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公共图书馆制度的研究评述与视角转换

2016-02-13刘涛

图书馆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永福图书馆学图书馆

刘涛



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公共图书馆制度的研究评述与视角转换

刘涛

摘要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为认识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文章通过引入制度分析框架分析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渊源,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秉持“国家与社会”的基本预设和“解放政治”的话语特征进行检视。从“制度与生活”的视角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并以民生取向的政治话语、知识信息公平保障的组织场域和公民身份理论来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制度国家与社会制度与生活制度分析

引用本文格式刘涛.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公共图书馆制度的研究评述与视角转换[J].图书馆论坛,2016(3):21- 27.

From“State and Society”to“Institutions and Life”——Review and Perspective Shift of the Research on Public Library Institution

LIU Tao

Abstract Institutional research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paradigm to better understand public libra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and theoretical origin of public library institutional research by introduc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hen it reviews the current research that upholds the principle of“state and society”and the discourse characteristics of“political liberation”. Finally,it discusses the promotion of public library institutional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institutions and life”,livelihood-oriented political discourse,organizational field of protecting information fairness,and citizenship theory.

Keywords public library institution;State and Society;Institutions and Life;institutional analysis

1问题提出与研究思路

社会学家布洛维(M.Burawoy)提出,复杂的科学理论常常被一些简单的概念性短语把握住,这些短语勾画了这种理论的基本核心[1]。将公共图书馆看作一种社会制度进而形成制度图书馆学的理论范式,印证了布洛维所称的理论创新方式,形成了进入21世纪以来图书馆界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与技术图书馆学、人文图书馆学一并成为“图书馆学话语三大族系”[2]。2002年,范并思提出“公共图书馆的出现代表了一种社会信息保障制度的形成”,“公共图书馆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的论断,开启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3]。之后,围绕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产生了图书馆精神、图书馆权利和公平获取等一簇独具特色的理论话语,对公共图书馆进行“关联-解释”的政治社会分析,从理论上廓清了公共图书馆运行所隐含的“公共图书馆、国家与社会”结构性关系,为理解公共图书馆发展提供了深刻洞见和对策性建议。按照黑格尔哲学“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起飞”的智慧,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进行总结和检视,能够更好地推进其研究,以服务于实践。基于此,笔者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进行归纳总结,评价其理论特点和话语特征;进而尝试提出以“制度与生活”的视角来理解公共图书馆制度,以期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在研究思路上,以李国新、程焕文、蒋永福和范并思四位主要研究者的研究成果为线索进行评述。

2“国家与社会”的视角: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评述

2.1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范并思[4]、李国新[5]和程焕文[6]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历程做了总结性回顾,蒋永福的专著《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做了系统性研究,都为本文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启示。但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标志性实践活动展开的,而本文拟引入新制度经济学家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的制度分析框架,对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研究本身进行分析,以展现、把握其理论逻辑。威廉姆森[7]将制度分为四个层次,高层次制度对低层次具有约束力,第一层次(最高层次)是社会嵌入层次(social embeddedness level)即非正式制度,第二层次是正式制度,第三层次是治理机制,第四层次基于前三层次实现社会交易,形成交易价格和交易量。这与蒋永福[8]采用另一位新制度经济学家诺思(Douglass C. North)制度分类是一致的,但威廉姆森在第四个制度分析层次对诺思的框架进行了拓展,更适合本文的需要。本文将公共图书馆精神和核心价值、公共图书馆法律和图书馆权利/自由、公共图书馆治理与公共图书馆活动(如日常运作、突发事件)分别对应于威廉姆森制度分析的四个层次,对当前研究进行梳理。

