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后发展议程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论决战极端贫困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2016-02-13彭刚
彭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872)
2015后发展议程框架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论决战极端贫困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彭刚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市100872)
在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与高速增长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后,当代中国经济正处于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在2020年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彻底根除极端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三步发展目标。决战极端贫困,必须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使之完整地贯彻落实到脱贫的具体实践中,思路清晰,政策适宜,措施得当,万众一心攻坚克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解决好两方面问题:一是转变增长方式,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发展,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二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使经济增长获得可持续的动力。
2015后发展议程;根除极端贫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在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与高速增长艰难而辉煌的发展历程后,当代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历史转折点,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要在2020年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战略目标——彻底根除极端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另一方面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三步发展目标。本文就是要在联合国“2015后发展议程”①框架下,探讨中国在2020年彻底根除极端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一、从千年发展目标(MDGs)到2015后发展议程
2000年9月,189个国家在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承诺在2015年之前,将全球贫困水平降低一半(以1990年的水平为标准)。自此,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有序的减贫和发展行动开始了。2015年是千年发展目标收官之年,也是2015后发展议程启动之年。
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当今国际社会在发展领域最为全面、权威、明确的目标体系,是衡量
发展水平、指导国际发展合作的重要指标”。[1]它由8个大项、21个具体子项、60个官方指标构成,专注于五大核心领域(即官方发展援助、市场准入(贸易)、债务可持续性、负担得起的基本药品的获取以及新技术的获取)。一言以蔽之,千年发展目标旨在改善生活,挽救生命,谋求生存。事实证明,它已成为历史上最成功的全球反贫困推动力。
虽然千年发展目标所取得的减贫脱贫成就举世瞩目,但是千年发展目标所内含的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疏漏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现实要求。千年发展目标虽然把环境问题列入核心议题,但并没有明确的考核数据和指标,发展中国家在为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而努力奋斗时,环境自然处于被忽视和牺牲的地位。正如西方学者所言,发展中国家在千年发展目标上所取得的成功是不可持续的。客观而言,千年发展目标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据当时贫困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现实情况和条件制定的,是以生存作为反贫困的核心目标。千年发展目标本身就是一个阶段性成果目标,而在经历了15年全球各国与国际组织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中国和印度减贫脱贫取得辉煌成就的基础上,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的2015后发展议程的制定和实施自然就是水到渠成了。正如国际社会所一致公认的那样,2015后发展议程不仅仅是千年发展目标的继承和升级,更是全人类为彻底摆脱贫困与饥馑,促进全球公平发展、包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从以减贫脱贫为核心的千年发展目标向以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转变势在必行。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在吸取千年发展目标经验和教训的前提下,以权利为基础,以人和地球为中心,囊括了尊严、人、地球、繁荣、公正和伙伴关系六大要素。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发展议程由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组成,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推动世界在今后15年内实现3个史无前例的非凡创举——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止气候变化。[2]随后在2015年12月,联合国各成员再次聚首以制定一项后2020时期的新的全球气候体系。紧接着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又就达成21世纪更深度的经济一体化协定进行磋商。由此可见,2015后发展议程是在更高起点之上,面向未来、更富有雄心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
在经历了30多年持续、稳定、高速发展以后,中国虽然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但传统增长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多年积累的深层矛盾难以解决,经济转型势在必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首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失时机地提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提质增效成为新的使命。面对新常态下的经济持续低迷、增长明显乏力、收入提升缓慢、贫富差距拉大,党中央审时度势,千头万绪抓根本,决战贫困惠民生,把2020年彻底根除极端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先决条件,将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纳入2015后发展议程的框架内,在伟大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揭开了彻底根除极端贫困的历史帷幕。
二、根除极端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发展中经济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拥有世界上最多的贫困人口,因此被认为是“千年发展目标成功实现的关键”。②中国立足国情,将千年发展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全面融入国家规划,1994年开始实施为期7年的《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把消贫减贫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就斐然。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如果没有中国消贫减贫的巨大成功,千年发展目标的制定和实施都是不可想象的。
(一)中国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总体成就与面临的新挑战
2015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与联合国驻华机构共同编撰的《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正式对外发布。报告指出,中国始终高度重视落实千年发展目标,15年来,在中国政府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在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政府在消除贫困与饥馑、普及初等教育、促进性别平等、保障妇幼健康、疾病防控、环境保护等许多方面均取得了
巨大进展,千年发展目标落实成绩显著;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15年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积极提供支持与援助;在推动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和人民立足国情,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发展经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3]有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中国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了13项千年发展目标指标。中国大力推进卫生、教育等民生工程,2000年以来累计解决了4.67亿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男、女学龄儿童净入学率稳定维持在99%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先后为120多个发展中国家落实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支持。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结构明显,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悬殊,虽然消贫减贫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反贫困依然任重道远。在党的十八大决议的指引下,中国正在打响迈向全面小康之路的“脱贫攻坚战”。如果把期限放长,1978年至今,我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7.9亿,这一数字相当于美、德、日、俄人口的总和,这对于人口多、底子薄、地域广的中国来说不啻为一个奇迹。但是,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迄今为止,比较容易解决贫困问题的人口基本都实现脱贫目标,剩下的七千余万贫困人口基本都属于难啃的“硬骨头”,“脱贫攻坚战”之“坚”无须赘述,全面脱贫战役的痛点与短板也在于此。
