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贾鲁河下游的河道开发与治理
2016-02-12王国民
王国民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明清贾鲁河下游的河道开发与治理
王国民
(周口师范学院 文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0)
贾鲁河是明清时期中原地区沟通黄河、淮河水系的唯一水道。明成化以前,贾鲁河并不流经周口,后由于蔡河故道淤塞,扶沟县开通了直达周家口的新河道。为维持贾鲁河下游的畅通,当地官府开河引水增补下游水量,修筑减水坝提升贾鲁河的航运能力。同时,通过有组织的堵塞决口、修治河堤、疏浚河道等措施对贾鲁河下游进行常态化的治理,促进了贾鲁河下游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周家口商业市镇的繁荣。
贾鲁河下游;治理措施;周家口;积极影响
在中原地区的黄淮之间,自战国时期起就有鸿沟相通,后有隋唐通济渠,北宋汴河、惠民河,明清时期的贾鲁河相通。《万历野获编》记载:“查荥阳之东,广武山之南,一水东流,经郑州、中牟之北,祥符之西,由朱仙镇南,经尉氏、扶沟、西华之东,沈丘之南。在元时名为郑水,土人名为贾鲁河者也。南至周家口,与颍水合流,名为沙河。”[1]337即从河南荥阳市至中牟县段为贾鲁河上游,从中牟县经朱仙镇东南至尉氏县段为贾鲁河中游,从扶沟白家潭至周家口入沙颍河段为贾鲁河下游。这里的周家口指今周口市川汇区,在明清时期也称颍岐口、隐川渡口、周家口、周家店、周口镇等。笔者在此探讨不同时期贾鲁河下游的治理情况,以期厘清贾鲁河治理与豫东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不同时期贾鲁河下游的河道开发
贾鲁河是元代工部尚书贾鲁疏浚的一条人工运河,是明清时期中原地区沟通黄、淮水系的唯一水道。贾鲁河下游水位受天然降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多雨季节往往出现泛滥洪灾,而在少雨季节则因水位太低给航运造成困难。为此,朝廷和地方官府曾采取各种水利工程措施,维持贾鲁河的畅通。
(一) 明成化以前
明成化以前,贾鲁河下游流经蔡河故道,由蔡口镇(今项城市北)注入颍河。元代至正年间,黄河在白茅口决堤,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带一片汪洋。至正十一年(1351年),贾鲁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治理黄河。他采用“疏塞并举”的方针,运用沉石船为堤的方法堵塞了白茅口一带的决口。同时,为了减少黄河水势对黄陵冈、白茅口一带的压力,对黄陵冈上游的豫东地区也进行了治理,可以说贾鲁河是改造旧河道而成的一条人工运河。《朱仙镇新河记碑》①记载:“自荥阳西南诸山溪,合京、须、索、郑之水,东流至祥符,经朱仙镇达周家口,复合沙、颍诸水,委输于淮,以元臣贾鲁实治之,遂名贾鲁河。”[2]101
对于贾鲁河下游的走向,《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八十六“开封府一”记载:“元贾鲁所开河,在仪封县黄陵冈南,故道湮没。今所云贾鲁河,盖即宋时蔡河故道。”[3]蔡河是战国时代鸿沟的南段,汉朝时称为蒗荡渠,《水经注·渠水》条中称为沙水,隋唐以后称为蔡河或蔡水。唐末、五代,由于战乱不休,蔡河淤塞已不通。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官府组织人力疏浚沿沙水的故道,引汴河水入蔡河,“以通陈、颍之漕。”[4]9595由于蔡河以汴河为水源,而汴河以黄河为水源,易造成河道淤浅和水量不足。为了给蔡河开辟新的、稳定的水源,宋太祖建隆年间,开辟自长葛至开封的新运道,称为闵河。闵河起自长葛西北的洧水,经尉氏、祥符至开封府,入东京与蔡河相接。“导闵水(闵河)自新郑与蔡水合,贯京师,南历陈、颍。”[5]758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闵河正式改名为惠民河,后来包括蔡河在内也统称为惠民河。在豫东南,民间将闵河称为西蔡河,将原蔡河称为东蔡河。
