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及创新
——基于太原某高校2015届毕业生的实证研究
2016-02-12米娟
米 娟
(太原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开始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高校大学生的就业也从“统包分配”转向了自主选择。与此同时,由于毕业生的日益激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日趋凸显,逐渐成为困扰毕业生的重要问题。就业一直是我国政府、各大高校、学生关注的重大问题。尤其是经历了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699 万毕业生涌向社会,成为一大就业难题。紧接着的2014年727 万的毕业生又创了历史新高,2015年毕业生甚至达到了749 万人之多。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对我国社会、政府,甚至是各高校都提出了挑战。
1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系着我国青年切身福祉,是衡量我国高等教育是否良性发展并关乎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然而,近些年来我国就业环境愈发复杂,就业形势愈发严峻。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扩招导致毕业人数供大于求、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减少、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就业信息渠道不通畅等。针对高校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笔者特对山西省太原市某高校2015 届毕业生展开了就业情况调查,据调查表明,高校毕业生目前存在跳槽频繁、离职率高、期望值高于现实以及牺牲在校学习时间外出兼职等现象。
1.1 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高,但是跳槽频繁,离职率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外企等中小企业迅速崛起,拥有大量的人才需求。中小企业人员需求量大、流动率高,这就为刚出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提供了机遇。毕业生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同时又受到工作经验的制约,一般情况下会先选择一份工作,之后再慢慢调整。因此,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毕业生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健康发展。然而,正是由于“先就业,再择业”思想、经济、心理和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很多毕业生初次选择的职业未必都是自己满意的、和自身匹配度较高的职业,这也导致毕业生毕业工作后跳槽频繁,工作不稳定。调查显示,72.6%的毕业生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但大部分毕业生仍旧不担心找不到工作,只是担心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满意薪水的工作,说明毕业生人职匹配的需求较高。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相关机构不能仅把初次就业率作为衡量就业工作的指标,更要重视实现毕业生的人职匹配。
1.2 高校毕业生月薪期望值较高,存在理想与现实不匹配问题
高校毕业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中,容易高估自己的工作能力,盲目自大,出现就业理想高于社会现实的情况。但又由于自身缺乏工作经验,各方面能力还不具备,在就业时易遭受挫折。理想与现实的不匹配,导致高校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显示,36.9%的毕业生的月薪期望在3000-4000 元左右,17.9%的毕业生则期望月薪可以达到4000 元以上,说明几乎一半的毕业生月薪期望值较高,超过了一般水平,理想高于现实,这对高校毕业生正确选择就业单位会造成影响。这也要求高校在为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求职类相关课程时,应当对学生的职业观进行正确引导,指导学生在了解社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1.3 高校毕业生忽视专业学习,牺牲在校时间外出兼职的现象频繁发生
众所周知,高校毕业生在求职中的不足之一就是缺乏工作经验,社会实践能力较差。久而久之,这就令高校毕业生产生了求职误区,认为缺乏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是导致求职失败的关键因素,而忽略了其本身的专业素养。调查显示,50.8%的毕业生认为社会实践能力是决定是否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仅有21.2%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是决定是否就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同时,67%的毕业生认为工作经验的缺乏是导致求职失败的原因,16.2%的毕业生认为求职失败是源于缺乏求职技巧,而仅仅有11.7%的毕业生认为专业能力的不足会导致求职失败。这说明在学生中存在求职误区,认为专业能力不如社会实践能力重要,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为尽早与社会接轨,选择牺牲学习时间出外兼职。这是一种只注重短期收益而不顾长远利益的短视现象。同时也反映出了毕业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缺乏,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重应用、重实践。
2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2015 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情况发现,毕业生对目前社会就业环境有着清醒的认识,本着“先就业,再择业”的原则,自我定位较合理,就业选择倾向合理化、理性化。同时,毕业生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有利于提前做好心理调试、充分重视就业的准备工作,以有效应对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这是高校长期以来的就业指导工作取得的良好效果,然而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中看,高校毕业生跳槽频繁、离职率高、期望值高于现实以及牺牲在校学习时间外出兼职等问题反映出我国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仍然存在问题。
2.1 单纯满足于就业率的提高,重毕业生就业数量而轻质量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单纯满足于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重数量而轻质量。调查显示,四成毕业生担心找不到满意薪水的工作,三成毕业生担心找不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并不是担心找不到工作,而是担心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毕业生对工作的人职匹配度需求很高。然而,现在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仍然以“将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旨在做好就业安置即可,这样使得毕业生的人职匹配没有得到重视,最终导致毕业生虽然毕业时找到了工作,但并不是满意、喜欢的工作,离职率、跳槽率居高不下。
2.2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实用性不强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仍然是采用传统的“你听我讲”的讲授形式,内容空洞,缺乏针对性,例如邀请成功企业的负责人举办讲座,传授面试技巧等,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与心理咨询。无论是课堂讲课,还是成功人士传授面试技巧,都只能解决共性问题,而毕业生作为个体,结合各自的专业特性、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会面临不同的人生选择,会规划不同的职业生涯。这就需要高校就业指导相关部门为毕业生开设个别咨询辅导课程,而不是“集中营”式的培训。
