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云山道教音乐形态及地域特色探究
2016-02-13周善美
周善美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齐云山道教音乐形态及地域特色探究
周善美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安徽齐云山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曾在历史上成为华东地区道教传播的中心。齐云山道教音乐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在2008年被收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章从齐云山道教音乐形态、基本特征以及地域特色解析等三个方面,论述了齐云山道教音乐特征、齐云山道教音乐地域特色的成因及具体表现。
齐云山;道教音乐;地域特色;曲调
道教是根据中国古代对鬼神的崇拜,杂糅方仙道、黄老道、修身养生等理论,形成了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天人合一、尊道贵德、贵生济世为教义的完整宗教体系。身为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举行时不可或缺的工具,用来烘托道教仪式的氛围,使道教信众更加崇拜向往神灵。道教音乐萌芽于周代之前,是古代巫觋祭神仪式中的降神歌舞,从这个意义来讲道教音乐萌芽远早于道教成立的时间,具有悠久的历史及研究价值。齐云山道教音乐因地域环境和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有着独特的徽州地域特色,探明齐云山道教音乐的地域特色,对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一、齐云山道教音乐的形态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与湖北武当山、四川青城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唐代乾元二年,道士龚栖霞云游四海,经过安徽齐云山,顿时被齐云山壮丽的景观所吸引,留在齐云山修行,这便是齐云山道教的开端。现今齐云山道教更偏重于正一派,主要注重斋醮、念符、降妖驱魔等内容的修炼,道士在法事期外不忌讳荤腥,可结婚生子,这与齐云山正一派道教提倡的“入世”理念相关,而这一理念也在齐云山道教音乐上也有具体体现。与其他地区的道教音乐相比,齐云山道教音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在其表现形式上更加符合徽州地区信众的审美标准,且在音乐内容上大量引入徽州地域文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齐云山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用来烘托气氛、渲染教义的工具,根据道教道场活动仪式内容的不同,使用不同效果的道教音乐。齐云山道教在做武场法事时,配以锣鼓作为乐器,全体道士们在主坛法师的带领下,一边走着八卦步一边诵经祈福,整场气氛处于铿锵有力的节奏中;在做文场法事时,则配以锣鼓、唢呐、弦等乐器,道士站立在两旁,由主坛法师领唱,其他法师跟随轻和。齐云山道教音乐内容繁多,二十五种道场活动科目每种都有与之相配的道教音乐,演奏的乐器也较为完善,有锣、鼓、木鱼、琵琶、琴、弦、唢呐等等。隶属于弋阳高腔体系的安徽齐云山道家音乐,尤其浓重的地域特色,这是由于齐云山道教道士多是徽州婺源人,所以齐云山道教音乐是传统道教音乐、婺源方言、徽剧曲调相结合的产物,随着齐云山道教的发展,不断补充完善,成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具有浓重地方色彩的齐云山道教音乐。齐云山道教音乐现今仍然完整保留的曲牌已经不多,主要有《步虚韵》《大开门》《真香初炫》等等流传至今。《步虚韵》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是中国古代祭祀参拜时用的音乐,也是宫廷乐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教音乐最早的音韵体系。齐云山道教音乐采用传统的“工尺谱”曲调,用工、尺、上、乙、是五个音符进行表演,神韵清幽,美妙非常,给道教信众强烈的渲染、感染力,增加信众对仙境的向往与崇拜感,具有浓烈的宗教色彩的同时,也给中国古典音乐提供了重要素材。
自唐代兴起的齐云山道教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随着道教的衰落,特别是文革期间的破坏,齐云山道教音乐随着最后一名道士被赶下山遗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安徽道教协会的詹达礼道长为了重塑道教音乐,专门去婺源聘请道人回齐云山传道,整理道教音乐文化,道教音乐至此重新回归齐云山,并且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云山的道教在道场活动方面非常完善,几乎可以满足信徒的所有祈求愿望,据统计齐云山道场活动科目多达二十五种,比如“诸天科”可以保佑信众亲属在阴曹地府顺遂安康,“解结科”可以给信众提供解除灾难的办法,“百子科”可以保佑信众早生贵子、多子多福,“过关科”可以保佑儿女安全度过病痛难关,“十五科”可以保佑新丧阴魂不受地狱之苦。此外还有求神保佑永远平安的“报恩科”、“上帝科”、“祖师科”,保佑父母长者生前福禄永寿、死后早超生的“慈悲科”、“超七科”、“救苦科”等。齐云山道士做道教法事时,根据法事内容的不同,吟诵经文及法事音乐,边唱边跳,整场法事似舞台剧一般。以超度亡魂为例,规模较大的法事会在事主家开坛设祭,树立判官竹,且在高处悬挂红灯笼用来招祭亡魂,数十名道士分类表演,有的做宗教舞蹈动作巡回转经,有的口诵经卷为亡者超脱。齐云山道教法事不仅是祈祷仪式的表演,更是对中国道教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二、齐云山道教音乐形态的基本特征
