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Economic Review
2016-02-12
观潮Economic Review
用PPP倒逼财政规范化
(《第一财经日报》2016-08-17)
PPP在当下的中国经济中如此重要,其中的关键点之一就是政府财政体系的规范化。当下中国许多重点领域,如国家政府的机制改革、投融资改革、解决政府融资、引导民间投资等主题,都与PPP有重要关联。这一切的落脚点都在于如何实现好的PPP治理。政府是PPP模式的主导者和规则制定者,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还在于信心不足。今年民间投资下滑过猛,一大原因就是PPP项目落地费劲。由于PPP项目周期都在10年以上,民间投资人担心政府不履约,后任领导不认账,对PPP项目多在观望。民间投资不振,既有经济基本面的因素,也有企业经营环境不佳等非经济因素。而具体分析PPP领域民间资本参与不积极的因素,则非经济因素所占比重更高(投资回报前景是比较明确的),其中政府诚信十分关键。
打破体制刚性是激活民间投资动能根本
(《上海证券报》2016-08-19)
当下我国企业所持现金余额的累积,很大程度上是由民企投资热情递减及投资半径萎缩所致。民间资本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制造业、房地产和服务业四大领域,占比分别达28%、81%、71%和32%,而这几大领域存在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制度与体制障碍,形成了民间资本面前的“玻璃门”、“弹簧门”与“旋转门”。有效而持续地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必须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与壁垒,而厘定政府投资边界是最为基础的环节。破除体制藩篱以引进更多民间资本,银行金融当积极有为。各级政府可成立民企政策性担保机构,运用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政策性担保机构为民营企业提供担保;同时,积极促进金融供给多元化,支持发展场外股权交易,鼓励支持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与民间产业资本捆绑进入战略新兴行业。
房地产已沦为资本游猎场
(《21世纪经济报道》2016-08-18)
地产商不断制造地王,当然是因为手里的粮草丰足。今年上半年,拜房价上涨之所赐,大批房企销售额再创新高,多家房企上调了全年的销售目标。资金回笼顺畅,现金流充沛,再加上预期良好,地产商就会去努力增加土地储备。表面看,地产商大胆抢地王,是房子卖得好,资金回笼快。但后面的原因却源于,宽松而廉价的货币环境。有些地产商,要么是跟险资或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联手拿地,要么是得到了银行的高额授信。而金融机构对地产的青睐,根本上仍然是所谓的资产荒,迫使资本依旧死死盯着不动产这块蛋糕。在实体经济还很艰辛的背景下,资本在房地产市场攻城拔寨且收获丰厚,只会助长资本的投机性。逐利的资本只愿意涌进楼市,其实是对实体经济的抽血。这种现象不能不令人忧虑。
让“规则”为企业家保驾护航
(《中国证券报》2016-08-17)
一个成熟的制度应该是激励职业经理人通过营造产品和企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来提高其自身的声望,从而企业在一旦离开他时仍能继续发展与生存下去,同时,当有利益相关人漠视或者伤害企业家的“情怀”时,有恰当的制度来保护企业家的利益。具体来说,就是要在产权明晰化的基础上,在企业里构建出资人、经理人与生产者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约束的机制,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其核心要构建对经理人的最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资本原则就是现代公司法与资本市场遵循的基本原则,企业家只有把不断增值资本价值并实现公司利润最大化作为实现其个人价值的手段,企业家的个人价值也会随之增大。
光靠大投资救不了东北
(《第一财经》2016-08-30)
至今东北的气氛依然是计划经济氛围笼罩。典型的就是国有企业占比高。制度经济学早有研究结论:市场扩大和交易深化是创造财富之源,而这些依赖于软环境。生长出现代经济系统,必须的制度软环境至少有财产权保护、高质量媒体和财经信息、独立高效的司法体系。财产权保护是创业前提,依靠高质量财经信息才能正确决策,司法体系是执行契约的终极保障。制度一变,人的思想观念亦即社会文化随之改变。工业对法治环境的依赖尚且不强,但第三产业尤其是高端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依赖法治环境。这些也是东北最缺乏的。没有刮骨疗毒的劲头,东北就走不出泥淖。体制的结不打开,后面的一切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