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公安故事的“一流表达”路径探索
——以海岩的作品分析为视角
2016-02-12康晓燕
康晓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100038)
一流公安故事的“一流表达”路径探索
——以海岩的作品分析为视角
康晓燕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38)
公安工作中“一流的故事”为“一流的表达”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一流的表达”也充分展现了“一流的故事”的内涵和价值。新时期公安文学的繁荣发展应当思考和借鉴海岩作品的成功之处,针对公安文学发展的现状在创作精品力作、强化精神内核、创新传播载体等方面提升完善,从而使公安文学更加全面、准确地表达现实、法治、人性、价值,力求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
公安文学;公安故事;表达方式;海岩
公安文学,是用语言文字形象、生动地展现公安民警的工作实践、价值标准、情感生活、职业道德、群体形象等的独具公安题材内涵的精神文化成果。一流的队伍必定有一流的故事,一流的故事必须有一流的表达。正是公安故事的良好有效表达,使得公安文学园地尽显百花竞放、硕果累累的生动景象。在公安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正确认识一流故事与一流表达的关系,增强公安文化的传播力和感染力,是全面推进公安文化建设中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海岩是我国当代公安文学创作领域知名作家,其独有的创作模式和推广模式塑造出了当下公安文学领域的一道独特文化景观。从20世纪80年代的试探性作品《便衣警察》到90年代的成熟之作《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永不瞑目》,再到近年来好评如潮、备受推崇的《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五星大饭店》等,一篇篇优秀作品以扣人心弦、扑朔迷离的曲折剧情,荡气回肠、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对真善美价值取向的推崇与追求充分展现了海岩独特的创作视角和创作模式,从而成为公安文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同时,由海岩系列公安题材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如《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等更是获得了全国性的收视热潮,不仅成为优秀的电视剧艺术作品,而且引发了社会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结合海岩的经典作品进行分析与思考,力求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一流故事”的“一流表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公安故事“一流表达”的内容
公安文学植根于公安工作实践的土壤之中,是公安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精神成果。公安文学的繁荣发展为公安事业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也为密切警民关系搭建起重要的桥梁。以海岩作品为例,具有时代感染力的优秀公安文学作品表达的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紧扣时代脉搏,回应社会思潮——公安文学作品的现实表达
公安题材是一座有待开发的含金量极高的“富矿”,公安队伍常演常新的题材优势,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由于公安队伍始终处于政治、社会矛盾冲突的漩涡和前沿,因此公安文学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它通常以公安队伍的斗争实践、公安民警的生存状况为切入点,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深入细致地挖掘公安队伍的价值标准、精神风貌,折射一定时期的政治、社会趋向,深刻地反映时代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变迁。我国的公安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至1978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公安题材文学作品创作是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成立公安队伍、公安事业独立发展为起点的,因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公安文学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的作品多以宏大的阶级斗争为叙事背景,具有浓厚的反特剿匪色彩。第二阶段是1978年至2000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繁荣的背后各种犯罪现象滋生,加以1983年、1996年严打运动的助推,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以侦破案件为核心,如20世纪90年代涌现出的《刑警本色》《公安局长》《十面埋伏》《黑白道》等优秀公安题材小说直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所出现的司法腐败问题。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21世纪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刑事犯罪高发、恐怖主义猖獗的新的社会状况,以及公安机关的主要职能由专政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给公安题材文学作品提供了崭新的创作视角,推动公安文学的发展进入新的机遇期、繁荣期,公安文学园地百花齐放。如以服务人民、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为切入点的《任长霞》《营盘镇警事》,以揭露新疆境外反动势力和境内敌人的罪恶行径为主旨的《国家荣誉》等。海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创作了两部轰动全国的小说。一是《便衣警察》,小说以民警周志明在“四五”天安门运动中为保护群众而遭到“四人帮”疯狂迫害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周志明的人生经历折射出那段颠倒黑白的岁月。二是《死于青春》,海岩以陆小祥的悲惨命运为视角,意在从侧面真实地再现“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精神创伤远比唐山大地震更凶猛、深重。成功的公安文学作品,必然紧扣时代脉搏,再现真实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时代,表达出巨大而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二)呼唤法制强音,弘扬公平正义——公安文学作品的法治表达