齐云山道教音乐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改革和演变,在原始道教音乐的基础上,还吸收了儒家与佛家思想,并结合徽州地区方言民俗及地方戏曲,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齐云山道教音乐。对安徽齐云山道教音乐形态基本特征的解析,可以丰富我国道教音乐理论为我国传统音乐研究增添新的亮点。
1.齐云山音乐节奏特征
音乐的节奏是音乐形态的构成的骨架,音乐在跳跃过程中音的长短强弱的不同构成了音乐的节奏。在我国传统古典音乐中,一般将节奏称为“板眼”,“板”是指音乐运动过程中的强拍,“眼”是指音乐运动过程中的弱拍。“板眼”的运用在中国古典音乐理论中占有重要位置,甚至中国由此产生一句成语:“一板一眼”。由此可见,节奏在音乐形态构成中的重要地位。齐云山道教音乐既有传统道教音乐的音韵,又扎根于徽州地区,有着浓郁的徽州韵味,尤其是徽州戏曲的融入,对齐云山道教音乐形态的构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齐云山道教音乐主要由声乐和器乐两部分构成,在音乐节奏上都有着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道教音乐的特殊性。齐云山道教音乐在表演时频繁使用法器和锣鼓,这与徽州地区戏曲小调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法器与锣鼓的使用既体现了中国传统道教文化,又体现了齐云山道教音乐节奏的特殊性。锣鼓乐的节奏特征是齐云山道教音乐节奏形态的最大特征,我们对齐云山道教音乐节奏的研究探讨,对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2.齐云山音乐旋律特征
旋律又被称为曲调,是建立在音乐节奏的基础上,对构成乐音的音高、时值和音量进行逻辑性的排列,由此构成有节奏、有组织的旋律。旋律是表达音乐情感的主要方法,人们通过音乐旋律可以达到音乐所要产生的效果,所以有理论说,旋律是音乐的灵魂。齐云山道教音乐曲牌最主要的是《步虚韵》,这个韵律是中国传统道教音乐流传下来的,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但齐云山道教音乐在旋律上又有着自己的特色,齐云山道教教义更注重于“入世”,所以融入了徽州地区的地方戏曲和小调,民俗性与多样性的齐云山道教音乐更加符合徽州地区信众的审美,由此也产生了区别于传统道教音乐曲牌的《大开门》、《真香初炫》等等韵律。齐云山道教音乐根据道场仪式活动的不同在抑扬顿挫的旋律中表达不同的情感,无论是上扬、下扬、平行等等旋律的表现,齐云山道教音乐都呈现出神秘的宗教音乐色彩,给听众一种清新优雅、古典大气的渲染力。音乐旋律是齐云山道教音乐的灵魂,通过道教音乐的感染与渲染力,增加了信众们对神仙的崇敬与向往。同时,齐云山道教音乐旋律也丰富了中国道教音乐理论,推动了中国宗教艺术文化的发展。
三、齐云山道教音乐地域特色解析
1.齐云山道教音乐地域特色的成因
齐云山道教音乐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这与齐云山道教的发展、皖南地域文化及民俗风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齐云山道教音乐发展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在传统道教音乐的基础上,集儒、道、释文化思想精华于一体,又吸收徽州地区地方音乐,呈现出与其他地区道教音乐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其主要成因可为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教内部教派的共融。在齐云山成为中国四大道场之一之前,皖南地区的人民就信赖神仙方术,道教的传入使皖南地区的人民很快接受并广泛发扬,在明朝时,齐云山道教一度成为中国华东地区道教传教中心,由此可见齐云山道教历史上的繁荣盛况。明嘉靖之前,齐云山道教主要主修全真派,明嘉靖时期江西龙虎山正一派传入齐云山,至此,正一派取代了全真派,成为齐云山道教主要修行的派别。因齐云山道教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过道教的两大教派,所以齐云山道教可以说是这两大教派相融合的产物,所以在道教音乐内容上也集合了这两大教派的特色。
(二)徽州地区民俗风情的影响。偏重于正一派的齐云山道教,扎根于徽州地区,更偏重于道教理念中的“入世”,主要为齐云山地区周围的俗民做道场,所以在道教音乐韵律上吸收了徽州戏曲和地方小调,更加符合徽州信众的审美,相比于传统道教音乐更具有娱乐性质。婺源原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齐云山居住的道士多为婺源人,所以齐云山道家音乐多用婺源俚语来演唱。
(三)徽州地区传统文化的影响。徽州地区不仅有道教文化,儒家及佛家文化也在这一地区有着广泛的影响。齐云山最早的人类文化活动就是唐代中叶佛教文化的传入,刺史韦绶在齐云山建立的石门寺揭开了徽州地区佛教发展的帷幕,自此佛教文化开始渗入齐云山地区。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朝时期儒家文化的发展达到鼎盛,这主要是受以朱熹为代表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地区作为朱熹的故里,儒家文化以深深印入徽州地区。齐云山道教音乐立足于徽州地区,在音乐内容上深受儒家及佛家的影响。
