农耕文明的体现,是勤劳忠厚的象征,而同样以“牛”为题材的广西平南牛歌戏却与铜陵牛歌有着很大的区别,可见,地域差异造就了“同曲异工”之效。铜陵民歌因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从而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二、铜陵民歌在高校传承的理论依据

“地方民间音乐的价值,决定了对其传承的必要性,在地方民间音乐与高校教学传承之间建立关系……事关地方民间音乐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高校音乐教育资源的培育与拓展……”[5]。民歌的特殊价值决定了对其传承的重要性,将地方民歌与高校的优势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仅关系到地方民歌的保护和发展,同时,对于高校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也具有重要意义。

1.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

铜陵民歌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和其他民间音乐一样,长久以来一直以自发的形式流传于当地农村,维持着口传心授的自然传承状态。现如今,铜陵民歌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少,除了一些传统民间活动(如婚丧嫁娶、庙会灯会等),已经很少能看到民歌表演了。铜陵民歌语言、腔调的本土化和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传承方式的本土化要求和就近性原则,再加上民歌传承人的断层,造成了很多民间曲种的青黄不接,甚至湮灭。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涌入城市,投入了城市文化氛围的怀抱,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衍生民歌的原生态生活情境不复存在,例如,传统的铜陵牛歌以牧童放牛为题材,表现了牧童放牧时天真活泼的特点。而今,现代农耕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机械生产代替了蓄力劳作,“牧童”、“放牧”已成为历史。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审美情趣的改变、新一代继承人的匮乏,使铜陵民歌在当前环境下的发展举步维艰。

2.高校传承民歌的可行性

多年来,国家一直重视民族民间文化,大力发掘、传播民间艺术形式。在高校音乐教育中,也出现了将地方民间音乐纳入教学内容的现象,甚至还有专家学者提出改变学校音乐教育以西方音乐体系为基础的模式,提倡大力弘扬本民族的优秀音乐文化。

民歌受到了自身传承局限和生存环境破坏的双重制约,急需寻找一种有效的、能够适应新时期发展特点的传播途径;而高校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了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的双重使命,将民歌的传承任务与高校的教育模式结合起来,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明确性保证了能够在不改变民歌核心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使其能够更好的延续和发展;而其培养出来的各相关民间音乐专业的优秀学生,也必然使各种传统民间音乐形式“后继有人”。

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在保护和发展地方民间音乐中责无旁贷。铜陵民歌的本土化要求和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就近性传承的要求,而地方高校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以及新时代下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要求,也促使它与地方民间文化建立有机的联系。

3.高校传承民歌的必要性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今世界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以本土优秀文化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趋势正在逐步引领世界文化潮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间的交流开始从以经济为主导向以文化为主导转移,其中作为文化象征的民族音乐更是成为各国的“文化名片”(如我国民歌“茉莉花”所具有的意义)。

“文化大国”、“文化强省”等方针口号体现了我党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民族民间音乐做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深刻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传播需要靠人,靠专业人才,高校在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音乐教育培养出大批音乐教师、音乐工作者,他们就是民族音乐的发展者和继承人,他们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后肩负起弘扬民族音乐的重任,才能使地方民歌的传承得到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新时代下,高校参与地方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是时代赋予的责任,这对弘扬中华文明、发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三、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传承的途径

相对一些大城市所在的重点高校来说,普通地方高校在传承与保护地方民歌方面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很多优秀的民歌发源于较为偏远的山区、农村,而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一些原生态民间艺术歌曲也都发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此当地高校利用区位优势在挖掘、挽救这些珍贵的民间艺术方面具有更好的优越性。其具体传承途径有:

1.专业布局

为了更好的传承地方民歌艺术,地方高校可以因地制宜,合理设置相关地方民歌专业。

现在很多高校都致力于打造“特色专业”,铜陵地方高校也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将本地民歌艺术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同时借鉴省内各兄弟高校的相关办学经验(如安庆师范学院的黄梅戏专业),开设“铜陵民歌”专业供学生辅修,将铜陵民歌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体系中。

2.课程设置

优化课程设置、深化课程改革,是高校教育保持其科学性、合理性的必要前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地方民歌引入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改革与创新。