公安队伍是国家的刑事司法力量和行政执法力量,是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因此,立足于公安实践的公安文学作品的创作,除了要承担褒美贬丑、惩恶扬善的艺术责任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以身试法者的鞭挞和惩罚,维护执法的权威和法治的尊严,最终实现艺术精神和法治精神的高度统一。海岩的系列公安题材文学作品,无论是《玉观音》和《永不瞑目》中的禁毒斗争,《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中的命案侦破,还是《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中的打黑斗争,都通过险象环生的故事情节来展现警匪的激烈冲突和博弈,都是一场场精彩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并且最终以邪不压正的结局收尾。海岩的系列作品都在明晰情与法的对立、爱与憎的分明,都在彰显法律的崇高,都在弘扬正义的精神,都在呼唤法治的社会,这正是公安题材文学艺术作品应当承担起的政治法律责任。
(三)关注情感世界,挖掘人性深度——公安文学作品的人性表达
公安题材文学作品在展现一个个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公安故事,弘扬正义公平的价值观念,塑造英雄、弘扬英雄精神的同时,也从人性的角度表现出警察独特的生存实况、情感世界,塑造出一个个独特的、丰满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使警察成为行走在崇高与平凡之间的英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表现在公安文学作品中就是警察与罪犯这对水火不容的矛盾。罪犯与警察的二元对立,不仅透射出犯罪分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个性特征,更折射出人性异化的现实社会原因,引发我们对人性、对社会的深思。因此,公安文学作品不仅表达客观世界的表象现实,更表达出心灵的现实,更贴近于实际生活,更具有真实感、立体感。《便衣警察》《无悔追踪》《女民警的坎坷经历》等一系列优秀的公安文学作品,一方面颂扬了人民警察骁勇善战、正义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另一方面关注人民警察烦琐平淡的日常生活和心灵深处的情感世界,使公安文学作品的表达兼具艺术性与感染力。下面以海岩作品为例,对公安文学创作的人性表达进行分析。
1.至纯至美的爱情故事
爱情是海岩系列公安题材文学作品的恒定主题,其“案件+爱情”的叙事模式,使得案情发展的跌宕与爱情经历的坎坷紧紧缠绕,密不可分。海岩是描写爱情的高手,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为读者描述了一段段金童玉女感人肺腑、刻骨铭心的纯真爱情。如描写缉毒女警安心与杨瑞、与毛杰、与张铁军凄美爱情故事的《玉观音》,又如围绕男主人公龙小羽的罪情进展为读者展现罗晶晶与龙小羽、韩丁三人情感纠葛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再如围绕追回一把被盗的国宝级小提琴的故事,刻画女刑警吕月月与黑社会家族成员潘小伟欲罢不能的真挚感情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海岩笔下的爱情蔑视权力、藐视金钱、无视地位、淳朴真诚,正与大众内心深处向往追寻纯真爱情的美好心理相吻合,这也使得海岩的系列作品能够获得持久的吸引力。随着海岩系列公安题材小说改编为电视剧,一批演技精湛的演员的加盟,如陆毅、孙俪、徐静蕾、佟大为、刘烨等,更将海岩笔下的爱情故事直观地表现出来,满足了观众对于理想爱情的审美期待。
2.历经磨砺的成长蜕变
海岩作品的表层结构是“叙事+爱情”的叙事模式,而其深层结构则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典型人物如《玉观音》中刻画的安心和杨瑞。安心本是云南边陲小城南德的一名缉毒女警,由于与毒贩毛杰的一次短暂出轨经历,而使其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同时也招来了深重的灾难。在经历了死亡的残酷、苦痛的煎熬之后,安心最终蜕变成一名坚强的缉毒卫士。海岩对安心的塑造,既展现了对人性理想主义的追求,更是对人性真善美的崇尚。小说中的北京青年杨瑞原本是个思想开放、崇尚自由、消沉颓废的公子哥,在爱上安心后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物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慢慢凸显、成型,在经历了生活的种种磨难后,最终由一个玩世不恭的大男孩成长为一个执着成熟的大男人。海岩对于人物鲜明个性的塑造和复杂心理的刻画,使得其系列小说作品生动鲜活,迎合了大众的阅读口味和审美期待,吸引力经久不衰。
(四)关注精神内涵,彰显崇高价值——公安题材文学作品的价值表达
公安文学作品为公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突出表现在公安文学作品所传达的价值标准、美丑善恶、是非曲直中。活跃在影视荧屏、公安文学作品中的虚拟警察人物,多是信念坚定、敢于担当、为民奉献的高尚的人民卫士。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在公安文学作品中彰显,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在公安文学作品中践行。因此,公安文学作品表达了忠诚、责任、崇高、奉献、坚毅、进取等人民警察的精神内涵和崇高价值。
1.对真善美的推崇
海岩的系列公安题材小说描写了在这个喧嚣浮躁、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中人性善恶的千姿百态,其中都饱含着作者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对浩然正气的呼唤渴求和对和谐社会的向往追求。如在《玉观音》的题记中,作者写道:“观音菩萨到了中国,在外形上被人塑造为女相,这大概反映出中国人对‘慈悲’的理解:端庄安详、洁净美丽的观世音菩萨坐于盛开的莲花之上,似乎就代表了一切母性的崇高、伟大、温和、柔软、善良、怜悯和无处不在的爱心。”[1]