为完善豫东南地区的运河网,宋朝在西华县开凿了一条东西向的短程运河,起自合流镇(今西华逍遥镇)的颍河,东达蔡河。“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命陈蔡等道都巡检使符昭愿,自合流镇(今西华逍遥镇)东沙沟抵长平镇,开河数百里入于蔡河。”[6]28这样,从豫西至开封的宋朝漕运,不必再东下蔡口镇,航程大大缩短。
为提升惠民河下段蔡河的漕运能力,建隆二年(961年),又“诏发畿甸、陈、许丁夫数万浚蔡水,南入颍川”[7]2336。洧水和潩水原是流入颍水的,大观元年(1107年)十二月,“官府开潩河入蔡河”[7]2338。“洧水有自许田注鄢陵东南,历扶沟合于蔡。潩水出郑之大隗山,注临颍,历鄢陵、扶沟合于蔡。”[7]2336经过宋代的疏浚和改造,洧、潩二水流入蔡河,提升了蔡河水位,使蔡河能够承担起漕运和航运任务。
元末开通的贾鲁河,下游在明成化之前是不通周家口的。明成化之前,贾鲁河下游至百尺沟,在颍河北岸的蔡口镇注入颍河。“由开封南流,经通许西、尉氏东,经白潭下入扶沟县境,又经岳家桥、董家桥、吕家潭,下接唐以前沙水故道,经刘河沿、刘店、百子岗、丁岗、曹家,下入西华县境。”[8]271-272《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九十一“陈州府一”记载:蔡水“尉氏县流入,经扶沟县东,又南流经西华县界,又东流经府城南,合于颍”[3]。
(二) 明成化至清末
元末开通贾鲁河的目的是为了分流侵占汴河的黄河水,但由于黄河水含沙多,“河水重浊,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9]1697,导致贾鲁河河床抬升,河道淤塞,决口不断。
明成化至清末,贾鲁河下游经西华县直达周家口入沙颍河。明英宗正统年间,来自黄河的水源已经断绝。明孝宗时,刘大夏主持黄河治理,在上游开通了七十余里的孙家渡河,使黄河、贾鲁河再次相通。但不久,孙家渡河又淤塞,此后也没有再通。
明中期后,贾鲁河虽然不以黄河为水源,但黄河频繁决堤南泛,河水沿贾鲁河南下,贾鲁河下游河道还是经常淤塞、决口。“贾鲁河自尉氏流入扶沟县后,有太沟河、白沙河等河流汇入。县境内水势很大,在县东北的吕家潭汇集为潭。潭水靠贾鲁河宣泄,每至汛期,常泛滥成灾。加之自明代以后,黄河常常泛滥改道,贾鲁河河身淤塞,航运受阻。”[8]272明洪武三年(1370年)、八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三十一年,永乐六年(1408年)、九年,宣德三年(1428年),正统九年(1444年)、十三年,景泰四年(1453年)都曾发生过严重的水患。明正统十三年,黄河在孙家渡口决口,河水沿贾鲁河南下,使蔡河淤塞。“黄河在荥泽决口,抵祥符、扶沟、尉氏、通许、洧川、临颍、郾城、陈州、西华、太康、项城等县,没田数十万顷。”[10]11“明代宗景泰四年(1453年),黄河决口,大水入境,西华迁县治以避。”“成化八年(1474年),知县卢睿修筑县城。周五里多,高二丈五尺,壕深与阔均两丈五尺。”[11]16-17
明正统年间的蔡河淤塞,给贾鲁河下游地区带来了严重影响。为了发挥贾鲁河的航运功能,也为了分泄洪水,扶沟县在张善口开挖新运道,贾鲁河才开始直通周家口。“初惠民河至吕家潭入蔡河故道东南,直达西华,系元贾鲁奏准浚筑,故名贾鲁河。后蔡河湮淤汜滥为患,明成化中,知县李增自吕家潭南张单口另疏新河,迤逦西南至县东北五里张会桥与双洎河合流,又南经韩家桥右会双洎河水……经陆桥、宋桥、焦桥、周桥,至县南35里的晋桥入西华县,下经周家口汇沙河。吕家潭以下的故道仍存,起分泄洪水的作用。”[8]273从明成化直到清末,贾鲁河下游河道一直未变。
