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特质
2016-02-12赵剑民
□ 赵剑民
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特质
□赵剑民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讲话,也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深化和发展,其鲜明的理论特质主要体现在时代性、体系性、科学性、思想性、民族性、实践性和创新性七个方面。因此,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要高度关注和充分认识讲话的重大理论意义,十分珍惜和准确把握讲话的鲜明理论特质,既要从政治的高度,又要从理论的高度学习、领会和贯彻,特别注意要原汁原味地学,全面、系统地学。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理论特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过程中,同志们反映收获很大,认为不仅能指导工作,还能回答思想上的困惑和问题。同时,有的同志也产生了疑问,即把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仅仅当作我们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讲话来学,还是也要作为重要理论来学?也就是说,除了具有政治特质之外,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否具有理论特质?具有怎样的理论特质?笔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对此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时代性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反映时代的发展潮流,回应时代的迫切要求,紧扣时代的紧迫课题,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
首先,讲话对时代潮流、时代特征作了科学把握。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治国理政的需要,是时代的要求,因此,要有对时代的战略观察、科学判断、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1](P272)2013年11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纵观世界,变革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2](P11)2014年6月9日,他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1](P119)2014年2月27日,他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对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等领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相互促进,互联网已经融入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信息掌握的多寡成为国家软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PP197-198)讲话为我们认识和把握时代潮流、时代趋势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其次,讲话遵循了时代大势、时代规律。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不仅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住了时代潮流和时代特征,还顺应时代潮流,遵循时代规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趋紧密,相互影响日趋加深,认清和把握世界大势,认清和把握国内形势,顺应时代潮流,才能赢取主动,把握机遇。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常提到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还多次引用西汉恒宽在《盐铁论》中的一句话: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1](P39)
再次,讲话捕捉到和解答了时代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恩格斯提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进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3](P14)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从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时代需要、时代课题开始其思想进程的。2014年9月9日,在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之际,习近平同志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在同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4]讲话准确捕捉到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战略地位作用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
二、体系性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5](P544)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需要,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目标而具体展开、步步推进、层层深化的逻辑结构和完整体系。
首先,讲话是术语的体系。范畴、概念和术语是理论的要件,也是衡量一套理论的标志。从一定意义上讲,理论就是范畴(概念、术语)的体系。系列重要讲话中专门的范畴、概念、术语是很丰富的。不完全统计,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政治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制度安排、制度体系、制度模式、制度优势、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顶层设计,经济发展新常态、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大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型城镇化,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协商民主、法治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华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华传统文化、文化基因、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国际话语权,民生、更好更公平的教育、“四有”好老师、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平安中国、网络强国、国家安全、总体国家安全观、社会治理,美丽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生态红线、生态空间、主体功能区战略、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军事思维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战斗力标准、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和平发展道路、国家核心利益、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大国关系、亚洲安全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绸之路经济带、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好干部、中央八项规定、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四风”、“三严三实”、追逃追账国际合作、党内政治生活、党的纪律、党内监督、巡视制度、政治生态,等等。讲话还对有的概念作了界定和解释。如2013年2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给“公正司法”这个概念作了一个界定:“所谓公正司法,就是受到侵害的权利一定会得到保护和救济,违法犯罪活动一定要受到制裁和惩罚。”[6](P67)
其次,讲话是问题和内容的体系。问题是理论的起点,理论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答(或解释)的系统化。有没有明确的问题,对问题有没有进行系统的解答,是衡量理论的一个重要标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涉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推进国际关系和我国外交战略、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学者们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基本理论、实体理论、条件理论等十五个方面的问题,包括时代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宗教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一国两制”与争取祖国和平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外交与国际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又可称作“十五论”。[7]可以看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基本问题。
再次,讲话是观点的体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处处有观点(理论命题),或体现为科学总结,或体现为基本论断,或体现为重大判断,或体现为重要结论。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1](P5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P36)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P4)不论处在什么发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1](P97)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1](P105)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1](P117)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P189)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6](P22、57)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1](P163)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1](P198)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P209)没有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就没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8]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最根本、最核心的是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1](P234)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1](P273)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P14、15)等等。需要指出的是,系列重要讲话中不仅有观点,而且这些观点是具有逻辑关联和系统性,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观点系列和逻辑整体。
三、科学性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反映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解答了确定的问题,能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检验,因而具有科学性。
