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分与六分:中国早期书目分野新探

2016-02-13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12期
关键词:图书馆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四分与六分:中国早期书目分野新探

刘森垚(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中国早期书目的分野,既指典藏目录与学术目录的迥然不同,也指群书目录中四分法与六分法的渊源区别。典藏目录当先于学术目录产生,而典藏目录的分类方法又与藏书机构、典书司职有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视域下,作为典型典藏目录的郑默《魏中经簿》应当使用的是四分的分类法;在此基础上,“经子史集”(“甲乙丙丁”)这类早期四分法很可能定型于曹丕编修《皇览》、整理图籍的时代;再向前推演,在首个六分法学术目录《七略》诞生以前,也许存在一个刘向诸人所使用和记录的四分法典藏目录,但与后世的四部分类不同。

群书目录;分类;汉魏;典藏;四分

自封演《封氏闻见记》后,世人多谓中国目录(群书目录)四分法创于荀勖,自李充调整史部顺序后,四部之法不易。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认为:“我国古代目录学之最大特色为重分类而轻编目,有解题而无引得。……其优于西洋目录者,仅恃解题一宗。至于历代成书之草率,则指不胜屈。”[1]346前世学者也大多重目录之学术价值、重渊源流传,而对如《文渊阁书目》等无解题的书目则大加批判。①然而,图书繁盛之时,管理图书的司职人员就会任务繁重,就极有可能会产生一种记录入库出库的典藏记录簿或工作簿,这种记录簿自然是无需要对每种书都做解题的。因功用不同,我们自然也无需对其大加鄙夷,这恐怕也是在现代人的思维中,图书馆学与文献目录学分道扬镳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传统社会、尤其是近古学者眼里,典藏目录和学术目录基本是混为一谈的。在他们看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当然是第一位的,而上文所谓“工作簿”,抄录人员就可完成。“目”与“录”概念,初期分野很清晰;慢慢地,“录”逐渐涵盖了“目”,而泛称为“目录”。这样一来,对典藏目录与学术目录、对所谓的“目录四分法、六分法”也未尝加以分别。不加区分、统而论之,自然不能溯清源流。

这里先开列中国古典目录形成初期,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若干主要目录:曹魏郑默《魏中经簿》;西晋荀勖《晋中经簿》;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晋义熙四年秘阁四部目录》;谢灵运《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王俭《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七志》;谢朏《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刘孝标《梁天监四年文德殿正御四部及术数书目录》;殷钧《梁天监六年秘阁四部书目录》;刘遵《梁东宫四部目录》;阮孝绪《七录》《陈秘阁图书法书目录》《陈天嘉六年寿安殿四部目录》《陈德教殿四部目录》等。

值得注意的是,王俭先编写了一部《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但因这种秘阁书目“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博览之士,疾其浑漫”,[2]故后又新作《七志》。②“《七志》有部类名称,且仿《七略》中的辑略在首卷编列九篇条例(包括道、佛二附录),综述全书主要内容,又于各书书名之下为撰者列一小传,这实际上是一部体制较为完备的解题目录。”[3]这与他自己先前编写的《秘阁四部书目录》所遵循的原则完全不同。此外,阮孝绪较低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他没有机会接触皇家藏书,因而著录只能根据某些藏书家的目录和流传的官家藏书目录,进行研究编目工作。”[4]阮孝绪在收集诸家藏书与书目的基础上,尤其是参考了王俭的《七志》,也完成了一部与其他众多书目迥然不同的新目录——《七录》。③这两部书在以上所列诸多书目中凸显特殊,更与所谓李充之后“四分”为“秘阁永制”、“自尔因循,无所变革”相矛盾。当然,前人对此也有解释:四分法初立,地位不牢、互有竞争、或有反复。[1,5]实际上,这两部目录在目的与功用上与其他众书目截然不同。它们是在初期已有编目基础上的二次加工、二次整理的产物,并不是直接记录书册的工作簿。换言之,此两种目录是学术目录。典藏目录与学术目录是不同知识体系的产物,自然地,它们在一定时期内是沿着各自的道路发展的。

1 郑默与四分法

这样,也就在这一时期的目录分类上形成了较明显的畛域:一方面,官藏书目、典藏工作簿,往往是以四分法出现(也就是除了学术目录《七志》《七录》);另一方面,学者不满意已有工作簿的分类与体例,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故而出现了四分法以外的分类形式。以此向前推演,若以上说法成立,则关于郑默《魏中经簿》的分类方法又可多添一个佐证。

《隋书·经籍志序》云:“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勖,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2]615-616《魏书·孙惠蔚传》载:“臣请依前丞臣卢昶所撰《甲乙新录》,欲裨残补阔,损并有无,校练句读,以为定本,次第均写,永为常式。”余嘉锡认为:“甲乙丙丁者,其藏书之处所用之标题符号耳。”[6]128所谓“甲乙丙丁”,其实就是典型的出纳工作簿的编号方式。再联系到《晋义熙四年秘阁四部目录》《宋元嘉八年秘阁四部目录》《宋元徽元年秘阁四部书目录》《齐永明元年秘阁四部目录》等书中所谓的“四部”,也很有可能都是标明“甲乙丙丁”的“四部”,晋唐间典藏工作簿似乎有这样的传统。④由此而论,郑默之《魏中经簿》,可能也在这种传统的延伸线上。前人对郑默《魏中经簿》分类多有争议,具体纷论参见《近三十年有关四部分类法起源的论争述评》。[7]到目前为止,学者几乎把有关四分法起源问题的焦点只定格在郑默和荀勖之间。郑默《魏中经簿》既言“簿”,又说“朱紫有别”,毫无疑问也是一种典藏工作簿。曹魏与西晋之间未尝有大的社会变迁、政治波动,西晋以后的诸多官藏书目基本都是四分,又有所谓“因”袭之辞,⑤魏唐之间也应大致如此。所以,从这个新的视角看,至少可以在天平上把四部起源的砝码向郑默这边再填一锭。[8]

那么我们能否再向前推演一点呢?向歆以降、郑默以前的目录情况难从史书中觅得,但官藏书目与收书校书情况、乃至典书职官的设置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张固也先生在《四部分类法起源于荀勖说新证》文中,其据“《晋起居注》云:武帝遣秘书图书分为甲乙景丁四部,使秘书郎中四人各掌一焉”,[9]而认为“既言‘武帝分’,则属首创”,并把晋武帝“使秘书郎中四人各掌一焉”的“政策调整”和汲冢书的发现、荀勖校书、桓石绥校书相联系,以此推断出《晋中经簿》是四分法之始。[10]但实际上,其一,据《晋书》,荀勖在太康三年(282)时已不任秘书监。⑥约在此时,荀勖参与的汲冢书整理已阶段性完成,并列于《中经》。数年之内两次校书,也并非百分百地不合常理,故荀勖校书与桓石绥校书,并无太大关涉。因此《太康起居注》所谓“诏遣郎中四人各掌一部”、晋武帝“政策调整”也与荀勖校书、《晋中经簿》的形成关系不大。其二,“使秘书郎中四人各掌一焉”并非晋武帝创建,而是曹魏旧制。初步考得,约在曹丕继承曹操为魏王后,大约同时任秘书郎者有四人,详见下文。另,《隋书·经籍志序》:“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三阁。”[2]615《通典》卷二十六《秘书郎》:“晋秘书郎掌中外三阁经书,校阅脱误。”[11]两相比较,魏、晋秘书郎司职并无实质差异。而且,这里还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往往把“中外”藏书处认为是三个地方。但实际上结合晋代秘书郎的四人配置,这里的理解恐怕是“秘书中”加上“外三阁”,一共四个藏书地点。⑦正因为如此,可知宋高承《事物纪原》卷四引后蜀冯鉴《续事始》曰:“魏武置四库,图书分甲乙丙丁为部目藏之录云。”[12]或有所凭,并非妄言。⑧