将铜陵民歌作为铜陵地方高校传承的对象,当然也需要一些基础课程的设置。如基础教学可设置:皖南民间音乐史、铜陵地方民间欣赏等,以全面了解本地区的音乐面貌;专业课程可设置:铜陵民间音乐概论、铜陵民歌演唱等,从专业理论和技法上掌握;技法课程可设置:铜陵民间曲调视唱、铜陵民间音乐曲式分析等,从音乐特点和创作手法入手;当然,地方方言课的设置也是必不可少,只有掌握了地方语言腔调的特点才能把握好地方民歌的精髓。

3.师资建设

要实现民歌在高校中的良好传承,对于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力量,是文化的传播者。但是由于目前教师结构的不规范,民族音乐教师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这就为传承民歌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培养与建设就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加强教师对传统民间音乐的理解,通过各种培训,使他们能很快掌握一些民间音乐的理论和表演技法;其次,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聘请一些造诣深厚的民间艺术家到学校授课;同时,派遣教师到民间去学习采风,吸收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养分。

4.技术改造

铜陵民歌是铜陵民间艺术的珍宝,其独特的唱腔、诙谐的语调完美的呈现了它的艺术特点。然而长期以来固定的表演形式、音乐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情趣,由于缺乏创新,铜陵民歌正慢慢走向衰亡。因此,将铜陵民歌的表演形式,艺术织体等进行适当的改造,乃是让它重获生机的必要手段。

首先,在音乐织体上,将短小单一的铜陵民歌旋律与重唱、合唱等表演形式结合在一起,利用多声部音乐的艺术特点,增加铜陵民歌的表现效果和艺术内涵;其次,改变传统单一的“本嗓”式唱法,将科学的发声方法融入到民歌的表演中去,提高专业性和艺术表现力;最后,在不改变歌曲内容和意境的情况下,适当的将晦涩难懂的方言土话进行一些修饰,以利于传唱。

5.演出实践

音乐是一门表演的艺术,音乐离不开舞台实践,民歌从诞生之初就与表演紧密相连。正所谓“理论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的传承成果也应该用舞台实践来检验。

在掌握了铜陵民歌的理论知识、艺术特点和表演技能之后,学校应该组织一些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如,在校内组织专业的“铜陵民歌专场音乐会”,以展示相关课程专业的开设成果;定期到各基层、乡镇举办“铜陵民歌汇演”,弘扬本土音乐文化,推广铜陵民间艺术,使铜陵民歌在不断的演出实践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四、结语

铜陵地方民歌作为皖南地区一种重要艺术形式,蕴含着巨大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对其进行研究,不仅对弘扬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对本地生态文化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将传统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植根于高校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之下,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方面丰富了高校民间艺术教育形式,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民间音乐的影响,有利于民间音乐的发扬光大。

[1]周始.皖志述略[M].合肥: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1983.

[2][4]方兆本.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铜陵卷[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盛霞,陈昌文,等.汉民族人民的天才创造——铜陵牛歌[J].铜陵学院学报,2015(4):79-82.

[5]杨传中.地方民间音乐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 ——以安徽四所高校为点的调查与思考[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The Study on Inheriting of Tongling Folk Song in Local Universities

Wang Jia-wei,Sheng Xia,Wu Ming-hui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theoretic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research mainly around this topic"The folk songs inheritance of Tongling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expounding the historic value,caltural value,folk value and artistic value of folk songs in Tongling and analyzing the feasi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heritage's being inherited in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it also put forward professional layout,course setting,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echnical transformation and so on.

folk song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herit

J642.2

A

1672-0547(2016)01-0103-03

2015-12-07

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铜陵地方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发展与传承研究——以铜陵牛歌为例”(201510383033);2015年铜陵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铜陵民歌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研究”(2015tlxy28);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铜陵牛歌的艺术特征及其发展路径研究”(AHSK11-12D342)

王家伟(1989-),男,安徽天长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音乐;

盛 霞(1976-),女,安徽安庆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民族音乐;

吴明惠(1993-),男,安徽泗县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研究方向:中国民族音乐。

猜你喜欢

铜陵民歌民间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