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2016-02-12刘伟

天中学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社区

刘伟

(信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社会工作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

刘伟

(信阳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及城市融入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从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度和非制度两方面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制约因素,运用社会行政、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等专业方法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对于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适应城市环境、实现身份转变将具有积极意义。

社会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

90后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力人群,这些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已早早进入城市社会。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也不会像父辈那般依赖土地,他们始终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他们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虽然他们努力想成为城市人,想要融入城市,但受经济、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他们的想法与现实依然非常遥远。本文试图从社会工作实务的角度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以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思路。

一、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现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著作《人类动机理论》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有三个假设:第一,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人的行为;第二,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顺序;第三,当人的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层次的需要[1]25。按照这种理论分析,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方面的问题,而且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相互递进的关系。首先,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要找到生活上的保障,这需要他们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固定的收入;然后,他们才能够在城市生活,逐渐融入城市,和城里人交往交流,达到与城里人在社会层次上的融合;最后,他们在城市要找到归属感,逐渐认同自己的城市人身份,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在城市扎根立足,达到在心理或精神上与城市人的融合。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

1. 经济方面

首先,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是没有社会保险金的,因为大部分雇主都是支付一次性的薪金作为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却忽视了应该为农民工缴纳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这些社会保险也属于农民工的劳动收入。其次,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同工不同酬。新生代农民工即使和城市居民从事同样的工作,工作时间和工作量一样,但是他们的报酬是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二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也使新生代农民工在进城之后,受到区别对待的就业政策。现在很多政府机关和用人单位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剩余劳动力问题,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政策,限制了农民工加入高收入行业。农民工在城市收入低,经济上受限制,虽然究其原因与农民工自身条件有限不无关系,但更多的是政策方面的影响。

2. 社会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后,很多都适应不了城市的快节奏生活。在农村,新生代农民工过的是一种慢节奏的、时间观念不强的田园生活,其人际关系比较单纯,比较注重地缘和亲缘关系。来到城市之后,传统的生活习惯使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生活,他们也因此很难融入生活的社区。在城市,他们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社会交往方式,交往的范围仍然比较单一,交往最频繁的还是同乡好友和一起工作的外乡打工者,与城市人交往的比较少,而且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一般是向亲戚、老乡寻求帮助,而很少想到向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求助。就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交问题,笔者曾做过相关的社会调查,下面的调查个案很能说明上述观点:

HQW,男,22岁,某公司保安,初中文化,2012年来信阳务工。

访谈员:你平时下班之后以及不上班的时候一般都干点什么?

受访者:平时不上班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上上网,洗洗衣服啊,搞搞其他日常的一些事。平时也没啥可以干的,在城市里面干啥都花钱,都得省着点儿花,要不到年底都存不了啥钱。

访谈员:那平时和谁交往的比较多呢?

受访者:大部分都是隔壁的邻居以及一起出来的同乡的务工人员,邻居也大部分都是外乡的打工者。以前是不熟悉城里的生活,所以和城里人交流的较少,现在熟悉了,还是感觉不适应和城市里面的人交流,感觉别扭。

除生活习惯、社会交往与城市人有所不同外,新生代农民工社区参与度也不高。社区参与指的是本社区的居民能自觉地参与社区的活动,能够关注社区里面发生的事,关注社区的居民,还能够配合社会工作者做一些积极的工作。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他们的社区参与度和认知度都不高,很少参加社区活动。

