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合作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以铜陵学院为例

2016-02-13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铜陵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皖江铜陵应用型

刘 鹏(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合作互动机制构建研究
——以铜陵学院为例

刘鹏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皖江城市带在我国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和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构建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与地方高校合作互动机制是顺应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加快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深度转变的需要。地方应用型高校要坚持立足地方、贴近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互动,加快构建与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协同运行的机制、互动共生的学科专业体系、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校企技术创新联盟机制、内部员工联训和相互支撑机制。

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高校;互动机制;研究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和建设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安徽省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战略的推进,加强铜陵学院与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互动机制,对于推进铜陵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推进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技术改进和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和发展能力,尤为迫切而必要。校企双方要坚持互惠双赢、资源共享的合作原则,切实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动、齐头并进、深度合作的运行机制。

一、构建校企合作互动机制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互动机制的内涵

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主体为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谋求双方的共同发展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选择、双向参与、互惠双赢、深度合作、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是一种对传统办学模式的创新,是一种长效的、制度化的和常态化的合作机制,其内涵包括以下5个方面:从合作决定因素上看,校企合作最终决定因素是双方相互需要、相互选择的过程和结果,并遵循市场规律进行,这是双方合作的基础和前提。从合作的动机上看,校企合作目的是为了谋求自身的发展,以自身的需求为依据。从合作的主体上看,主要以企业为中心,这是由企业的职能和市场供求决定的。虽然在科技研发等方面企业求助于高校,但是当企业还没有对高校形成依赖时,企业就在合作中占据主体地位。从合作目标上看,校企双方必须坚持资源共享的合作原则,并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管理创新等方面实现深度合作、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从合作时间上看,校企合作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必须长期坚持、长效互动、久久为功,这样才能长久合作并开花结果。

(二)构建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是顺应皖江城市带实现制造业发展战略的需要

一是从制造业发展的大环境和未来趋势考察,打造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已成为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为加快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2015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文件。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增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必须坚持把教育和人才作为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根本和支撑,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但是,目前,我国制造业高级技术人才的缺口很大。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高级顾问、高级工程师吴柏林认为,中国制造业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是,一方面,大批学机械工程、机械设计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非常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和有独立创新能力的科学技术人员。造成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吴柏林认为,还是在于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的脱节。[1]因此,这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是从安徽省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战略考察,“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级示范区,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也是安徽省优先重点开发的区域,《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家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皖江示范区升级版,加快推动皖江示范区整体升级,实现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由产业承接向创新驱动、由分散孤立向集群联动转变。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启动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的新背景下,作为长江“黄金水道”中下游重要经济腹地和安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皖江城市带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因此,皖江城市带要抓住战略机遇,以建设沿江产业密集带为目标,充分发挥沿江城市群综合优势,重点发展重化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通过产业的上下游、前后向及旁侧链接,延伸产业链,形成汽车、冶金、装备制造、石化及化工、建材及新材料和物流六大产业集群。[2]这给皖江区域高校开展与制造企业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三是从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考察,皖江城市带初步形成以汽车、装备制造、家用电器等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通信等新兴产业为先导的产业结构,但是皖江城市带的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业企业同时也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产品附加值不高、科技创新能力弱、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和不足。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企业内部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习惯于依赖别人的技术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则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难以在高级技术人才培养上形成共育共享机制。因此,企业必须将目光转向高校,依托高校资源,与高校在协同创新、技术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培训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技术问题,提高经济效益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构建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是铜陵学院建设应用型高校的现实需要

一是从铜陵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需要层次考察。铜陵学院于2002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本以来,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和实践,走上了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道路。当前,学校正在围绕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深入推进内涵建设、转型发展。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炼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因此,作为一所地方性应用型高校,铜陵学院必须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通过校企合作互动,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以更好地服务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需要。

二是从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层次考察。近年来,铜陵学院在强化财经专业特色发展的同时,积极适应皖江城市带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工程技术类专业。到2014年年底,在铜陵学院49个本科专业中,与制造业相关的工程技术类专业已达16个,占专业总数近三分之一;工程技术类专业在校学生人数为6372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5.30%,工科已经成为铜陵学院的支柱学科。就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而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工作,可使研究工作深化、生产工艺水平和营销管理水平提高的“研究开发型”、“集成创新型”、“工程技术应用型”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3]对工科来说,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指向技术员与工程师的交叉区域,即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初级、中级工程型人才,也就是技术教育与工程教育在本科教育层次上交叉部分。[4]与学术型大学不同,应用型本科生培养重视实际工作能力而不是学术研究能力;重点不是知识的积累和创造,而是知识的应用。因此,这就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将学科知识体系与实际工作过程结合,在教学方法中将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结合,在教学成果的检验中将毕业设计与设计样品的制作、安装、调试结合。[5]产业领域的技术结构与职业结构变化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需要学校在本科教学的过程中,尤其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密地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初级、中级工程型人才。

