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现宋濂集外佚文三篇及《潜溪录》未收一篇辑考

2016-02-12贾素慧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6年3期
关键词:藏经佚文宋濂

贾素慧(上海大学文学院 上海 200444)

新发现宋濂集外佚文三篇及《潜溪录》未收一篇辑考

贾素慧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新发现宋濂文集未收三篇文章,三文亦不见于今人最新出版的《宋濂全集》佚文辑补中。三篇佚文是:《唯庵然和尚语录序》,载《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载《恕中无愠禅师语录》;《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载《了庵清欲禅师语录》。另有千岩元长禅师《答景濂宋公书》载《千岩和尚语录》,失收于《潜溪录》。四文均发现于僧人文集中,其对研究宋濂与佛学、宋濂与僧人交游及宋濂全集的编辑出版,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宋濂;佚文;僧人

Key wordsSong Lian; newly-found writings; monk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无相居士等,浙江金华人,元末明初文章家之首。宋濂著述众多,由后人编辑刊刻,搜罗未尽,在所难免。尤其与僧人酬赠之作品,散佚于宋濂文集之外,而保留在僧人文集中,亦属常情。目前,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宋濂全集》(新编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宋濂全集》是宋濂诗文集最完备的版本,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但仍有此四篇,逸出《宋濂全集》之外,当加以辑补。兹标点全文,辑录如下,且加以考证。

1 唯庵然和尚语录序①

余所居邻县有五云山,山势回环,若青莲华然,中圣寿禅寺,其废已久,大善知识曰千岩长公居焉。四方学者云臻川赴,遂化椔翳之场,以为金碧之区。当时参扣道要者,座下恒数百人。其入室弟子唯庵禅师,盖杰然者也。禅师早岁入道,力抵诸方,未有所契。及谒千岩,闻其提唱,豁然有所悟入。举目之顷,日月星辰、风霆雨露、飞潜动蛰,皆演如来大乘妙法。于是声光耸起丛林间,遂补千岩故处,说法度人。逾年,退归华亭之松隐,其信向者益众。虽自被衲袍,日餐糗饭,不啻天厨之珍,锦绮之华也。或人之称,但见其杜德机尔。忽学子童徽,持其语一编,来征余序。凡读之数过,顾与二三子曰:“唯庵,真诚有道之士哉!观其语言,峭拔如铜关铁壁,利剑长矛。岂唯不可凑泊,亦无罅隙之可乘。吁!可畏哉!”

余素与千岩游,既序其语,锲梓行世。今观唯庵斯录,又获厕名编端,岂般若之缘,实有在于父子间乎?然而,大圆觉海,无物不照,亦无一法可得。此心若萌,即堕第二义。禅师讳德然,字唯庵,生云间张氏,其行业备著于《松隐庵记》,兹不复赘。

洪武丙辰翰林学士金华宋濂序。

按:《唯庵然和尚语录序》,此佚文末有宋濂署名。此文作者是宋濂,佐证材料有四:

(一)据佚文中所说,请文者是童徽,是宋濂的学生。此人亦见于宋濂之文《仁和圆应庵记》②1051中,有“介予学子童徽来请记”语。

(二)宋濂曾作《松隐庵记》②1486,文中有“师松江人”,可与此佚文中“退归华亭之松隐”,及“禅师讳德然,字唯庵,生云间张氏。其行业备著于《松隐庵记》,兹不复赘”等语句相互印证。

(三)宋濂曾作《跋德禅师〈船居诗〉后》②761,文中有“右《船居诗》十章,唯庵然禅师所赋。盖禅师嗣法于千岩长公”,与此佚文中“(圣寿禅寺)千岩长公居焉。……当时参扣道要者,座下恒数百人。其入室弟子唯庵禅师”之语句相互印证。

(四)宋濂曾作《千岩禅师语录序》②715一文,可与此佚文中“余素与千岩游,既序其语,锲梓行世。今观唯庵斯录,又获厕名编端,岂般若之缘,实有在于父子间乎?”相互印证。

由以上考证可知,《唯庵然和尚语录序》是宋濂所作,散佚于宋濂文集之外。唯庵德然禅师,明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一、明明河《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等有传。