2.1.1公共图书馆非正式制度的研究

威廉姆森认为,作为顶层的社会嵌入层次主要包括习俗、传统、宗教等非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对社会组织具有最高的约束力。图书馆精神与核心价值是图书馆人对图书馆事业人文理想的认同、对自身使命的系统说明[9- 10],构成了公共图书馆非正式制度。程焕文侧重于图书馆精神的研究,认为图书馆制度由外在的结构体系和内在的价值体系构成[11],并将图书馆精神分为四个层面:事业精神是人人享有平等、自由、免费利用图书馆的权利,职业道德精神是“爱国、爱馆、爱书、爱人”[12],历史精神是公共、公开、公享[13],行业精神是智慧与服务[14]。蒋永福和范并思是公共图书馆精神和核心价值研究的倡导者,蒋永福[15- 16]认为维护和保障信息知识的秩序、共享和自由的精神是图书馆制度性的功能定位与精神体现;范并思[17]认为我国图书馆理念的核心价值是开放、平等、包容、隐私,行业特征的核心价值是服务、阅读、管理、合作。由此可见,作为社会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精神和核心价值是其存在、发展和进行社会交易的意义系统,是构成公共图书馆制度正当性和合法性的基础。2.1.2公共图书馆正式制度的研究

威廉姆森认为,第二层次的制度是正式制度,如宪法、法律和规则构成的制度环境,为社会组织的生产、交换和分配提供了博弈规则。围绕图书馆权利(日本图书馆界亦称“图书馆自由”)、公共图书馆立法、公共图书馆与国家(或政府)的关系、制度图书馆学的研究成为重点。李国新是图书馆自由和立法研究的引领者。他通过对日本图书馆自由的考察,阐述了图书馆自由的人权理论基础,拓展了公共图书馆权利的研究,唤起了对法治制度的追求[18- 19];同时,他还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立法、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建设标准、行业自律等研究和实践[20- 21]。蒋永福致力于阐明公共图书馆与政府之间的规范理论。他认为,保障公民知识自由,平等、共享的知识权利是国家设置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出发点,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公共图书馆是现代政府正当性和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是政府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22- 24],进而构建了制度图书馆学理论体系[25]。由此可见,一系列政治社会契约、法律法规章程和其他正式规则安排塑造了公共图书馆制度,正式制度特别是现代法律是公共图书馆制度得以形成的决定因素。

2.1.3公共图书馆治理的研究

威廉姆森提出,第三层次的制度是治理机制,即通过契约安排和争端解决机制规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是一项制度的实施机制。公共图书馆治理是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实施机制,围绕公共图书馆治理研究,形成了包含基础理论、治理结构、法人治理结构、理事会制度等的核心话语体系。蒋永福认为,图书馆治理是图书馆治理客体满足图书馆治理主体需要的过程,以实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和图书馆权利[26];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27]包括治理单元[28]、治理主体[29]和治理评价[30]三大制度性要素;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是治理目标的实现机制,组建理事会是图书馆实施法人治理结构的根本标志[31]。上述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治理和法人治理研究丰富了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为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为公共图书馆改革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2.1.4公共图书馆制度日常运作的研究

威廉姆森认为,第四个制度层次即制度的日常运作,是在前三个制度层次的基础上达成的社会交易。公共图书馆日常运作的现状、问题和突发事件可以看作公共图书馆制度前三个制度层次基础上产生的结果。在非制度层面,程焕文[32]倡导将图书馆学研究从“图书馆立场”向“用户立场”转变;范并思[33]将《图书馆服务宣言》的发布视作我国图书馆人对于现代图书馆理念认同的标志。在正式制度层面,研究者认为,“体制障碍”[34]、“制度缺位”[35]是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立法保障”[36]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根本保障。蒋永福[37]从权利保障、无法可依等6个层面剖析了政府不重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制度性原因。在治理层面,李国新[38]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的理事会职能、管理层任命、理事会人员组成和经费等问题突出,要从关联制度配套衔接和强化实践基础出发,完善我国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蒋永福[39]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主体设置的“4- 4模式”。同时,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对公共图书馆突发事件及时回应,表达图书馆界的立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认同。比如,《中国新闻周刊》在专题报道“杭州乞丐入馆事件”时,将范并思的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成果作为新闻价值判断基准,对事件进行深度分析报道[40]。综上所述,对公共图书馆日常运作层面进行制度分析,能够更完整地理解公共图书馆保障信息知识社会公平的价值和功能,从而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进一步完善。

