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40年香港“广东文物展”徐信符参展书籍述略*

2016-02-13丁蕾丘东霞

图书馆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文物展徐氏学海

丁蕾,丘东霞



1940年香港“广东文物展”徐信符参展书籍述略*

丁蕾,丘东霞

摘要徐信符是广东民国时期藏书家。文章通过徐信符在1940年香港“广东文物展”中展出的文献,释读徐信符到底认为哪些文献值得收藏,藉此揭示哪些文献会被展览主办者认可能代表“乡邦”。关键词徐信符书籍展览地方文献

引用本文格式丁蕾,丘东霞. 1940年香港“广东文物展”徐信符参展书籍述略[J].图书馆论坛,2016 (3):90- 94,111.

*本文系广东省高层次人才项目“全球史视野下的岭南社会与文化”(项目编号:11200-52010005)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On the Books Selected by XU Xin-fu for Historical Relics Exhibition of Guangdong Held in Hong Kong in 1940

DING Lei,QIU Dong- xia

Abstract XU Xin-fu is a famous bibliophile in Guangdong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known for his colle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In this paper,discussions are given on the books selected by XU Xin-fu for the Historical Relics Exhibition of Guangdong held in Hong Kong in 1940,illustrating what a worthwhile collection would be from Mr. XU’s point of view,thus revealing what kind of literature will be approved by the exhibition organizers to represent the local culture.

Keywords XU Xin-fu;book;exhibition;local literature

回眸广东图书馆百年发展历程,徐信符可谓作出较大贡献的元老级人物。徐信符(1879-1948),名绍棨,字信符,广东番禺人,广东近代知名藏书家,以“保持乡邦文献为职志”[1],其私人藏书楼南州书楼最盛时藏书达600多万卷[2]。徐氏为得孤本善本,不惜节衣缩食多方搜求,知名藏书家伦明(1875—1944)对其佩服之至[3]。1930年代初岭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冼玉清(1894- 1965)对徐信符藏书十分感兴趣,在南州书楼内读书批阅累月,录成《南州书楼所藏广东书目》①。就该书目所见,南州书楼所藏广东文献至少488种。抗战期间徐氏藏书几经颠沛,抗战胜利后除部分为岭南大学图书馆、中山图书馆收购外,余皆散失。近年,所幸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者的考究和整理使得徐氏所藏“广东文献”略见概况②。那么,到底徐信符认为何种文献最值得收藏或代表广东?徐信符藏书没有完整的书目传世,尽管有冼玉清比较系统的辑录,及今人王洁玉、倪俊明等收集整理,然亦未能得知全貌。有鉴于此,不妨转换角度来看1940年香港“广东文物展”徐信符参展书籍,从该批徐氏于战乱时仍留存身边的珍贵古籍中或能了解到他个人的学术旨趣和藏书特色。

1940年2月,在特殊时局下,一批广东学者在香港举办“广东文物展”。此时日军已攻陷广州,内地民众纷纷逃至香港避难。徐信符从南州书楼中择取200余箱书籍移至香港,据称这批书籍多是善本,包括难得的明版及禁书[4]。在港期间,徐氏参与了以“研究乡邦文化、发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广东文物展。他既担负筹备展览及审查物品是否符合主题的重任,又不遗余力地从迁移至港的私人藏书中挑选出122部古籍参展,乃是展送展书籍之冠[5]。纵观广东文物展的展品名录,笔者发现徐信符的参展书籍根据时代可大致归为理学家文集、明遗民被禁毁书籍、地方文献丛书、学海堂相关人物的著述和批校,以及与广东相关的地方志乘,下文一一分述之。