贾鲁河开通后,为了水运的需要,在上游积极开拓新水源,补充下游水量。明清时期的贾鲁河上游以索、须、京、郑四水为源,下游以双洎河为源。双洎河原名洧水,明代以后始改其名,为溱、洧二水之总称,又因河水混浊,故称“小黄河”。《行水金鉴》卷十七“河水”引《目游四海记》记载:“郑州北有贾鲁河,自荥阳县流入,其源有三:西源自密县之圣水岭;中源自荥阳至暖泉、冰泉;东源自州境之九仙庙。三源合于张家村,名曰合河。至京水镇,曰京水河。又北受须、索二水,曰双桥河。元末,命贾鲁疏治以通漕,起郑州至朱仙镇,皆曰贾鲁河。”“双洎河即溱、洧合流。溱居北,洧居南。溱水源于鸡洛坞,洧水源出阳城山,皆密县之境,东流至超化寺合为一,遂名双洎。径新郑、长葛、洧川、鄢陵,由孟亭入境下,至县东北张会桥,南达西华。”[12]209双洎河流程较远,流量较大,是贾鲁河下游的重要水源,为其通航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贾鲁河水源丰富,水量充足,有利于通漕航运,这是好的方面。但另一方面,豫东南地区每年降雨十分集中,每至汛期诸多来水都汇集于贾鲁河,使其不堪容纳,引发泛滥洪灾。明清政府既千方百计地汇集水源以增加贾鲁河水量,又不断修建多处滚石坝,以排放多余的水量。这看似矛盾,实则是因地制宜的应变措施。
明嘉靖初,贾鲁河在扶沟张善口决堤,西华、扶沟、淮阳、周家口等地受灾严重。“嘉靖初,小黄河决扶沟地,当下冲汪然成巨浸,数年不得耕耨,民大困。筑堤捍障募民张善守之,因名张善口。扶沟利决之便已,阻挠起争端,有司持两可。”[13]灾害一直持续到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当时,刘如宠上任开封知府后,亲自勘验地形地势,“昼既定,即身自从杨陈州、田西华行视河北”,并提出“令水工以足按张善口所决水浅”“度地势筑堤”的方案,“其塞之第令及河岸即止,终不使与扶沟所筑堤等齐,如此则西华便,于扶沟亦无不便”[13]。
雍正三年(1725年),张善口纠纷再起,至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开封府、陈州府会同勘查,经布政司及河道转运总督都院王批准,西华县在张善口建滚石水坝,多年的讼案终于平息。
明清时期,贾鲁河下游滚石坝的修建,一方面加强了固堤,提升了贾鲁河水位,保证了贾鲁河水运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滚石坝高度有限,洪汛时有利于排泄过多的洪水,避免了决堤等灾害发生。
二、贾鲁河下游河道的日常维护
为遏止水患、保障漕运,安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河南地方官府对贾鲁河下游的治理呈现常态化,取得了一定效果,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 疏浚河道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自中牟南至淮河处进行挑浚。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开贾鲁河北通黄河两头堤根建坝,使贾鲁河舟楫由黄入洛遂开自荥阳至沈丘,三载完工。”[14]26“乾隆三年(1738年),西华知县宋恂大集民夫曾两次浚颍、贾鲁二河。”[15]125“乾隆十九年(1754年)夏,大水,平地深丈余。麦禾俱坏,发孥币赈济,复拨江西米面协助,以工代赈,挑浚贾鲁河。”[16]681《扶沟县志》记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谕令修筑贾鲁河堤岸;夏天,扶沟大水,以工代赈更浚贾鲁河;乾隆二十六年秋七月,黄河决杨桥,河渠溃决,奏准劝用民力修补完固贾鲁河堤岸;乾隆二十七年,扶沟县令董丰垣督浚县西北秦岗以北地方罗王坡;乾隆五十年,奏请挑疏贾鲁河;嘉庆十八年(1813年),复奏请挑濬,“自郑州徐庄起下及本境,河身一律通畅,费帑金三十余万。二十四年,黄河由上南厅漫溢境内,堤埝冲决。”[17]
对于疏浚河道的方法,《开归陈汝四府水利图碑》②记载:“先开干河,为受水之地;继开支河,以引入干河;继开沟洫,以引入支河。”胡宝瑔还制定了《河渠经久事宜》八条:水利宜专责成也;各河岁修宜筹也;民田沟洫宜开也;小港废渠宜复也;桥闸涵洞宜整也;堤堰宜防盗挖也;河道阻水宜禁也;洼地宜加酌办也。由于这八条立论翔实,得到了皇上的肯定:“如所议,永远实力行之。”此种方法在豫东地区得到了推广。
(二) 清源杜弊
