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再思考
2016-02-12丛聪徐龙
丛聪 徐龙
学校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再思考
丛聪 徐龙
采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体育课程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作用。重新定义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程定义。重新思考了如何实施与建立学校体育课程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社会适应发展,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与方法。
学校体育;体育课程;社会适应能力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1.067
1. 前言
体育课程是学校中教学与实施的核心力量,学校体育课程机制是否完善、丰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自课改以后,学校体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更注重的是如何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中,社会适应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与《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都将社会适应设为总目标下的一个重要标准,可见,社会适应能力这一指标在体育课程中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当然,随着体育教育的不断探索,人们对体育课程的概念逐渐的“扩大化”,较之以往认为体育课程就是体育课的观念,已进步诸多。在教育领域中,课程是涵义最复杂、歧义最多的概念之一。课程可以作为一门学科,也可以作为目标或计划,还可以作为学习者的经验与体会。因此,对学校体育课程需要重新审视,丰富原有的学校体育资源;对学校体育课程需要重新思考,已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2. 学校体育课程的再思考
2.1 体育课程的不可替代作用
《国际体育运动宪章》——第二条明确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培养每个人作为与社会完全结合的成员所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由此可见,体育已经不单单被认为是增进体能的练习方式,体育更成为提高心理素质、改善行为方式的媒介手段。
体育课程,特殊点在于教学场所为室外运动场,并且教学过程中学生基本处于运动状态。相比较于大部分科目更多的灌输学生认知方面的知识,体育课程能够带给学生一种实践后的体验,学生通过不断的现实练习学到知识,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在群体环境中的身体练习能促进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时空,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体育锻炼中的身体练习能磨练人的意志,增强自信;学校体育中的竞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自律和自控。
2.2 IB课程的启示
IB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Diploma Program)中,学校体育课程更多的发生于体育课外。学生在课外有计划、有行动的组织、实施体育活动、行为等,从而获得实践知识,并且提升个人的品质(知识、合作、协调能力、同理心、自我控制等)。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国外中学很多的大型活动都是由学生来组织运行,教师幕后指导。体育是一项有目的行为,将体育课程合理的设计就可以重新建立新机制,提高学生的能力与品质,因此,开发体育课程是一项超越传统体育课概念的实践,将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品质。
2.3 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教育的思考
关于体育课堂中社会适应的教学方法,体育教育领域很少深入探讨,对于如何进行基于社会适应标准的课堂教学,更少有体育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实施,这是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缺失。
通过基于社会适应标准的课堂教学实践,细化并建立学习阶段体育课程中能够现实操作的社会适应的内容结构,将课程标准社会适应方面的内容细化,同时对社会适应的内容层次分类,通过分解内容标准的方法制定学习目标、而后建立评价、内容、方法,制定基于社会适应标准的课堂教学的机制(目标、评价、内容、方法的一致性),使体育课堂层面基于社会适应标准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有法可依,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4 网络传播体育课程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21世纪的今天,由于网络应用的普及化,人们能够轻松的通过手机、计算机等现代化工具游览网络中的信息,分享心得。
中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人群,更是网络信息的最直接接受者,每位学生基本上都会利用手机游览当日网上的最新新闻、朋友圈等,手机、电脑的利用率非常高。因此,教育也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不仅仅要言传身教,更需要学习网络知识,多元化渠道的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为此,促进校园网络化媒体的应用,建立校园O2O模式(线上与线下),综合运用线上工具(OICQ、微信、短信等),线下工具(海报、报纸、书刊等),发布有关体育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丰富教育渠道。
3. 建立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课程机制
3.1 分解社会适应标准,建立一套适合校本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机制
就目前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的现状而言,笔者通过大量的相关社会适应教学文献阅读,发现大部分研究者只是单单的讲述了社会适应能力在体育课程中的重要性,然而真正能够仔细琢磨、建立一套适合学校体育课程中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操作流程的体育教学者较为稀少,在本研究中,研究者综合了课程思想、目标分类学知识、文献解析、分解内容标准、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等新课程思想,建立一套基于社会适应标准的课堂教学,使教师社会适应的教学能够基于课程标准,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更有效的发展。这也正是本研究力求突破之处。
3.2 开发、建立校园中体育课以外的体育课程内容,多元化、多渠道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40分钟的体育课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必定有所限制,因此将学生社会适应的培养场所不仅定于体育课,更致力于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中、观看比赛的礼仪行为的培养。并且通过线上网络工具的传播,多维度、多元化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校园体育课程的一种突破。
3.3 将教育理念通过体育课程落到实处
体育教育一直以育人为主要指导思想,多年以来,体育课程更是着力思考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仅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更要拥有健全的人格。各个学校都有校训、传承思想,将这些教育理念融入体育课程,使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不断成长,成为一个社会适应的人。
4. 小结
在体育课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体现,是落实,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运用体育课程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每位体育教师的愿景。
学校体育课程并非一成不变,根据学校本身的特点,合理的进行规划,建立适合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体育,就是好的体育教育。当然,在实践的路上毕竟会遇到困难,相信,通过不断的实践,体育课程将更加丰富,学生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受益。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M].2000.
[2]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Creation,Action,Service,guide[M].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 Organization.2008.
丛聪(1989- ),男,中学二级职称,上海市市西中学; 徐龙(1988- ),男,小学一级职称,上海市君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