查阅各大馆藏,如台湾“国家图书馆”古籍库所收明嘉兴藏本《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三卷,《唯庵然和尚语录序》收录于《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卷首。

从嘉兴藏本《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卷末牌记看,《唯庵然禅师语录》刻入《嘉兴藏》在崇祯己巳(1629),刊刻于姑苏兜率园,苏州兜率园是《嘉兴藏》的一个刊刻地点③。

《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第三卷末有高僧清远怀渭(1317—1375)后序:“《唯庵和尚语录》盖直指单提,一心上乘之法,超出古人蹊径。警其若银河泻天,莫知其极,真所谓能继千岩之绪,而大其家世者也。何其伟哉!览是编者,又岂无如古塔主之读云门语而契其机者乎?时洪武四年春三月南屏住山怀渭撰。”清远怀渭后序中提到唯庵然和尚能继承千岩禅师法脉,与宋濂佚文中提到“其(千岩禅师)入室弟子唯庵禅师”之语,意思相同,所以清远后序也可以为宋濂佚文作一旁证。宋濂与清远怀渭友,曾作《净慈禅师竹庵渭公白塔碑铭》②1434-1437。清远后序作于洪武四年(1371),宋濂序作于洪武丙辰(洪武九年,1376)。可知《唯庵和尚语录》成书于洪武四年之前,此时还没有宋濂序,宋濂作序则再晚五年。

当《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刻入《嘉兴藏》时,佚文宋濂《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序》一并刻入。另《佛光大藏经 禅藏 附录》中说道“《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明代临济宗破庵派僧唯庵然说,慧省编,三卷。卷首载宋濂之序。卷一:金华圣寿寺语录、法语、颂古。…… 卷末附后序。今收录于《嘉兴藏》④第二十五册。”⑤82此书中也明确指出《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序》是宋濂所作。

2 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⑥

参禅第一要知宗,四海惟闻老恕中。

白日青天轰霹雳,孽狐妖魅尽潜踪。

金华宋濂再拜。

按:宋濂《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载于《恕中和尚语录》。查阅各大馆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库藏有明刻径山藏本(嘉兴藏本)《恕中和尚语录》六卷,台湾“国家图书馆”古籍库藏有明刻嘉兴藏本《恕中和尚语录》六卷。宋濂《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载于嘉兴藏本《恕中和尚语录》卷六末。

恕中无愠禅师(1309—1386),字恕中,号空室,浙江台州人。明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二、清自融《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二等有传。《恕中和尚语录》六卷,为恕中和尚门人弟子们所编。据卷末牌记来看,《恕中和尚语录》刻入嘉兴藏的时间是万历戊戌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

《恕中和尚语录》卷首亦有宋濂作《瑞岩恕中和尚语录序》一文,佚文《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的写作背景信息在序中有所涉及,其中有“今吾恕中愠禅师……出世象山之灵岩,黄岩之瑞岩。皈依者日益众,名闻东夷,使者入贡中国,兼奏请住持。师因奉诏来南京,力辞其行,皇上悯其耄也,特从所请。一旦将归隐鄞江,其徒居顶,以《二会语》征余序”②785。文末署“洪武七年十月二十二日,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兼太子赞善大夫金华宋濂序”⑦。

《恕中和尚语录》所载《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在第六卷附录部分。文末有宋濂署名,可知为宋濂所作。同处于附录部分的乌斯道《天台空室愠禅师行业记》可作佐证。乌斯道文中有:“天朝之洪武七年夏,日本国主遣使入贡,就奏请师化其国,以水晶数珠,峨山石砚,以为请师贽礼。上召师至阙下,师以老病辞,上悯而不遣,留处天界。天界全室泐公延致丈室,时金华宋公景濂,方在翰林,遇休沐日,必访师。剧谈道妙,一时朝中贤士,靡不敬慕。是年冬,奉诏东还,宋公既为序其语录,别后复寄诗见意。”⑥135-136据此文可知,乌斯道提到宋濂“寄诗”于恕中无愠和尚。佚文《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附于乌斯道《空室愠禅师行业记》后,即是宋濂所作之诗。

宋濂《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作文时间应在洪武七年(1374),因宋濂《瑞岩恕中和尚语录序》中提到,序是恕中和尚离开南京时(洪武七年)所作。乌斯道《空室愠禅师行业记》中也提到恕中和尚离开南京后,宋濂“寄诗见意”。

