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温州乡邦文献汇抄三种述略

2016-02-12赵丹平阳县图书馆浙江平阳325400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永嘉抄本王氏

赵丹(平阳县图书馆 浙江平阳 325400)

·文献考论·

民国温州乡邦文献汇抄三种述略

赵丹
(平阳县图书馆浙江平阳325400)

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永嘉乡著会抄本和平阳王氏抄本是民国时期温州三种重要的乡邦汇抄文献。文章以现存三种汇抄文献为基础,对它们一一进行考述,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及存在的文献价值。

敬乡楼;乡著会;汇抄;乡邦文献

温州位于浙江省的东南部,唐上元二年(675)从括州析出,古时又称东瓯、永嘉、东嘉等名。宋代以来,特别是宋室南渡之后,人才辈出,文风鼎盛,有“永嘉号多士,甲于东南”之誉。温州亦是有名的文献之邦,其文献发展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宋元时期,收入《四库全书》的温籍著作达六十余种,主要就集中在这一时期。清末民初是温州文献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与宋元时期的文献著述不同,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护上。清末至民国,以孙衣言、孙诒让、黄群、刘绍宽为代表的温州先贤在乡邦文献的搜集整理上着力颇多,为温州文献的保护和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广泛地搜罗地方文献,特别是一些孤本、善本,然后雇佣抄手缮写,以资保护传承。

1 汇抄三种概述

民国时期,有计划、成规模抄录的温州乡邦文献主要有三种,即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永嘉乡著会抄本和平阳王氏抄本。

1.1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

永嘉黄氏敬乡楼抄本是温州乡贤黄群组织抄写。黄群(1883-1945),字旭初,后改字溯初,生于温州鹿城五马街,祖籍平阳县郑楼。民国时期政治活动家、藏书家。刘景晨《敬乡楼图记》:“溯初好藏书,尤喜搜集乡先哲遗籍,每有所得,辄庋之楼中,楼之名故曰敬乡也。永嘉自唐以来,先哲遗书著录于《温州经籍志》者一千三百余家。溯初搜集之勤,积三十年,得书四百余种,其中宋元明清仅存之椠本、诸藏家传写未梓之书,有《经籍志》所未著录、有著录称已佚者,殆百数(十)种,盖亦难矣。”[1]敬乡楼庋藏的乡邦文献,其中一些国内已失传,是其早年留学日本时搜集而来。黄氏深感文献传承不易,于是雇人有计划、成规模地抄写保存。黄氏雇人抄书,除了为保护乡邦文献外,还为其日后铅印《敬乡楼丛书》做准备。

敬乡楼抄本统一采用板印稿纸缮写,其板框高20.4cm,宽14.2cm。半叶12行,行25字,白口,四周双边,双顺黑鱼尾,楷书。抄本边框线、界栏线有蓝色和红色两种。版心上端题有该书名称,下端印有“溯初匨书”字样。正文首叶钤有“永嘉黄氏敬乡楼藏”、“永嘉黄溯初先生捐赠旧温属联立籀园图书馆”等朱色方印,卷首、卷尾钤有“黄群过目”或“绍廉经眼”印。书中天头、行间和文末多处有杨绍廉朱笔校改文字和佚名墨笔批校,而杨绍廉正是替黄群搜集和雇抄乡邦文献的主要经手人。

1936年,黄群所经营的公司倒闭,加之时局动荡,战乱频仍,敬乡楼藏书遭受了不小的损失,黄氏深感痛心,便托人将劫余藏书运回老家平阳郑楼保存。1945年,黄群病逝。1947年,黄群夫人沙氏和嗣子黄达权遵嘱将寄存在郑楼的926种6447册藏书全部捐赠给籀园图书馆(即今温州市图书馆,以下简称温图),捐赠的文献中有敬乡楼抄本140余种。现存敬乡楼抄本149种370册(有副本),其中温图藏149 种355册,瑞安玉海楼藏2种2册,平阳县图书馆(以下简称平图)藏1种13册。

