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
2016-02-12赵凤霞张新辉
赵凤霞 张新辉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
赵凤霞 张新辉
以民族学、人类学的生物文化整体观和文化相对论为纲,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事项为纬,运用文化生态学的视角探讨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结构秩序及其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发挥新疆区域地理、文化、人文环境等生态优势,为促进其良性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
10.16730/j.cnki.61-1019/g8.2016.11.029
习近平同志提出的“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的解读,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维吾尔、汉、哈萨克、回等为主体的新疆各民族在特定地理环境、历史发展背景和生存发展空间所创造的与其他民族相互区别的体育文化。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研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脉络,有利于拓展研究的视角,能够较为系统地考量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进程中的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文化生态学概述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1]。周宪在《表征》的序中总结道:“所谓文化,究其本质是借助符号来传达意义的人类行为。所以一些文化学家坚持文化的核心就是意义的创造、交往、理解和解释。”[2]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有三个广义上的定义:其一,文化可以说是思想、精神和美学发展的一般过程;其二,文化表示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关于一个民族、一个时期、一个群体或全体人类);其三,文化是用来描述关于知性的作品与活动,尤其是艺术方面的。最后一点后来演变为“表意的”(signifying)或“象征的”(symbolic)的体系。[3]
文化生态学则是人类生态学的一个新兴学科,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模式。正如斯图尔德认为的:“文化生态学要按照整合的观点,文化的所有方面在功能上都是互相依赖的。但互相依赖的程度和类型都有着不同的特征。”[4]做为文化生态学创始人斯图尔德,他对文化生态学发展最重要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文化和环境辩证式的相互作用关系,确立了研究地域集团生产文化方式和生息环境的相互关系的模式。1963年格尔茨的新作成为生态人类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他的研究根植于文化生态学,并建立在系统的基础上。[5]
因此,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内涵可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来,即指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文化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所体现出的文化形式、项目展现、内容和功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通过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生态适应,保持着其所在的文化系统的生态平衡,传承和延续着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在特质。
2.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
新疆古称西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各民族迁徙融合的走廊,是“一体多元”文化和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55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塔吉克、锡伯、满、乌孜别克、俄罗斯、达斡尔、塔塔尔等13个。截至2014年末,新疆总人口2298.4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约占63%。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共同开发、建设、保卫祖国的边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推动着历史的文明进步。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我国各少数民族以民族或一定地域为单位,长期开展并因此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传统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各种体育活动,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6]。截止2005年4月底,新疆共有14个地、州、市上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普查汇总材料。此次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汇总项目共计629个,类型包括竞赛项目、表演项目、民间体育活动项目、民间游戏项目、濒临失传项目。如果剔除重复部分,此次普查结果:全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总数为278个。[7]
由于政治、经济、语言、习惯和自然地理环境等不同,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社会生活特点和文化传统,创造并发展了各具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项目。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是生产技能的锻炼,又是人与生态自然环境之间另一种形式的生存竞争的产物。少数民族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规定了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过程。
3.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解构与呈现
3.1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地理环境
恩格斯曾经强调,“包括在经济关系中的还有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地理基础就是自然生态的基础,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是复杂多样的,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不仅包括地形、气候、水域等自然地理因素,同时还包括经济地理因素、政治地理因素、文化地理因素等诸方面,表现出多序列性。每一地理要素对体育文化的影响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表现出统一性特征。
柯尔克孜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公元前3世纪,柯尔克孜先民时称“鬲昆”,活动的地理位置在叶尼塞河上游,地理经济以游牧业为主。马氏柯尔克孜人的坐骑,是征战、运输的工具。《魏略.西戎传》记载,鬲昆“随畜牧、亦多貂,有好马”,豢养的家畜有马、牛、羊、驼等。至唐称“黑吉 嘎斯”,其地产骏马,与著名的骨力感马齐名。史载“相似,少不如”。据《汉书》记载:“庐帐而居,随水草畜牧……土产名马。”由于低于环境的影响与要求,柯尔克孜族自古以来就精于马上运动,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马上运动各位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特殊气候类型
