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的形成、收藏现状与整理措施

2016-02-12暨南大学图书馆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6年4期
关键词:东南亚

王 华(暨南大学图书馆)



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的形成、收藏现状与整理措施

王华(暨南大学图书馆)

摘要: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晚清民国以来,随着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人口的不断增长,海外华人社会逐渐形成,宗亲社团以编修谱牒文献传承中华文化,国内侨乡的谱牒文献亦收录东南亚宗族亲人的相关信息。现存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谱牒文献主要收藏于国内外各大文献机构之中,为促进相关研究与文献工作,提出加强征集、工具书编制、数字化、网络化、商业化以及交流与合作等整理措施。

关键词:谱牒;华侨华人;东南亚

东南亚是当前全球海外华侨华人最为集中的地区,现有华侨华人3600多万,约占东南亚总人口的6%,占全球6000万华侨华人的60%。[1]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是指有关东南亚地区华侨华人的族谱、族史等历史资料,主要以一种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文献,既包括海外编修的谱牒文献,也包括国内侨乡编修的相关谱牒文献。谱牒文献的编纂者可能是族人,也可能是委派指定的人士,内容有关华侨华人的宗族或家族的起源、繁衍、播迁与发展,形式上主要有总谱、宗谱、分谱、支谱、家谱、房谱、家乘等名称,版本上主要有抄本、活字本、石印本、铅印本、复印本、数字印刷本等多种类型。[2]

1 研究意义

谱牒是中国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均有一定研究价值。粱启超以为“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顾颉刚认为“我国史籍之富,举世无比。……而今我国史学领域尚有待开发的二个‘大金矿’,即地方志和族谱”[3]。由此可见谱牒文献重要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利用价值,而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谱牒文献除了上述价值之外,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意义。

1.1海外华侨华人寻根问祖的主要依据

华侨谱牒文献续写着家族的繁衍史,记载着家族迁移的过程与华侨华人的海外移民史。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谱牒文献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也是海外华侨华人寻根问祖的主要依据。谱牒对于海外华侨华人来说是根的象征,特别是在广东、福建等地侨乡,寻访家族谱牒是华侨归乡后要做的一件大事,谱牒已成为海外华侨华人与侨乡乡亲之间的一个重要感情联络载体。

1.2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谱牒文献大都包含家规族训的内容,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女有着积极的意义,古代颜氏家训、柳氏家训等即是很好的德育教材。海外华侨华人远离故乡文化环境,为了让下一代传承勤劳节俭、互帮互助等中华文化传统,谱牒就成为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由于当前海外华侨华人新生代对谱牒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参与热情不高、家族意识日渐淡漠,因而更需要加强修谱意义的宣传,激发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1.3增进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

中国传统社会主要以家族为社会基础而构成,对家族的认同即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通过谱牒文献辨别宗族成员间的血缘疏密、长幼尊卑的次序,将有利于增进海外华侨华人的宗族认同感,进而增进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从而加强海外华侨华人与祖国的联系与沟通,促进中外友好关系以及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编修族谱家谱等成为侨乡联系海外华侨华人的“统战家书”。[4]

2 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的形成

华人移民海外历史悠久,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5]说明华人自西汉即已交通东南亚,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通航,华人零星地流落于东南亚各地。至唐末历经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由于社会动荡,迫使东南沿海大量人口为避战乱旅居东南亚一带,而大规模移民东南亚则始于17世纪,盛于20世纪上半叶。至清末鸦片战争前夕,东南亚华人人口已达150万之众,特别是清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被迫签署《中英北京条约》,允许华工出洋,到20世纪前期,先后有200万华工前往东南亚一带谋生。据学者估计,至20世纪20年代,东南亚华人约有510万人,主要分布于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移民的祖籍地以广东和福建居多。[6]