1明代中后期理学家的文集

徐信符参展书籍中,作者最早可追溯至明代中后期,大都属于理学范畴下的不同学派,大致属于三种不同的师承关系。一是陈白沙(1428—1500)开创的“白沙学派”。陈白沙,名献章,字公甫,广东新会人,终身不仕。白沙学派兴起于广东,因而亦称“广派”,是明代理学两大宗之一,理极近于禅。陈白沙生前不事著述,徐信符参展的《白沙子全集》乃陈白沙后世弟子所辑。另外,徐信符参展的《南海杂咏》著者张诩(1455- 1514)和《岭海名胜记》著者郭棐(1529-1605)俱师出陈白沙一系。张诩和郭棐皆考有功名,曾积极参与将陈白沙之言行、遗事、文集及其从祀于孔庙的一系列活动记录成书[6]。二是理学的另一大宗“阳明学派”。阳明学派在广东的代表人物薛侃(1485- 1545)所著之《中离集》亦同时被展。三是不属于任何理学派别、以博约为主的黄佐(1490- 1566)一脉。黄佐,字才伯,广东香山人。黄佐乃正德年间进士,历任庶吉士授编修、少詹事等职,通晓典礼、乐律、辞章,所著《明音类选》《六艺流别》《庸言》都在徐信符参展之列。黄佐弟子、以诗闻于世、被后世誉为“南园后五子”的欧大任(1516- 1596)和黎民表(1515- 1581)所著《欧虞部集》《瑶石山人诗集》亦在参展之列。

2明遗民被禁毁书籍

在徐信符展览书单中约有十分之一属于明末清初参加过反清斗争的文人作品,他们或战死或继续地下斗争,其诗文集多在清乾嘉时的文字狱中被禁毁。对照姚觐元(1832- 1902)的《清代禁毁书目》,可知徐氏参展的李之世(生卒不详,约明末清初)《鹤汀集》、黎遂球(1602- 1646)《莲阁文钞》、邝露(1604- 1650)《峤雅》、释函昰(1608- 1685)《瞎堂集》、释今无(1633- 1681)《光宣台集》、释今释(1614- 1680)《徧行堂集》《徧行堂续集》、释大汕(1633- 1705)《离六堂集》、陈恭尹(1631- 1700)《独漉堂稿集》、王隼(1644- 1700)《岭南三家诗选》、徐作霖(生卒不详,约明末清初)《海云禅藻集》及屈大均(1630- 1696)《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翁山易外》《道援堂集》《屈大均文钞》都因有反清言论而被禁毁[7]。文字狱严厉,被禁书籍劫后除少数能被重刊外,其余大都成为孤本、善本。以屈大均为例,雍正、乾隆两朝被禁的书籍就有《屈翁山诗集》《翁山诗外》《翁山文钞》《翁山文外》《翁山诗略》《翁山易外》《道援堂集》《寅卯军中集》《四朝成仁录》《广东新语》《广东文献》《登华记》《岭南三家诗选》和大均选本《广东诗集》《广东文集》。至嘉庆、道光后文网稍弛,坊间重刊有《道援堂集》《广东新语》。《翁山诗外》和《翁山文外》二书迟至宣统二年(1910年)才由上海国学扶轮社刊印[8]。徐氏参展的《翁山文外》为明代原刻本,实属难能可贵。