三是从培养“双能型”教师需要层次考察。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关键要打造一支既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又具有产学研合作能力的“双能型”教师队伍。近年来,铜陵学院通过实施“双百计划”(3年内,选派100名左右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聘请100名左右的专业技术人才来校从事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得到较大的改善。根据统计,2015年,学校具备“双能型”教师资格的有154人,占现有专任教师人数的23%。无论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看,“双能型”教师数量偏少、比例偏低,仍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而必须建立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关系,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建设和管理一线进行实践操作和亲身体验,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密切结合,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二、铜陵学院校企合作互动机制建立的现状

近年来,铜陵学院围绕“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办学定位,以建设“四个中心”(把学校建成地方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培训中心、地方产学研合作中心、地方政府决策咨询中心、地方教育文化中心)为平台,以共建“四个基地”(主动与地方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教学基地和研究基地)为依托,校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校企协同创新机制初步建立。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了皖中南光机电技术、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铜文化、皖江地区经济研究、铜加工及其关键技术等协同创新中心。

二是校企合作研究机构建设稳步推进,现已与地方企业行业建立了“光电子应用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铜工艺品研发中心”、“信息技术与工程管理研究所”、“有色金属与加工工程研究所”、“自动化设计研究所”、“岩土研究所”等科研机构。

三是与GE Fanuc(上海)公司、铜化集团、马钢公司、博世力士乐公司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03个。

四是与地方企业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决策咨询、共建共享科研平台等科技服务合作项目200余项,这些平台的建立,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促进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有力的保障。

在校企合作互动机制方面,学校面临着校企合作互动的制度不健全、校企合作互动的运行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深度不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以及企业实践导师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缺乏、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因此,必须把校企合作提到学校重要的日程和位置,研究建立双向互动、互惠双赢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关于构建校企合作互动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协同运行机制

近年来,铜陵学院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与铜陵市及周边一批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建设了一批校外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基地。然而,这些合作往往都是通过人脉关系建立起来的,双方的合作大多停留在表面,取得实质性成果的不多。其主要原因在于尚未建立起校企之间、学校内部部门之间、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协同运行的机制。

一是要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运行机制。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协调校企合作。设立独立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的日常事务的处理;建立校企联席会议制度,明确校企合作的目标、事项、方式和途径,以及学校与企业双方在校企合作运行中的职责、义务和利益分配;加强制度建设,为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二是要构建校内部门协同运行机制。学校教学、科研、学生、人事等部门之间要履行好校企合作过程中各自的职责,并加强沟通,统筹制订出台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教学和科研基地建设问题,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的形成。

三是要构建企业内部协同运行机制。有条件的企业也应设立企校合作工作机构,统筹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管理、协调、制度设计和项目评估等工作。

(二)构建与地方产业互动共生的学科专业体系

铜陵学院坐落在铜陵,铜陵地处皖江城市带的腹地,离皖江区域各城市间的距离大都在一小时车程之内。尤其作为安徽省经济第一方阵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都与铜陵毗邻。合肥市是一个综合性城市,制造业先进。而芜湖、马鞍山、铜陵,均是以制造业为基础或支撑的专业化城市。尤其作为铜陵学院所在地的铜陵市,在皖江城市带区域尺度上,以制造业最高,分别为1.781万人与0.362。在安徽省区域尺度上,制造业与建筑业的职能规模与职能强度较之皖江城市带区域尺度迅速增加,表明影响迅速扩大。[6]然而,在铜陵学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发展和成长主要基于政治与文化的需求而非地方经济和产业的自然催生,因而没能建立起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学科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既反映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高等学校教育融入社会、引领社会以及参与和服务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手段。[7]因此,铜陵学院要想发展壮大并赢得地方的支持,其学科专业建设不能脱离或孤立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需求,必须以地方产业结构统领学科专业的调整、改组、重组或创建等工作,加快发展与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科体系。在皖江区域城市基本上以制造业为主要职能的现状下,必须围绕皖江区域先进制造业与高端制造业,以及铜陵市的龙头制造业企业,并对接和依托这些优势产业,在现有电气、机械、建筑等工程技术类学科专业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构建与皖江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与经济和产业界的“天然联系”,使二者形成良性互动。

(三)构建应用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

高等教育的组织形式以及教育教学内容、模式、方法等与经济和产业发展密切相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和规格要求应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相互策应。对于一所以应用型为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对皖江区域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因应,铜陵学院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皖江区域制造业发展需要相策应。而制造业人才培养的技术化、复合化要求学校必须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因此,学校要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人才制度,共同培养学生。校企双方要依据人才市场调研、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等,由学校与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交替进行,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双向介入,把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的实践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校企“零距离”、理论与实践“零间隙”、毕业生上岗“零过渡”,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8]