随着海外华侨华人人口的不断增长,清末东南亚一带的华人社会逐渐形成,华人社会有固守传统的习惯,在语言文字、教育、风俗习惯上沿用祖(籍)国的传统,主要通过宗亲社团开办宗族华文教育、编修族谱、举办民俗活动等进行文化传承。宗亲会是从19世纪初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馆、堂、会、祠”发展起来的,是以姓氏为纽带组成的血缘性组织,与同乡会、商会、同业公会等共同构成海外华人社团。宗亲会视编修族谱为宗族大事,规模较大的宗亲会内部再划分各族分支,每个分支都严格按照族谱中的继承顺序及有关规定,设有各自的祠堂、财产和祭拜礼仪。[7]根据美国学者斯金纳的调查报告,在爪哇有几千个华人追溯其祖先时可达12代,只是1740年荷兰对华人大屠杀及后来的动乱才使家谱的记载中断。[8]东南亚一带的宗亲组织谱牒文献有两种类型,其一是超地域的血缘组织,无论来自何地,只要是同宗同姓均可参与组织并可被族谱收录,如,南洋江氏总会的《江氏族谱》、新加坡颜氏公会《颜氏宗谱》;其二是基于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宗亲组织谱牒文献,如,同美社的《同美社家谱》、新加坡黄氏公会的《琼崖潘氏族谱》等。[9]东南亚一带产生的谱牒文献记载了一些重要的海外华侨华人生平经历,为补证史实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如,《东山薛氏家谱》记述了19世纪初新加坡福建帮开山功臣薛佛记(1793~1847)兴建恒山亭的经历与贡献,《海澄峨山陈氏家谱》则记录了19世纪中期陈笃生(1798~1850)创办天福宫以及行善济世的事迹,谱中载“特授英国实叻甲爵”[10]。实叻即今日新加坡,甲爵即太平局绅,陈笃生是新加坡华人受英国赐册为太平局绅的第一人,也是早年福建帮地位最为显赫的领袖。族谱还记载了陈笃生的后人的名表与生卒年月日,对于研究这位在新马社会曾有过重大影响的大家族的历史提供重要的线索。

与此同时,华侨华人的移出地——侨乡的谱牒文献也对家族海外移民的具体信息甚至是海外华侨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都有所记载。如,《鲁国颜氏谱史宗亲录》记载:仅侨乡福建永春东平镇颜姓在东南亚一带的人口就有八百多户六千多人,亲录中还记载了海外乡亲的生卒年月、性别、年龄、婚姻、家庭、社会地位、直系亲属以及再迁移去向等详细信息,据不完全统计,类似谱牒文献仅永春一地就有四十部以上。[11]再如侨乡海南文昌中台村的《吴氏家谱》中也记载了大量吴氏宗亲下南洋的历史信息,“世泽,生:同治壬戌年(1862年)十二月二十日子时;卒:暹罗寒瑶港,于光绪癸巳(1893年)十月初八亥刻,葬:拣葬东边,坐西……”谱中记载客死南洋的宗亲比比皆是,仅清代中后期被收录谱中、有名可考的就不下30人。[12]至此,海内海外两地记载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谱牒文献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由于东南亚的华侨华人移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而华人社会较其他移民地区更注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一些在大陆地区已经失传的民俗甚至可以从当今东南亚国家中去寻找发现。近年来,东南亚华侨华人新修、补续家谱的风气日渐浓厚,寻根问祖活动频繁,特别是一些宗亲社团为增进宗族情谊、求本联亲,编修谱牒成为社团的一项重要任务。东南亚宗亲社团编撰的今谱在内容编撰上趋于谱牒合一,不另立“世系图”,在每人的名下即作简介,如生卒、婚姻、学历、经历等等,详略不均,一目了然。

3 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的收藏现状

现存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谱牒文献主要收藏于国内外各大文献机构之中,其中,国内部分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港澳台地区,国外部分主要分散于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越南、泰国等地。

《中国家谱总目》中的统计表明,上海、台湾和北京是收藏中国谱牒文献最多的三个地区,其中涉及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总量达一半以上。在国外,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加拿大以及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典等国均有中国家谱的收藏。[13]上海图书馆共收藏有约22,000种、110,000余册谱牒文献,是国内外收藏中国家谱(原件)数量最多的单位,其中有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谱牒约为10,000种,该馆还开发了家谱数据库供海外华侨华人在线查询。[14]国家图书馆谱牒文献收藏总量超过3000种,其中,福建、广东两省侨乡的家谱有25个姓氏40余种,涉及地域包括福建的晋江、福州、闽侯、长乐、浦城、傅岩、侯官、平潭、武平、梅溪、邵武、闽清、莆田、上杭、惠安、崇安和广东的潮州、香山、嘉应、顺德、曲江、番禺、龙川、恩平、南海等地,涉及地区大多数是著名的侨乡。根据《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17~34册)一书记载,对研究清朝至民国间福建、广东等地的社会状况、宗法制度、人口变迁、人物传记以及中外交通史、海外华人移民史都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15]中山图书馆馆藏谱牒文献1100多种、4000余册,馆藏广东、广西、海南境内侨乡多种谱牒文献。大陆境内的浙江图书馆、福建图书馆、海南图书馆以及东南亚沿海侨乡各级各类文献机构均收藏有数量不等的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台湾地区主要有台湾故宫博物馆图书文献馆、中国文化大学图书馆、“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图书馆、台湾“中央”图书馆、《联合报》国学文献馆等机构;香港主要有香港历史档案馆、香港大学图书馆、香港理工大学图书馆等机构。[16]港澳台地区的谱牒文献与大陆东南亚沿海地区联系密切,由于该地区海外移民活跃,其中涉及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文献数量比例很高。