贾鲁河两岸,河滩宽广,附近民众种植的苇、柳甚多,既容易产生纠纷,又对航运造成影响。“凡有险堤,对岸之滩地必宽,而地主又于滩嘴种苇栽柳,则水势愈趋险堤之下,堤主年年帮堤而对岸年年垦地,滩地有种至数十亩一片者,险堤之患伊于胡底。今酌定章程,饬以苇柳护堤不准以之占滩,约以河内离堤身三丈不得种苇栽柳,此所谓清其源也。”贾鲁河治理,分段负责,分清责任,减少了纠纷。“又民间恐受险堤之累,每有假设文约或倒帮钱文诿卸于孤贫、无赖之人,今酌定章程,凡险堤词讼实系逃亡无主之堤,酌令附近居民帮修,若富户买从贫户,责成现在管业之人,其贫户别无地亩,而新买自富户之手,显系弊脱,仍著落原业,主专修,此所谓杜其弊也。”[17]
(三) 堵塞决口
豫东平原“土壤有平旷,地势无崎岖”,水流缓慢,易造成河床淤垫,加之土质松散,遇到大水,贾鲁河极易决口、溃堤。明正德七年(1512年)双洎河于栗家口决口,扶沟北面的曹台、晋岗、龙窝坡尽淹。明嘉靖年间,贾鲁河下游多处决口,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和贾鲁河航运。
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黄河泛滥,扶沟县西北半截河决口三处。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黄河大洪水,致使贾鲁河下游多处决堤。“各河堤埝冲决无算,贾鲁河陆桥迤上平梁张陈四姓决口尤甚,堤陷计九十余丈,水势平落后尚宽四十六丈,惟时马营大工费帑以千万计,河南北岸要工林立,大吏日切忧劳,雅不欲以此区区者重烦宪虑,因将各决口逐加查勘,督饬附近绅民帮修完整,陆桥以工计派下游各地方所出,夫工料物约值钱两千余缗,于九月十四日开工,竭半月之力堵闭断流。”“光绪十三年,黄河决于郑州石桥,境内大水,河身又淤,奉旨发帑修筑。至今为患犹未已也。河在境内者长一百里。惠民河自光绪六年,决溢之患无岁无之,前令孟宪璋曾劝民修堤以资防堵,然岁久倾圯,患仍随之,近因定议虽修章程令民间随时修葺增高积厚,以符目前之患。”[17]
(四) 加固河堤
《西华县志》记载:“(贾鲁河)历年深通无庸,疏滤两岸,向亦设号夫修筑其近城之堤与城南乾堤,俱为护城堤,堤江失积久弊生……另亩出夫一名更,定号夫五百名……护堤工稳固无虚……南折东经罗家口,北折环县北门,东经西华桥复折而东南,至周家口入大沙河。此河上受郑尉水,中受双洎河水,北受李家沟、冯家沟、官清沟、朱家沟四水,又城东西华桥以东不能畅流南下,盈溢之患势所难免……似宜仍以堤防为主。唯有清厘号夫积毙均其苦乐严其约束,无事则备用,有事则一呼而至,拼力修筑,斯为御之道,莅兹土者所宜加察也。”[13]
周家口位于贾鲁河的最下游,也是水患严重的区域。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荥泽决口,抵祥符、扶沟、尉氏、通许、洧川、临颍、郾城、陈州、西华、太康、项城等县,没田数十万顷。万历四十一年(1619年),黄河决口,水至周家口一带,冲毁房田,人畜死亡严重。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黄河决口,水至周家口,冲毁房田,人畜死亡严重。崇祯五年(1632年),大水,水深丈余,漂没房屋,人畜均有死亡。康熙元年(1661年)8月,黄河水溢,泛滥南流,水与周家口沙河堤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大水,人食树皮、草根。乾隆元年(1736年),黄河水溢,抵沙河以北。乾隆四年,贾鲁河沙河皆决口,淹没田禾。乾隆四十七年(1728年),黄河自杨桥决口,由朱仙镇至周家口,洪水穿过颍河,平地水深数尺。为抗御水害,周家口加固河堤,修筑城寨。
《周口市志》记载的加固河堤主要有四次:隆庆二年(1568年),“大水,陈州兵宪傅霖命文武官筑沙、颖河堤”。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黄河水涨决口,顺贾鲁河南下,周家口沙河南岸关帝庙后堤薄削,风雨骤至,堤岸几溃。商水县令吴跃冒雨昼夜督修,始得安全无事。商民感德,此堤命名为吴公堤,并刻石记之。”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兴黄河以南水道工程,浚惠济渠、贾鲁河、洪河、汝河及其他各处支流”。道光十七年(1837年),“沙河水暴涨,周家口新街正当其冲(沙河、贾鲁河交汇处),甚险,水退后,赵培城督工砌石筑堤,堤高一丈,长三十丈,又修石阶数十层”[10]12-16。
三、贾鲁河下游河道治理的历史影响