2 刘向与四分法

那么东汉的情况怎么样呢?《隋书·经籍志序》云,东汉明帝、章帝时,“石室、兰台,弥以充积。又于东观及仁寿阁集新书,校书郎班固、傅毅等典掌焉”。[2]615这里虽未涉及官藏司职,但并称的藏书机构仍是四个。稍后的和帝时,“其兰台、石室,鸿都、东观,秘牒填委,更倍于前”,⑨也是四个并称。⑩再后,《后汉书》卷五《安帝纪》云:“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⑪”这里虽没有谈到官藏司职、藏书机构,但这样的书目分类却已经与明文记载的《晋中经簿》中的群书分类基本一致了。而所谓“东观《五经》”,可能是说东观主要收藏经书,其他几地各有所藏。⑫这样的藏书、校书首先事关典藏工作簿,而后学者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学术目录。而《汉书·艺文志》这种学术目录,本就不是以反映当时的中央藏书情况为目的的。

继续向前推演,应当注意到,所谓最早使用六分法的目录《七略》,是在刘向整理的基础上完成的。它也是一种学术目录、是二次整理的成果,而非一种典藏工作簿。那么以上文观点推之,《七略》之前、进行初步整理工作的刘向等人,可能已经编成了一个初步的典藏工作簿,它有可能也是四分的。刘向主持工作时期,校理图书是由四个人领导分别完成的,而他们在统计或交接工作时,很有可能已经按照自己的工作成果编成了一本书目,四个人的图书记目放在一起,便形成了天然的四分书目。而之所以是四人领导,可能西汉末期的中央藏书机构与东汉一样也是四个。⑬《汉书·艺文志》所言:“(汉成帝)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别录》佚文说到刘向校书要搜集各种版本,比如太史书、太常书等。[13]之所以诏令校书就是因为图籍散乱、书颇散亡,校书之前这些别的版本、乃至于别的种类的书是没有全部见到的(甚至有的书籍的篇目与藏量,外藏要占到绝大部分)。只有在校书的过程中不断收集搜讨,才能网罗天下图书,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分类,所以说所谓“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太史令尹咸校术数,侍医李柱国校方技”这样的部类齐整很有可能是《七略》成型以后、班固的追述,当时未必能有这么细致且明确的分工。因为刘向校书十八年,而刘歆接手才十七月,只有在刘向他们基本总结出各书的提要、在宏观掌握了大量图书信息以后,据此分类才能变成我们现在所知的较为细致明确且科学合理的《七略》。⑭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刘向校书之功,终身未毕,虽有分工合作之界域,而分类编目之书,殆未及为。”[1]38而刘歆的工作就是以《别录》来进行下一步的分类,⑮分类就要有一定理论依据。因此,《七略》很容易受到当时学术思想、理论思想的影响:其一,刘歆熟知《周礼》。《汉纪》:“歆以《周官经》十六篇为《周礼》。王莽时,歆奏以为《礼经》。置博士。”[14]其二,西汉末、王莽时,复古崇周思想极为盛行。其三,“《七略》之前只有《周礼》六典一种群书分类方法……刘歆采用的六分法是为类比《周礼》六典而设”。[15]以前常有所谓“目录早期由六分变为四分是因为史部日繁、子部日简”的说法,以章学诚、余嘉锡为代表。甚至,余嘉锡逆向推论,把“史书”附于“春秋类”之下的原因归结为“自《世本》至《汉大年纪》仅有八家四百一十一篇,不能独为一略,只可附录”。[4]131但实际上,《七略》本就不按照典籍的数量进行分类,不仅“兵书”“术数”“方技”三大类的篇数只占全部的三分之一,而且《七略》各小类中,篇数比“史书”要少的种类有很多。“‘史家之书’在数量上完全可以单独列为一种。以刘向父子相继二十年的研究,不可能不了解这一点,但‘史家之书’并未单列,只能说明《七略》对‘史家之书’的分类自有原因,根本与‘多寡’无涉。”[15]诚然,这里的原因就是指《七略》采用的六分法是为类比《周礼》六典而设,具体可以参看邹贺《六分法渊源新说》。那么,至少可以说,“史部日繁”并不是目录由六分变为四分的必要条件,四分目录和六分目录并不是被演变和演变的关系,六分法学术目录的类目编排自有一套学理依据。

反言之,典藏工作簿因为功用不同于学术目录,它记录出纳的简单用途也不大需要一种系统理论来做指导。“书名与文具记录于同一块木牍,说明文献主要是从‘财产’的角度,即从随葬物品的角度显示其存在的……《七略》之前(尹湾汉简6号墓简牍记有“永始”和“元延”年号,当在西汉晚期成帝时,与成书于哀成建平元年的《七略》时代相当或稍早。)的群书目录形制都十分简单。”[16]因此,从“皇家财产”的角度来看,确实有实践这种形制简单的典藏工作簿的可能性。张舜徽先生有云:“顾《汉书·艺文志》中,尚有甚可疑者二事:一则……二则《诸子》《诗赋》《兵书》三略中著录之书,班氏自注‘有列传’者,凡十一见。颜师古《注》于儒家《晏子》下发其例云:‘有列传者,谓《太史公书》。’此自注之辞果出刘、班手,何可泛云‘有列传’,而不举其书名?由此可见,刘《略》、班《志》,前有所承,甚至有采及武帝时学者之撰述以入己作者,此类是也。然无征不信,莫由详考矣。”[17]而所谓“刘《略》、班《志》,前有所承”似乎也道出了《七略》成书以前存在一种图书整理的成果,甚至可能并非是“武帝时学者”的成果,就是刘向诸人所做的典藏工作簿;而所谓“泛云‘有列传’,不举其书名”似乎正说明这种整理成果较为初步、粗略。

3 曹丕与四分法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刘向时期的四分法完全不同于郑默的四分法。那么,它们之间的变化又是在什么时候呢?笔者认为可能是在魏文帝在位期间。东汉末期,图书典籍繁盛,故于延熹二年(159)设置秘书监以掌管书籍。汉末董卓之乱,两京凋敝、千里白骨,更遑论图书,典籍之厄甚于赤眉。故秘书监一职也无可管辖,曹操设秘书令及丞一人,以“典尚书奏事”,而非专职于典籍,可见当时图书之少。但新上台的魏文帝曹丕重视文教图籍,“是文论、总集、类书等图书新品种的开创者,是秘书官署的改革者”。[18]曹丕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其一,秘书令改为秘书监。王象为秘书监,领修《皇览》。其二,秘书监分为内外,并设置左右二丞。其三,由秘书左右二丞,分置中书监、令,中书、秘书分野。⑯其四,本次改制,大约同时设置了四位秘书郎,以供编修使用。《通典》:“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魏武置秘书郎,秩四百石。”约在延康元年(220)曹丕继承曹操为魏王后,大约同时任秘书郎者有四人,孙资、刘放、刘劭、何祯任此官均在曹丕即位前这一段时间,以下分考之。《三国志·刘放传》:“魏国既建,与太原孙资俱为秘书郎。先是,资亦历县令,参丞相军事。文帝即位,放、资转为左右丞。数月,放徙为令。”[19]343故,孙资、刘放二人在升为秘书左右丞时,还是秘书郎。《三国志·刘劭传》:“御史大夫郗虑辟劭,会虑免,拜太子舍人,迁秘书郎。黄初中,为尚书郎、散骑侍郎。受诏集五经群书,以类相从,作皇览。”[19]461郗虑被免官,约在建安十九年(214)。刘全波《〈皇览〉编纂考》云:“即是220年的二月至十月,而通过对《文帝纪》的观察,我们认为《皇览》编纂的开始时间。”[20]那么延康时,刘劭当仍为秘书郎。《通典》卷二十六《秘书丞》注:“文帝征何祯,至为秘书郎,月余,祯因事,帝令问外曰:‘吾本用祯为丞,何故为郎?’按主者罪,遂改为丞。时秘书旧丞尚未转,乃以祯为右丞。其后遂有左右二丞,刘放为左丞,孙资为右丞,后省。”[11]何祯在任秘书郎是在文帝即位前“月余”,故何祯也可算入。曹操时代典籍凋零,曹丕黄初年间开始编修《皇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整理典籍的过程。图书逐渐丰富,也就意识到秘书监的重要作用,故需要把其部分功能“典尚书奏事”单另出来;同样,对日渐丰富的图籍也需要整理、归类、庋藏。