2.齐云山道教音乐地域特色具体表现
齐云山道教音乐地域特色最重要的表现就是音乐的俗乐化,锣鼓乐的使用使齐云山道教音乐具有浓郁的皖南特色。锣鼓乐是安徽传统民俗音乐,根据不同场合的使用编制不同的曲牌风格。齐云山道教音乐一般都使用锣鼓乐,在音乐创作中,根据道场仪式的不同,在传统道教音乐的基础上吸收地方曲调的精髓,如婚庆法事中就融入了锣鼓乐中的曲牌《小开门》。齐云山道教音乐集儒、道、释于一体,又结合徽州当地的戏曲,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比如齐云山道教科仪《破血湖》,改编自徽州地方戏剧《目莲救母》,戏曲内容主要源于佛教传说。在表演形式上,由一名道士扮演目莲母刘氏,哭唱徽州地方小曲《十月怀胎苦》,另一名道士扮演目莲,围绕血湖边走边诵经祈祷,为其母赎罪,最后由五名道士扮演灵官,感念目莲的孝心,帮助其破血湖解救母亲。齐云山道教音乐体现了徽州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是徽州地域文化的瑰宝。
四、结语
综上研究发现,齐云山道教音乐是在传统道教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儒家、佛家的思想精华,又结合徽州婺源俚语和皖南民间小调、戏曲,最终形成了地域特色浓郁的齐云山道教音乐风格。研究齐云山道教音乐,对丰富中国道教音乐理论、填充中国传统古典音乐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当前中国音乐的发展也有着借鉴的价值。这朵深藏山野民间的音乐之花,正在向着俗乐化的方向发展,更加符合普通大众的欣赏习惯。因此,可以肯定的说,齐云山道教音乐就是属于中国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齐云山道教音乐传承的特殊性以及地方相关政策的不力,事实上已经造成许多道曲经韵曲牌的遗失。保护和传承齐云山道教音乐,一方面需要齐云山道教音乐自身的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与各学科、各领域间的跨界融合实现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审美意识的深度融通。特别是将地方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手法的技术融合、各种教派音乐的融合以及民间艺术与市场经济的产业融合。同时,也需要地方政府遵循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方针与基本思路加以重视和扶持。这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准市场切入点,改良、创作出符合市场审美需求的齐云山道教音乐。惟其如此,齐云山道教音乐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开放、繁荣和发展。
[1]安徽省齐云山志编篡委员会.齐云山志[M].合肥:黄山书社,2011.
[2]安徽文化史编委会.安徽文化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刘红.当下道教仪式音乐研究的状况与问题——答关注者问[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1).
[4]王玮.齐云山道教世俗性的生态伦理价值——首届齐云山与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综述[J].探索与争鸣,2005(1).
Studies on Musical Form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 Qiyun Taoism
Zhou Shan-mei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00,China)
Mount Qiyun in Anhui,Mount Wudang in Hubei,Mount Qingcheng in Sichuan and Mount Longhu in Jiangxi,known as the four great Taoism mountains,Mount Qiyun were Taoism communication centers in Eastern China.Taoism music of Mount Qiyun, which has its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was recorded as the second batch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e paper brief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unt Qiyun Taoism music and its cause and specific form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from its musical form,essential and regional features.
Qiyun Mount;Taoism music;regional characteristics;melody
J608
A
1672-0547(2016)01-0100-03
2015-11-17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齐云山道教音乐及其文化研究”(AHSKY2014D130)
周善美(1978-),女,安徽宿松人,铜陵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