明清时期,河南地方官府对贾鲁河的治理,一方面疏通了河道,修筑了浩大的堤防;另一方面,又通过开挖了一些人工河渠,变水害为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一) 保证了贾鲁河下游水运的畅通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运道不通时,颍河—贾鲁河水系是漕粮运输的重要替补。《明史·郁新传》载:“初,转漕北京,新言:‘自淮抵河,多浅滩跌坡,运舟艰阻。请别用浅船载三百石者,自淮河、沙河运至陈州颖岐口(今周口市川汇区)跌坡下,复用浅船载二百石者运至跌破上,别用大船运入黄河。至八柳树诸处,令河南车夫陆运入卫河,转输北京。’”[18]4158明永乐年间馈运北京的粮额每年都在两三百万石以上,永乐十三年更多达646万余石。
明弘治年间,黄河再次决口,贾鲁河淤塞。明政府在治理黄河的同时,对贾鲁河进行了疏浚,贾鲁河迎来了水运的黄金季节。清代中期,清政府对贾鲁河再次进行了大规模修整。“由于河道变迁,贾鲁河不得不多次治理疏浚。据以上不完全统计,清代局部或全线治理贾鲁河共有19次。自1706年第一次全河治理起,到乾隆中期的1762年五十余年间治理了10次。”[19]明清时期对贾鲁河下游的河道治理,保障了贾鲁河水运畅通。《扶沟县志》记载:“(贾鲁河)出境绕西华三面,下至周家口入沙河,下达淮安,江南商货皆由此桥通汴。每岁荒,江淮之粟藉以转输,百姓赖之。”[17]
(二) 促进了沿岸商业市镇的兴起
从明中期起,贾鲁河河上帆樯相继,商船往来如梭,水运繁忙,促进了贾鲁河沿岸经济的蓬勃发展,一批市镇也应运而生。扶沟县贾鲁河河岸有晋桥、北石桥、摆渡口、吕家潭、白家潭五处码头。
《扶沟县志》记载:“惠民河岸巨镇吕家潭,下达淮、泗,上接黄河,故艘舰云中,珍奇猬集,在远疆识镇而不识邑。”[17]吕潭地处扶沟—太康、开封—周口两条官道枢纽,贾鲁河纵贯镇中,把全镇分为河东、河西两部分。镇中心设有闽、浙、赣、鄂、秦、晋六省商号,大街商铺鳞次栉比,河内樯桅如林,远近商旅云集,喧闹异常。清代光绪十九年立吕家潭创建石桥记碑,记载:“扶境有河曰惠民,河之巨镇曰吕家潭,下达淮泗,上接洪河,淮徐两河之产交输之,故艘舰云屯,珍奇猬集,越在远疆者至,不识邑而识镇,庶几称陆海哉。”[17]
周家口位于贾鲁河与颍河、沙河交汇处。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贾鲁河始通周家口,周家口由此成为南北漕运的咽喉、东西交通的枢纽。清康熙、乾隆年间,沙颍河两岸埠口、码头星罗棋布,渡口码头发展到18个。清代文学家李海观在《歧路灯》中讲述了嘉靖年间发生在祥符(今开封)一带的故事,第64回和107回5次提到“周家口”。《商水县志》记载:“国朝治平百年以来,人烟丛杂,街道纵横,延及淮宁境,接连永宁集,周围十余里,三面夹河,舟车辐揍,烟火万家,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产聚积之薮,北通燕赵,南连楚越,东达淮扬,为豫省一大都会也。”[20]康熙、嘉庆年间,周家口商号林立。清道光年间是周家口的鼎盛时期,镇上街道116条,商人商号数量达1500至2000家,年经营额达500至600万两白银,各省商贾募捐兴建同乡会馆10处,手工业捐资修建庙宇50余座,周家口成为中原四大名镇之一,与朱仙镇、赊旗镇、道口镇齐名。
(三) 稳定了豫东一带的社会秩序
贾鲁河下游决口给豫东平原带来了灾难,导致了社会动荡。“哪知黄河忽南开,洪涛滚滚天上来。如狼如虎御无人,丈余水头进北寨……男女拥挤争舟渡,失足往往如波涛。南岸人稠米价起,逃水贫民面如纸。居民屋兮食无粮,仰天呼吁坐等死。健者逃出尚如斯,弱者湮没更可悲。”[10]724-725“嘉靖初,小黄河决扶沟地,当下冲汪然成巨浸,数年不得耕耨,民大困。万历癸巳,洪水泛滥十倍往昔,四十里之田庐,上者如浮沤,下着随游鱼。元元死徙,一境几墟。”“日夜东下,河之水十五注西华民田中,西华人几狎鱼鳖间矣。岁癸巳夏,会大淫雨水暴至,流杀人民,漂没庐舍无算。”[13]
明清地方政府对贾鲁河下游的治理,促进了贾鲁河下游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安民不疲劳,救水勿论西华,地四千顷以上近业垦为田。”“昔也,汪洋;今也,平成;昔也,菹茹;今也,黍麦。微使君吾侪小人,犹然鱼鳖。”[13]