民族地区地域广阔,海陆影响相差悬殊,使民族地区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中国气温表现为北冷南热,平原暖,高原寒。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多气候类型特性,塑造了形式迥异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
满族传统体育项目“双飞燕”即源于北方冬季寒冷的气候条件。据考证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清朝的两幅《冰嬉图》,一副为金昆等合绘,另一幅为张为邦等合绘,两幅图卷都选取了冰嬉时的场景作为体裁。其中一幅画面描绘的是花样滑冰和冰上杂技。花样滑冰的动作中有大蝎子、金鸡独立、哪吒托海、双飞燕等。冰上杂技动作中有射箭、爬竿等。关于新疆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事项与自然气候相适应的案例比比皆是。
3.3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生产劳动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多是直接从生产劳动中产生而来,其体育项目直接反映着社会生产劳动,传统体育项目实际为生产劳动的一部分。叼羊运动是牧区游牧民族传统的体育游戏,对抗性强,争夺激烈,是集勇猛、顽强和机智于一体的马背体育竞赛。关于叼羊项目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多数专家学者认为叼羊项目起源于新疆,那里的广阔草原上居住着维吾尔、塔吉克、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牧民,他们长期在大草原上放牧,常常要和恶劣的天气、凶猛的禽兽作顽强地搏斗,以保护自己的牛羊群。因此,叼羊运动被誉为“剽悍者的运动”,优秀的叼羊手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
维吾尔族人民生活在祖国的边疆山区、草原之中,以畜牧业为主,过着“逐草随畜,射猎为生”的游牧生活。他们为了扩大居住的环境,改善生活质量,必须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非凡的智慧,不断地向大自然进军,在与大自然的长期较量中,维族人民面临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自然难题需要克服,而克服自然难题的过程就是形成生产、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过程。
3.4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军事活动
我国各少数民族无论人口逾百万还是人口数千的都走过一个从分散到独立,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发展过程。维族传统体育也深深印刻着这一历史痕迹。历史上,突厥语系的各民族游牧生活总是伴随着军事战争,为满足战争的需要,他们往往挑选善于格斗之人和善跑之马。摔跤、骑射等本领的高低甚至成为选拔部落首领的重要条件之一。这种历史背景使民族体育项目诸如摔跤、套马、赛马、马术、骑射等无不与战争有关。
“叶尔萨伊休”柯尔克孜语,意为“马上对刺”,是柯尔克孜族民间游戏中的一种,源于古代战场演练。在克州较为广泛流行。游戏开始由两名勇猛的角力手各骑一匹骏马,手握一根长约2—3米的长棍,从几十米之远相互打马向对方冲刺。若谁先将对方从马上刺下,谁就将获胜。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在长期的军事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徒手或持器械格斗的经验。这些活动原用于军事训练,后来逐渐在民间传播。于是,一些带有军事体育性质的运动便产生和发展起来。
3.5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狩猎活动
狩猎活动是新疆少数民族最重要的生存方式之一。人们通过狩猎技能的培养,乙级队狩猎场景的描绘和追忆,产生和发展了一系列以狩猎为母体承载的体育活动项目。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儿三技”中的一个项目,也是那达慕大会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没有牲畜的贫苦牧民则仍依赖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活。
3.6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婚嫁节庆
新疆少数民族部分传统体育项目及游戏,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如维吾尔族喜爱的一项传统游戏,“恰克都古勒吐西”维吾尔语,意为“滚动车轱辘”。 维吾尔族人举行婚礼时,新娘家提前卸下木车轱辘放在自家院内或门前,娶亲时,两家各派4~5人抢夺车轱辘。比试中新娘家的人利用一切办法抢下车轱辘,新郎家则要派一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抬着车轱辘围绕新娘家的院子或大门转圈,其他人进行麦西来甫,使婚礼气氛达到高潮。到婚礼进行到最后,新郎家的人把车轱辘挂在附近的树上,以示婚礼结束。第二天新娘家的人要到新郎家拜访,同时对第一天夺车轱辘的胜利者给予红包奖励。此项括动,双方人数必须相等,抢夺过程中,不能拉人、推人、打人或拌人,只可推着轱辘前进。“恰克都古勒吐西”限于维吾尔族婚礼上开展,过去较为普及,现在开展较少,已不多见。
4. 结语
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锡伯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在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过程中逐步形成,是与地理、气候、生产、生活方式长期协调,从而孕育出具有显著区域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项目。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实现经济繁荣昌盛、文化多元发展,需要我们从文化生态学系统、整体联动和和谐共生的生态思维出发,用生态系统的整体观考量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与融合,从而实现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保证中国梦的实现。
[1] 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 [英]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陆兴华译,《表征》,商务印书馆,2003,第1页。
[3] 雷蒙德.威廉斯著,刘建基译,《关键词》,三联书店,2005,第101-109页。[4]J·H·斯图尔德.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方法[J].王庆仁,译.世界民族,1983(6).
[5] 张涛著.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学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9-10页.
[6] 王友堂.武术直面西方主流演出市场[J].中华武术,2004,(5).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汇编[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3.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项目编号:11XTY003)。
赵凤霞(1979-),女,河南上蔡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体育,讲师,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张新辉(1971-),女,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文化,副教授,石河子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