一是贫困人口数量多且比较集中。2015年我国共有贫困人口7 017万,人数之巨仅次于印度,居全球第二。从地理范围看,全部贫困人口中有70%集中在14个“连片特困地区”,均为“老、少、边、穷、山”地区,经济底子差且环境恶劣,减贫脱贫难度巨大。
二是贫困程度深。全国59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60%,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的比例比全国高3.6%;14个连片特困地区有3 862万农村居民和601万学校师生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近10万个行政村不通水泥沥青路;[4]贫困人口中因疾病导致贫困的比重超过40%;需要搬迁的贫困人口近1 000万人。
三是连片特困区生态环境特殊。连片特困区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的硬骨头。14个连片特困区要么属于生态功能区,要么属于生态脆弱区,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非常困难。[5]
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依赖高要素投入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原有的经济驱动潜力殆尽,新的经济增长驱动尚未完全形成,面临增速调整的中国经济是中国继续落实2015后发展议程的最大挑战。
(二)2015后发展议程与中国的减贫脱贫
如前所述,2015年联合国结束千年发展目标转向可持续发展之际,中国也面临经济发展转型之困。目前中国已经结束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期,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如果要在落实2015后发展议程中取得如前的成就,必然面对更大的挑战。
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提出:我们应该共同走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宣示,中国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正是中国为世界呈现的“中国发展方案”,是“国际化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指路明灯。五大发展理念各有侧重,同时又互相联系,因此准确把握并完整地贯彻落实到脱贫的具体实践中,将使我国进入决战极端贫困的新境界,同时必将为世界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三)决战极端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当天,193个会员国共同达成并通过了题为《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Transforming our World:The 2030 Agend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成果性文件。这一纲领性文件将推动世界在今后15年内实现三个史无前例的非凡创举——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止气候变化。呼吁世界各国在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伙伴的5个关键领域采取行动,并认识到消除贫困的工作必须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同时,与构建经济增长和解决一系列社会需求的努力并肩而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将惠及世界各国各地区和所有人。
2015年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
合国总部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强调国际社会要以2015年后发展议程为新起点,共同走出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基本实现了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少了4.39亿人,在教育、卫生、妇女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将继续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推动全球发展事业不断前进,为实现2015后发展议程承担应有的责任,做出自身的努力。
中国政府言必信,行必果。在联合国峰会结束不到20天,2015年10月16日,“中国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便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出席论坛并发表题为《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的主旨演讲,指出未来5年,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 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会议指出,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也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2016年7月20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发出减贫脱贫的总攻令:“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
由此可见,根除极端贫困,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路上最为重要的战略举措,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政策适宜,措施得当,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攻克最后堡垒”志在必得。
三、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践行可持续发展
如前所述,即使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在实现现代化的征途上,还要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是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为艰巨的历史使命。2012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5 740美元,按照《201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等收入组平均水平4 369美元的标准来衡量,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将面临着如何正确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
按照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成功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就必须突破原有增长模式的束缚,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社会结构转型,才能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地迈向高收入国家。很显然,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中国要想顺利地进入高收入国家,就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社会结构转型,这就既要面对国际环境的空前压力,又要承受较难克服的国内体制与政策困境。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令人震惊,令人着迷!国内生产总值从世界第十位跃居第二位,人均GDP于2010年突破4 000美元;人均GDP从1 000美元到4 000美元,仅用了不到7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7]与此同时,如何避免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也接踵而来。在今天,之所以中等收入陷阱成为中国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话题,至少基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表达了强烈的渴望,这主要针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运行显现的美好前途;二是表达了深切的忧患,这主要针对长期积累下来的社会矛盾与经济风险下的潜在危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人口发展红利丧失、资源环境难以为继、模仿技术发展需要升级等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遇到了挑战,教育与就业、产业、社会融入严重脱节,可以说,中等收入陷阱几乎囊括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所有矛盾和问题。
从发展阶段来看,中等收入陷阱是指一个经济体从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到跃升至高收入国家的这个阶段;测度指标界定为人均GDP实现一万美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只不过是对现有的GDP衡量指标进行了量化。按照这种概念来理解,就可以认为,当一个国家在进入
中等收入国家后,如果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人均GDP实现一万美元以上的目标,就证明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进一步说,如果一个中等收入国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不能实现人均GDP一万美元以上的目标,就说明掉入了这个陷阱。毫无疑问,这种评判难以真正体现真实情况。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包含着质与量两个方面,又快又好的发展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速度和质量通常都很难兼顾。对于那些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并开始向高收入迈进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来说,要实现从数量型追赶向质量型提升的转型目标,实现从财富的原始积累到财富的公平分配的分配目标,其意义尤为重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日本和韩国而言,与其说它们成功避免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倒不如说这是一个例外。对于那些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后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徘徊了几十年的国家,例如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我们也不能将其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政策的失误。[7]而在我们考虑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时,更要避免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心态,而宁可把挑战和困难想得更多一些。