正始年间何晏等人所上《论语集解》,收集汉魏诸家注释,特别是记录了汉末魏初名法思潮影响下魏儒的《论语》注。所谓“集解”,就是说在学术的前一阶段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成果能够得以“集解”。而“学术的前一阶段”,自然尤重“汉末魏初”多家《论语》成果,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这一时期《论语》研究的热潮。而曹丕恰恰是一个熟悉《论语》的学者,不仅自己号称自幼熟读《论语》,⑰而且曹丕在其著名的《与吴质书》中特别强调文德的作用,而“文德”也正是《论语》中的重要概念;[21]其中“后生可畏”、“彬彬”、“斐然”用语,亦出自《论语》。那么,曹丕在整理和归类图书时,也有可能注意到了《论语》中提供了这样一种条别学问的简单方法: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⑱“德行”匹“经典”,儒家圣贤之德行;“言语”匹“诸子”,先秦百家之辩论;“政事”匹“纪传”,以史为鉴之传统;“文学”匹“文集”,顾名思义之赫然。这里曹丕的分类与排序已经基本上就是郑默、荀勖的办法了。特别要注意的是,刚刚编修好的《皇览》的归属——“政事”亦即郑荀之“丙部”。以前学者大多只说《皇览》是因为文学的自觉促使文人们追求诗赋创作的华丽与宏伟,故而争相收集典故以备查考。而实际上,《皇览》又何止是一部搜罗典故的类书,它“是在延康元年(220)曹丕继承曹操为魏王后不久,在汉魏之际开始编纂,与九品官人法的制定时期相重叠。因此,很难认为这是简单的依据曹魏文帝兴趣而编纂的,可以推测与九品官人法一样,和曹魏政权指向的新国家构想有密切关系”。[22]没错,这也正是《皇览》在编成之后就归入“丙部”“政事”一类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曹丕编修《皇览》与改革秘书,基本奠定了日后郑默《魏中经簿》、荀勖《晋中经簿》的“甲乙丙丁”四部格局,尤其是时代与曹丕更为接近的《魏中经簿》,在没有大规模修书或是政局、官署变动的情况下,直接因袭几乎成为必然。而且,或可以汉末魏初为基点,继续向前追溯四分法的源头,亦即为前文所谓东汉中、西汉末四分法的典藏工作簿增加一些可能性。毕竟汉代久远,文献多不足徵。

还有一点佐证:从《七略》的以“略”归类到“四部”的以“部”归类,这个概念的转变过程也是在汉末完成的。汉末突然兴起一种关于图书的称法,叫做“五经四部”,最早见于《孔北海集》《典论·自叙》《华阳国志·李譔传》等。这个“四部”当然不是我们所说的群书四分法。据余嘉锡《目录学发微》,此“四部”是指“六艺中之乐、《论语》《孝经》、小学也”。[4]135汉代称书籍只用“篇”“卷”,未尝有用“部”的,那么汉末时以“部”来归类典籍的这个概念主要源自许慎,“‘分别部居’的思想源自西汉史游,又在东汉许慎手中得以发挥。虽然二人所称的‘分别部居’在具体内容上并不相同,但这种以‘部’来归类汉字异同的方法,在思想上却是殊途同归。《急就》《说文》同为当时小学字书,而‘汉人受书次第,首小学,次《孝经》《论语》,次一经,此事甚明’(笔者按:王国维《观堂集林》语)。故汉末人或许正是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之下,才会产生以‘部’来归类书籍的思想”[23]。这种以“部”来归类书籍的概念,从单书到四种书再或到群书,同样也为曹丕、郑默时代的“四部法”提供了启发。

4 《隋志》以后的情况

四部分类法是在长期实践工作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书目分类体系,所以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目录也会深受典藏目录的影响,并有向典藏目录靠近的趋势,“‘目录’一词所涵盖的对象被逐渐扩大”,[24]甚至可以说他们有合流之迹。⑲这个典型代表就是《隋书·经籍志》。“隋志”是二次整理的产物,但它使用的却是四部分类。“隋志”小类多取资于学术目录《七录》,而大类分法却取资于隋代官藏书目的四分。究其原因,向有学者称“唐代学术多集成”,这便是一个集成和融合的结果。而这样的合流,在唐代还有表现:如毋煚先编成四分法官藏书目《开元群书四部录》,又二次整理成同是四分法的《古今书录》。但是,随着唐末以降雕版书籍的普及与学术发展的极大进步,这样的合流又开始了分流:一方面,一些典藏工作簿不再使用四分法;另一方面,一些学术目录也开始寻求新的分类方法。宋代,李淑《邯郸图书志》将家藏图书分为五十七类(可看做是整理家藏的工作簿),经、史、子、集共一千八百三十六部,另外又有艺术志、道书志、书志、画志,合计有八类。当然,《邯郸图书志》这种藏书目录实际上仍然没有离开四分的范畴,但也算得上是在进行探索之中。郑樵《通志·艺文略》则是典型的学术目录,而它的分类则是十二部目。明代,陈第《世善堂书目》则是六分法,较传统四分多出“四书”与“各家”(孙能传《内阁藏书目录》,分十八大类)。焦竑《国史经籍志》虽云“以当代见存之书”,但实际上还是一部综合前代著述的学术目录。本书乃是五分法,较传统四分多出“制书”一类列于各部之首。清代,孙星衍编有《孙氏祠堂书目》,分十二大类。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仿孙氏之法,把图书分为十大类。章学诚编《和州志·艺文志》,以“班《志》刘《略》”为指导,将和州一地古今文献分为八大类。然而四分法仍是“隋志”以后主流的群书分类方法,千年长兴,其旺盛的生命力说明了藏书目录与学术目录这次合流的成功,这似乎也是历史的必然。农业社会的历史传统就是要强调和谐包容,将不同事物调和统一起来,继而蕴育出新的力量,如《尚书》所说“持中”,孔子之论“中庸”。将“纲纪群籍,簿属甲乙”与“辨章学术,剖析源流”,[25]这两种完全不同功用与体例的书目相“混一”,其力量之强大,以至于在西方图书馆学思想传入以前,千年间的学者始终无法完全冲破这一坚固藩篱。○20

而固化思维带来的影响之一就是学者心中宏旨大多不分或分不清典藏目录与学术目录,尤其是这两种书目长期以来难能正本清源。

5 结语

综上,中国早期书目的分野,既指典藏目录与学术目录的迥然不同,也指群书目录中四分法与六分法的渊源区别。典藏目录当先于学术目录产生,而典藏目录的分类方法又与藏书机构、典书司职有紧密的联系。在这样的视域下,笔者认为,作为典型典藏目录的郑默《魏中经簿》应当使用的是四分的分类法;在此基础上,“经子史集”(“甲乙丙丁”)这类早期四分法很可能定型于曹丕编修《皇览》、整理图籍的时代;再向前推演,在首个六分法学术目录《七略》诞生以前,也许存在一个刘向诸人所使用和记录的四分法典藏目录,但与后世的四部分类不同。