宋濂《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诗,也载于黄宗羲撰《四明山志》一书中,书中有:“无愠,字恕中,号空室,临海陈氏。……宋潜溪《送毖上人访空室》诗:‘参禅第一要知宗,四海惟闻老恕中。白日青天轰霹雳,孽狐妖魅尽潜踪。’”⑧《佛光大藏经 禅藏 附录》中也说到宋濂此诗:“《恕中无愠禅师语录》,元代临济宗松源派僧恕中无愠说,宗黼等编,六卷。全称《瑞岩恕中和尚语录》,又称《恕中和尚语录》、《空室和尚语录》。卷首载宋濂序。卷一:…… 卷末附四明山人乌斯道撰之行业记、宋濂撰之空室和尚诗一首。今收录于《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五册⑥135-136、《卍续藏》(新文丰版)第一二三册⑨。”⑤67-68

据以上所知,宋濂作《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诗一首,收录《恕中和尚语录》,但失收于宋濂文集。

3 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⑩

翰林学士亚中大夫知制诰兼修国史金华宋濂撰

至正癸卯秋八月二十五日辛酉,了庵禅师示寂于嘉禾千佛慈云塔院。九月朔日丁卯,阇维菩提园中。当火之方炽,有红白二圆光,盘旋龛顶,浮空而灭。及火馀,顶骨、舌根、齿牙俱不坏,设(舍)利满地,不可以数计。七日癸酉,其从子比丘祖潜,遂奉函椟,启塔而藏焉。

生平行业,既见国史危公所撰铭文。其得法大弟子文康,复谓师之道德,正而明,慈而能威,坦坦乎八达之通衢也,皦皦乎行天之素月也,鞫鞫乎启蛰之震霆也。初何厌乎言之详?千里致书,征濂为《行道记》,会濂总修《元史》,久未暇为。文康将住福之开元,必欲得濂文以行,乃申前请为尤力,濂不敢辞。

禅师讳清欲,字了庵,族朱氏,台之临海人。世居大雄山下,大父元善,父松孙,皆为善士。其母黄氏,梦沙门飞锡而至,既寤生师。九岁而孤,随仲父茂上人入双径山为童子。年十六,依虎岩伏公,试经得度。希白明藏主,自育王来,一见,以法器期之。提诱辩诘,无所不至,且谓之曰:“子气锐甚,非佛性茂公,不足为子师。今在苏之开元,曷往见之?”师即谒佛性,佛性问云:“近离何处?”师云:“径山。”佛性云:“船来?陆来?”师云:“二俱不涉。”佛性云:“汝安得到此?”师便喝。佛性云:“虽是后生,却堪雕琢。”他日,佛性又问:“汝岂不是径山来?”师云:“是。”佛性云:“山上有鲤鱼,井底有蓬尘,作如何会?”师云:“和尚何处得此消息?”佛性云:“钦师因何犹被马师所惑?”师云:“不可少和尚一分。”佛性云:“参禅须是此子方可。”师乃掩耳而出。师自是前后际断,疑情尽释,动静之间,无非妙用。继往从东屿海公于枫桥,东州永公于虎丘,二公皆一时宿德,名重东南。与师相扣击,见师吐言,如青天白日,气象鲜朗,了无染著。或谓担荷正法,将于师是赖。师之闻誉,翕然闻于诸方矣。

皇庆初,佛性被上旨,复居开元。四众推师,为入院侍者,继司藏钥。居亡何,还栖径山。虚谷陵公,从大仰来主其席,选师为后堂首座。江南行御史台,具书币延佛性,住建业之保宁。师与佛性,分座说法。台之大臣,闻师提引,顶礼赞叹,谓得未曾有。天历己巳,出世溧水之开福。元统癸酉,迁嘉兴之本觉,一坐十春秋。帝师大宝法王,尤企师之道,赐以金襕法衣,及“慈云普济禅师”之号。湖之巨剎,有讼于行宣政院者,鉴察御史檄师谳之,师曰:“吾林下人耳,岂能效法家之深刻哉!”即日升堂檛鼓,退居寺之南堂。御史大夫高公,特枉驾过师,谓之曰:“荣名,人之所尚,师何弃之如土芥耶?”嘉叹久之而去。至正乙酉,起应吴中灵岩之请,阅三年,复归隐南堂。未几,寺毁于兵,南堂亦不存,师处之怡然。祖潜念师无所栖止,谋于槜李亭之北三里,筑室以居师,师不得已从之,即所谓慈云塔院是已。