首先,讲话反映了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具有客观现实性。反映现实,符合现实,是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的基本标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是对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的客观反映、真实反映。2012年11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不仅在经济建设中要始终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要始终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经济总量低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经济总量提高后仍然要牢记初级阶段;不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要立足初级阶段,而且在日常工作中也要牢记初级阶段。”[1](PP10-11)他不仅要求全党同志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自己也是这样率先垂范的,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力图客观、全面反映我国现时代的社会存在。
其次,讲话运用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具有可靠性。方法是理论构建的基础;运用科学方法、合理运用方法,是保证理论可靠、科学的基本条件。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正确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保证了论证和结论的可靠性。列宁就指出:“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绝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9](P50)习近平同志经常强调,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坚持辩证法,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他的系列重要讲话就是这方面的典范。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指出,“为什么要聚焦到‘四风’上呢?因为这‘四风’是违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党内存在的其他问题都与这‘四风’有关,或者说是这‘四风’衍生出来的。‘四风’问题解决好了,党内其他一些问题解决起来也就有了更好条件。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政治局首先抓改进工作作风,也是这个考虑。”[10](P72)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个科学认识和正确思路就是运用辩证思维得出的。
再次,讲话解答了确定的问题,具有正确性。具有可以明确界定的具体问题,是理论确立的前提。具有确定的问题,解答了确定的问题,理论才能保证自身价值,具有正确性。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直面一个个确定的问题,在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思考、对策和措施,从而保证了论述和思想观点的正确性。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贵州调研期间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强调指出,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并就加大力度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提出“4个切实”的具体要求: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讲话提出的要求和措施很符合实际,也很有针对性。[11]
另外,讲话运用于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实际工作,具有可验证性。理论是一种逻辑结构和体系,合逻辑性、能够逻辑自洽是理论具备科学性的不可或缺条件;但理论不是一种高度封闭的结构体系,特别是面向实际的理论还必须运用于社会生活、实际工作,因而必须具备可验证性、可检验性来保证其科学性。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从实际出发,运用于实际工作,本身就具有可验证性、可检验性,使具备科学性有了保证。以对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提议和论述为例。2013年10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雅加达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举行会谈时提出,为促进本地区互联互通建设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方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愿向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本地区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12]2015年6月29日,各有关国家代表团团长汇聚北京,签署《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标志着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筹建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步伐。这也验证了习近平关于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提议和论述的正确和可行,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正确性、科学性。
四、思想性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一个包含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的体系,也是一个具有系统观点和深邃思想的体系,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思想内容、充足的思想养分、强大的思想力量和重要的思想价值,给人指引,给人启迪,给人力量。
首先,讲话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具有可体验性。理论是实践经验的凝结,是实践经验的升华。 对于具有社会生活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人而言,面对来自实践、反映实践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一定会感同身受,领会到其中的思想意蕴。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得益于自己丰富的从政经历和实践经验,反映了我们伟大祖国的巨大建设成就和艰辛探索历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2013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生活从不眷恋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1](P51、54)有以上经历和实践的同志看到讲话,学到讲话,一定会产生共鸣,感同身受。
其次,讲话是治国理政智慧的结晶和表达,具有可感悟性。理论是认识的系统化和体系化,是智慧的成果化和外显化。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集中了我们党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认识成果,凝聚了我们党解决各项重大课题的战略眼光和高超智慧。2012年12月7日至11日,习近平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指出,“我们十三亿人,八千二百多万党员,包括海外同胞,大家能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力量。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不同地方、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方面,大家会有不同想法。那就要考虑,哪些是可以‘求同’的?哪些是可以经过做工作形成或转化为共识的?哪些是可以继续‘存异’的?把最大公约数找出来,在改革开放上形成聚焦,做事就能事半而功倍。”[13](P45)讲话中体现出的战略思考和深邃智慧,会让我们获得感悟,深受启迪。
再次,讲话是思维的创造和提炼,具有启发性。理论依赖思维的创造,需要思维的提炼。思维的水平、思维的深度、思维的角度、思维的品质,都会影响理论的质量和功能。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源于他的精细的思维加工、高质量的思维提炼和独特的思维创造。2015年2月2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指出,“高级干部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所在。之前,我们通常提的是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在准备这次讲话时,我反复考虑,觉得应该把尊法放在第一位,因为领导干部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素养,首先要解决好尊法问题。只有内心尊崇法治,才能行为遵守法律。只有铭刻在人们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6](P121)通过讲话,我们一方面能感受到习近平同志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殚精竭虑,一方面能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和工作上的指引。
五、民族性
习近平系列讲话着眼认识、解决中华民族的当代问题,深深打下中华民族的烙印。
首先,讲话汲取了精深的民族智慧。理论产生于特定的民族国家,总会从特定民族的认识成果、观念成果、思想成果和智慧中汲取思想养分,获得精神支撑,被赋予民族特色。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高度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自觉汲取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2013年4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的先人们早就认识到,反腐倡廉的核心是制约和监督权力。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监察、御史、弹劾、谏官等方面的制度。这些制度有不少在历代反腐倡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10](P124)可以看出,习近平同志把中华民族的历史经验和集体智慧作为自己认识和解决重大课题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滋养,使观察思考和认识判断处在历史的制高点上。
其次,讲话扎根于厚重的民族文化。理论既是思想观点的体系,也是思想观点的表达,需要借助民族的文化形式来书写,运用民族的文化形式来表达,因而会打下所在民族的文化烙印,同时也就更加彰显其独特的理论和文化价值。习近平特别重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者、弘扬者。系列重要讲话娴熟运用我们中华民族的古代典籍、典故、谚语、大众语言等文化形式,使有关论述分析和思想观点增加了厚重的民族感和独特的文化魅力。2013年11月12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也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对此,我们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2](P19)讲话对典故和成语的运用十分精妙,把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的险恶用心揭示得淋漓尽致,有助于人们识别和看穿敌对势力的阴谋和伎俩。