2.2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理论渊源

上述研究文献表明,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来源于公共图书馆史、国际组织文件精神、社会科学理论与国内公共政策及实践。

第一,从公共图书馆史中洞察公共图书馆制度。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人们总是立足当下看待历史,图书馆人看待图书馆历史的方式隐含着解决当下问题的价值取向。1852年曼彻斯特公共图书馆创建以来的公共图书馆历史。为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提供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巴特勒、马丁、刘国钧、黄纯元等图书馆学先辈的真知灼见也是制度范式的重要来源。

第二,从国际组织的文件精神中洞察公共图书馆制度。世界公认的国际性文件所阐述的有关人权的精神成为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的重要基础。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公共图书馆宣言》、国际图联(IFLA)等组织的文件精神都是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支撑性话语。

第三,将社会科学理论引入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利用多学科理论来解释图书馆现象是图书馆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亦不例外,比如,引入了民主政治理论、治理/国家治理等理论;借用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诺思等制度分类框架和交易成本理论;运用公共选择学派的公共产品理论和政府理论;借鉴管理学中的法人治理理论,等等。

第四,从国内公共政策及实践中洞察公共图书馆制度。组织的结构和实践通常是反映和因应于那些比组织更大的社会中存在的规则、信念和惯例[41]。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反映着国家公共政策话语体系和实践的变迁。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公共政策为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提供了契机与动力;备受社会关注的“国图事件”、“杭州乞丐入馆事件”等事件引起了图书馆界同仁的反思,成为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重要动力。

2.3对当前研究的评价

总的来说,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延续了社会科学的传统方法论,即预设现代性条件下分为“国家与社会”两个具有独立性的基本范畴,国家是公共权力统一体系,社会是具有自身结构、边界和逻辑的系统,而公共图书馆是嵌植于“国家与社会”之中的一种社会制度,其基本逻辑可以表述为:作为国家主权终极所有者的社会成员需要信息知识公平获取,作为国家代理人的政府应设置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应满足社会成员的信息知识公平获取的需求。围绕“国家与社会”这一预设提出一系列理论工具并形成了制度图书馆学体系。在此,笔者借用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解放政治”与“生活政治”的意涵来理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当前现状和未来走向。吉登斯提出:“所谓关于解放的政治,我指的是激进地卷入到从不平等和奴役状态下解放出来的过程。”[42]解放政治实际上就是从宏观视角打破传统、自然和特权束缚,建立自由、富裕和公正的社会。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体现了“解放政治”的话语特征,就是从“国家与社会”的宏观视角中洞察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制度性病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将公共图书馆从不自由、不公正和不富裕等受束缚状态下解放出来,进而实现公共图书馆的价值和使命。具体而言,当前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功能主义的理论取向。“功能主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满足社会整体需求必要条件的社会力量和结构的分析”[43]。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起点,就是通过公共图书馆发挥“保障社会信息知识公平获取”的社会功能来判定公共图书馆的制度属性,有着现实的社会关怀和明确的问题导向,是典型的功能主义理论取向。

第二,中层理论取向。中层理论是介于宏观理论和微观理论之间的理论形态[44]。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并不试图建立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也不事无巨细地关注公共图书馆运行细节,更不试图取代其他图书馆理论的研究,而是关注公共图书馆保障信息知识获取公平的应然状态和实然问题,注重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渗透、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整合,是典型的中层理论的理论取向。

