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王阳明知行合一原旨

2016-02-13周月亮

唐山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知行合一良知功夫

周月亮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学部,北京 100024)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王阳明知行合一原旨

周月亮

(中国传媒大学 艺术学部,北京 100024)

摘要:知行合一如阴阳一体,是不分先后的。知行合一可以解决言行不一之二重道德问题。知行合一了才能致良知。

关键词:知行合一;功夫;良知

就像“物理”与“吾心”演化到今天已是科学与道德的关系一样,知与行演化到今天是个理智与意志的关系问题,并形成了唯意志主义传奇和唯理智主义传奇。就知而言,包含着一个知道怎样做和知道那个事实的区别。知,既要回答“怎样”,也要回答“是否”。王阳明找到了心与物的基础,他把“意”作为知行合一的穴位,他顿悟出来的格物致知,简言之就是知行合一的意术。

王阳明之前的朱熹主张知先行后,王阳明之后的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之旨主要记录在《传习录》(上),记录者是徐爱。徐爱弄不明白老师刚“发现”的知行合一之旨,而他意识到这是个真正的问题,因此,想在与老师的直接交谈中找到具体可感的思路。

王说:“试举看。”爱说:“如今人已知对父当孝,对兄当悌矣,仍不能孝悌,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王说:“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人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给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夫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赞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能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又比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甚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爱说:“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个分晓,一行做知的功夫,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王说:“此却失了古人宗旨也。某一再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领会得明白,只说一个知已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地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摩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补偏救弊的说话,若见得这个意时,即一言而足。今人却就是要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

“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旨时,即说两个亦不妨,亦只是一个。若不会宗旨,使说一个又济得甚事?只是闲说话。”*王阳明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岳麓书社,2003年版,第9-11页。

徐爱把人们知行分裂当作知行是两回事的证据,王阳明一语破的:那是私欲隔断了知行本体,就像恶人行恶是失掉了善良本性一样。“我”教你们知行,就是为了恢复知行合一的本来面目,不是人们常常那样就是对的,你更不能拿弊病来当证据。知行歧出、言行不一是必须纠正的,不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不从诚意出发去格物坏就坏在有悖知行合一)。《大学》已经指出了“真知行”——知行的真相:“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你的感知和反应是瞬间完成高度一致的。感知就是知,反应就是行。合一合在“意”之发动,一念发动即知即行。这就是知行合一的根,也就是本体。

《传习录》(下)第226条讲明了知行合一的宗旨是在一念发动处克倒私意:“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有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个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不善的念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的宗旨。”《传习录》(下)是王阳明晚年语录,其知行合一的宗旨一以贯之。特别提示一句:王阳明这个宗旨显出了他与佛教、道教的根本区别。佛道要建立的是虚灵心,他要建立的是道德心,他在哲学层面借重虚灵,在伦理层面标举道德。这是他的一个根本特点。

已经从思维原点上说清楚了知行合一是自然如此的,接下来便要对病发药,正面确立应该怎么办的问题。徐爱想把问题引向深入,故意说古人分开说是为了“见个分晓”,以便于“做功夫”(心学是把理论做成功夫的修养学)。王阳明“行是知的功夫”这味药,要治疗的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的那些空头思想家“只是揣摩影响”地画饼充饥瞎糊弄。“知是行的主意”这味药要治疗的是“懵懵懂懂”“冥行妄作”,这种人全不知道“思维省察”、没心没肺。前一种人“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后一种人乱七八糟地活,稀里糊涂地死,都不是小病痛。

这篇“说话”讲透了知行合一的全部思路,完全是日常生活经验的例证法,没有深奥的思辨逻辑,都是在人情上“理论”——这也是中国哲学的根本特征,尤其是心学的拿手好戏:人情上正了,事变上才能通,因为事变都在人情中,天下事不出人情事变之范围。王阳明同意的一种更简洁的说法,为了完整显示他的以“意”为核心的知行合一论也引述于此:

“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主宰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同上书,第14页。

这个“意”可以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开头说的“意识”来参看:“我们普通的认识只想到认识的对象,但没有同时想到自己就是认识本身,于是在认识中存在的整个东西,不仅是对象,还有认识的自我和自我与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意识。”(陈铨译)王阳明的“意”除了认识上的意识,更主要是行为上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四句话可以称为王学知行四句教。换成哲学大话是个理论和实践交养互根的问题(与斯大林的伟大的理论产生伟大的运动不是一回事,斯大林介入了权力的力量,成为镇压异己的意识形态)。知行合一是知难行易、还是知易行难,更是真假哲学王们热心议论的话题。贺麟有感于徐爱死后阳明各派门徒绝少提到知行合一,而作《知行合一新论》。最不证自明了知行合一的显例是各种体育项目,尤其是武术,武术中的内家拳更是一呼一吸、一招一式都是知行合一的。