值得一提的是,黄达权在给籀园图书馆的函中说:“达权奉先严溯初公遗命, 以温州所藏书籍完全捐赠贵馆。请于每册书籍之首加盖‘永嘉黄溯初先生捐赠浙江省旧温属联立籀园图书馆’戳记以留纪念。”[2]而瑞安玉海楼所藏二种敬乡楼抄本《温州古甓记》《瓯海方言》并没有钤“永嘉黄溯初先生捐赠浙江省旧温属联立籀园图书馆”印,也就是说,此二种抄本并非从温图流出。知情人汪远涵先生说黄群原寄存在平阳郑楼的图书“因所租房子狭小, 被窃一箱”[2],可能玉海楼藏的此二种抄本便来源于被窃之书。平图藏唯一的敬乡楼抄本《瓯海集内外编》有捐赠印签,与温图藏的敬乡楼抄本并无二致,从温图流出无疑。

1.2永嘉乡著会抄本

永嘉乡著会,全称“浙江省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1935年,此会经沈权、刘绍宽、梅冷生等先贤倡议,在当局的支持下成立,温属六县设立了分会。征辑的范围,包括历代温籍人士的所著已刊之印本,未刊之写本和手稿、墨迹以及书版等[3]196。在征辑工作开展的同时,有专人对征辑来的文献进行鉴定,评定其是否符合征辑的范围、文献的版本价值如何等。然后由缮写员抄录通过鉴定的文献,最后又由专人进行校勘定稿。征辑遗著工作历时两年多,1937年 6月,征辑乡著委员会将抄录所得的全部文献移交给籀园图书馆保管。

乡著会抄本统一使用板印绿色方格稿纸抄写。板框高22.1cm,宽14.7cm。半叶12行,行25字,楷书。白口,四周单边。版心上端写有该书题名,下端印“浙江省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正文首卷首叶上部钤有“浙江省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委员会”或“曾经民国二十五年浙江省文献展览会陈列”朱印。文中多处有朱笔校改文字。每册书根上写有本书题名、卷次。有的抄本文末有梅冷生先生撰写的题记或补遗内容。

关于乡著会抄本总的种数卷数,说法不一。张宪文《记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事》云“共抄录乡贤遗著332种,841卷”[3]198。卢礼阳《温州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云乡著会移交“各类印本、稿本、谱牒等402 种1259卷计647册”[4]。这二种说法明显不一致。今查温图现存乡著会抄本文献数量即有350余种,多于332种,显然张说有误。考高谊《浙江省永嘉区征集乡先哲遗著目录并序》(以下简称高《目》)云:“所得遗著,第一次写成,由梅冷生分县编目印行,计一百八十五种,五百六十一卷。第二次写成,得二百一十七种,六百九十八卷。今合计之,得四百零二种。”[5]卢说即来源于此。然而序后目录却少了一种书,仅列举401种。《籀园受赠书目汇编》在照录高《目》时,于401种又少了一种[6]46-68。温图藏抄本《浙江省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目录》则共列举了397种,与高《目》所言种数较为接近。然而,温图现存乡著会抄本文献与高《目》所列文献不尽相同,现存乡著会抄本文献未在高《目》者,共计38种99册[6]68。 经笔者调查,现存乡著会抄本357种1165卷570册,其中经部11种,史部38种,子部34种,集部274种。温图藏有353种1136卷555册,瑞安玉海楼存3种19卷5册,平图存1种10卷10册。据载,乡著会抄本原来皆藏于温图,流散于玉海楼和平图的乡著会抄本零种,可能是20世纪50年代末,温图为各县公共图书馆拨付古籍复本时流入的。

1.3平阳王氏抄本

平阳王氏抄本是王理孚主持抄写。王理孚(1876—1950),字志澂,平阳县鳌江镇人。开发南麂岛时自称“海上虬髯”,因以“海髯”为号。刘绍宽弟子。1950年殁于温州鹿城。王氏一生热心公益事业,曾经出资开办学校,修路凿井,主持民国《平阳县志》的纂修,搜集整理乡邦文献等。

王氏抄本采用板印红色界栏稿纸誊写,板框高15.6cm,宽11.3cm。半叶10行,行20字,楷书。黑口,四周双边。内封题有该书题名、抄写时间等信息,并署名“海髯”。版心下端印有“我屋丛钞”字样。行间及天头有作者校改文字,某些抄本卷末有王氏跋文或补遗文字。