第三,内生的理论取向。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的生成既受“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的影响,更体现了图书馆人理论自觉、职业自省和现实关怀所蕴含的图书馆学的想象力,它将图书馆与历史、国家、社会和生活进行“关联-解释”的分析,以增进理性、谋求发展;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理论渊源表明,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是内生的,是嵌植在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之中的。

总之,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以及由此形成的制度图书馆学,为观察、描述和分析公共图书馆运行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判断基准和分析工具,深化了人们对公共图书馆的理解。

3“制度与生活”: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方向

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化。

第一,这一理论的应用仍需进一步细化,以赋予研究对象实质性内涵。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所强调的政府被想象成一个严整的、步调一致的公共权力系统,但现实中,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目标并不总是一致的,面对公共图书馆受到中央政府重视而地方政府不重视、不同的地方政府对公共图书馆重视程度各异的现象时,当前的理论在解释能力上略显不足。

第二,从公共图书馆研究的“解放政治”话语特征看,当前的研究从宏观层面将公共图书馆从种种背离“信息知识保障”的社会制度和关系中解放出来,重新以主体的姿态捍卫信息公平、知识自由,这无疑赋予了公共图书馆制度以合法性;但后现代社会的社会结构高度复杂多样,后现代图书馆学的价值多元主义、权利话语取向和工具理性盛行[45],推动着公共图书馆制度的话语特征走向吉登斯所讲的“生活政治”(下文将详述)。

第三,从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特点看,功能主义的理论取向可能滑入目的论和循环论证,进而遮蔽公共图书馆丰富多样的社会角色;当前的研究规范分析较多而实证研究较少,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中层理论取向的背离;从内生理论研究的视角看,需要进一步将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与社会环境、制度环境、技术环境和历史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基于此,本文尝试以“制度与生活”的视角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这一视角得益于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对“国家与社会”传统视角的批判性反思,并引入“制度与生活”[46]的视角。在这里,制度是指以国家名义制定并有各层级政府执行的正式制度,生活是指实用性的、例行化的、韧性的和边界模糊的日常生活,主要包括非正式制度和各类行动者。在“制度与生活”的视角中,与公共图书馆相关的各类行动者(如不同层级政府、公共图书馆、用户、出版商)基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日常生活中进行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它更强调公共图书馆各类行动者的责任和义务、自我认同、对生活方式的选择和社会团结,不同行动者对不同制度作情境性的援引和诠释,从而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变迁。

3.1民生政治话语形塑着公共图书馆的政治机会结构

吉登斯认为,后现代社会中“生活政治不是一种生活机会的政治,而是一种生活决定的政治”[47]——在后现代社会,自我的、情感的、内在的、解放的需求应运而生,由此催生了“生活政治”。在当下中国,民生取向的政治话语成为主流的政治社会话语,这一类似于“生活政治”的话语型态反映当下中国日常生活的基本形态,形塑着公共图书馆的政治社会机会结构。民生政治话语既是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不断“解放”的强大动力,又是迈向“生活”的有利契机;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关注宏观制度构建的同时,走进日常生活的微观个体。因此,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是:从公共图书馆历史中建构公共图书馆精神和核心价值的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和重铸图书馆精神和核心价值,使图书馆精神和核心价值更符合用户的感知、贴近用户的体验;要积极推动《公共图书馆法》的立法,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职业资格制度、公共图书馆服务政府采购制度等;推动公共图书馆治理、法人治理结构和理事会制度的建立,完善全民阅读保障机制;对公共图书馆突发事件进行分析、研判和阐释;公共图书馆要成为社会资本的创造者、社会包容的实践者、社会认同的塑造者。

