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讨
2016-02-13杨鹏聪
杨鹏聪
(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讨
杨鹏聪
( 集美大学 诚毅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
新媒体时代的各种网络平台在给大学生获取海量信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然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此没有做好积极应对,在观念和教学手段更新,师资队伍以及相关管理等方面出现滞后。针对这一事实,优化环境、融合课程、创新教法和塑造主体等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新媒体;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环境
当“数字化”、“互联网”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时,社会已经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在当代社会中,报纸、杂志等纸媒已经数字化,博客、QQ、手机微信等社交媒体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新媒体平台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给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交流提供了便利。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欠缺人生阅历的大学生难以甄别,甚至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这一事实严重冲击了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提醒人们,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更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高等教育管理者应积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为我国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人才做贡献[1]。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双重影响
在新媒体时代,各类网络信息平台动态地发布多元化的内容,它们以巨量的信息资源、快速的传播速度、自由的信息获取为主要特征。新媒体的这些特征正好契合了当代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其日益成为拓宽大学生的视野和开拓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媒介,激发了大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大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条件。新媒体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内涵,在客观上推动了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思考,从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互联网的领域中,网络信息的传播是面向所有人的,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与传播者。这就意味着,网络上的每个参与者都是自主和平等的。作为应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之一,当代大学生已经将平等与自主的价值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即在浩瀚的网络信息海洋中,能够自主地进行信息选择、信息表达与传播。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平等地与熟悉和不熟悉的人们展开交流,摆脱了空间、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束缚感,有效拓宽了其社交的范围,从而满足了被理解、关心、尊重的情感需求。同时,在与他人的交往和交流过程中,大学生的不良情绪也在彼此倾诉、倾听中得到化解和释放,进而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2]。另外,新媒体也有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索与阅览,能够提高其分析与判断能力,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自我反思的品格,对大学生构建自我价值观,形成对社会及其发展的认知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大学生不断地成长与自我提升。
上述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固然值得重视,但是人们也不应忽略新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众所周知,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期,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造成其价值观念与心理的扭曲;网络游戏的引诱对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与人际交往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容易引起性格孤僻、心理健康程度低、人际关系较差等诸多问题。这些消极因素已经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客观面对的问题——新媒体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对大学生的教育功能及影响力。新媒体时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知识更新赶不上网络的知识更新速度,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出于这样的原因,学生更钟爱于网络等新媒体,能够根据自身需求,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选择适当的学习进度。这意味着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依赖已经被弱化。部分大学生认为,仅通过鼠标与键盘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通过公开课、讲座等形式获得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已属多余。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学习方面存在惰性,间接表明了他们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排斥。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
以上传递出的信息证实,新媒体时代已经出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与大学生的关系疏离现象。如果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不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那么他的课堂就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的新挑战表明,在新媒体时代,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成为当代心理健康教育者面临的新问题[3]。然而,面对这样的现实困境,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对新媒体及其功能没有充分自觉,导致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新媒体应用认知不足。他们固守着相对落后的教学观念,在课程中用老套的表达方式传递着信息量较小且陈旧的知识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相关教师主要是向学生笼统地传递诸如培养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之类的乏味的理论知识,却忽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问题(即使知道学生心理问题的存在,也不知道如何去引导)。这就使很多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产生厌烦情绪。
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规律存在的认识偏差使他们忽视了新媒体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上的重要性。这在教学实践中就表现为多媒体、网络化的现代教学手段应用较少。尽管有学者提出以新媒体更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式的观点[4],但并没有得到从业者的呼应,传统与滞后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依然如旧。这就很难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难以充分把握大学生复杂的心理规律。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效性较弱也在情理之中。
除了缺少与时俱进的时代意识和现代教学手段之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水平也有待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比较落后。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国内高校专业化心理健康教师数量不足,这就决定了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构成比较复杂,除了心理学专业教师外,还有大量的思想政治类、教育类、管理类专业教师等。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缺乏专业的心理咨询资质,这严重影响了高质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在我国,很多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机构,而是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分给学生工作处。这样并未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区别,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混淆。这也就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经费、训练室、设备等都比较匮乏,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网络体系尚未建立,导致很多高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仅仅是走过场,难以满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破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的困境,需要校园内外各方的共同努力。具体而言,包括如下内容:
(一)优化环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氛围。作为一个生活在象牙塔里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受到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受到学校、社会结构(包括社会文化、传媒信息等)的影响。尤其在信息资源丰富、开放性较高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诸形态所形成的舆论场及渗透其中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心理品质影响甚大[5]。因此,网络管理相关部门、网络新媒体以及高校文化机构
要净化网络环境,努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二)与优化环境同时进行的策略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与发展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向大学生介绍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介绍自我心理调适和心理困扰消除的办法等,利用案例分析,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其在大学阶段常会遇到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帮助大学生积极、乐观地开展大学生活与学习,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6]。除此之外,在各个学科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心理学的相关方式方法,比如对大学生进行记忆、思维及想象力的心理训练,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注意力、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等。与之类似,各学科教师也可以利用校园网站上传课件、教案等,激励学生运用现代新媒体进行网络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及自我选择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
(三)以专业性探究创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整合相关资源,即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专家咨询、小组探讨、个体辅导等于一体,将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与内容。利用这些丰富的资源,打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在师生的积极互动中引导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对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而言,可以进行心理疏通,正确引导其利用网络进行自身精神空间的拓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审美水平,使自身免受网络中负面信息的影响。
(四)实施上述创新方法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要求相关教师围绕树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这一主轴,充分利用有利的外界条件,使大学生能够进行自我的心理健康调适,培养大学生的自立、自律与自强的精神。具体而言,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将每一位大学生视为真正的主体,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的多媒体信息的时候能够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调节、自我判断,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进行区分,面对低俗的、消极的信息时能够自觉抵抗,使自身免受不良网络信息的影响。与此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依法依规进行网络活动,提高其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并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影响、共同提高的良好局面。要达到如此的教育目标,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高校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可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及电子类心理健康刊物向广大师生推广心理健康相关内容,以便帮助学生能够快捷地认识心理健康的现实意义,对在大学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预防和疏导。这就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1] 周春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的创新[J].江苏高教,2011,(5):124-126.
[2] 李瑜琴.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研究[J].今传媒,2014,(1):147-148.
[3] 王爽.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科技风,2014,(22):245-245.
[4] 杜晓娟.新媒体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237-238.
[5] 朱永华.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传媒观察,2016,(5):34-36.
[6] 邬勇,周希贤.利用现代传媒创新大学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5(3):151-154.
[7] 吴慧倩.树立新型的“健康”教育观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J].铜仁学院学报,2007,(3):70-72.
[8] 谢亚军.“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构建[J].铜仁学院学报,2016,(3):181-184.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a Age
YANG Pengcong
( Chengyi College, Jimei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China )
Various network platforms in the new media age not only provide college students with access to massive amounts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exert dual influences on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is not fully prepared for this situation, therefore its concep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aff and relevant management are still left behind.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ion and subjects molding have become the new path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media ag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environment improvement
G444
A
1673-9639 (2016) 06-0186-03
(责任编辑 王小聪)(责任校对 王立平)(英文编辑 田兴斌)
2016-08-26
杨鹏聪(1979-),男,福建漳浦人,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