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各国是国外谱牒文献收藏较为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日本主要有国会图书馆、东洋大学图书馆、东洋文库;美国主要有美国犹他州家谱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等机构,其中,犹他州家谱图书馆一馆即收藏中国谱牒文献达17,000种以上,其中约略有2/3的谱牒文献与东南亚华侨华人有关。东南亚一带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国相关文献收藏较多,以公藏文献机构与宗亲社团收藏为主。以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馆藏为例,该馆收藏有《赖氏渊源考》《陆氏族谱》《王氏立姓开族百世谱》《南洋吴氏宗谱》《嵋山田内吕氏家谱》《砂罗越彭城刘氏族谱》及《福建省安溪县榜头白氏族谱》等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百余种。[17]

综观海内外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的收藏现状,随着国内外文献利用需求的增长、专家学者的日益关注,业已形成一批重要的文献收藏重镇,但总体来说国内的谱牒文献整理与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相关东南亚华侨华人的谱牒文献散布于海内外各大文献机构。由于谱牒文献多为私修,印数不多,产生于民间也主要保存于民间,有的甚至秘不示人,虽然民间收藏的总量不小,但尚无明确统计。现存于世的东南亚华侨华人谱牒文献多为晚清民国时期所编修,经历多次战争、水火虫蛀以及人为破坏,一些谱牒文献散佚严重,急需加强整理与妥善保管。

4 整理措施

4.1加强收集力度,扩大收集范围

文献机构在收集谱牒文献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对公开出版文献的采购力度,还应熟悉其他馆藏并建立合作机制,进行复制、交换等资源共建共享。此外,由于谱牒文献的私家性,一些谱牒文献难以通过购买等方式进行收集,这就必须加强谱牒文献重要性的宣传,特别是要加强对海外华侨华人的宣传,鼓励民间捐赠,并设立奖励制度以此推动捐赠行为持久广泛地深入。

4.2编制专门的目录、索引等工具书

充分利用《中国家谱总目》等现有大型工具书,开发东南亚华侨华人专门的谱牒文献目录、索引、指南等多类型工具书。可按海外移民来自的祖籍地、住在国、再迁移国以及重要人物等主题编制工具书,词条内容与索引更为详细,线索更为明确,以便不同的需求与利用。此外,针对侨乡大量散布的民间收藏,考虑到文献的征集难度,应首先注重对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统计、编制详细目录,去除重复与冗余,为以后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征集打下基础。

4.3谱牒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势在必行

为方便海内华人查找利用谱牒文献以及更好地保存与利用文献的目的,加强谱牒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势在必行。当前,大型文献机构的馆藏谱牒文献的数字化、网络化工作较有起色,但一些地方文献机构和散布于民间的谱牒文献限于人力财力等原因,文献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急需加强投入来改善保管条件与进行数字化工作。此外,由于相关东南亚的华侨华人谱牒文献呈现跨国、跨机构散布的特征,为便于检索利用,建立一个网络联合目录很有必要。

4.4加强谱牒文献的信息挖掘

首先,应对谱牒文献中蕴藏的各类信息进行深入挖掘与标引揭示,对每种谱牒文献的谱籍、姓氏、题名、主题、编修者、编修时间、版本、堂号、卷册数、装订形式、始祖、始迁祖以及分类号、索书号、财产登记号等信息进行详细著录。此外,应对一些信息量较大的谱牒文献进行内容提要著录,对文献中的华侨移民经历、知名侨领信息以及蕴藏的书法、绘画、文艺、地理等信息进行充分揭示。如,一般谱牒文献大都有先祖或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的画像、礼赞、小传、列传等,这些绘画、书法和传记作品富含一定的文学与艺术价值,值得揭示与挖掘。其次,结合华侨志、地方志、人物志以及其他文献进行资源整合,实现跨库文献多途径检索,以方便使用者在查找利用时进行文献的相互印证与比对。