3.2构建信息知识公平保障的组织场域

组织场域是由组织构建的、在总体上获得认可的一种制度生活领域组织,包括关键的供应者、资源和产品的消费者、规制机构以及提供类似服务或产品的其他组织[48]。以组织场域的观点看,信息知识的提供者是多种多样的,涵盖了与公共图书馆相关的各种行动者。在信息知识的组织场域内,面对日常生活中千差万别的信息知识需求,各种行动者基于公共图书馆制度,展开信息知识生产、交换和消费的策略性互动。由此,“制度与生活”视野中信息知识获取的组织场域为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开辟了广泛而真实的研究空间,尤其是赋予公共图书馆面向微观社会生活以理论意义。因此,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不同层级政府的利益、权能和责任并不总是一致的,无法用某一层级政府对图书馆的重视或不重视的状况解释公共图书馆与国家的关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是必要的;任何信息知识的获取都需要花费一定的社会交易成本(如时间、金钱、精力),用户是否通过公共图书馆获取信息知识取决于用户对社会交易成本的理性选择和个人偏好。由此,可以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社会交易成本、产权、公共选择、市场和等级制等理论工具进一步拓展理论视野,研究日常生活中用户利用公共图书馆实际状况;公共图书馆制度的意义并不是自动地产生于共享的社会评价和角色,而是作为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被建构起来的,因此,要保持对公共图书馆突发事件的敏感性,以公共图书馆制度为基准表明立场,引领社会舆论,进一步普及、推广和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

3.3以公民身份的流变来分析公共图书馆制度演进的动力

制度和日常生活复杂关联是公共图书馆制度变迁的动力,马歇尔(Thomas H. Marshall)关于公民身份的分析框架有助于理解这一动力机制。马歇尔认为,公民身份是一种共同体所有成员共享的社会地位,所有拥有这种地位的人在权利和义务上都是平等的。公民身份分为三个权利要素:公民的要素(人的权利与自由)、政治的要素(政治选举权、参与权等)和社会的要素(从经济福利与安全到充分享有依据社会通行标准享受文明生活的权利)[49],三种权利分别在18、19和20世纪在西方依次实现,在我国则依次从20世纪初开始逐步展开。公共图书馆制度的变迁隐藏在公民身份的三种权利的实现进程之中。公共图书馆从早期着眼于保障底层群体的阅读自由、思想自由等权利,到维护政治权利和个人权利,再到保障信息知识社会公平,与公民身份理论的演进高度契合。由此,值得进一步探讨的是:理解公共图书馆作为维护信息知识公平获取制度的历史方位,“制度与生活”的视角可能为公共图书馆制度理论穿透历史、把握当下和面向未来提供分析框架;在以保障社会福利权利为主题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要通过自身的制度化走进公民的日常生活,创造社会福利。

4结语

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拓展了图书馆基础理论研究的视野,为认识公共图书馆提供了新的理论范式。本文通过引入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分析框架,对当前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的内容和理论渊源进行分析。分析表明,当前的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秉持“国家与社会”的基本预设和“解放政治”的话语特征具有重大的意义,但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进而引入“制度和生活”的视角推动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并从民生政治话语、构建信息知识获取的组织场域和公民身份理论来分析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趋向。本文的研究是探索性的,在理论取向上与现有的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一脉相承,并尝试引入新的理论视角拓展当前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布洛维.公共社会学[M].沈原,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55.

[2]蒋永福.图书馆学话语的谱系学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1):12- 16.

[3]范并思.维护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体制与核心能力[J].图书馆杂志,2002(11):3- 8.

[4]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的制度研究:十年回顾与述评[J].图书馆杂志,2013(7):9- 15.

[5]李国新. 21世纪初年的“图书馆权利”研究与传播[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6):4- 11.

[6]程焕文.权利的觉醒与庶民的胜利——图书馆权利思潮十年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建设,2015(1):25- 38. [7] Williamson,Oliver E.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aking Stock,Looking Ahead[J]. 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2000,38(3):595- 613.

[8]蒋永福.现代公共图书馆制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36.

[9]范并思.图书馆精神学习札记[J].图书与情报,2006 (6):1- 3,10.

[10]范并思.核心价值:图书馆学的挑战[J].图书与情报,2007(3):2- 5.