再次,讲话体现了炽热的民族情怀。理论的写作和理论的创造都是在一定的理论追求、民族抱负、国家理想的推动下得以进行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来都不回避自己的价值倾向和人民情怀。习近平系列讲话充分体现了他对我们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中华民族的深深眷恋,对广大人民的深厚感情。习近平同志经常提醒全党同志,对党和人民事业有利的,对广大人民有利的,对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有利的,该做的坚定不移去做,这才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同志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中表达了自己对人民的深厚情感。“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1](P409)
六、实践性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立足伟大事业伟大工程的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破解改革、建设、发展实践中的重大课题、难题,形成系统性的理性认识成果,具有实践品格。
首先,讲话来源于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伟大实践,是对实践认识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又用来指导实践,不断推动对实践认识的深化,产生新的理论认识和成果。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就是实践认识成果的体现和反映。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在有限的空间内,建设空间大了,绿色空间就少了,自然系统自我循环和净化能力就会下降,区域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居环境就会变差。要学习借鉴成熟经验,根据区域自然条件,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把每个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不要花大气力去劈山填海,很多山城、水城很有特色,完全可以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14](PP602-603)这个讲话深化了我们对城镇化和城市建设的实践认识。
其次,讲话运用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实践中,必将在实践中发挥指导和推进作用。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5](P11)只有立足一个国家实践、面向一个国家实践的理论才能被实践需要,也才能产生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力量和作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党带领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性实践,形成系统的理性认识,是我们推进伟大实践的基本遵循。2014年10月3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面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这场考试,我军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对。当前最紧要的是把4个带根本性的东西立起来:要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要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要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要把政治工作威信在全军牢固立起来。[16]这个讲话对政治工作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如何着力指明了方向。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也必将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发挥指导和推进作用。
再次,讲话要接受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一定会继续发展完善。理论的基础是实践,需要应用于实践,同时还要通过实践检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来源于伟大实践,应用于伟大实践,通过伟大实践来检验,一定会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17](P24)系列重要讲话已经接受实践的检验并被证明为具有正确性、科学性,今后也将会被证明具有正确性、科学性。我们要对这个产生在中华大地上的系列重要讲话充满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认同。
七、创新性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敏锐捕捉和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
首先,讲话是以往科学理论的继承、坚持和创造性运用,成果具有集成性。经过几十年的接力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习近平系列讲话坚持了这些科学理论,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理论,认识和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我看,我们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就是再也不能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一定要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2](PP104-105)讲话是对我们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认识的综合性运用和集成性发展。
其次,讲话面对许多新情况新挑战新课题,问题具有新颖性。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挑战、新课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些新出现的问题,需要新的理论认识和解答,从而催生新的思想、观点、论述的产生。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立足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要认识解决的问题具有新颖性,为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奠定了基础。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与风险,都会提出新的课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上作出新的科学回答。我们要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1](PP26-27)系列重要讲话深入总结新的实践经验,科学分析重大课题,写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再次,讲话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思想观点具有原创性。新理论来源于新问题,体现在新视角、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提出的思想、观点、论断,大都具有新颖性、原创性,是我们党的理性认识、理论认识的创新性发展。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讲过很多现代化,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第一次讲。”[2](PP25-26)
另外,它是科学认识的深化和突破,达到了认识的新境界。理论的每一次深化和突破,都是人类认识的新的提升和飞跃。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是我们党的科学认识的继续深化和重大突破,在许多基本问题和重大课题上达到了认识的新境界。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说明时深入分析了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认识深化的历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党的十四大以来的20多年间,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一直在根据实践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这经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到党的十八大。考虑各方面意见和现实发展要求,经过反复讨论和研究,中央认为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1](PP75-77)这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达到了认识的新境界和理论的新高度。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同志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指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立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1](P23)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内容可以发现,这些基本问题和内容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涵盖的基本问题,都是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因此可以说,系列重要讲话是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我们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深化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质。我们要认真、深入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高度关注和充分认识讲话的重大理论意义,十分珍惜和准确把握讲话的鲜明理论特质,既要从政治的高度学习、领会和贯彻,又要从理论的高度学习、领会和贯彻,特别注意要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学,全面、系统地学,真正领会和掌握讲话的系统观点、完整思想、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在此基础上,联系工作实际分专题深入学习,掌握讲话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在深层次上提高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在更高程度上提升思想道德境界和工作本领,把自己承担的各项工作全面推向前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会同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7]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J].学习论坛,2014(4).
[8]坚持以强军目标引领改革围绕强军目标推进改革 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有力制度支撑[N].人民日报,2014-03-16.
[9]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11]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 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N].人民日报,2015-06-20.
[12]杜尚泽、刘慧.中国印尼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N].人民日报,2013-10-3.
[1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6]曹智、李宜良.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而奋[N].人民日报,2014-11-02.
[1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杜洪梅)
D60
A
1243(2016)02-0013-008
作者:赵剑民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管理系主任、副教授、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邮编:10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