2.对英雄主义的张扬
海岩笔下的英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家国天下情怀与崇高英雄主义精神的《便衣警察》周志明,他是一个坚持正义、智勇双全的典型英雄;另一类是没有丰功伟绩,却拥有常人难以具有的牺牲和苦难精神的非典型英雄,如肖童、杨瑞等。在这个英雄人物匮乏、英雄主义缺失的当下社会,海岩从不同视角对英雄的诠释,既体现了作者关怀当下的人文情怀,也符合大众的情感愿望。
二、公安故事“一流表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公安故事是公安工作的艺术写照,它们真实生动地记录表现了公安民警的工作、生活、情感和奉献。公安文学管理者及创作者在充分挖掘公安队伍“一流故事”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争取公安文学的“一流表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公安故事在反映公安工作、塑造警察形象、讴歌警察精神等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公安故事表达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仍有待提升。公安故事缺少一流表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观原因
一是公安文学创作的特殊复杂性。公安文学作品在价值观的把握上比较复杂和敏感,因为在公安文学作品中,离不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离不开欲望、丑恶、暴力、血腥,离不开罪与罚、情与法。而且公安文学作品涉及政治稳定、社会治安、民族宗教、公安机密,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如预谋犯罪和逃避惩罚者将公安小说和影视剧当作“犯罪教科书”的也不在少数。此外,由于创作者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以及过分追求故事情节的复杂性,使得公安文学作品中屡屡出现越权办事、程序混乱、以权代法、以情代法等现象,因而在公安文学作品中仍然存在着艺术规律与法律逻辑的失衡。
二是公安故事表达欠缺创新性。公安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形式和内容陈旧、叙事刻板化、故事缺乏新意、模式单一等问题,大多作品用颇多笔墨描写案件的侦破,长此以往必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降低公安故事表达的实效性。如在公安文学上著名的“海岩模式”,主题内容的模式化、人物塑造的模式化、叙事结构的模式化已成为其小说固定的程式,禁锢了其后期的创作,难以实现突破和创新。
三是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失衡。市场经济的发展在为公安题材文学作品提供创作背景和写作素材的同时,也以其负面影响使作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和社会影响,忽略了对作品艺术价值和精神内涵的重视。因而,公安文学作品创作出现了在数量上形成“高原”,但在质量上缺乏“高峰”的现状,粗制滥造的作品盛行,精品力作相对匮乏。
(二)客观原因
公安题材文学作品欠缺题材资源优势。第一,从时间的角度看,因为我国正式的公安工作原则上应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因此公安文学作品可依托的直接历史渊源不算长久和厚重,所以公安文学的发展历史短暂、基础薄弱、经验不足。第二,从空间的角度看,公安题材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往往是一地一事,具有地域性、日常性和群众性。较小的视角对作品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第三,从内容的角度看,公安题材文学作品常常受到素材积淀、历史视野和情节元素等方面的限制,要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俱佳的作品难度较大。
三、公安故事“一流表达”的提升路径
用“一流的表达”讲述“一流的故事”,既是充分发挥公安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社会教化功能的客观需要,也是推动公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需要。为了用一流的表达方式展现公安机关的一流业绩,展现一流的公安情怀和公安精神,作家应当在创作精品力作、强化精神内核、创新传播载体等方面提升完善,从而使公安文学作品更好地讲好公安故事,发好公安声音。
(一)力推精品力作,强化表达实效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2]。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叙述一流公安故事的精品力作是公安事业发展路程上耀眼的文化印记。要创作出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优秀公安文学作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是,公安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广大一线公安民警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民警,把基层公安民警作为文学创作的表现主体和服务对象,积极投身于讴歌时代和公安民警的文学创作之中。正如郭声琨部长所强调的:广大公安文化工作者要充分发挥身在公安一线的特殊优势,善于从火热的斗争实践中捕捉最生动的场景,挖掘最感人的事迹,创造出更多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优秀公安文化精品,进一步凝聚警心、鼓舞士气、激励斗志[3]。
二是,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4]因此,公安文学创作要大力倡导思想观念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提倡各种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鼓励探索,扶持原创,最大限度地激发警营文学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和创作活力,创造生产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公安文学作品。