版心下端的“我屋”,陈盛奖先生认为是王理孚的书斋名[7]147,笔者以为“我屋”是指永嘉王氏宗族,并非王氏的书斋名,且黄氏著述及研究资料中并无“我屋”的论述。如黄群的藏书楼叫敬乡楼,其主持抄写的敬乡楼抄本版心下端题“溯初匨书”,“溯初”是其字,而并非书斋名。“我屋丛钞”其实是王理孚搜集永嘉王氏族人的著作,并雇人缮写留存。永嘉王氏在明代为文化望族、文学世家,仅《温州经籍志》著录永嘉王氏著作就达30余种。至于抄书的目的,王理孚在《玉介园存稿跋》云:“今春永嘉区行政督察专员许公征求乡哲遗著甚勤,因倩何君子舒重钞奉存。”[7]151因此,王氏抄写乡邦文献目的除了自己抄录保存外,还为满足永嘉区征辑乡先哲遗著工作的需要。从现存王氏抄本的编撰者来看,其中大部分是王氏族人,比如《竹居集》著者王咏、《玉苍集》作者王光美等。因要满足乡著会征辑乡贤文献之需,王氏抄本的著者也不局限于王氏族人,只要是乡贤著述,皆在征辑抄录之列,比如抄本《可笑人集》,作者顾苞育就不是王氏族人。

平阳王氏抄本总的种数册数尚不清楚,据笔者调查,目前王氏抄本仅存18种52册,其中子部1种,史部4种,集部13种。除《永嘉王氏世传》和《永嘉王氏世录》藏于温图外,其余均藏于平图。《籀园受赠书目汇编》载有《王理孚捐赠温州市立图书馆书目》[6]218,这说明王氏曾将书捐赠给了温图。至于流散于平图的王氏抄本,和平图藏乡著会抄本一样,可能亦是20世纪50年代末温州图书馆拨付古籍复本至各县公共图书馆时流入的[4]。

2 汇抄三种产生的原因

黄氏敬乡楼抄本、永嘉乡著会抄本和平阳王氏抄本都产生于民国时期的温州,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它与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行政和财力的支持、丰富的藏书资源以及乡贤们协作共享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

2.1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共同的志趣

民国时期,能够开展像乡著会抄本这样较大规模的乡邦文献征集抄录工作,与清末以来温州社会重视传统文化和乡邦文献的整理研究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受到了大儒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及其玉海楼的影响。孙衣言生平尤喜搜辑乡邦文献,并筑玉海楼以庋藏,刊刻《永嘉丛书》《永嘉集内外编》,这些都是温州地方文献的集大成之作。其子孙诒让广泛购求图书,进一步丰富了玉海楼的藏书,其收藏文献约9万余卷,4600余种,并毕生从事整理研究文献工作,编撰了《温州经籍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批注》等著作。孙诒让是刘绍宽的老师,刘绍宽又是王理孚的老师,藏书读书,薪火相传。在这种文化的浸染中,热爱传统文化和保护传承乡邦文献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众多温州读书人的心中。在这种浓郁文化氛围中,产生黄氏敬乡楼、永嘉乡著会、平阳王氏抄本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抄书的主持者们志趣相投,他们拥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保护乡邦文献,传承传统文化。

2.2政府的支持和财力的保障

乡著会征辑和抄录遗著工作是在当局的主导下开展起来的,温州专员许蟠云兼任乡著会主任,他虽然不管理具体事务,但对乡著会征辑工作十分关心,在经费、人员、场地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而王氏抄本和敬乡楼抄本主要是私人主持开展的,能够征辑、抄存相当数量的乡邦文献,跟两人的财力有很大关系。王理孚和黄群都是当地的实业家,自己开办过公司,财力雄厚,本身又热爱地方公益事业和传统文化。正是有了物质基础作保障,汇抄三种才能够顺利进行。

2.3丰富的藏书资源和相互协作的精神

温州是文献之邦,民间藏书风气盛行,藏书家不胜枚举,以孙诒让及其玉海楼最为著名。这些丰富的藏书资源为汇抄三种提供了大量抄写来源,如乡著会在开展征辑工作时,恰逢孙延钊先生刊布《玉海楼乡贤遗著目》,为征集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征书线索。而且孙氏没有将藏书囤货居奇,而是主动将四百多种遗著移至乡著会专署,以供缮写。平阳王理孚和黄群敬乡楼也为乡著会提供了不少珍贵的文献,如永嘉王与《无冤录》、乐清赵士祯《神器谱》等遗著,国内早已失传,是黄群早年留学日本时购得[8]。为了保护传抄乡邦文献,乡贤们化私为公,纷纷捐出自己的藏书,为征辑抄写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3 汇抄三种的文献价值