师凡三坐道场,缁素瞻依,如逢古佛出世,香华供养,所至云拥。师日以最上一乘,相与激扬,霆驰飙行,绝无留碍。其高者,则缠缚顿解,一超直入;其下者,则有所持循,而不涉末伽外道之见。利益所及,可谓鸿且博矣。然于世相事为之际,亦未甞不经意。所莅之处,栋宇压者,新之;器物阙者,补之;侵疆之久者,归之。早夜孜孜,唯恐有不及。辛丑之夏,江浙行省左丞相康里公,遣使者起师,将使领大伽蓝。师坚卧不动,作三偈酬之,有“轩盖林中不得来”之句。丞相知其道高,不敢强。师日坐松云间,如出水莲花,倚风独笑,而不知老之将至。其参学祖杲,请续《雪窦拈古》之作,师初峻拒,已而曰:“道本无言,然非言,不足以显道。”为著一百则授之。一旦,感微疾,默而不言,方索笔书偈云:“七十六年,无后无先。圣凡情尽,明月中天。”适通守陈公时来候疾,谓师曰:“和尚东南大法幢也,时既至矣,能无一言启迪我辈乎?”师瞪目大笑,声振百步外,遂泊然而逝。阇维之夕,送者几万余人,无不摧慕。

呜呼!若师者,可谓一代之伟人者矣!师慈和粹冲,不立城府,接人浑在春风中。遇事有不可为,辄万夫不能夺。然惓惓于大法,唯恐其失坠,方佛性续修《宗门统要》之书,师力劝同袍良猷相成之,至今盛行于世。师世寿七十有六,僧腊六十,度弟子若干人,其参学门人,分灯海内者若干人。夫自教外有别传之旨,竺乾圣人心法,授之东土诸师,历年既多,不能无弊。至于宋季,纤巧卑陋,厌厌如欲绝之人,生气殆尽。横川珙公特起于衰微之际,如大狮王哮吼一声,百兽为之震掉,君子谓之佛道中兴。横川示寂,佛性以伟特之量,绍而承之。佛性入灭,而师以慧辩之学,演而昌之。三世之间,重徽迭照,揭日月于中天,作舟航于东海,猗欤休哉!向使横川无贤子孙若师者出,一再传间,或失其真,未必光明俊伟,若斯之盛也。濂虽不敏,窃获师《三会语》观之,益知丛林所评“辩才无碍类妙喜,机锋峻拔类德山、云门”者,当可信不诬也。于是备书师之群行,勒诸坚珉。而复述伽陀一章以赞之,其辞曰:

大哉诸佛涅盘(槃)心,遍覆三千大千界。

迦叶拈花微笑间,三际洞然一时了。

菩提达磨(摩)流真丹,扫空义学一不立。

此如长空孤月朗,万水千山皆见月。

此如空谷传音声,欲觅其踪无处所。

此如春行大地中,物物生成匪雕刻。

是为如来光明藏,诸相无不具足故。

更无一相之可见,大法久传弊则有。

庞杂丛秽可怖骇,流入末伽外道类。

横川起执摩尼珠,放五色光照群有。

销彼黑暗如红日,佛性继之得真印。

九逵虽异车辙同,伊谁振锡乘愿轮?

托胎直至大雄山,中吴一见即相契。

水陆二途俱不涉,及至机锋相触时。

如逢金刚王宝剑,掩耳急走无留行。

自兹出语绝功用,无边功用总现前。

初无一事可指名,三坐道场振法音。

海潮东来极澎湃,无敢举目睨视者。

时来欲入般涅槃,示以一默显法相。

默中有声如怒霆,大笑直振于林木。

有因音声而入者,亦可直到解脱门。

矧于声声未尝声,方信无闻无不闻。

圆光浮空共盘旋,设(舍)利累累向空聚。

窣堵波中藏灵异,天龙八部共护持。

达磨(摩)之道大以彰,岂非法力所摄故?