在周家口、吕家潭等市镇经济繁荣时期,当时大量农民和城市贫民得到各种就业机会,从事码头搬运、货物运输、商船拉纤、手工作坊操作、商铺房屋建筑维修等生产活动,维持生计,安居乐业。由此可见,贾鲁河的通畅,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同时还间接促进了社会安定。而在贾鲁河淤塞后,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故宫档案收藏的嘉庆十七年河南巡抚奏折中说:“商贩均需陆路起运,以致百物增昂,市况萧条,贫民失业,流亡滋事。”
明清时期,贾鲁河水运对豫东平原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黄河泛滥次数的增多,贾鲁河下游河道内泥沙淤积渐增,河床抬升,虽经常疏浚亦不能彻底治理,贾鲁河航运渐衰。到京汉铁路的全线贯通,贾鲁河最终失去通航能力。
注释:
① 清代河南巡抚李鹤年撰写,现存于河南省开封县朱仙镇乡政府大院内。
② 该碑为乾隆二十三年河南巡抚胡宝瑔所立,现存商丘市博物馆。
[1]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M].辽宁:辽海出版社,2009.
[2] 陈隆文.从《朱仙镇新河记碑》看贾鲁河水运的历史价值[J].中原文物,2014(1):101—108.
[3] 穆彰阿,潘锡恩.大清一统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4]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 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 潘龙光,张嘉谋.西华县续志[M].铅印本.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38.
[7] 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57.
[8] 秦永军,李立全.周口文物考古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9]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0] 周口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周口市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
[11] 西华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西华县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
[12] 熊璨.扶沟县志[M].光绪十九年(1893年)影印本.
[13] 宋洵.西华县志[M].乾隆十九年(1764年)增刻本.
[14] 武同举.淮系年表全编[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15] 周口文史资料汇编:8辑[G].周口市政协,1993.
[16] 河南省扶沟县志编纂委员会.扶沟县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17] 王德瑛.扶沟县志[M].道光十三年(1833年)增刻本.
[18]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 陈隆文,代玄烨.朱仙镇新河记碑再研究[J].中原文物,2015(2).
[20] 张崇朴.商水县志[M].乾隆十二年(1747年)刻本.
〔责任编辑 牛建兵〕
K24
A
1006-5261(2016)03-0124-05
2015-12-03
2014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4BLS004)
王国民(1964—),男,河南商水人,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