汇抄三种征辑、抄录的过程就是查找目录、甄别版本、校勘文献、辑录佚文、去伪存真的过程,其成果就是保存了数量众多的地方文献,弥补了乡邦文献目录的缺失,成为温州文史资料的渊薮,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文献支撑。

3.1搜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乡邦文献

汇抄三种广搜博集,抢救散落在民间的孤本、善本,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版本。如宋戴侗《六书故》,此书是许慎《说文解字》后相当重要的文字学著作,元延祐七年初刻,明清两代虽有重刻,后又收入《四库全书》,然已非元刻本之原貌。北京图书馆虽藏有元延祐初刻本(今藏于台湾“国家图书馆”),但其已残缺不全,且不易得。世人皆以为再也无法见到《六书故》初刻本的全貌了,其实,温图就藏有永嘉敬乡楼抄本《六书故》全帙,此抄本据旧藏明汲古阁影抄元刻本,内容完整,为海内孤本。又如王至彪《玄对草》,王理孚据家祠藏本录成复本,后原底本散佚,王氏抄本便成了海内孤本。如果没有王氏抄录保存,恐怕此书早已流散不传。汇抄三种底本来源相当丰富,而其中的许多底本历经多次劫难,有的早已荡然无存,这些遗著能够流传至今,多有赖于乡贤们的征辑传抄,而且每一种抄本都会注明底本来源,这也为我们梳理文献版本的源流演变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3.2对孙诒让《温州经籍志》作了补充完善

孙诒让《温州经籍志》是近代汇集地方文献目录的滥觞,也是温州文献目录学集大成之作,被誉为“最著名的地方艺文志”,记载了温州地区自唐至清道光间1759种文献,其中佚1215种,未见279种,存227部,阙38种[9]。而乡著会抄本中,“采自孙《志》所注为存者十之一,而于《志》所注未见,今征得者,凡二十一种。于《志》注为佚,今征得者,凡十三种”[5]。敬乡楼抄本中,亦“多为孙仲容《温州经籍志》所未著录,或注云佚与未见者,要足为孙氏《(永嘉)丛书》之后劲矣”[10]。平阳王氏抄本也不例外,如清王咏《竹居集》,《温州经籍志》著录为未见之书,王理孚据家祠本录出,使之得以重见天日。又如宋万规《东平先生文集》,孙诒让《温州经籍志》注为佚书,乡著会征辑专员高性朴仍努力寻求,在查找《万氏宗谱》时得知此书早已在宋末毁于战火。即便如此,他仍不放弃,多方搜求,终于辑得万规所写文章《建桥记》一篇和诗《题馆头显相庙》《题双瀑亭》二首。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汇抄三种辑佚了大量珍贵的文献,弥补了《温州经籍志》的缺失,纠正了《温州经籍志》的错误。

3.3成为温州地方文史资料的渊薮

汇抄三种保存有温州乡邦文献400余种,使温州以地方文献丰富而名重江南。三种汇抄文献中,集部数量占有绝对优势。以乡著会抄本为例,经部占11种,史部38种,子部34种,集部274种。不管各部类数量多寡,我们都能够从中找到珍贵的资料。如史伯璿《四书管窥》,此书是阐释朱子学说的重要著作,收入《四库全书》的通行本正文前仅有四库馆臣的提要,而乡著会抄本《四书管窥》正文前有《四库管窥大意》一文,其中包含了此书的写作目的、成书过程及成书时间等信息,如果没有乡著会抄本的抄存,我们就很难获得如此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三种抄本还保存了《六书故》《瓯海方言》《瓯音字汇》《通俗字书》等温州方言资料,对研究温州方言的历史演变及汉语古音韵具有重要的价值。汇抄三种亦有不少人物传记资料,如明王朝佐《东嘉先哲录》,此书为温州明以前历代人物立传,很多史料为正史所缺载。此外,抄本中还保存有数量可观的方志、年谱、谱牒资料,如崇祯《泰顺县志》、明林增志《大学士林公年谱略》、王赓尧《王氏家录》等。虽然集部诗文集众多,但其中也蕴含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例如其中许多诗文著作为研究温州永嘉学派、永嘉四灵诗派和南戏等提供了第一手文献资料。

