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马拉松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2016-02-13高明有
汪 超,高明有
(1.陕西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学院 体育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城市马拉松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汪 超1,高明有2
(1.陕西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2.榆林学院 体育学院, 陕西 榆林 719000)
通过对城市马拉松赛事的认识,运用个案分析法剖析城市马拉松赛热潮的原因。所得结论有:跑者“中产阶级”成为马拉松的主要参与者,健身和社交软件的流行,政府的有力助推,跑步链成长为“产业链”;热潮背后理性思考认为城市马拉松赛应该从专业办赛的视野、理性参赛的态度、科学训练的方法和不断打造城市名片来创新发展城市马拉松赛事。
体育赛事;体育管理;城市马拉松;体育文化
从专业马拉松赛事的冷清寥落到大众马拉松赛事的遍地开花,近年来全国的城市马拉松赛及相关马拉松跑运动呈现井喷式的增长。2014年全国参与各种跑步赛事人群达到约100万,其特点表现为:参赛热情高、举办地域多、参赛人群广、持续态势增、时间跨度长的特点。如在2011年有22场,2012年有33场,2013年有44场,2014年有53场,2015年有56场,2016年有87场。除国内历史最悠久、水平最高且在世界顶尖马拉松赛之列的北京马拉松赛外,上海、广州、深圳等都有自己的国际马拉松赛事,一些二、三线城市也不甘落后举办着属于自己的马拉松。在较短的时间内,跑步成为中国最受欢迎、最具群众影响力、集竞技和健身娱乐为一体的田径项目。看似无趣乏味的运动为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全国各大城市和各类人群的参与和商家的投入,究其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1 城市马拉松赛受众原因分析
1.1 跑者“中产阶级”成为马拉松的主要参与者
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约8亿,未来跑步市场将会有百万甚至千万人口的参与,当下我国群众体育运动资源相对匮乏和有限,运动项目发展并不是足够丰富,尤其是在城镇里面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大众参与的群体性运动项目还很少。城市马拉松首先迎合了城市里面工薪阶层健身的需求,其次跑步没有太多场地器械要求,更没有性别、年龄要求,也没有严格的时间和天气等因素的限制,只需要有一双合适的跑鞋就可以。据《中国体育行业商业价值报告》显示:在大众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中,跑步以43%的参与度名列前茅。工薪阶层作为“中产阶级”的跑者将会成为城市马拉松的主要参与者。所以,城市马拉松项目自身的特点和工薪阶层“中场阶级”自身的实际情况将促成他们成为城市马拉松的主要参与者。
1.2 健身和社交软件的流行
大多马拉松跑者并非为成绩拼搏,他们重在享受的是人潮汹涌中奔跑的快感,追求的是在千军万马中自我超越的精神。这种奔跑带来的快感和精神上的追求内化为每一个跑者多元的娱乐交友方式。当前诸多的跑步健身测评软件为参加马拉松跑者带来了成果的喜悦,跑者持续分享自己的跑步纪录,传播的是跑者自身的一种自律、积极、健康、向上的阳光形象。马拉松跑者的装备已经悄然转移到了虚拟产品——手机软件上。马拉松跑者记录里程数、速度、时间等催生了大量的同质化软件的出现。现在国内主要有6大跑步软件:NIKE+ 、悦跑圈、咕咚、乐动力、益动GPS 、虎扑跑步,他们各有优劣,其他大部分软件基本都大同小异。正是基于每一位跑者对于自我跑步和他人跑步信息的测评和分享,让跑步变得简便易行,利用软件添加好友约跑或者比赛在不同的城市变得现实可操作,真正让跑步成为一种新的追求和时尚,通过分享跑者的心路历程让马拉松跑者成为一种彼此可以共享的社会资源。所以,积极支持体育用品制造业创新发展,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产品品种,尤其在城市马拉松赛中研发健身和社交软件将极大应用于全民健身,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
1.3 政府的有力助推
新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将发展目标明确定位。到2020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7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35亿,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全民健身的教育、经济和社会等功能充分发挥,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1.5万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把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体系建设好,《计划》的落实就会更加有保障。目前国家推行的全民健身计划为跑步运动提供了“政策面”的支持,推广不需要任何器械、公众参与度强的马拉松无疑是最好的载体。同时各地政府对马拉松给予最大的助推力,通过举办重大赛事来塑造城市文化和性格,展现城市精神,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素质教育、文化繁荣、社会包容、民生改善、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1.4 跑步链成长为“产业链”
从跑者人口的多少,参赛人群的广度上基本能够看出该赛事的影响力和价值。跑者在衣食无忧之后,健身健美意识才能觉醒,这是城市跑者涌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马拉松热潮不断呈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赛事背后的巨大商机。 经济效益对于马拉松的举办城市来说显而易见,平均每个马拉松跑者至少有一个同行的伙伴,在参赛期间最实质性的住宿、用餐、购物等各种消费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马拉松赛中以及“参赛”、“观战”、“观光”都会带来综合的效应,如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事从2003年创办到2013年,给厦门市累计带来了高达15.68亿元的收入,仅2014年厦门马拉松期间,获得的各项收入约为2.65亿元。巨大的经济收益带动相关衍生产业的出现,如承办马拉松赛事的公司和运作团队迅速增加。所以,马拉松跑者从简单的装备购买到大数据时代数据资料的使用,率先在体育产业领域进行着一场革命,在广大热衷跑步中产阶级的带领下,一条简单的“跑步链”势必会成长为更加诱人的“产业链”。