事物的出现,不是乍起乍生,而是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就目录而言,当是先有档案和档案司职,再有档案机构和档案编目;图书出现后,先有单书目录,加上典书司职和藏书机构才会有群书目录;群书目录中,先解决形而下(庋藏与出纳),再发展到形而上(学术与文化)。自图书馆学与文献目录学分野以来,虽各有侧重,但隔阂日深。尤其是文献目录学,本来研究的对象是传统文献,其受“辨章学术”的传统目录学思想影响也较为深刻,而缺乏图书馆学的思维和视野(更加关注知识载体、知识传递过程,亦即文献的物质形态、社会形态)。“而中国古人视文献为主体对象和价值存在,因而《七略》以来的古代分类强调文献在主体人的心理现实之上可能形成的分组。这样,主体人在面对文献时有很大的介入空间,从而强调了文化回归主体尺度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向度。”[26]毕竟,它们研究的对象同是“书籍”、“文献”,而书籍、文献却是社会形态、物质形态、知识形态三位一体的,仅仅“强调了文化回归主体尺度的必要性及其可能向度”、侧重于哪一方面都会造成理解和审视书籍、文献的偏颇。而这样的思维无助于全面地探究书籍历史和文献传统,更无助于揭示这一“人类进步阶梯”所给人类文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的巨大影响。

[注释]

①以朱彝尊、四库馆臣为代表,其云“其目不详撰人姓氏,又不分卷,俾观者漫无考稽,此牵率之甚者”。(《曝书亭集》卷四十四《文渊阁书目跋》)又,“士奇等承诏编录,不能考订撰次,勒为成书,而徒草率以塞责,较刘向之编《七略》,荀勖之叙《中经》,诚为有愧”。(《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史部·目录类一》)

②王俭《七志》直承《七略》,“实际上,据章宗源《隋书经籍志考证》,《南齐书》王俭本传称依《七略》撰《七志》,《文选·王文宪集序》亦同”。(孙显斌:《〈七略〉〈别录〉编撰考》,《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2期)

③据《梁书·刘杳传》,刘杳曾遍览群书、多所著述,有《古今四部书目》一部五卷行世。按照上文的逻辑,这应算作是二次整理的学术目录。然而,《古今四部书目》一书的成书却大有问题——阮孝绪《〈七录〉序》云:“通人平原刘杳从余游,因说其事。杳有志积久,未获操笔,闻余已先着鞭,欣然会意。凡所抄集,尽以相与,广其闻见,实有力焉。”由此可知,阮孝绪《七录》之成,并非基于已成书的《古今四部书目》,刘氏只是将收集的资料赠与阮孝绪。《古今四部书目》一书自是后人编定,那么其分类目的与依据更不得而知了;更何况,《古今四部书目》既然号称“古今”,但只有五卷,则有可能最终被编定为一种内容简单的“典藏目录”。

④晋唐间的职官设置也保证了这样传统的延续。《唐六典》卷十《秘书省》:“《晋起居注》云:武帝遣秘书图书分为甲乙景丁四部,使秘书郎中四人各掌一焉。”而据《隋书》《通典》等记载,南朝宋齐梁陈秘书郎均是四人。关于晋武帝分四部之事,后文再议。

⑤《隋书·经籍志序》,记叙汉晋时图书目录时,连续用到三个“因”字,董恩林《郑默〈中经〉首创四部分类法考辨》云:“阮孝绪在这段文字中连用了三个‘因’字:班固因《七略》而编《汉书·艺文志》,荀勖因《魏中经簿》更著新簿,李充因荀勖旧簿而编《晋元帝四部书目》。这里三个‘因’字前后语法结构、语句意义都是一样的,其意即谓:班固《汉书·艺文志》‘因’的是《七略》六分法,李充‘因’的是荀助《晋中经簿》的四部分类法,那么,荀勖‘因’的自然也是郑默《中经》的分类法。”(董恩林:《郑默〈中经〉首创四部分类法考辨》,《文献》,2009年第1期)

⑥《晋书》卷三十九《荀勖传》:“太康中诏曰:‘勖明哲聪达,经识天序,有佐命之功,兼博洽之才。久典内任,著勋弘茂,询事考言,谋猷允诚。宜登大位,毗赞朝政。今以勖为光禄大夫、仪同三司、开府辟召,守中书监、侍中、侯如故。’时太尉贾充、司徒李胤并薨……”(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2000年,第757页)贾充去世时在太康三年四月,故荀勖在此前后由秘书监改任中书监。

⑦有学者认为“秘书、中、外”正好是三阁,但这显然无法解释《通典》所云“晋秘书郎掌中、外三阁经书”。为之佐证的是——《通典》卷二十六《秘书监》:“晋惠帝永平中复别置秘书监并统著作局,掌三阁图书,自是秘书之府始居于外。”这里的三阁正是指“外三阁”。

⑧《唐六典》卷十《秘书郎》:“秘书郎四人,从六品上。魏武置秘书郎,秩四百石。”袁庆述先生认为《晋中经簿》大约在宋代亡佚(袁庆述:《版本目录学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67页)。因此有可能在《晋中经簿》会有谈到前世典藏工作簿的序言。

⑨魏徵等:《隋书》卷四十九《牛弘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868页。这里的鸿都可能是新建藏书处,以代替仁寿阁的功用。而此鸿都之名是在和帝时,恐与灵帝时才设置的鸿都门学并非一处。

⑩《后汉书》卷七十九上《儒林传》:“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719页)辟雍自是学堂。“宣明,殿名,是皇家讲论学术之处”(舒大刚编:《儒学文献通论》,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97页)。除去宣明、辟雍,确与《隋志》所记和帝时禁中藏书处一致。

⑪范晔:《后汉书》卷五《安帝纪》,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44页。又《后汉书》卷八十《刘珍传》云:“邓太后诏使与校书刘騊駼、马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此次校书是由刘珍、刘騊駼、马融及《五经》博士四方领导进行的。此次校书所用之人,并非专才,但实际校书工作中可能会有所偏重。刘珍与刘騊駼长于史传,但刘珍也擅长文学。博士专校《五经》,马融不仅长于经典,也熟稔诸子。

⑫汉代的兰台由御史分化而来,多收档案史书。参见韩雷、傅荣贤:《两汉时期的兰台和兰台令史》,《兰台世界》2015年第22期。

⑬据邓虔《两汉中央藏书机构与官修目录编撰研究》,西汉时,禁中藏书处,主要有石渠、兰台、天禄、麒麟四个(邓虔:《两汉中央藏书机构与官修目录编撰研究》,天津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汉书·艺文志》如淳注:“刘歆《七略》曰:‘外则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内则有延阁、广内、秘室之府。’”笔者认为此处谈到禁中藏书,却不言重要的石渠、兰台、天禄、麒麟等,可能是把这四个统称为“秘室”,而延阁、广内两个单独开列,可能非在禁中,但也同属皇家管理。《隋书·经籍志序》:“魏氏代汉,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外

三阁。”这里中外并称,延阁、广内可能就是所谓的“外三阁”之二阁。汉代有“外二阁”,而曹魏时已增至“外三阁”。

⑭邹贺《六分法渊源新说》:“刘歆编撰《七略》时的条件,刘向也已具备,至少相差不大。既如此,如果是刘向制定了六分法大纲,他自己就完全可以编出《七略》,做为一生事业的总结。毕竟书目一经校定即可归类,并不需要专门另起炉灶。若言刘向是为着校书未竟故而未曾动手编纂,那么刘歆之时校书何尝完工?故笔者愚见,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别录》和《七略》分别是刘向、歆父子二人对辨章学术、区别九流工作的不同理解,即二人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学术的递承渊源。”(邹贺:《六分法渊源新说》,《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年第11期)

⑮《汉书·艺文志》:“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而丝毫不言刘向与《七略》的联系。且《七略》的经类排列完全是古文家的手笔。

⑯《唐六典》卷十《秘书丞》:“魏文黄初中,分秘书立中书,以秘书左丞刘放为中书监,秘书右丞孙资为中书令,而秘书置丞一人,秩四百石。”

⑰《典论·自叙》:“余是以少诵诗、论……”(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7页)两汉往往以《诗经》《论语》并称,而《论语》又有简称“论”者。

⑱当然这样的分类,恐怕已经有了基础,比如东观掌经书、兰台掌政书档案,而且如前文所述,《后汉书》卷五《安帝纪》云:“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这样的书目分类可能也为曹丕的整体分类提供了依据。

⑲许善心《七林》就有这样的痕迹——《隋书·许善心传》载:(开皇)“十七年,除秘书丞。于时秘藏图籍尚多淆乱,善心仿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各为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其类例焉。”(魏徵等:《隋书》卷五十八《许善心传》,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957页)

⑳学者们之所以想要冲破藩篱,也其实是因为“持中”“中庸”意味着妥协、差强人意。故而“隋志”以后的主流四分法在一定层面上,既不能便于庋藏管理,也不能反映某些学术的发展脉络,这正和姚明达所说“积弊相沿,显而易见。世有哲人,能不愤恨?”的意思相似(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61页)。

[1]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唐)魏徵.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668.