大风则止有悬谶,灯灯续焰愿无穷。

我今顶礼述赞词,一切众生起诚信。

按:宋濂《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一文,收录于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编《卍续藏经》第七十一册《了庵清欲禅师语录》卷九之续集中⑪。此《行道记》标题下有宋濂署名,为宋濂所作。佐证材料有:

宋濂曾作《南堂禅师语录序》②508-509一文,文中有:“及来京师(指宋濂到南京),其弟子祖潜、海寿,复持《三会语》畀余,而求为之序。……师之行业,余既详书成记,勒之坚玟。复为读斯录者,著其说如此。千岩在定光中,又未必不以余言为然也。师讳清欲,字了庵,南堂其号也。族姓朱氏,台之临海人。尝住开福、本觉、灵岩三禅剎云。”文中所说“师之行业,余既详书成记,勒之坚玟”,当指此《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所说“其弟子祖潜、海寿,复持《三会语》畀余,而求为之序”与此佚文中“濂虽不敏,窃获师《三会语》观之”可互印证。

宋濂还作有《南堂禅师像赞》②530一文,其中有:“树般若幡,有舌如霆。当空一震,百蛰咸醒。松源之宗,独造其妙。手折莲花,临风自笑。”可与此佚文之“师日坐松云间,如出水莲花,倚风独笑”及“师瞪目大笑,声振百步外”“默中有声如怒霆,大笑直振于林木”互证。

清欲了庵(1288—1363),明幻轮《释鑑稽古略续集》卷二、明文琇《增集续传灯录》卷六等有传。清欲了庵禅师有《南堂清欲了庵禅师语录》传世,查阅各大馆藏,如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有明刻嘉兴藏本《南堂了庵禅师语录》二十二卷。

明嘉兴藏本《南堂了庵禅师语录》是清欲了庵禅师门人弟子所编。

从卷末牌记来看《南堂了庵禅师语录》的刊刻时间,《南堂了庵禅师语录》刊刻于崇祯七年至崇祯八年(1634—1635)。爬梳全编,嘉兴藏本《南堂了庵禅师语录》无收宋濂撰《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

宋濂撰《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被收录在日本京都藏经院编刻的《卍续藏经》之《了庵清欲禅师语录》第九卷附录部分。(日)卍续藏经本《了庵清欲禅师语录》共九卷,以嘉兴藏本《南堂了庵禅师语录》为底本,二者对校,(日)卍续藏经九卷本系是照录嘉兴藏本全文,且文无遗漏,次序不变,但编入《卍续藏经》时目录由二十二卷整合为九卷,并增收了嘉兴藏本失收的宋濂撰《行道记》,正印撰《跋》,至仁撰《续集序》《续集》《行状》。宋濂《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系《卍续藏经》搜罗遗文所增。

清欲了庵禅师逝于元至正癸卯(至正二十三年,1364),早在了庵禅师未逝前,至正庚子(至正二十年,1360)其弟子祖潜、海寿就开始整理禅师语录,汇编刊行⑫。崇祯年间刊刻嘉兴藏时,极可能以此至正年间《了庵禅师语录》为底本刻入,所以没有附录宋濂《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一文。

至此,宋濂《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一文,失收于宋濂文集,且失收于嘉兴藏本《南堂了庵禅师语录》,幸有日人编集《卍续藏经》时得以收录。

《佛光大藏经 禅藏 附录》中也说到宋濂此佚文:“《了庵清欲禅师语录》,元代临济宗松源派了庵清欲说,一志等编。九卷。又称《慈云普济禅师语录》、《了庵和尚语录》、《南堂禅师语录》、《南堂了庵禅师语录》。卷首载宋濂序。卷一:…… 卷末附宋濂撰之《行道记》、…… 今收录《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五册⑬、《卍续藏》(新文丰版)第一二三册⑭。”