(1)入口从内筒切向进入,能够产生更大的离心力,离心加速度更大,更有利于气泡和油滴向中间集聚,气浮效果更好。

3. 心理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心理融入问题,只有心理融入,新生代农民工才能有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感。这里,重要的是树立他们的城市身份认同感、城市归属感以及自尊感。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身份的认同感普遍不高。身份认同其实就是文化认同,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认同感不高反映了他们对城市文化的认同度不高。他们也许渴望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希望融入城市生活中,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文化认同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不免会产生心理层面的不适应。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也不高。归属感指的是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或现象的认同程度,并对这件事物或现象发生关联的密切程度[2]。进城之前,新生代农民工拥有的生产资料主要是土地,土地维系着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在这片土地上,他们和祖辈一样,倾注着辛劳和汗水,也收获着理想和希望。进城之后,新生代农民工失去了那片可以依赖的土地,而且很多城市社区都是公寓式的,居家都是独门独户,这导致他们失去了以前农村那种串门、集群的生活方式。城市归属感的缺失,也让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产生“过客”心理。由于没有归属感,新生代农民工也随之缺失自尊感。自尊感对于人的社会行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进城市之后,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和氛围,接触的是一种与农村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从而受到较强的心理冲击。相对于之前的农村生活,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转变以及城市居民对农民工的歧视,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尊感造成一定的伤害。

二、产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原因

1. 制度性因素

在有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诸多制约因素里面,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息息相关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制度性因素是新生代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的深层次原因。

户籍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社会政策,它将公民分为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并且对两类户口做了区别对待,将升学、就业、社会保障、居住等都与户口挂钩。户籍制度使中国形成了“城乡二元”的格局,如今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据报道,公安部门正在起草《户籍法》,预计会对目前严格的户籍规定做改动,要让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真正实现市民化,融入城市社会,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新型户籍制度[3]26。但是目前,户籍制度仍然有巨大的影响力,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工的生活环境及其城市归属感。农民工虽然在大城市打工,回到老家后也比较体面,但是他们在思想上仍然觉得自己是乡下人,这种情况不会因为时间而发生变化。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分治让农民工在城市无法安身立命,农民工在城市没办法像城市人一样轻松获得体面工作,没有最低生活保障金,没有医疗保险,而且退休后也没有固定的养老金。这些都让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在城市是漂泊的草根,自己只是城市里的一个过客。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困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土地制度。我国的土地制度实行的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但这种所有权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国家征地,那么集体必须服从国家。虽然在征地过程中国家会给予一定的补偿,但这种象征性的补偿并不是按市场上的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而且,如果农民工长时间进城务工,不耕种责任田,责任田还有被收回的风险。所以,农村土地的所有制度及承包制度不具备稳定性,不足以为农民工在城市长时间生活提供保障,农民一旦失去土地,那么就失去了基本的生产资料,也就失去了生活的保障。另外,现在我国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并不健全,城镇化的土地退出机制也不完善,既不利于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也不利于帮助农民迁入城市生活[4]。

社会保障制度也是制约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关键因素。由于户籍制度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根深蒂固,农民工无法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相同的社会保障,虽然政府出台了《民政部关于促进农民工城市融入社区的意见》,但该意见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来保障进城农民工的利益。由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规定不完善,各种机制和监督不到位,一些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逃避投保义务,致使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另外,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社保制度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且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强,工作缺乏一定的稳定性,这也使得与农民工相关的社会保障管理难度增大[2]。总之,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严重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2. 非制度因素

首先,是社会因素。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不仅是一个时间过程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成本的问题。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测算显示,每转变一个农民使其成为城市居民,需要支付的社会总成本约为2.5万。我国新生代农民工逐年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大的社会成本都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而我国现实国情及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况决定了国家很难做出这么大的财政支持。而且任何一个城市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农民工的大量涌入,慢慢地会让城市的生态环境、公共设施及交通等承载能力达到饱和,进而会超过这个城市的承载力,这就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不仅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也会受到城市的社会承载力的制约。

其次,是新生代农民工的自身因素。新生代农民工虽然相比于老一辈的农民工拥有更高的文化水平、更强的法律观念及政治意识,但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他们的自身素质还是比较低的,这也使得他们融入城市变得更加困难。农民工受教育水平有限,他们在和城里人沟通时存在一定的障碍,大部分农民工生活没规律、不注重卫生,这导致他们很难与城市居民相处。农民工自身缺乏主人翁意识,也使得他们进城之后对城市缺少相应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容易扰乱社会秩序,出现犯罪等越轨行为[5]。