3清代中期地方文献丛书

徐氏参展书籍中还有一部分是地方文献丛书,主要成书于清代中期。明万历年间广东提学副使张邦翼(生卒不详)主持编辑的《岭南文献》是徐氏参展地方文献丛书中年代较早的一部,内容的年代从唐至明万历年间。《岭南文献》问世后,此种采集粤中前哲之文汇编成书的风气愈演愈烈,且后世文人学者大多延续张邦翼将广东学术勃兴于唐代的做法,将本地诗文集的收录时间范围大多集中在唐张九龄后。清嘉庆年间,广州本地学者试图通过整理出版前乡贤著述来重塑广东历史,更令编辑地方文献达到顶峰。学者对前人的著述拆分编排,不但系统地整理了原有地方文献,而且巧妙地运用辑录学术文集的方式淡化书籍内容的政治性,凸出文献的学术成就,使这些著述重新被人们所认知和收藏。比如,顺德罗学鹏(1752- 1817)在所辑录本地乡贤诗文集的丛书《广东文献》中大胆地收录黎遂球的《莲须集》、韩上桂(1572- 1644)的《月峰集》、陈邦彦(1603- 1647)的《岩野集》《中兴政要》、邝露的《峤雅》等被朝廷列为禁书的明遗民文集。罗学鹏在称颂陈子壮(1596- 1647)、陈邦彦、张家玉(1615- 1647)、黎遂球、邝露、区大相(?- 1614)等明遗民是维时共患、从容就义的贤者的同时,还赏识其学识,将明遗民的成就置于广东学术脉络内,认为是曲江嫡派[9]。徐氏参展书目中,刘彬华(1770- 1829)的《岭南群雅》,温汝能(1748- 1811)的《粤东诗海》《粤东文海》,凌扬藻(1760—1845)的《岭海诗抄》,梁九图(1816- 1880)的《岭表诗传》,沈世良(1823- 1860)、许玉彬(生卒不详,约清道光年间)的《粤东词钞》皆是该时代的产物,它们辑录的内容包括诗词和文献,作者都大致雷同③。

4清代中后期学海堂相关人物的著述和批校

徐信符参展的书籍中,清代中后期学海堂相关人物的著述和批校占相当大的比重。无论从家学还是师承来看,这批著述和批校都可以追溯到道光年间兴起的学海堂,学海堂及其代表人物的著述和文献是徐信符个人藏书志趣的重要部分。徐氏参展书籍内有不少学海堂学长,如林伯桐(1778- 1847)、曾钊(1793- 1854)、张维屏(1780- 1859 )、黄培芳(1778- 1859)、陈澧(1810- 1882)、林国赓(生卒年不详,约清嘉庆年间)等的著作。参展的书籍种类除学海堂学长们的著述外,还有他们亲手批校过的旧藏书,其中最多的是徐信符师祖、学海堂代表人物陈澧的批校藏书。陈澧,字兰甫,尊称为东塾先生,是学海堂首届专科肄业生,曾任学海堂山长、菊坡精舍学长,虽然屡试不第,但桃李满天下,著述等身而备受推崇。徐氏《广东藏书叙事诗》中称陈澧所遗“稿本及评校本余南州书楼搜藏最多”。徐氏曾亲自到陈澧弟子陈树镛(1859- 1888)家中搜罗,得陈澧所著《老子注》及残碎文稿《东塾手批汉书》。在1940年“广东文物展”中,有关陈澧的著述和各种书籍共32种,其中徐氏占21种。

在展览名单中有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人物:徐信符的叔父徐灏。徐灏(1810- 1879),字子远,自号灵洲山人,学海堂出身的他与陈澧有深厚的交谊。咸丰七年(1857年),徐灏避兵乱于乡间,与陈澧为邻,过从甚密。在他的文集中常能看到与陈澧唱酬的诗词及讨论学术的文章。徐灏是南海县幕佐,于经、史、乐律、算术无不研究④,“以小学为根柢,尤深致力。先著《说文部首考》《象形文释》,晚就《说文》段《注》加以笺释,成《说文注笺》二十九卷,又撰《通介堂经说》三十七卷”⑤。在“广东文物”展中,徐信符展示了陈澧对该书的批校本。此外,展览展出另一本陈澧批校之《燕乐考原》,内收录有徐灏与陈澧二人对古乐律的讨论[10]。