4 《潜溪录》失收一篇:千岩元长《答景濂宋公书》

《潜溪录》是宋濂的别传录,为历代宋濂研究的文字资料汇总集。光绪二十七年(1901)丁立中辑成《潜溪录》。宣统二年(1910)孙锵增补《潜溪录》,并捐资刊刻。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宋濂全集》附录《潜溪录》六卷,其中《潜溪录》失收千岩元长《答景濂宋公书》一文(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宋濂全集》(新编本)之《潜溪录》无辑补此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宋濂全集》附录《潜溪录》六卷,也无辑补此文),兹标点全文,整理如下:

千岩元长《答景濂宋公书》⑮

前日承一宿山中,谈话半更,今日有书来报云云。无明读一过,不觉失笑,笑个什么?笑景濂坐井观天,又如贫儿拾得锡,说与人要作银子卖。只是自不识货,教别人不识货则不可,何以故?景濂每尝在尘劳声色境界中,辊得烂骨地熟了,思量计较文字语言,美聪明业识多了,乍闻吾辈说一个放下,可以做寂静工夫,透脱生死,得此事入手,暂时起一念厌离之心。退步静坐,回头乃见无思量无语言处。便错认作法身,喻如玲珑八面窗,喻如须弥山,言说不得这个。

只是暂时岐路,如何便骂得佛,赞得祖,赞得无明耶?赞骂憎爱心不除,但增长我见,我见未忘目前,只见别人过失,不知自家过失,要成办透脱生死大事,难矣!景濂果欲办这件事,只向无思量、无言语处便好。仔细推穷,不用说向人,蓦忽命根断,偷心绝,绝后更苏,欺君不得,却来求印可亦不迟。

士林中来者,无不盛谈左右。乃间气所生,文章学问绝出为浙东群儒之冠,且尤深于内典,欣羡无已。承叙自幼读佛书,领其要旨,出入有无空假中。中至于中且不有,有无何在?三复斯言。此今之士,夫执有执无,离边离中,分彼此儒释之异,如左右儒释一贯者,能有几人?人言为不虚矣。张无尽云:‘余因学佛,然后知儒。’古德云:‘居无为界中,而不断灭有为之法;居有为界中,而不分别无为之相。’暗合道妙,不易不易。审如是,则有为底便是无为底。左右已百了千,当何处更有身心之虑未祛?事物之来未息?又何处更有真实工夫可做?而后出离有为,了生死大事耶!左右与山野交二十年,会或剧谈,别或寄语,未有如此书之至诚也。人天之际唯诚,朋友之道亦诚而已。只如左右未动念,未操觚拂纸,未陈一言,及写在纸上了,是有为是无为,是生是死,是生死法,是出生死法,这些子直是淆讹故。孔子谓子路曰:‘未知生,焉知死?’孔子底说话,莫道子路不知落处,尽大地人,都不知落处。岂不见黄山谷访死心和尚,死心云:‘闻公会禅,诸方皆印可,是否?’山谷云:‘不敢。’死心云:‘我有一问问公,公试答。看彼此烧作一堆灰时,在甚处相见?’山谷茫然。后参晦堂示“吾无隐乎尔”一言,闻桂花香,打破漆桶,鼻孔撩天。大丈夫欲成办个事,自有个般时节。山谷虽是一块精金,须入死心、晦堂作家炉鞲,恶辣钳锤,始得这一队汉。若到无明门下,更须一一勘过,何也?不是弄潮人,休入洪波里。山野如是杜撰,左右以为如何?左右以至诚而来,山野不可不至诚而答。笔倦,且截断葛藤。

按:千岩元长禅师(1284—1357),名元长,字无明,号千岩,浙江萧山人。《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一、《补续高僧传》卷十三、《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等有传。其后学弟子编辑《千岩和尚语录》传世。查阅各大馆藏,台湾“国家图书馆”藏有嘉兴藏本《千岩和尚语录》一卷,千岩禅师《答景濂宋公书》载语录卷末。

从大参跋文来看,《千岩和尚语录》编辑成书于万历戊午年(1618),从语录牌记来看,刻入《嘉兴藏》的时间在康熙八年(1669)。宋濂与千岩禅师为方外交,垂三十年,宋濂作有《千岩禅师塔铭》《千岩禅师语录序》及《般若松赞》等涉及千岩禅师的文章,所以千岩禅师也贻文于宋濂。