[11]程焕文.图书馆权利的界定[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 (2):38- 45.

[12]程焕文,周旭毓.图书馆精神——体系结构与基本内容[J].图书馆,2005(2):3- 9.

[13]程焕文,周旭毓.权利与道德——关于公共图书馆精神的阐释[J].图书馆建设,2005(4):1- 4,42.

[14]程焕文.实在的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的实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2- 14.

[15]蒋永福.知识秩序·知识共享·知识自由——关于图书馆精神的制度维度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 (4):10- 13.

[16]蒋永福.文化权利:中国图书馆行业的核心价值[J].图书馆论坛,2007(6):70- 73.

[17]范并思.构建中国图书馆核心价值体系之思考[J].图书与情报,2015(3):55- 55,140.

[18]李国新.日本的“图书馆自由”述论[J].图书馆,2000 (6):12- 16,20.

[19]李国新.日本公共图书馆立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75- 81.

[20]李国新.中国图书馆法治建设:现状与问题[J].图书馆建设,2007(6):10- 14,18.

[21]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法》立法进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1- 3,8.

[22]蒋永福.知识权利与图书馆制度——制度图书馆学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1):10- 14.

[23]蒋永福,王株梅.论图书馆制度——制度图书馆学若干概念辨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6):10-13,24.

[24]蒋永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7-21,33.

[25]蒋永福.制度图书馆学:概念、内容、特点与意义[J].图书馆,2009(6):11- 13,16.

[26]蒋永福.论图书馆治理[J].图书馆论坛,2008(6):50- 55.

[27]蒋永福.公共图书馆治理结构及其优化策略[J].图书与情报,2010(5):18- 22.

[28]王明慧,蒋永福.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单元设置模式的弊端及其改进建议[J].情报资料工作,2010(5):6- 9.

[29]蒋永福.公共图书馆治理中的政府责任[J].图书馆论坛,2009(6):79- 82,53.

[30]李海英,蒋永福.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评价体系的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1(11):17- 20,12.

[31]蒋永福.论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J].图书馆学研究,2011(1):40- 45.

[32]程焕文.关于改变图书馆学研究立场的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3):89- 93,102.

[33]范并思.现代图书馆理念的艰难重建[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6- 11.

[34]李国新.“总分馆”建设的最大障碍是体制障碍[J].图书馆建设,2008(9):1- 3.

[35]蒋永福.制度缺位: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瓶颈[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1):32- 33.

[36]李国新.立法保障是最根本的保障[J].图书与情报,2007(5):10- 11.

[37]蒋永福.政府为什么不重视图书馆事业[J].图书馆,2005(6):26- 28,63.

[38]李国新.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现状·问题·前瞻[J].图书与情报,2014(2):1- 6,9.

[39]蒋永福.我国公共图书馆治理主体设置模式的弊端及其建议[J].情报资料工作,2010(5):10- 14.

[40]王婧,沈茜蓉.天堂杭州:一座城市和它的图书馆精神[J].中国新闻周刊,2011(7):22- 25.

[41][48]鲍威尔,迪马吉奥.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M].姚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70.

[42]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37.

[43]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上册[M].邱泽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4]默顿.论理论社会学[M].何凡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54.

[45]蒋永福.后现代图书馆学的理论品格[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9(4):23- 29,69.

[46]肖瑛.从“国家与社会”到“制度与生活”:中国社会变迁研究的视角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14(9):88- 104.

[47]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赵旭东,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48.

[49]郭忠华,刘训练.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 15.

作者简介刘涛,男,中共漯河市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收稿日期2015- 08- 26

猜你喜欢

永福图书馆学图书馆
2023 年宁夏图书馆学会年会顺利召开
Proton loss of inner radiation belt during geomagnetic storm of 2018 based on CSES satellite observation∗
游永福樱花园
图书馆
永福老区龙车行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
中国图书馆学之当下:反思与瞻望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