最后,是角色认同。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强,再加上土地等因素的影响,如上所分析,进城务工农民很难对城市产生归属感,相反他们对自己的故乡会产生割舍不断的依赖,这对农民工的城市角色认同产生重大影响。户籍制度、城乡二元格局在思想上也严重影响着农民工的角色定位,虽然他们已经进城,在城市居住了很多年,但他们从思想上仍然认定自己属于农村人,而且他们仍然保留着农村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很多农民工在城市没有属于自己的住房。所有这些都让他们在思想上觉得城市只是一个暂时居住的场所,农村才是他们永远的家。另外,由于收入等方面的差异,一些城市居民抵触甚至歧视农民工,这也让农民工对城市有了戒备心理。正是这些不好的思想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民工的角色认同,使得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不能成为城市的主人公[6]17。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及对策分析

比较而言,新生代农民工和传统的农民工之间存在一些共性,但新生代农民工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造成了原有问题和新问题的交织涌现,加大了新生代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的可行性。笔者认为,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入手,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这种城市融入问题是可行的。具体来说,社会工作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介入这一问题的解决。

1. 社会工作的行政介入

社会工作行政是指社会工作机构对社会福利工作进行行政介入、开展管理,实施社会政策,进而满足公民各类福利需求的活动。社会工作行政职能主要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对有需要者进行合理的帮助。社会工作行政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就是让专业的社会工作者作为新生代农民工的代言人、意见传达人,由他们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遇到的困难及时报告给有关部门;同时,社会工作者也可以作为社会政策的建议者和参与者,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帮助有关部门修改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合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7]29。

社会工作行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介入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首先,社会工作者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进而改变“城乡二元”格局,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公平,还可以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角色认同感。其次,要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扩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做好农村和城市社保的衔接和转变。这样可以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奠定基础,为他们构建一个全面的社保体系。最后,还要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让新生代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消除教育歧视,规范教育收费。这样就解决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的后顾之忧,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

2. 社区工作的介入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工作方法之一,主要指社会工作者通过社区活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问题、提高能力。新生代农民工能否融入城市关键就是看其能否融入社区。所以,社区工作对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新生代农民工集中居住的社区可以设置社工岗位。就是说,要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社工根据社区内的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需求开展对应的专业服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其次,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区自治。社区融入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区参与,新生代农民工通过社区参与可以增加其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参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增加社区主人翁意识;二是社工承担引导者的角色,挖掘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管理能力。

3. 小组工作的介入

小组工作也称团体或者群体工作。它是指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小组活动,促进组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互助,使参加小组的个人获得行为的改变、社会功能的恢复和发展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小组工作的介入,可以发掘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潜能,增强其社会交际能力,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解决城市融入问题[8]。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依据工作情况采用不同的小组开展工作,一般采用社会化小组和互助小组两种形式。社会化小组主要是指社工在社区驻点建立的社会工作小组,旨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组员学习城市生活的技巧,提高他们解决城市生活困难的能力。例如,建立自信成长小组、学习交往小组等,以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使其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互助小组是指社会工作者把遇到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组织、召集在一起,定期开展活动,通过小组活动让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常受户籍限制和自己角色认同的困扰。所以,在开展互助小组活动的时候:第一,要做到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增强其城市人的角色认同感;第二,要从思想上破除新生代农民工的陈旧观念,转变其思维方式,让其大胆接受城市的思想文化;第三,改变其原有的社区参与理念,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社区参与意识,增强其社区管理能力,进而提高其政治地位及社会地位,促进社区及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认同。

[1] 宋蒙.失地农民社区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 刘艳,刘乃刚.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8).

[3] 郭满.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4] 石群,倪飞飞.新生代农民工小城镇融入研究——以杭州萧山坎山镇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6).

[5] 芮洋,杨启秀.农民工城市化进程中社会工作介入路径分析[J].社会工作,2011(8).

[6] 刘秋冉.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支持网络现状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7] 何雪松.社会工作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8] 张京京,阮小飞.社会工作的小组工作方法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与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12).

〔责任编辑 叶厚隽〕

c916.2

A

1006-5261(2016)03-0067-04

2015-11-09

河南省教育厅项目(2016-ZD-107);2015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SKL-2015-454);信阳师范学院2015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2015年信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SH044)

刘伟(1989—),男,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新生代农民工社区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新生代”学数学
社区大作战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新生代“双35”09式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