宋濂是元末明初浙东学派的重要人物,其以儒学为本,旁涉佛道、书画等诸多领域。宋濂涉佛作品众多,所以难免未留底本而失收于文集。佚文的搜集整理不仅对宋濂全集的出版有重要意义,也对宋濂研究提供了近可能全面的文献资料。

注释:

① 此佚文辑自《嘉兴藏》(新文丰版)第25册之《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第31页。

② 参见宋濂著,罗月霞主编《宋濂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051页。文中所引《宋濂全集》均此书。

③ 见杨玉良《故宫博物院藏嘉兴藏初探》,《故宫博物院刊》,1997年第3期,第20页。

④ 宋濂《唯庵然和尚语录序》,见《松隐唯庵然和尚语录》卷一,第31页。《明版嘉兴大藏经》,台北: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明嘉兴藏本。

⑤ 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 禅藏 附录》,台湾:佛光出版社1994年版,第82页。

⑥ 此佚文辑自《嘉兴藏》(新文丰版)第25册之《恕中和尚语录》第六卷附录部分,第135-136页。

⑦ 此句见《嘉兴藏》(新文丰版)第25册之《恕中和尚语录》,第103页。又见《卍续藏经》(新文丰版)第123册,第806页、上。不见《宋濂全集》所收《瑞岩恕中和尚语录序》。

⑧ 黄宗羲《四明山志》卷二,页二十九、页三十。四明丛书,约园刊本。

⑨ 宋濂《送心泉毖上人谒空室和尚》,见《卍续藏经》(新文丰版)第123册,第885页。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日)前田慧云等编《卍续藏经》,日本京都藏经书院(1905-1912年)。

⑩ 此佚文辑自(日)《卍新纂续藏经》第71册之《了庵清欲禅师语录》卷九续集,第394-396页。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编刻本(1905-1912年)。

⑪ 宋濂《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见(日)卍续藏经本《了庵清欲禅师语录》卷九续集,《卍新纂续藏经》第71册,第394-396页,日本京都藏经书院编刻本(1905-1912年)。或见新编《卍续藏经》(新文丰版)第123册之《了庵清欲禅师语录》,第784上-787页上,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影印日本京都藏经书院《卍续藏经》,1994年版。

⑫ 见(日)《卍新纂续藏经》第71册,第394页。“(《了庵和尚语录》)嘉兴路万寿山南堂四禅寺师侄比丘祖潜,募缘人梓。日东比丘海寿书,天台周东山刊。时至正己亥春起手,明年庚子春毕工。”

⑬《佛光大藏经 禅藏》所收《了庵清欲禅师语录》系(日)卍续藏经九卷本,所以说“卷末附宋濂撰之《行道记》”,其曰“《南堂了庵禅师语录》今收录《嘉兴藏》(新文丰版)第二十五册”,是指新文丰公司影印明刻嘉兴藏本《南堂了庵禅师语录》,此版本《语录》没有收宋濂《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一文。

⑭《卍续藏》(新文丰版)系刊印日本京都藏经院《卍续藏经》,所以有宋濂《慈云普济禅师了庵欲公行道记》一文,见于《卍续藏》(新文丰版)第123册,第784页上-787页上。

⑮ 此文辑自千岩说、嗣诏录之《千岩和尚语录》,《明版嘉兴大藏经》即《嘉兴藏》(新文丰版)第32册。台湾新文丰影印明嘉兴藏本,第232页。

Latest Findings of Three Articles Outside the Song Lian′s Works Collection and One Outside QianXi Record

Three articles outside the Song Lian′s Works Collection are found recently,which are not in the complete works collection of SongLian(recent edition).And another article is uncollected in QianXi Record.Four newly-found writings that are helpful to the study of SongLian and Buddhism,finally beneficial to complete the publication of SongLian′works.

G256.3

A

贾素慧(1983—),女,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2016-04-18

[1]宋濂.宋濂全集[M].罗月霞主编.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佛光大藏经编修委员会.佛光大藏经 禅藏[M].台湾:佛光出版社,1994.

猜你喜欢

藏经佚文宋濂
新发现三则顾颉刚佚文考略
诚信的宋濂
焦竑集外佚文辑释
宋濂冒雪访师
宋濂诚信求学
焦竑佚文五篇
俄藏黑水城《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再考
《辽大康四年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碑》考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通俗文》佚文辑校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