[3]柳申林.中国古代图书分类的理论与实践[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123-129.

[4]关延虹.阮孝绪在目录学领域中的贡献[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1(4):136-137.

[5]廖延唐,曹之.图书馆古籍整理[M].武汉:湖北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1986:162.

[6]余嘉锡.目录学发微[M].长沙:岳麓书社,2010.

[7]董小梅,周国林.近三十年有关四部分类法起源的论争述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232-236.

[8]董恩林.郑默《中经》首创四部分类法考辨[J].文献,2009(1):121-127.

[9](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297.

[10]张固也.四部分类法起源于荀勖说新证[J].图书情报知识,2008(3):67-71.

[1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34.

[12](宋)高承,李果.事物纪原[M].北京:中华书局,1989:182.

[13]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14](汉)荀悦.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2002: 435.

[15]邹贺.六分法渊源新说[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77-80.

[16]傅荣贤.出土简帛中的篇题木牍及其相关目录学问题[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1):106-110.

[17]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2.

[18]孟昭晋.曹丕与图书[M]//书目与书评.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1.

[19](西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0]刘全波.《皇览》编纂考[J].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4(1):57-69.

[21]方玉营.论《论语》中“文”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2](日)津田资久.汉魏交替期における《皇览》の編纂[C].东方学(第108辑)2004:55-68.

[23]葛志伟.“四部”释义:对古籍整理中一个常见错误的辨正[J].新世纪图书馆,2014(4):65-67.

[24]孙振田.古典“目录”名义的误读及其新解[J].图书馆论坛.2015(2):55-60.

[25]汪辟疆.目录学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26]傅荣贤.利用出土简帛研究我国早期图书馆的成就和不足[J].图书馆,2011(3):15-19.

[3]马万民,张美文.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模式发展轨迹与对策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9):80-83.

[4]张雅男.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及有关问题探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4):94-97.

[5]王杉.对图书馆智慧服务三种形态的分析与评价[J].新世纪图书馆.2013(4):13-18.

[6]金敏婕.智慧图书馆——构建智慧城市之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4):17-20.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年年度索引

专题研究

基于价值流的竞争情报价值管理研究*邱羚等(6.1)

信息生态理论在竞争情报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应用研究*郭华等(6.6)

语义技术在中小学历史教育中的应用实践*徐雷袁小群(10.1)

中学教师信息查寻行为研究龚钰萍(10.6)

中小学生自主阅读调查与推荐书目研究*王璇铮等(10.12)

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障碍与对策研究罗玲(10.16)

学术探讨·工作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我国政府公共数据整合与开放研究*——基于上海市政府的案例分析王运等(1.1)

国外医院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初探*王璞等(1.6)

国际开放科学数据实证资源及利用研究熊易(1.12)

国内慕课(MOOCs)研究进展*阎秋娟(1.19)

论国内儿童门户网站的发展史拓(1.25)

战略新兴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的现状及发展建议刘佳钟永恒(2.1)

图书馆知识管理究竟要管理什么?*——兼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三级传导机制黎小兰等(2.4)

德国公共图书馆服务初探王永丹(2.8)

美国网页存档调查及启示蔡舜(2.12)

美国公共图书馆就业指导服务及启示*屠淑敏(2.16)

我国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权例外适用及著作权风险应对策略刘赪娜(2.20)

国外高校图书馆组织结构变革研究述评贾东琴王蒙(3.1)

“听书”形态的起源、发展与趋势——兼论图书馆面对新型音频资源的应对策略张鹏王铮(3.8)

基于思维导图的大学生阅读推广实证研究*张泸月(3.13)

德国全民阅读推广研究陈慰(3.17)

农村留守妇女阅读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李永峰韩海晶(3.23)

族群服务:民族地区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优化再造*陆凤红(3.26)

民族志方法在图书情报领域中的运用王彦兵郑菲(3.29)

知识情境:图书馆空间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行为范式*刘志国等(4.1)

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学术研究支持工作的研究与启示刘海燕(4.6)

图书馆图画书集体讲读选本刍议王岩(4.10)

英国图书信托基金会少年儿童阅读推广活动剖析张丽(4.13)

公共图书馆媒体宣传推广策略探究——以深圳图书馆2014年媒体报道为例黄婧(4.18)

高校图书馆读书会调查与分析*鄂丽君马兰(4.21)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蒙古族大学生文检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内蒙古农业大学为例蔺继红(4.25)

馆员知识转移可扩展行为与图书馆创新发展同步研究*刘小锋(5.1)

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素养认知与提升黄丹俞(5.8)

自媒体环境下的图书馆知识咨询服务新模式*董玮(5.13)

图书馆电子资源自主培训程序的设计与实现——以中国知网为例朱玉强(5.18)

“首届全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大赛”案例分析及启示刘哲郭宁(5.22)

市场营销对高校图书馆传统阅读服务推广的启示赵慧真庄云勇(5.28)

一站式服务流程中的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生成机理*——以社会保险业务流程为例朱颖罗贤春(6.12)

数据驱动的高校图书馆监测评估:内涵、方法与反思李振玲徐萍(6.16)

国外数据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调查及启示*完颜邓邓高峰(6.21)

出版物国际交换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与描述*李伟徐茁(6.27)

4P营销理论下的图书馆阅读营销推广活动研究金玲(6.32)

以“阅读学分制”为主导的高校阅读推广模式设计谢运洁(6.35)

从iPRES看国际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与实践最新进展张新(7.1)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多维视角的分析*张忠(7.8)

提高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政府参与的积极性思考刘子君(7.12)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治理:主体、动力因素与分析模型*罗云川阮平南(7.18)

微阅读时代“深阅读”推广模型研究*文意纯(7.23)

基于知识库的立体式参考咨询工作平台构建*高冉等(7.27)

图书馆员值守前台的时间管理案例思考陈小平(7.31)

泛在信息生态下基于需求的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政策构建刘磊等(8.1)

感知价值视角下的读者使用实体公共图书馆意愿研究——以广州图书馆为例杨嘉骆(8.7)

试论公民媒介素养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建构与传播中的意义张端(8.13)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之探讨——以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图书馆为例陈萍(8.16)

构建信息素养与专业素养共同提升的案例教学模式——以东南大学法学院为例程宏(8.20)

高校图书馆虚拟互动服务质量模型构建黄少如肖斌(8.24)

大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实证研究卢章平黄天一(8.28)

创客空间的商业化发展研究*——以美国TechShop创客空间为例曾路等(8.32)

图书馆微信服务中著作权侵权豁免诉求研究*吉宇宽(9.1)

我国图书馆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重构屈华(9.6)

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法人治理结构观察与思考孙慧明(9.11)

立足师范特色致力阅读推广*——以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张彦洁(9.14)

民族志研究方法在图书馆与档案馆用户服务中的应用郑宇(9.17)

传统电台“互联网+”转型对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启示杨华等(9.19)

高校开展嵌入式阅读的实践探析——兼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语文教学改革邱彩虹(9.23)

政府数据开放生态系统构建:以数据安全为视角*曹雨佳黄伟群(10.20)

图书馆音像资料编目工作摭谈*——以国家图书馆为例赵琨等(10.25)