学海堂人的著述有不少是孤本,因此徐信符早有将它们刊印的想法。比如,陈澧30岁前所作《说文声统》,初稿原拟由弟子桂文灿(1823-1884)检校后刻板,但是文灿因故离穗,遂以底本送徐灏,并嘱以作笺,终无所成。咸丰三年(1853年)陈澧循好友桂文耀(1807- 1854)之请,即付刊印,并为之作序一篇,后又不果。陈澧逝后,该书誊本之一由门人廖廷相(1844- 1898)保存,拟送广雅书局官刻,然尚未着手廷相却已去世。1934年广东省编印局成立,徐信符任编印局董事,他一边从事整理及补刻收藏广雅、学海书版,一边复搜集有关广东文献之孤本,重新印行。当时徐氏已征集到陈澧《说文声表》,准备印行,因经费无着,只能搁置未刊。“广东文物展”中徐信符参展的版本与广东编印局征集到的是否同一版本不得而知,亦不知是从叔父徐灏一途而得之底本,抑或从廖廷相所得之誊本。

5与广东相关的地方志乘

徐信符参展的书籍中有不少是难得一见的广东地方志乘。明以来政府共修《广东通志》六次,徐信符在“广东文物展”中就展出了其中四个版本,包括明代嘉靖戴璟版和清代康熙、雍正、道光三朝版本。明代《广东通志》的三个版本都很难得,徐氏所展的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 年)巡按御史戴璟所修的《广东通志》是最早的一部。该版本在清代“道光时阮元指为残佚”⑥。可惜这本珍贵的《广东通志》在“广东文物展”中露面后却从此下落不明。

综上所述,1940年香港“广东文物展”中徐信符参展的书籍主要有明清广东人出版的著述、广东学者的手稿和旧藏,以及广东地方志。对比1937年冼玉清的《南州书楼所藏广东书目》可发现,二者相同重合者约占一半,内容主要集中在粤人著述方面;冼氏书目没有记录的内容大部分是广东学者的批注手稿,皆出自学海堂学长陈澧、张维屏、黄培芳、曾钊等人。或许此与二者定位不一有关,然将它们结合起来可大致了解徐信符的书籍收藏理念。

深究之,徐信符的书籍收藏理念除个人喜好外,学术渊源是重要因素。徐信符自幼受晚清书院教育,未满20岁即入学海堂学习。学海堂提倡汉学,刊刻大量以经学为主的书籍,亦十分关注本地文史,为推动潘仕成《海山仙馆丛书》及伍崇曜《岭南遗书》《粤东十三家诗集》《楚庭耆旧遗诗》等私人刻印地方文献起到积极作用。陈澧以会通汉宋知名,逝世后其藏书和手稿南州书楼收藏最多[11]。徐信符“观其藏书,读其手稿,悟陈澧之治学方法最深刻详尽”[12]。徐信符老师陶春海(1834- 1896)亦曾任学海堂学长,被邀为广雅书局总校。广雅书局刊刻的书籍未局限于经部,以史部最负盛名,此恰体现出清末汉学和宋学整合的学风。徐信符延续广雅传统,1917年任职广东图书馆兼理附设之广雅印行所后,积极整理广雅书局留下的版片,分经史子集四部,共154种。及后又将学海堂、潘氏海山仙馆、伍氏粤雅堂等所刻书版先后印行。1933年广雅印行所更名为省立编印局,不再附属于图书馆。徐信符留省立编印局内任职,继续负责保管广雅、学海堂版片。当日寇南下时,徐信符未雨绸缪,预先将版片藏于南海乡下。

结合徐信符民国时期积极推动刊刻的书籍以及其个人收藏的精品,如1937年冼玉清南州书目和1940年“广东文物展”中徐信符参展的广东文献,体现出徐信符汉宋整合的学术观。以广东地方文献丛书为例,文物展中徐信符展出了《广东文献》和他从事整理出版的《岭南遗书》两套丛书,有研究者认为,它们事实上是清中期地方性知识研究兴起的结果,学者们利用同样的历史文化资源却表达着不同的学术话语。罗学鹏编辑的《广东文献》以“理学”为传统,呈现的是一部整体而有机的从唐迄清的广东学术史。而学海堂学长谭莹主编的《岭南遗书》所呈现的广东学术史,为与阮元的考据学风相配合,可一直追溯至汉代。两套文集展示出两种不同的“广东学术史”,可两派学者都认为“粤诗昌自曲江”[13]。徐信符既跟随学海堂传统编印考据学风下的广东历史,又收藏理学传统的地方文献并视之为乡邦文化的代表作。另外,从冼玉清书目可知,徐信符南州书楼藏有三个版本的《曲江集》。由此足见徐信符所谓“乡邦”文献的理念是兼容并包的。