2.3 就业指导队伍师资力量薄弱,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低
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师资力量薄弱,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低。在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大多要求具有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硕士或博士学位,所有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都要经过考试达标才能上岗。从而保证了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素养。而美国大学毕业生70%都是通过学校教授、导师、就业机构的推荐就业的。而在我国,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大多是学校的教辅工作人员或在行政岗位上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专业性不强。同时,就业指导课程的任课教师很多并不是专业教师,也没有获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课堂上经常照本宣科,以讲完课为原则,这使得课程效果并不高。
2.4 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与用人单位联系较少,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地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
我国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机构多与行政部门如教育厅、当地教育局因业务需要联系较紧密,但与各用人单位联系较少,缺乏对人才市场的调查研究,无法提供给本校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就业机会,从而导致了学生社会实践和工作经验方面的欠缺,使得理论学习与实际运用中出现了断层,造成了今后就业时的短板。
3 改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建议
据调查,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不仅在学生平时的课程中开设实训课、口才培养等,经常推荐学生到高校行政部门进行实践锻炼。此外,还组织学生进行中期实习、暑期实习,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增加工作经验。实践证明,这些多元化方式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3.1 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求职指导课程设置,实现人职匹配
优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求职指导课程设置,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教授学生最基本的求职技巧,还应当通过职业能力测试、职业倾向测评等方式帮助每个学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倾向,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初次就业中选择跟自己最适合的职业,实现人职匹配。另一方面,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求职指导类课程的讲授中,应打破常规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邀请专家学者、招生就业处老师、企业负责人、已入职的学生来为毕业生开展讲座、座谈会,并建立一对一或一对多长期联络的长效机制,同时开设职业测评和咨询室,让学生在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的前提下,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自我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同时也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在平时的学习中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求职就业中脱颖而出。
3.2 夯实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师资力量,强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师资力量的综合实力,首先,可以构建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可以从“两课”教师、心理学、教育学专业教师以及具有丰富学生管理经验的辅导员中挑选志在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经过专业培训、研修、深造,夯实其专业基础,提高其授课技巧和授课能力。同时也可以在社会上选聘一些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师等任教,夯实师资力量。另外,强化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积极鼓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师的培训及考试,持证上岗,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就业咨询和指导。
3.3 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教学实践,着重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各高校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开展中,应当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意办公室实用技能的培养,如文稿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礼貌礼仪等。只有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避免“多读书,读死书”的尴尬局面。
3.4 建立与企业合作的实习、就业机制,与人才市场进行交流合作,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实习、就业机会
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就业工作的开展中,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与企业的合作机制、人才输出机制,建立教学实践基地与实习基地,签订对口实习、就业协议。同时,可以与企业达成协议,组织学生去企业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中期实习、暑期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与企业的沟通,了解企业需要何种类型的人才,掌握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前了解自己的专业就业所需要的应用技能,避免“读死书”,加快与社会的接轨。另外,就业指导部门还应当与当地人才市场进行交流合作,帮助学生了解市场用人信息与用人要求,引导学生尽快投身到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上去,最大限度实现人职匹配。
3.5 健全就业信息机制,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开展中,应当健全就业信息机制,实现多元化信息渠道畅通,通过校招生就业处、系教师、校园网络等多处渠道发布就业信息。此外,各高校可以联系有用人需求的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组织开展专门的人才招聘会,实行对口招聘。如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组织各类企业、事业单位来我校举行人才招聘会,也可以举行对口专业招聘会,多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我系毕业生就业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