政府信息搜集、利用渠道实证分析——以上海地区大学生为例杨潇王丛彦(10.29)

基于语文教学视角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语文阅读素养提升对策邱彩虹(10.33)

读者参与特色数字馆藏建设的管理模式与质量控制王显燕(10.37)

浅析我国图书馆有声读物的利用及建设陈琳唐守利(10.39)

2014-2015年国外图书馆学研究前沿之一——《IFLAJournal》综述分析柯平邹金汇(11.1)

浅析信息素养教育为数据素养教育带来的启示胡卉吴鸣(11.9)

家长对儿童图书馆的服务期望研究*刘晓晔张征(11.15)

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用户教育的演变与变革创新思考*黄春燕(11.20)

从传阅到共享——数字化书籍借阅的伦理困境卿毅(11.25)

图书馆留存的社会象征与文化意义田静刘涛(11.28)

高校图书馆员对移动图书馆服务的态度及激励机制研究赵伯锐(11.31)

我国电子出版物呈缴标准体系构建研究*刘春燕(12.1)

服务主导逻辑在企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性及其启示王彦兵(12.7)

自媒体语境中的民族地区政府信息公共实证及其启示*罗贤春庞进京(12.12)

“互联网+”下的区域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多屏”服务创新*——以浙江省为例张凤鸣(12.18)

招投标制度下图书采购对策的调适郭生山李霄(12.23)

基于语文教师视角的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实证研究——以宁夏艺术职业学院为例邱彩虹(12.27)

网络百科词条生态链的用户参与行为与数据库建设*藏晨梦范艳君(12.32)

基于社会工作嵌入视角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探究李小燕(12.35)

综合评述

学术期刊数据出版政策研究综述——以JCR中进化生物学领域期刊为例雷秋雨马建玲(1.30)

国内图书馆知识咨询研究述评罗园晶茆意宏(1.35)

我国图书馆志愿者研究20年综述南爱峰(1.42)

2014年公共图书馆事业印记黄筱玲(1.46)

国际Data Curation研究与实践发展综述吴振新等(2.23)

国内外图书馆评价研究的可视化分析*刘晓英文庭孝(2.29)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10年文献回顾*——基于CSSCI数据库2005~2014年的数据分析王前周纯义(2.34)

我国信息异化研究综述*汪明艳等(5.33)

基于共现网络的国内外信息行为研究述评*邵慧丽等(5.39)

知识共享研究述评*金桂根张悟移(6.39)

全球智库发展概况及我国智库发展态势分析李纯崔小委(6.44)

近年来国内基于关联数据的数字图书馆研究综述潘煦阳广元(7.34)

国外Folksonomy与Ontology融合研究的热点与趋势*张云中李佳佳(7.39)

ARCS学习动机模型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廖敏秀杨锦荣(9.26)

国外互联网信息搜寻战术研究进展王浩成车俊铁(9.31)

政务信息资源价值实现研究领域与主题进展*罗贤春等(11.34)

面向弱势群体的图书馆知识援助研究综述王申罡(11.41)

信息管理与信息学

科学视频综合语义标注框架构建研究*王敬祝忠明(1.50)

基于营销服务和资源视角的高校图书馆员Web2.0应用感知孙璐(1.56)

高校机构典藏库开放同行评议系统的构建*畅佩等(1.61)

近年来我国基于本体的知识管理研究综述潘煦阳广元(1.64)

地方文献统一分类研究邓福泉杨宏(1.68)

Altmetrics在图书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王妍顾立平(2.38)

基于DCI的社会学数据影响力分析*邢红梅等(2.43)

《中图法》第5版G254类目体系浅议尚新丽陈镁铧(2.47)

书院志归类研究:以方志和地方文献目录为例*黄建年陶茂芹(3.34)

基于本体和元数据的非遗资源知识组织体系构建*蔡璐等(3.39)

地方文化资源知识开放共享实现*——以广东梅州客家山歌为例李建伟(3.44)

岩画田野调查资料著录标准研究杨惠玲(3.49)

基于混合本体的文献分类研究*——以计算机学科为例陈丽娜(3.52)

宁夏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及数字化出版的相关研究*马兴忠等(3.57)

基于示能性视角的信息系统使用研究综述*陈渝等(4.28)

日本机构知识库内容建设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魏巍黄丽霞(4.35)

网络百科资源质量探析赵文轩(4.38)

美国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简析王春生(4.43)

我国古代书画类文献的分部入类张晚霞(4.48)

从博士学位论文看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共性与差异孙向东(4.52)

信息资源配置学科前沿演进趋势分析王瑜超卫武(5.44)

电子期刊长期保存方案的比较研究*臧国全赵毅(5.50)

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整理方法研究——基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善本书叙录》文本解析桂罗敏(5.55)

图博档数字资源整合内在动力机制研究*穆向阳(5.61)

信息资产风险管理研究文献分析*张思佳张树静(5.66

AACR2 vs.RDA——音乐作品统一题名比较研究王宁宁(5.71)

价值共创理论视角下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张辉史乐乐(6.50)

新兴信息消费环境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供需视角万晓榆等(6.55)

基于界面管理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耦合协调机制构建*谢姝琳(6.61)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第二版》文献特殊细节项著录方式探究*——基于ISBD统一版和RDA 的视角曾伟忠(6.64)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与《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的差异分析及修改建议李霞(6.67)

中国古典目录学流变与特点刍议陈海珠等(7.45)

基于关联数据的文物信息语义模型研究*张华等(7.51)

大英图书馆馆藏元数据战略解读及启示吕游(7.56)

高校机构知识库网络影响力研究与思考张雪蕾魏青山(7.61)

构成要素视角下的知识转移模式研究*张树中(7.66)

知识管理中人口统计和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梅新娅(7.72)

基于网络信息安全的国家竞争情报战略研究:以美国为例张志华张凌轲(8.36)

国内外知识融合研究现状比较研究*杨瑞仙朱甜甜(8.42)

韩国(朝鲜)近现代史网络资源概述王建宏(8.46)

国家数字图书馆网络资源保存和服务思考*魏大威张炜(9.38)

藏书利用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夏丹(9.42)

广东省高职院校图书馆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发展策略探讨*曾小英(9.47)

高校档案信息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嵌入式整合建设的思考李银亭(9.51)

宁夏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调查与对策*孙艳玲张惠芳(9.55)

高校图书馆开展口述文献资源建设探究刘雯(9.58)

数据、信息、知识与情报逻辑关系及转化模型郭华等(10.43)

基于本体论的大数据数字图书馆知识体系构建研究*李燮慧(10.47)

多馆合作开发机构知识库的内容建设与策略研究赵增和(10.52)

开放数据的内涵认知及其理论基础探析*马海群蒲攀(11.48)

我国政府公开信息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白清礼(11.55)

欧美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关联化案例研究邹美辰胡瀛(11.61)

大数据时代数字资源的主题标引研究肖雯李鑫(11.67)

近十年国外供应链知识管理研究综述*曹晓宁等(12.38)

图书馆供应链信息生态链的运行机制研究*肖钠(12.44)

网络信息用户生成内容过载研究尚新丽童雅璐(12.49)

三大类型图书馆事业

国外高校图书馆学习中心建设及启示唐勇(1.71)

广州图书馆家长参与学龄前儿童服务个案分析刘芳放(1.74)

网络时代城市图书馆新型学习中心构建模式及实现——以东莞图书馆为例银晶(1.78)

社区图书馆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李国朋(1.82)

基于泛在信息环境的图书馆空间演变夏雪(1.85)

美国国际与比较图书馆学课程之鉴黄梦琪(2.50)

微博环境下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对话沟通水平评价及比较研究*刘志明(2.54)

慕课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对策研究刁羽(2.58)

图书馆退出电子期刊大宗交易的风险评估及对策研究赵艳枝(3.62)

国外数据库搭配销售与图书馆的解困之策王文(3.66)