(二)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从中国的现实出发,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把握以下三个基本点:
第一,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根据2016年4月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总人口已达到13.7亿,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这是中国目前最基本的国情,也是在分析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时所要认真面对的第一要素。如前所述,中等收入陷阱所考核的数量指标是人均GDP,人口数量自然而然便成为决定要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口还是影响中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实现既不影响效率又不影响公平,也将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面临的最大挑战。
第二,中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自身的二元经济结构特点决定了其他国家的经验都很难在中国进行复制。就总体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中等收入国家,但就中国内部不同地区来说,贫困地区还是在“低水平均衡陷阱”中沉浮;人口过剩地区还是在“马尔萨斯人口陷阱”中沉浮;而那些率先发展的发达地区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愈发明显。因此,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缩小差距、扶弱济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便成为在整体上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第三,中国是一个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势。尤其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美国经济深陷泥沼,难以自拔;欧洲经济危机四伏,积重难返;日本经济长期衰退,复苏无望;唯有中国经济被寄予了巨大的期望。这也许就是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反复告诫中国经济务必要警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国经济能否在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形势下继续保持可持续增长,对于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尤为重要。
由于自身复杂的经济特征和不确定的世界经济形势,使得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在中国也显得尤为复杂。从中国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付出非常艰辛的努力,况且中等收入陷阱不仅涉及经济发展,还涉及政治、社会等众多领域。[7]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考察,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必须解决好如下两方面问题:
第一,要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一方面表现在要继续增长,另一方面表现在如何实现可持续增长,其关键就在于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说,要将以强调数量、粗放发展为特点的传统的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产效率提高为特点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因此,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关键在于提高技术、知识、劳动者素质、信息这些生产要素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
第二,要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进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社会贫困状况也有了初步改善,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拉开。在这种情形下,收入分配的反作用对于今后的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处理不慎,不仅经济发展会受影响,甚至容易影响社会稳定。[7]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的差距悬殊日益凸显其不良影响,这是中等收入陷阱最典型的表现。因此,只有财富公平分配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后阶段的经济增长才能获得可持续的动力。
注释:
①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以“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为核心的《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一般被称为“2015后发展议程”,又被称为“2015年后可持续发展议程”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本文统一采用“2015后发展议程”一说。
②联合国秘书长千年发展目标行动计划特别顾问杰弗里·萨克斯在出席北京“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论坛”时指出,在实现“2015年前将世界极度贫困人口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方面,中国能够做出巨大贡献和起到关键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方立场文件[A].2013-09-22.
[2]联合国.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EB∕ OL].(2016-01-13)[2016-09-01].http:∕∕www.fmprc.gov. 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dnzt_674981∕xzxzt∕xpjdmg jxgsfw_684149∕zl∕t133138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联合国驻华系统.中国实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2000—2015)[A].2015-07-24.
[4]彭刚,李霞.决战极端贫困:中国的共享发展之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6(3):38-47.
[5]何芬,赵燕霞.美、日促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减贫的经验借鉴[J].世界地理研究,2015,24(4):20-29.
[6]顾仲阳.习近平出席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5-10-17(01).
[7]彭刚,彭忆欧.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视角与中国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11(10):11-17.
责任编辑:林英泽
O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under the“Post-2005 Development Agenda”
PENG Gang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100872,China)
After experiencing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at present,China's economy is in the key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and facing the severe challenges:on one hand,we should realize the target proposed on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eliminating extreme poverty and completing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on the other hand,we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uccessfully overcome the“middle-income trap”,and realize the third step target for the building of a socialist,modern and strong country.To eliminate extreme poverty,we must enhance our responsibility,the sense of mission and urgency,adhere to such Five Concepts as innovative,coordinated,green,open and shared development,and implement that in the practice of eliminating the extreme poverty.To overcome the“middleincome trap”,we must solve two problems:the first is to transform the pattern of growth depending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innovation,and maintain th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with the help of innovation;and the second is to realize the fair distribution of income,and bring economic growth with sustainable driving forces.
Post-2005 Development Agenda;eliminate the extreme poverty;overcome the“middle-income trap”
F120.4
A
1007-8266(2016)12-0065-06
2016-09-27
彭刚(1958—),男,北京市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