(二)遵循创作规律,凸显警察本色
“公安文学创作同所有艺术创作一样,需要创作者的才情和才华,以及生活积累与潜心创作,需要借鉴民族的与世界的先进文化,从生活的真实走向艺术的真实,从警察的职业表达走向具有艺术价值的审美创造”[5]。公安文学作品是经过艺术创作的公安故事,公安一线的斗争实践为公安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宝贵素材,源于公安战线又超越公安实践才是公安文学的本质特征。
公安题材文学作品因其主题的特殊性,再加上创作者富有创造力的想象,就会达到情节安排错综复杂、人物经历曲折离奇的效果,不仅会强化故事和人物的传奇色彩,而且也会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巧妙的情节设计、独特的创作手法、合理的主题表达等因素的融合是一部公安题材文学作品的成败关键所在。海岩的作品在情节设计上运用了大量的伏笔、悬念,对于故事的连贯性和戏剧性起了很大的作用,与此同时,精妙的结局也使读者颇有意犹未尽之感。如在海岩的经典作品《玉观音》中,海岩以杨瑞敞开通向卧室的门作结,让人在无限唏嘘、慨叹中产生无限联想,引人入胜。同时,公安文学创作还要求凸显其特有的美学风范,即面向一线、源于民警,挖掘人性深度和生活本质,彰显人民警察的正义、阳刚、忠诚、英勇等本色,使纪实性的“一流故事”与典型化的“一流表达”并存,共同发展。因此,公安文学作品创作一定要将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与公安题材的独有特征有机融合,在着眼现实、关注一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艺术创作,着力打造公安文化精品力作。
(三)重视精神内核,强化价值引领
公安文学创作必然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和公安战线特征。这就是要以公安工作为素材,以人民警察为创作导向,以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牢记党性原则,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把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公安文学作品之中,颂扬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民警察精神。公安文学作品创作应当主动承担起其艺术责任和社会责任,在为读者展现悬念迭起、扣人心弦的公安文学故事时,更应当传达出法治、公平、正义、为民、奉献等正能量。这既是宣传警察形象、密切警民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励公安民警、提升工作动力的有效方法。因此,公安文学创作者要恪守其法治、政治底线,坚持并传达出正确的价值导向,努力讲好公安故事、提升作品精神内涵。彭耀春先生曾说:“公安文艺的‘一流表达’需要立足公安、提升意境,在讲述公安故事中表达出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的真善美,在描写人民警察工作与生活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核心价值,在塑造警察形象中讴歌人民警察的忠诚警魂和具有职业特征的上善、大爱与高德。”[6]
(四)拓宽宣传渠道,创新传播载体
海岩的成功在于善于走影视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道路,在于熟谙并熟练运用了市场化时代适应受众文化消费趣味的娱乐元素。在文学市场化的背景下,海岩在其系列公安题材作品中有效运用了让其作品广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因素,从形式上摆脱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简单二元对立模式,包含着商业利润和文化内涵的双重价值。比如,对纯真爱情的描写,迎合了大众面对现实感情缺失、心灵呼唤真情的期待,再如对性、对血腥的不避讳,对异国恋、三角恋、多角恋等时尚元素的运用等,与时俱进,永远以创新的、时尚的面貌面对观众。同时,海岩相得益彰地运用新型传播工具,从而创造出了从小说、剧本到影视作品的神话。
一流的故事,一流的表达,需要一流的宣传工作相配合。在公安文学创作过程中,一方面要严格遵守法制文学的价值标尺,用作品的深刻内涵实现公安文化的引领、熏陶和浸润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现代传播媒介,如在当下发展迅猛的互联网“微时代”,广大公安文学创作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积极运用符合微生活时代诉求、遵循微时代意识形态传播规律的新媒介,提高公安文学教育、宣传功能的实效性。从书籍、期刊等传统文学载体到电视剧、电影荧屏传播,再到微博、微信移动传播,公安文学将传统文学载体与现代传播手段的完美结合,将使公安文学在展示公安民警顽强拼搏、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文学传播的目的主要是将作家的个人创作转化为某种程度的社会共享,但其转播方式的改变,极大地影响到文学接受系统的结构和性质”[7]。因此,如何将新的公安文学传播方式更好地服务于公安文学传播,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应当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1]海岩.玉观音[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
[2][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EB/OL].新华网,(2014-10-15)[2016-02-01].http://culture.people.com.cn/ 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3]郭洪平.孟建柱与电视连续剧《湄公河大案》主创人员座谈时指出:用一流的表达展现一流的故事为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郭声琨参加座谈[N].检察日报,2014-08-26(001).
[5][6]彭耀春“.一流表达”需立意高远[N].人民公安报,2012-08-17(005).
[7]胡义兰.公安文学传播新生态:微信订阅号[J].新兴传媒,2014(19):45-47.
责任编辑:时娜
D631
A
1009-3192(2016)03-0120-05
2016-04-03
康晓燕,女,山西朔州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14级公安学专业公安思政与文化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