2 城市马拉松赛发展
我国的城市马拉松赛事起步较晚,1981年经国际田联批准中国田协举办了北京首届国际马拉松赛,随后在1987年大连和杭州国际马拉松赛相继创办,1996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创办,起初的城市马拉松赛事的举办主要以竞技性为主。
图1 2016年中国田径协会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注册赛事
从1995年起,随着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推行,城市马拉松成为了推动全民健身发展最便捷最显效的载体。1998 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2010 年更名为“北京马拉松”)进行改革,开始向全社会开放,吸收业余选手参赛;比赛结束限制时间由原先的 3 小时延长至 5 小时;增加了半程、10 公里、迷你马拉松等项目。这些改变使马拉松赛打破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走向了社会,走向了大众,成为了城市盛大的节日。2003 年厦门国际马拉松赛创办,它以高效专业的组织和管理很快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于每年的1月份举行,与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形成了南北照应、春秋交替之势,两者现已跻身世界十大马拉松赛事之列[1]。
从图1可以看出,2016年我国先后将举办186场城市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跑赛事,涉及28个省市。其中年度举办场数前三的为江苏省、北京市和浙江省,平均每个城市举办约7场。
据统计,2016年全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注册赛事中有69场为半程马拉松,87场为全程马拉松,有31场为其他类型较短距离的长跑,如超百公里挑战赛;从地域上看有高原马拉松、草原马拉松、城墙马拉松、环湖马拉松等各种特色;在时间跨度涵盖了全年;路面状况有公路、山地和越野赛;赛事组别一般分为专业组和业余组,赛事认证方面有A类、B类认证赛、中国田径协会主办、国际田联金、银、铜标、田协金银铜牌、国际马拉松及长跑协会认证赛事。
3 城市马拉松赛热潮后的冷思考
3.1 专业办赛
任何一项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规模各种级别的赛事推动和商业赛事公司的运营。城市马拉松集参与人群多、资源动用大、辐射范围广、保障服务全等要求为一体,需要当地政府牵头和相关部门及组织的专业运作。专业办赛体现着对赛事的精益求精和对参与者负责的态度。从赛事前期的组织协调来看,需要当地政府协调体育、交通、媒体、医疗、保卫等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从主办、承办方看,需要组织参赛报名、考察比赛路线、招募和培训自愿者、筹集赛事资金、安排配套的娱乐活动等。在比赛过程中,设置医疗基础保障和救护方案,做好饮料供应和用水站的布置和赛场的管理等。
举办城市马拉松赛事是一项需要动用诸多社会资源的系统工程,也离不开成熟的运营体系、赛事管理、专业办赛态度和经验,赛会有序的组织管理和优质的服务体现的是一种专业的水准,城市马拉松需要在筹备、管理、安保、医疗、服务、配套活动等各方面提供专业水准的服务。当前不论城市马拉松的发展态势多迅猛,但办赛的专业水准不能有折扣,如果忽略了应有的标准盲目“多余办赛”不但对跑者无益、对城市无益,还必将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并滋生出各种隐患。
现阶段在国内赛事审批放开的大背景下,找准定位力推具有特色的各类城市马拉松赛是满足市民运动健身需求多样性的选择,用多元化的视角去审视马拉松的成长,专业组织每一场马拉松,塑造每一个城市马拉松赛事独特的气质与灵魂,去不断争取跑者的认可。所以,拥有走规范之路专业办赛的视野才真正能让城市马拉松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出对体育精神的诠释。
3.2 理性参赛
尝试马拉松的跑者深有体会,他们是在用脚步丈量大地,若能在极端艰难的境况中挑战自我,生活中的困惑和迷茫都将迎刃而解。城市马拉松以跑者为中心,不论是全马、半马、10公里赛事、百公里赛事都应找到对应的人群,抓住跑者的需求,就能够让奔跑的脚步更加踏实、更加出彩。奔跑的目标不能仅以数字为导向,更要着力规避盲目追求数量缺乏理性参赛的认识。在如火如荼的城市马拉松背后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赛事的安保、交通、医疗、管理等多个方面各地水平层次不齐。例如,2012年广州马拉松赛有两位参赛选手意外死亡,2015年5月的深圳国际马拉松赛中,一参赛者在距离半程马拉松终点几百米处倒地不起等。理性参赛需要组委会对赛事更加精细化管理和调控,跑者更需要了解自我,在心理和生理上做好积极准备,有选择性地参与到城市马拉松赛中,理性参赛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生命负责的认真态度。
所以,办赛不是以大、多、全为唯一标准,参赛更不是以盲目随从为出发点,让每一个特色鲜明的城市马拉松跑者理性参与到跑步大军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赛道,用心跑完自己的马拉松是探求生活真谛的过程。
3.3 科学训练
纵观北京第35届马拉松有30 000人参与,但有22 000人用时在4小时以上。可以说大多数跑者重在参与,真正懂跑会跑的跑者只占4%。有诸多跑者出现了赛前临时退赛、赛中体力不支、赛后延迟性肌肉酸痛等各种状况。所以,平时训练水平差、甚至没有做好心理和身体上的准备的跑者不宜盲目参赛。诚然诸多跑者参与的目的就是为愉悦身心,但每个跑者有着自己的体会,挑战42.195km或者完成半程马拉松跑者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达成感”。所以,缩短马拉松的完赛时间,是诸多跑者可以量化的体验。