值得注意的是,徐信符参展书籍亦代表“广东文物展”主办者一定的乡邦文化观。“广东文物展”筹备委员前后共63人,他们的学术背景既有原有的朴学熏陶,又有系统的新式教育。然而,掌握着文物是否可以展示权力的审查委员会大多数甚至排在前列的成员,或直接肄业于自道光以来代表广东学术传统的书院,或出身于与该学术传统素有渊源的家族。审查委员会由9人组成,排名为叶恭绰(1881- 1968)、朱汝珍(1869- 1942)、黎国廉(1874- 1950)、桂坫(1867- 1958)、徐信符(1879- 1948)、黄慈博(1886- 1946)、黄子静(1885- 1962)、许地山(1894- 1941)、詹菊人(1871- 1942)[14]。“广东文物展”中排名第一的执行者和审查委员是政治和文化事业上元老级的人物叶恭绰,其家族在粤社会地位崇高,祖父叶衍兰和叔祖叶衍桂皆是咸同时期广州知名士绅。朱汝珍、黎国廉、桂坫和徐信符分别肄业于学海堂、菊坡精舍和广雅书院——道光以来在广东学术界居主导地位、由陈澧及其弟子主持的学校,且他们多在清末考取过功名。黄慈博和黄子静二人则是属于喜好收藏文物的商人。相较之下,许地山属于“五四”运动前后受过系统新式教育的现代学者。送展的文物要通过审查委员会审查,即必须得到审查委员会的认可、被选中方能参展。这就决定被展示的物品不仅反映了收藏家收藏的志趣,且须符合审查委员会对乡邦文物的认同。由上述分析可见,审查委员会成员的背景以传统学术为主,因此在展品的选定方面,原有学术力量占据主导地位,符合审查委员的学术关怀。

综上,徐信符这位在清末接受传统书院教育的文人所认为值得收藏甚至带在身边、在展览会上代表乡邦的文献可以说是明清以降各时期书籍中的瑰宝。笔者认为,研究徐信符时不仅要关注他的个人搜藏喜好,亦要留意他积极从事的学术工作,并且要探究他是如何选用不同书籍表达对乡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徐信符“广东文物展”参展的书籍,这批得到展览会主办者认同的乡邦文献,呈现了一段明中后期理学发展、清中叶朴学兴起直至陈澧兼采汉宋的地方学术史,揉合各时期理学和朴学家们对本地文化的认识。展览结束后徐信符和叶恭绰等人主办了《广东丛书》,其收录范围正好与徐信符捐展书籍中所显示的书籍体系大致吻合。比如,《广东丛书》1940年出版第一集,包含张九龄《张曲江集》、陈子壮《礼部存稿》、屈大均《翁山文钞》、黎遂球《莲须阁文钞》、余靖《武溪集》、梁朝钟《喻园集》、黄公辅《北燕岩集》七部书籍;1947年出版第二集,包含屈大均《皇明四朝成仁录》《翁山文钞》和薛始亨《蒯缑馆十一草》三部书籍。该丛书中与徐信符参展书相重合的有《礼部存稿》《翁山文钞》《莲须阁文钞》《喻园集》。

注释

①冼玉清《南州书楼所藏广东书目》存有两个版本:《广

州大学图书馆季刊》铅印本和抄本。前者谬误较多,后者检索不便。1998年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对书目重新进行整理,将两个版本详加校对。见王洁玉《冼玉清编〈南州书楼所藏广东书目〉》,载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第66- 103页。