3.4抄本校勘精审,可资传承、研究

征辑来的文献并非都是善本,讹衍脱倒等现象较为常见,因此校勘贯穿于整个文献的抄录过程。校正错字讹文,删除衍文伪作,补充脱字佚文,乙正倒句文序,几乎每一种抄本都要经过乡贤们的校勘整理。在汇抄三种里,敬乡楼抄本有杨绍廉等人勘正,王氏抄本由王理孚本人校勘,乡著会抄本经梅冷生等先生校定。比如乡著会征辑乡邦文献时,刘绍宽得到了国内少见的平阳朱黼《三国六朝五代纪年总辨》一书,然而他读过后发现书中鲁鱼亥豕甚多,便决心为之校定。刘氏不顾年老体弱,在酷暑中前往图书馆、藏书楼查考文献,花了3个月的时间,将其中的错误一一订正,恢复了文献的原貌。他说:“每逢舛错,心知其非,但有不能臆改,为之搁笔累日,及获确证,如平疑狱,积滞豁然,诚为快事。”[11]又如王理孚在抄写《玉介园存稿》时,因原本缺失较多,“亟图校补,苦无存本”,当得知北平图书馆藏有明刻孤本时,急命其子抄出,参考两个版本进行删补,互通有无,最后抄录出更为完善的本子,弥补了其他二本的不足。正是有像刘绍宽这样乡贤学者的精心校勘整理,汇抄三种才为我们提供了可资传承的善本,为后来者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文献支持。而这些学者在校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严谨态度和敬业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4 结语

文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汇抄三种为我们保存了丰富的温州地区资料,其实是延续了温州的文化血脉。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好先贤遗存下来的文献资料,更深入地去整理研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更好地传承其中的优秀文化。

[1]刘景晨.刘景晨集[M].卢礼阳,李康化,编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62-63.

[2]卢礼阳.永嘉敬乡楼考述[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60-63.

[3]张宪文.仰云楼文录[M].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

[4]卢礼阳.温州地方文献的收集与利用[J].图书馆杂志,2004(6):33-37.

[5]高谊.浙江省永嘉区征集乡先哲遗著目录并序[J].文澜学报,1937(2).

[6]章亦倩.籀园受赠书目汇编[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

[7]王理孚.王理孚集[M].张禹,陈盛奖,编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8]黄群.黄群集[M].卢礼阳,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30.

[9]孙诒让.温州经籍志[M].潘猛补,校补.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1.

[10]陈训慈.晚近浙江文献述概[J].文澜学报,1935(1).

[11]潘猛补.乡国富文献,先生探宝多:刘绍宽与温州图书文献事业[M]//林勇.永怀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89.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ree Local Manuscript Documents from Wenzhou during the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Jingxiang Lou;Xiangzhu Hui;manuscript collection;local documents

G256

A

赵丹(1984—),男,平阳县图书馆馆员。

2016-06-03

AbstractThemanuscriptoftheHuangClanfromtheJingxiangLou(Village-veneratingMansion),the manuscript from the Xiangzhu Hui(the Folk Works Editorial Committee)in Yongjia,and the manuscript of the Wang Clan from Pingyang are three important local manuscript documents from Wenzhou during the era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Based on these three extant manuscripts,this paper studies these documents respectively,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for their compositions,and their literature values.

猜你喜欢

永嘉抄本王氏
英文目录/摘要
我们一定会胜利
关注王氏药罐治病更防病 金牌口碑健康养生好项目
现代营销联手王氏药罐 共同开拓大健康项目市场
中医按摩市场潜力大 王氏推拿让你更赚钱
打造普惠天下的王氏药罐国医文化 专业医生深深赞叹王氏药罐的神奇
关于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
《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所收录抄本年代上限考
《十善福经白史》新发现抄本研究
有关乾隆朝内府抄本《理藩院则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