社会资本:解读文华图专的新视角*刘大伟等(3.70)

民营儿童图书馆经营策略探析*——以“第壹阶悦读馆”为例刘晓晔等(3.75)

公共图书馆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的思考任竞王祝康(4.58)

图书馆联盟战略性绩效管理模型构建*谢薇詹庆东(4.63)

城市书房——“都市15分钟文化圈”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吴蛟鹏(4.68)

国内高校图书馆教学支持服务现状调查分析刘磊郭诗云(4.71)

高校机构知识库政策框架研究——基于西安交通大学机构知识库的实践张雪蕾魏青山(4.76)

高校图书馆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杨庆书(4.80)

基于反链接分析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潘丽敏(4.85)

中国省际公共图书馆效率动态演进与空间分布*王惠赵坚(5.75)

IFLA国际营销奖公共图书馆获奖案例研究及启示*詹洁等(5.81)

美国图书馆社区参与视角下的服务设计研究李英杰(5.86)

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服务国家奖探析及启示*贾国柱(5.91)

基于科技云平台的跨系统图书馆联盟协同知识服务模式研究*——以浙江科技创新云服务平台为例程卫萍等(6.70)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用户需求调查分析——以中国人民大学读者为例刘敬芹等(6.75)

依托大数据构建京津冀高校图书馆协同发展平台*张丽娜等(6.81)

基于互动体验的少儿图书馆功能设计*——以苏州第二图书馆少儿区功能设计为例陈力勤(6.8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数字图书馆新媒体服务平台应用与创新霍瑞娟(6.91)

网络环境下区域性馆际互借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以上海市浦东新区图书共享项目为例徐谦(7.76)

我国高校图书馆“创客空间”构建研究及实践探索*孙建辉等(7.80)

公共图书馆视障读者无障碍信息服务的困境与拓展——以陕西省公共图书馆为例张革联(7.85)

基于门户网站调研的公共图书馆利用社会力量现状分析*——以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例欧亮万慕晨(8.52)

高校“图书馆员2.0”组织支持感和情绪管理*王军伟(8.56)

西部图书馆联盟发展模式研究韩彬邱彩虹(8.62)

总分馆体系下的东莞市图书馆展览资源区域共享建设研究何应尧(8.65)

日本公共图书馆协议会制度概述*曹磊(8.68)

读网时代公共图书馆的应对之策陈广金(8.73)

基于阅读服务的图书馆与豆瓣网合作模式分析*丘瑜(8.77)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共建共享的社会动因与路径选择*——基于文化治理的视角王谓秋任贵州(9.61)

深圳地区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联盟建设研究*王洋(9.66)

公共图书馆开展创客教育的多维思考*张云玲章忠平(9.70)

国外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的学习与借鉴王鹏程(9.76)

大学生对图书馆MOOC服务的需求调查*——以中国药科大学为例李沛等(9.79)

美国学校图书馆宣传文献研究*梅新娅(9.83)

信息化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代转型*白明凤(9.87)

大学生数字阅读动机与自我效能感和人格的关系研究*欧继花等(10.55)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图书馆员培训与发展研究*郭晓红(10.60)

社区图书馆运行及服务评价分析——以苏州市几个典型社区图书馆为例纪佳旺(10.65)

离退休人士开展Human Library阅读服务——一种阅读新范式杜嵘(10.69)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证研究*——以天津市本科院校图书馆为例周秀会宋永虹(11.71)

珠三角地区民间读书会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阮健英(11.75)

政府购买图书馆服务范围的战略决策探究胡莲香(12.52)

网络新闻中民间图书馆议题的建构王申罡(12.57)

公共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研究韩彬(12.63)

哈佛大学Labrary项目对数字阅读时代图书馆服务的启示陈雅(12.66)

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特色馆藏建设战略规划探究*——以防灾科技学院图书馆为例李玥(12.69)

微信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化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李颖(12.72)

智慧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创新策略饶增阳(12.75)

数字图书馆·技术平台

语义网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王露露徐军华(1.88)

解析《数字资源保存管理手册》的保存策略蔡舜(1.91)

图书馆巡检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胡永会高玉梅(1.95)

基于SOA的图书馆情景感知中间件架构研究*周玲元段隆振(2.61)

“用户友好”环境下COUNTER图书使用统计标准的失灵与警示董越等(2.65)

基于移动大数据分析的图书馆个性化服务QOS 保证研究马晓亭(2.70)

高等院校高性能数据中心虚拟化系统的建设与研究*——以中南民族大学及其图书馆为例李艳等(2.74)

大数据环境下的图书馆异构数据统一访问与转化系统曹畋(2.80)

基于NFC技术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罗木华(2.85)

三维智慧图书馆的设计和实现——以宝山图书馆为例曹轶(2.89)

论数字馆藏知识选择的国家控制和个人控制蔡科平(3.80)

基于读者行为的手机图书馆文献推送系统构建探讨*江波张曾昱(3.84)

公共图书馆全媒体阅读服务链的构建策略研究*易红等(3.90)

轻量级的O2O社区智慧图书馆体系研究*鲁晓明(3.95)

高校图书馆OPAC用户交流功能的改进思考——即时通信应用的设计林平等(3.99)

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发展研究陈瑜(4.87)

基于GIS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实证研究唐惠燕包平(4.92)

基于数字存档技术中缩微品解像力研究*宁三香(4.95)

大数据技术支持下的竞争情报净化系统模型构建徐海宁孙忠林(4.100)

基于COUNTER的电子资源使用统计中的标准问题探讨与研究*张计龙等(5.95)

基于云计算的图书馆大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平台构建陈臣(5.101)

基于生态属性的图书馆知识云平台创新研究*马育敏(5.105)

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互动性对用户满意的影响研究:感知价值的中介效应*刘晓莉张雷(6.94)

大数据时代下的图书馆跨界服务信息安全技术问题及对策王彤(6.99)

少数民族数字文化资源建设及整合研究*杨滟孙建军(6.104)

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学术空间的实践及启示李红培(7.89)

图书馆数字资源访问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史克红(7.93)

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二维码定位导向系统研究*张莉娜廖辰刚(7.97)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背景下少儿图书馆网络信息服务对策姜晓曦(7.101)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图书馆风险预警系统设计马晓亭(8.81)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书馆通用数据库查询系统设计与实现*朱白(8.85)

基于大数据驱动的图书馆动态网络性能评估和服务质量保证研究陈臣(8.89)

试论“互联网+”下的智能阅读推广曹畋(8.94)

社交媒体环境下用户转发行为对信息质量影响的调查与分析*金燕翟丽辉(9.91)

图书馆与移动网络社交媒体的融合发展黄素君(9.95)

基于数字图书馆云服务平台的架构模型设计*——以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为例甯佐斌(9.98)

广东省高校图书馆微博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黄晓春(9.101)

微书评在高校图书馆使用情况及应用前景高珑(9.105)

少数民族语言信息资源计算机辅助阅读系统架构设计*赵生辉(10.72)

国家综合档案馆电子文件备份中心建设研究*盛晓娟等(10.77)

我国移动图书馆App 应用现状分析刘源泓(10.80)

云计算技术在我国数字图书馆领域应用的现状兰瑛(10.83)

基于大数据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模型构建研究胡伶霞(11.80)

图书馆学科信息可视化服务模式研究鲍志彦(11.83)

HTML5微书作为微阅读媒体的设计陈诗琴李文江(11.87)

公共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案例分析及创新思考*黄林英等(11.91)

基于微信多客服的参考咨询系统设计与实现张长恒等(12.77)

基于大数据处理流程的图书馆用户关系数据管理及应用研究姚雪梅(12.84)

基于认知心理的高校“网络一代”信息行为调查研究*李亚梅(12.88)

基于iBeacon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研究*——名古屋大学附属图书馆“Calil图书馆地图”实证实验中的新思路刘婧等(12.92)