②相关整理和研究情况参见张武耕:《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发展概述》,载《图书馆论坛》1992年第6期,第7- 10页;倪俊明:《谈地方文献中的“地方人士著述”》,载《图书馆论坛》1998年第6期,第70- 71,76页;倪俊明:《徐信符与广东地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载《岭南文史》2002年第2期,第47- 52页;谢晖:《南海孔氏岳雪楼藏书首次散出考》,载《广东史志》2003年第3期,第54- 55页;倪俊明:《广东文献馆始末》,载《岭南文史》1992年第4期,第36- 37,32页;骆伟:《〈粤大记〉及其版本考》,载《广东图书馆学刊》1987年第3期,第20- 23,30页。今人整理南州书楼书目的结果可参见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编《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包括王洁玉整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收入南州书楼旧藏宋元明及旧钞善本书目录》《〈中山图书馆采集南州书楼旧藏之书目〉之一》《〈中山图书馆采集南州书楼旧藏之书目〉之二》,倪俊明整理:《〈南州书楼广东书目〉(冼玉清编)补遗》。

③上述书籍具体成书时间:《岭南群雅》《粤东诗海》《粤东文海》皆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岭海诗抄》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岭表诗传》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粤东词钞》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

④徐灏著作包括:《通介堂经说》,清咸丰四年(1854);《灵洲山人诗钞》,清同治三年(1864);《四书质疑》,清光绪九年(1883);《孝经质疑》,清光绪十年(1884);《三国志质疑》,清光绪十二年(1886);《乐考》,清光绪十三年(1887);《勾股定义》,清光绪十四年(1888);《后汉书朔闰考》,清光绪十七年(1891);《学一斋算课草》,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说文注笺》等书。

⑤梁鼎芬修,吴道镕等纂:《[宣统]番禺县续志》卷33,中国地方志集成,据民国二十年(1932)重印本影印,上海书店,2003年版,第272- 274页。

⑥马国维:《广东省史地上最重要之典籍——广东通志》,载《广东文征续编》第4册,香港中文大学出版部,1988年版,第203页。

参考文献

[1]徐信符.南州吟草[C]//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431.

[2]徐信符.广东藏书纪事诗[M].香港:商务印书馆,1963:261.

[3][11]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90.

[4]陈君葆.陈君葆日记上[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325- 326,348,349- 350.

[5][14]中国文化协进会.广东文物[C].香港:中国文化协进会,1941.

[6]黄海娟.“圣代真儒”——陈白沙形象之塑造[D].广州:中山大学,2005.

[7]姚觐元.清代禁毁书目[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

[8]欧初,王贵忱.前言[M]//屈大均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3.

[9]罗学鹏.广东文献[M].罗氏春晖堂存版,1863.

[10]徐灏.与陈兰甫论燕乐书[M]//徐灏.通介堂文集.广州,1924.

[12]张荣芳.论徐信符先生的学术渊源[C]//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番禺炎黄文化研究会.岭峤春秋——徐信符研究文献集.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295.

[13] Steven B. Miles. The Sea of Learning:Mobility and Identityin Nineteenth- CenturyGuangzhou [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Press,2006.

收稿日期2015- 01- 19

作者简介丁蕾,女,博士,广东省博物馆藏品管理与研究部副研究馆员;丘东霞,女,硕士,广州图书馆社会活动推广部馆员。

猜你喜欢

文物展徐氏学海
文物展柜内环境温湿度的调控与监测
“又见红山”精品文物展开展
赞农民书画家张学海夫妇
难逃的凶手
难逃的凶手
朱建中
信念·精神·传承——写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型馆藏文物展”开展之际
策展“活”方能使文物“活”——以鞍山市博物馆“鸡年大吉——暨馆藏十二生肖文物展”为例
会跳的骷髅
会跳的骷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