(四)构建校企共建技术创新联盟机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经济与教育逐步走向融合,产学研相结合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科学、技术与经济进一步走向联结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加快传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必须依靠高等教育的应用转向来完成。[9]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学校的职责和使命。因此,学校必须主动贴近、主动融入皖江区域制造业价值链中,积极与地方企业共建技术创新联盟机制,服务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发展。从目前来看,学校能不能与企业合作,合作的程度与深度如何,以及在合作的过程中,能否发挥应有作用?取决于这个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技创新的能力。如果没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和促进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以及潜在的、能给企业带来市场效益的科研成果,校企双方就会因为缺乏“互利双赢”的基础,难以实现持久的、深层次的合作,而学校在合作中也难免受制于企业、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学校一是要凝练科研方向,应针对皖江区域制造业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研究方向,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主动、全方位、多层次地为企业服务。二是加强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建立校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校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通过校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目标。[10]三是联合组建校企高水平创新团队,整合校企双方的科研和技术力量,联合开展重大项目的科学研究和科研攻关。

(五)构建校企内部员工联训和相互支撑机制

近年来学校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得到较大改善,然而,当前学校教师的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实践能力普遍缺乏,不少青年教师都是走出校门又进入校门。这不仅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也制约学校与企业互动合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和深化与企业的战略合作,共同培养一支高水平“双能型”师资队伍。同时,从企业自身需求来看,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工人中,中、高级技工所占的比例较低,与长三角沿海发达地区的比例相差较大。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向技术密集转变,归根结底要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有竞争力的产品。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和团队,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培养,以教育发展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制造业职工素质。[11]同时,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也需要利用学校的学科和师资力量,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和专业拓展。这就形成了校企双方内部员工培训联训相互需要、相互借助、相互支撑的交汇点。为此,一方面,学校要瞄准皖江区域制造业的发展趋势,鼓励教师到企业去挂职锻炼,了解实践领域的最新发展,更新专业知识,强化工程背景,提高专业技能,并积极参加到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技术攻关,为解决地方企业的技术难题提供科技服务。同时,学校也要从制造业企业聘请部分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指导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把企业一线的工程实际带入课堂和学生的学习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利用人才、科研设备、技术开发和应用方面优势,向企业提供人员培训服务,共同解决企业亟需解决的技术、管理、生产以及劳动力问题,形成相互依赖的“利益共同体”,使企业切身感受到校企共同培养培训人才的重要性。[12]

总之,深化与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的合作互动是顺应国家、安徽省和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铜陵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因此,铜陵学院和皖江城市带制造业企业双方都要着眼于为实现自身的总体目标以及各自的根本利益,全面深化校企合作互动,共同构建校企合作的协同机制、服务机制、管理机制、创新机制,以及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政府部门也要积极发挥统筹协调、管理引导的职能,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激励措施,加大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行政环境和政策保障,促进校企双方的良性互动、深度合作。

[1]彭燮.一方面是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 一方面是企业非常缺乏高级技术人才制造业人才培养面临 “产销矛盾”[N].中国质量报,2007-05-29(4).

[2]李峻峰.皖江城市带在长江经济带的定位[EB/OL].[2014-03-03].http://ah.anhuinews.com/system/2014/03/03/006333403. shtml.

[3]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OL].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OL].南昌:南昌大学,2007.

[5]陈萦.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9(6):42-48.

[6]陈寿江.皖江城市带经济空间结构分析[D/OL].开封:河南大学,2012.

[7]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70.

[8][10][12]陈锡勇,余晓华.关于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5):9-10.

[9]胡天佑.建设“应用型大学”的逻辑与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3(5):26-31.

[11]廉同辉.皖江城市带经济一体化的关键——制造业产业结构分析与调整[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3(1):84-86.

Research and Study of Constructing the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System Between the Local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and th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Wanjiang Belt——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TongLing University

Liu Peng
(Tongling University,Tongling Anhui 244061,China)

Wan Jiang belt(the city-cluster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in Anhui)occupies a high position i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layou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Anhui economic society.It is important to construct the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system betwee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an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That is because such action for the local colleges is the requirement of quickening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transition and adapting to the strategy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Wan Jiang belt. Therefore both universities and local area can not develop well without the support from each other,and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should insist basing on the local area,getting close to the local area,blending into the local area and serving the local area.There are also lots of cooperative systems for universities to build which lead to deepen the cooperation with the local companies: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operational interwork system with the manufacture enterprises in Wan Jiang belt,ystem which nurtures the technicians,the federal system which aims to innovating technologies,the united training system which set for the interior employees and the mutual support system which built to sustain each other.

Wan Jiang belt;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universities;the cooperative interaction system;research and study

F127

A

1672-0547(2016)02-0062-05

2016-03-17

刘鹏(1977-),男,安徽临泉人,铜陵学院党委(院长、外事)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师,研究方向:高校管理与改革。

猜你喜欢

皖江铜陵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亲亲的鸟
其实冬天不可怕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