知行如阴阳是一体之两面,一分开就不存在了。闻见之知、意见之知,不是真知,不是本知。说它不是真知,因为它没有落实到你的心意里,你没有体验内化了它,它就不属于你,体验内化本身就是个知行合一。这就是“意”的意义,“意”是着于物的,“意”到了就能把所有的问题拉回到“当下此即”,把所有的天文地理、郡国利病、天理人欲、治乱兴衰,都变成了与你“当下”息息相关的问题。所谓知行合一就是知行“只是一个”。用他后来的话说就是“知之真切笃实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便是知”*王阳明著,张怀承注译:《传习录》,岳麓书社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知行只是同一功夫过程的不同方面,或者说是从不同的方面描述同一过程。这不但恢复了真理的知觉性,而且也在呼唤直觉出真知。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悟道后,就开始讲知行合一,到徐爱记录这段话时,已经讲了五年。这篇现存王阳明文献中第一次正面谈知行合一问题的长话,其要点如下。

(1)知觉的当下性。私欲是劣质的知觉性,这种意念的发动隔断了未发之中——知行的本体。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人复那本体,是恢复真理的知觉性。“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感应是知觉性的原点,王阳明从一念起处证明知行是一,不是二。存在就是被感知,李约瑟赞叹王阳明比贝克莱、马赫们早二百多年发现了这个原理。牟宗三指出过王阳明的立论不是于认识论,而是整个的存有论。

(2)语言虽然联系着思维与存在,但语言不能鉴定真伪。说现成话容易用伪币支付,“就如称赞某人知孝,某人知悌,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悌,方可称他知孝知悌,不能只是晓得说些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真知都是从心里体验、体贴出来的。障碍真知的是“私意”(成见、边见)。知行圆融的实践论拒绝广告巫术。

(3)因了知觉的当下性,心学强调诚意优先,诚意是知行合一的起点。王阳明改朱子《大学》宗旨,把诚意放在首位,强调事有本末、知有先后,讲的就是这个知行合一的道理:诚意了才能格物致知,倒过来,先格物致知再正心诚意就会知行脱节,终身不行、不知。知行脱节、知行歧出是二重道德的病灶之所在。鲁迅一生和二重道德作战,二重道德比没有道德还坏,就好像没有正义的爱比没有爱还坏。

知行合一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解决戴震说的“以理杀人”问题。知行合一之所以比蜀道还难,是因为知行合一成本太高,因为知行合一的内涵是个说良心话、办良心事的问题。请读北岛的《结局或开始——献给遇罗克》(节选):

以太阳的名义

黑暗公开地掠夺

沉默依然是东方的故事

人民在古老的壁画上

默默地永生

默默地死去(这是阳明《答聂豹书》的最好注脚)

……

我是人

我需要爱

我渴望在情人的眼睛里

度过每个宁静的黄昏

在摇篮的晃动中

等待着儿子第一声呼唤

在草地和落叶上

在每一道真挚的目光上

我写下生活的诗

这普普通通的愿望

如今成了做人的全部代价

一生中

我多次撒谎

却始终诚实地遵守着

一个儿时的诺言

因此,那与孩子的心

不能相容的世界

再也没有饶恕过我

知行合一是需要用“做人的全部代价”来支付的良知的选择。而且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结局与开始”。

知行合一显示着王阳明哲学的一个根本路径:抗拒口耳之学,坚持身心之学。这看似简易,做到却着实难。知行合一强调把知落实到行上,针对的是整个官学体系及绝大部分读书人的现行做法,挑战了通行的借圣学来谋取高官厚禄的学风士气,正如他在《书林司训卷》中所说:

“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甚,不复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裳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282页。

王阳明认为功利世风之所以能相扇成习,盖在于国家取士与士人读书应试,都可以“将知行截然分作两件事”,人成不了“真切笃实”的人,国家也拔不出“真切笃实”的人才。满街头顶圣贤大帽子的衣冠禽兽,逢场作戏,假人言假事。王阳明虽为“吃紧救弊而起”,但他自信“知行合一”之说,并非权宜之计,是把握了本来如此的“本体”之论。

(责任编校:李亚平)

Knowledge as the Goal of Action and Action as the Basis of Knowledge: A Comment on Wang Yangming’s Theory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ZHOU Yue-liang

(Department of Art,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 China)

Abstract: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s an organic whole without a particular order. The theory can be applied to settle the conflict between words and actions.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will lead to good conscience.

Key Words: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basis; conscience

作者简介:周月亮(1958-),男,河北涞源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学与文化研究,著有《孔学儒术》《王阳明大传》《周月亮集》(13卷)等。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49X(2016)02-0017-04

DOI:10.16160/j.cnki.tsxyxb.2016.02.004

猜你喜欢

知行合一良知功夫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良知
立“三者”,提升“两学一做”实效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