4.5推进谱牒文献利用的商业化进程

除了要推进公藏机构对谱牒文献的整理与研究,谱牒文献商业化是满足当今社会多样性需求的一个重要趋势。当前,世界各地从事谱牒文献的商业机构规模较大的达数十家,以家谱网(Ancestry.com)为例,该网站去年营业收益达5.4亿美元,其主要业务是面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华侨华人提供寻根服务。[18]而欧洲也产生了诸多提供谱牒文献查找与利用数据提供商,提供包括全球华侨华人在内的婚姻、死亡和人口普查资料。相比之下,国内的谱牒文献商业化进程还远未满足社会需求,除了资源建设之外,管理手段与服务方式还需要向国外公司学习与借鉴。只有推动公私两方面的谱牒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共同发展,才能相互促进,从而保障社会需求。

4.6增强海内外交流与合作

1976年美国出版了黑人作家亚历克斯·哈利所写的一部家史小说《根》,作者经过12年的考证研究追溯到他的六代以上祖先,自此全球掀起了一场“寻根热”。随后世界各地成立了一些谱牒文献研究机构、谱牒研究刊物,并召开多次谱牒研究大会。如,宗亲会刊和1984年成立的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于1980年召开“世界族谱会议”,1983年以来台湾召开过5次“亚洲族谱学术讨论会”等,而全球收藏华人谱牒文献最多的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家谱图书馆正在筹备建立全球华人家谱数据库,制作了“个人祖先档案”软件,并提供中文版本供华人自行编制家谱。[19]为了更好地推动东南亚华侨谱牒文献的交流与合作,当前应注重东南亚宗亲社团、谱牒文献机构、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特别是要加强侨乡与东南亚地区之间官方与民间的多层次交流,在谱牒文献编修、资料交换、资源共享、学术交流等方面增强彼此间的联系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庄国土.世界华侨华人数量和分布的历史变化[J].世界历史,2011(5):4-14.

[2]沈新军.试论家谱的基本特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63-65.

[3]尤蔚.家谱档案,渊源及拓展[J].上海档案,2010(12):31-32.

[4]杨宁,吴亚博.修续家谱,华人架桥传血脉[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4-25(12).

[5]朱杰勤.中外关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4-29.

[6]庄国土.论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四次大潮[J].南洋问题研究,2008(1):69-81.

[7]石沧金.马来西亚华人社团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3:23-27.

[8]G·W·Skinner.Chinese Societyin Thailand:An Analytical History[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1957:46.

[9]纪宝坤等.族谱与海外华人移民研究[M].新加坡:华裔馆,2002:68-70.

[10]王岳红.谱牒学论丛·第二辑[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102-113.

[11]林金枝.从福建侨乡族谱看南洋华侨史的若干问题[J].历史研究,1984(4):59-79.

[12]邓玲.海南家谱与汉文化南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35.

[13]上海图书馆.中国家谱总目(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3.

[14]王鹤鸣.史界瑰宝不朽盛业——近百年来开发中国谱牒资源简述[J].图书馆杂志,2001(4):15-18.

[15]国家图书馆.北京图书馆藏家谱丛刊·闽粤侨乡卷(17-34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137-139.

[16]张廷银,石剑.包蕴丰富又瑕瑜互见的家谱文献[J].图书与情报,2007(1):113-122.

[17]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福建省民俗学会.谱牒研究与华侨华人研讨会论文集[M].晋江:晋江市谱牒研究会,福建省民俗学会,2005:23-25.

[18]加小双,鲍文涵.Ancestry.com的兴盛原因及相关启示[J].浙江档案,2014(7):16-17.

[19]王锦贵,林杉.家谱资源的发展与利用研究[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2):1-4.

Formation,Collection Status and Consolidation Measures of Genealogical Litera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Wang Hua

Abstract:Research on genealogical litera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Since late Qing Dynasty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 has gradually formed along with 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Clans compiled genealogy to heritag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re are lot of genealogical literature about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in home town of overseas Chinese.Relevant genealogical literature began to be produced and the genealogical litera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literature organizations of domestic and abroad.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some management measures for the genealogical literature.

Keywords:Genealogical Literature;Oversea Chinese;Southeast Asia

中图分类号:K820.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16)04-0103-0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晚清民国华侨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4BTQ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华(1972-),男,暨南大学图书馆华侨华人文献信息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公开发文40余篇,参著7部。

[收稿日期]2015-06-16[责任编辑]李金瓯

猜你喜欢

东南亚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活捉一只“怪怪虫 ”
战后初期的泰国与东南亚民族解放运动
东南亚戏剧的概况与特征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
东南亚标准钾肥价格上行
东南亚钾肥市场交投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