对于高水平马拉松运动员来说他们把年度训练划分为不同层次,着重提高专项能力和竞技能力,以速度感训练为核心,无氧阈速度跑为基础,把间歇跑作为各个阶段的重点,逐渐缩短间歇的时间,逐渐分段加速持续,把这种训练模式贯穿到马拉松训练整体之中。坚持把有氧功率的训练和有氧训练相结合,接近混氧与无氧阈的速度持续45~75分钟快跑,逐渐达到1~2小时,掌握熟悉节奏配速跑。达到储存能量到35 km以后在释放,也就是说一般运动员跑到体能力竭时,优秀选手却能主动加速甩开对手,这就是马拉松跑训练的创新。
对于一般的业余参与者来说在科学训练中要采用多种组合形式的跑来刺激心肺功能、呼吸机能等,可以采用三氧综合训练法来实现。就是将有氧-混氧-无氧良好的组合。一般将慢跑和冲刺跑作为基础,每次将慢跑持续时间不得低于60分钟,不超过2.5小时,每个月的慢跑距离达到300 km以上,完成全马的成绩可以逼近3小时;做冲刺跑目的在于维持并提高自己的后程发力能力,在长距离慢跑后进行冲刺速度练习能够修正跑姿,克服机体习惯性地小幅度动作,防止提速困难。将配速跑、变速跑、间歇跑、跑破训练等做为重点。一周安排一次配速跑,要求保持稳定的配速,每次距离控制在6 km以上,给予机体一定的运动强度,采用配速跑主要在于提高乳酸阈值和习惯长距离;采用变速跑主要是利用配速的变化来改善最大摄氧量;间歇跑采用主要根据自身的能力调整距离、组数、速度、组间歇,采用间歇跑一般有短距离和长距离间歇两种训练方法,其中短距离的间歇训练200~800 m目的在于提高速度和改善心肺功能,长距离的间歇训练1 000~1 500 m目的在于提升乳酸能力,强化耐力;跑破训练时主要进行无氧训练,全力上坡跑主要是增强腿部肌肉力量练习,下坡跑时通过快速运动来改善神经灵敏和协调性。
3.4 打造城市名片
崇尚运动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城市。城市马拉松跑的是人生,练的是体魄,它诠释着市民的生活态度、丰富着城市的文化、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孕育着城市的生机。城市马拉松为许多陌生个体提供了一个有着挑战共同目标的集会,在这里人们遵守比赛规则,不断磨练意志,体验城市马拉松对人的教化功能。城市马拉松的举办成为整个城市的共同责任,而为了共同目标的实现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会增强,能增强整个城市的凝聚力。
加快城市马拉松体育文化在社会层面的浸润,让体育与城市联动起来,让有文化底蕴的城市马拉松赛事不断发展壮大,通过城市马拉松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与国际影响力。让城市马拉松作为城市文化传播的载体,促进多元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对于城市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城市活力和软实力及增强城市的归属感都大有裨益。所以,让城市马拉松成为城市新的镀金名片,打造城市名片来创新发展城市马拉松赛事将成为共识。
[1]韦霞,张俊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1),16-19.
[2] 蒙彩娥.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的契合及优化路径研究[J].体育科研,2015(5):48-51.
[3] 张登峰.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2-14.
[4] 祝良,黄亚玲.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2-14.
[5] 耿延敏,刘定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6),86-89.
[6] 席繁宏,张健,等.国际马拉松赛事下的城市体育软实力价值研究——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为例[J].搏击·武术科学,2013(9),121-124.
Cold thinking of the city marathon upsurge
WANG Chao1, GAO Ming-you2
(1.ShanxiYulin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Shaanxi719000,China; 2.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YulinCollege,Shaanxi719000,China)
It analyzes the causes of urban marathon upsurg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a case study of marathon.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runner "middle class" has become the main participant of the marathon. The popularity of fitness and social software, the government's powerful boost, and the running chain have grown into "industrial chain". The rational thinking behind the upsurge is that the urban marathon should be professional with the field of vision, the rational attitude of competition, scientific training methods and continue to create city card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marathon.
sports events; sports management; urban marathon; sports culture
2016-08-10
汪超(1986-),男,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篮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G812.4
A
1009-9840(2016)06-0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