关联数据与本体在图书馆资源服务模式中的应用研究*杨选辉龙帆(12.97)

评价与发挥高校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能力研究*龙净林(12.101)

海外链接

德国电子学术期刊出版计划体系评析梁黎颖(6.109)

意大利“生而为读”早期婴幼儿阅读推广计划研究徐晓冬(7.105)

日本京都帝国大学附属图书馆建馆探微*——兼论木下广次的办馆理念李易宁(11.94)

国外高校图书馆战略规划分析及借鉴——以新西兰高校图书馆为例张勇等(11.98)

东盟四国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程度与阅读素养水平的关系研究*——基于PISA2009的数据分析罗德红(12.105)

专业史苑

中国古代南北藏书家的交流及其历史作用*王国强(10.87)

民国时期北京的图书馆学者群体构成及特点*韦庆媛张坤竹(10.93)

文献学

稿本《荀子微言》成书流传考康廷山(1.98)

《春秋》附庸蔚为大国——史部设立与发展的学术背景考察王征(1.101)

《全元文》误收作家考甄陈开林(1.106)

海内外公藏元刻本古籍调查与著录*罗鹭(2.93)

欧洲图书馆所编早期汉籍目录初探*谢辉(2.96)

试论新出“语”类文献的史学价值——借鉴史料批判研究模式的讨论杨博(2.101)

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上智编译馆馆刊》刘亚轩(2.108)

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叙录”发微*阳清(3.103)

文献学视阈下的契约文书整理及厘定相关问题指瑕*黑学静(8.97)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体例的形成及特点的发展赵嘉(8.101)

汪士钟“艺芸书舍”存世善本考述*黄伟(8.106)

清代安徽私家刻书考*张守卫(10.99)

丁丙汇刻《武林掌故丛编》述略赵凌(10.104)

古籍钤印辨识的三个环节及难点探析*莫俊(10.108)

方志艺文志“别本单行”例析*——以《蜀中著作记》《福建艺文志》为考察对象周日蓉(11.104)

《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的编纂研究李敏(12.115)

四分与六分:中国早期书目分野新探刘森垚(12.121)

地方文献·民族文献:研究开发

传承方志文化惠泽书海学林——影印出版《宁夏旧方志集成》35卷本的意义和文献价值李习文等(3.108)

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的形成、收藏现状与整理措施*王华(4.103)

出土西夏文献编目回顾及相关问题讨论段玉泉(4.108)

阿拉伯第一本书目及其分类体系马凌云(5.109)

黑水城出土西夏文《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考补王龙(7.110)

我国哈萨克族系谱搜集和研究综述*刘飞(9.108)

基于“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的西部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以宁夏地区为例张玮玲(12.110)

动态·资料

小手拉大手共享读书乐(1.24)

宁夏图书馆举办亲子创意美工创作比赛(1.34)

宁夏图书馆请《语文报》副总编教小读者写作文(1.41)

首届“书香银川·悦读精彩”新年读书节开幕(1.55)

银川市图书馆举办首届“宁蒙陕甘青图书馆数字化发展论坛”(1.112)

《宁夏旧方志集成》正式出版发行(2.42)

宁夏图书馆表彰150名优秀读者(2.107)

兴庆区图书馆:全民阅读进乡村(2.112)

宁夏市、县(区)图书馆举办猜灯谜闹元宵活动(3.38)

银川市图书馆开展“网络书香过大年”“春节楹联”主题文化活动(3.43)

宁夏图书馆举办“亲子创作绘本”讲读比赛(3.79)

兴庆区图书馆送书进农户农家书屋门庭热起来(4.94)

文学编辑、作家走进图书馆与读者一起聊文学(4.107)

银川市图书馆为读者搭建学习交流服务平台(4.107)

宁夏市、县(区)图书馆开展“4·23”读书主题活动(5.27)

“小鬼”激辩如何培养少儿自主借阅能力(5.32)

银川市图书馆喜阅童书馆联合举办“阅读与游戏构建儿童未来成长力”专家论坛专家倡导游戏化阅读理念(5.38)

贺兰县图书馆联手社区办“四点半课堂”(5.112)

“全民阅读书香宁夏”(6.封二)

宁夏图书馆举办“卓越的精神内核”主题讲座(6.11)

中宁、海原、金凤区三县(区)图书馆“六一”送书送爱心(6.54)

惠农区图书馆“图书漂流币”活动受热捧(6.74)

银川市100位小创客展示创意才能(7.30)

金凤区图书馆举办少儿英语口语大赛让“小鬼”说出精彩(7.60)

盐池县图书馆“全民阅读”进企业、进校园(7.112)

“宁夏图书馆喊你来读书”(8.封二)

金凤区图书馆邀“小鬼当家”(8.7)

银川市图书馆理事会成立大会圆满召开(8.35)

平罗县图书馆暑期活动丰富多彩(8.112)

广州图书馆副馆长罗小红一行与宁夏图书馆馆员座谈交流(9.16)

图书馆、数字内容提供方及技术方携手资源建设与阅读推广(9.86)

2016年“出版界图书馆界全民阅读年会”在宁夏图书馆举行(9.90)

西北五省(区)图书馆第十三次科学讨论会在乌鲁木齐举行(10.封二)

“你选我购”收获读书乐(10.11)

银川市图书馆举行“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图片展(10.54)

宁夏图书馆举办张贤亮个人纪念展及主题沙龙活动(10.59)

盐池县图书馆举办少儿创意彩泥手工制作比赛(10.71)

“拇指作家”马慧娟携新书来宁夏图书馆与读者面对面(11.60)

银川市图书馆举办绘本与少儿口语表达讲座(11.90)

宁夏图书馆举办“评估定级”培训讲座(11.109)

宁夏部分刊物创刊纪实(一)(11.110)

金凤区图书馆与小学共建图书流通点(11.112)

讲故事玩游戏学成语银川市图书馆“少儿趣味悦读会”受欢迎(12.17)

贺兰县图书馆中老年国画学习班开班(12.22)

金凤区三小学生听解放军叔叔讲“9·3阅兵”故事(12.31)

西部美术馆2016年势头强劲(12.109)

银川市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冬日送“书香”(12.114)

阿里巴巴在宁夏图书馆举办“君子观水”公益活动(12.120)

读者·作者·编者

稿约(1.封二2.封二3.封二4.封二5.封二7.封二9.封二11.封二12.封二)

英文目录(1.Ⅳ2.Ⅳ3.Ⅳ4.Ⅳ5.Ⅳ6.Ⅳ7.Ⅳ8.Ⅳ9.Ⅳ10.Ⅳ11.Ⅳ12.Ⅳ)

编后(1.封三2.封三3.封三4.封三5.封三6.封三7.封三8.封三9.封三10.封三11.封三12.封三)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年年度索引(12.Ⅴ)

Quartered and Sixpartite:Reconsideration On Interfluve of Early Chinese Bibliography

Liu Sen-yao

The interfluve of early Chinese bibliography not only points to the different between reservation bibliography and academic bibliography,but also to the schism between quartered bibliography and sixpartite bibliography.Reservation bibliography should precede academic bibliography,besides,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reservation bibliograph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stitutions of book reservation and official of book reservation.In such vision,as a type of reservation bibliography,Zheng Mo's Wei Zhongjing Catalog may use quartered method.Based on this,the early quartered method,"classics,philosophy,history,literature",was likely to be finalized when Cao Pi compiled Huang Lan and sorted books.Further more,before the birth of first sixpartite bibliography,Qi Lue,there probably existed a quartered bibliography that used and recorded by Liu Xiang and others.

Bibliography;Classification;Han-Wei Period;Book Reservation;Quartered

G256;G257.33

E

1005-8214(2016)12-0121-08

刘森垚(1989-),男,甘肃临泽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文献学。

2016-04-10[责任编辑]李金瓯书馆.2013(5):34-36.

猜你喜欢

图书馆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图书馆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时间重叠的图书馆
图书馆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