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与党性修养

2016-02-12祝灵君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党性修养党性党员干部

祝灵君

(中共中央党校 党的建设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一个人在职场与社会中要想获得成功,需要能力、知识、智慧的积淀,但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修养。个人成事创业需要职业修养、综合素养,作为党员还需要有党性修养,唯有经常性的党性修养,才能实现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正如刘少奇所言,不同的阶级和政党皆有党性①刘少奇指出:“党性就是人们这种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所以人们也有各种不同的党性:有封建阶级的党性,资产阶级的党性,无产阶级的党性等。”参见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中央党校:《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版,第224-225页.。但是,世界上很少有政党像马克思主义政党那样强调党性②列宁曾经指出,“非党性是资产阶级思想。党性是社会主义思想”“只有社会民主党,觉悟的无产阶级的政党,才是一贯坚持严格的党性的”。参见中共中央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76、677页。,在众多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又很少有政党像中国共产党那样强调党性。中国共产党是从革命胜利中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不同时期,始终强调坚持党性和党性修养,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承载的历史使命决定的,更是迎接“四个挑战”、防止“四种危险”的现实要求决定的。

一、党性的二重属性与时代性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体现了党的阶级性,也体现为党的人民性,是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指出:“共产党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1]列宁在《社会主义政党和非党的革命性》一文中也指出:“严格的党性是阶级斗争高度发展的伴随现象和产物。反过来说,为了进行公开而广泛的阶级斗争,必须发展严格的党性。”[2]列宁在《再论党性和非党性》一文中指出:“正因为我们维护党性是有原则的,是为了广大群众的利益,是为了使他们摆脱资产阶级的各种影响,是为了最明确地进行阶级组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竭尽全力并密切注意使党性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且要见诸行动。”[3]这些论述都明确指出了党性的阶级属性和人民属性。关于党性的二重属性,刘少奇用“三个最高表现”来进行精确定位,即:共产党员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4]。

毫无例外,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也强调阶级性和人民性①七大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分别两次调整了党性的“国际性论述”,强化了党性的“中国特色”,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论。因而,人民性的内涵中也逐步强调了“民族性”,体现在十六大党章关于在“两个先锋队”第二个先锋队的论述中,即“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阶级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信念、最高的纪律和严密的组织性,严格要求党员对党忠诚。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指出:“党性是共同的性质、普遍的性质,全党每一个人都有的性质”[5],“一致的行动,一致的意见,集体主义,就是党性”[6-1]。邓小平也指出:“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7],“所有共产党员都要增强党性,遵守党的章程和纪律,不管是什么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只要是党员,都不允许自视特殊,认为自己在政治上比党高明,可以自行其是”[8]。而人民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宗旨意识,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坚持群众路线,对人民忠诚。党员干部坚持党性,就是始终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离开了“两个忠诚”,党性无从谈起。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远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而,衡量党性的标准,必然具有时代性,既不能简单用历史的眼光否定现实,也不能简单用现实标准否定历史。

与当今世界各国的政党相比较,中国共产党的确有她的“特殊性”:她是一个承载着大国统一、现代化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复兴四重历史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面对近代以来军阀混战、国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状态和人民“一盘散沙”的基本格局,实现大国统一自然是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让中华民族不被开除“球籍”,必须推进现代化建设,尽管历经挫折,中国共产党始终牢牢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国家除了推进科技文明进步之外,也要推进制度文明进步,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民主、科学写在自己的大旗上,始终把追求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只是在近代以来与西方为代表的商工文明竞争中才开始退步与落后,因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复兴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纵观世界各国,很少有执政党必须而且能够承载这样四个历史使命,这也是中国共产党与各国执政党最典型的差异。这样一个具有远大理想和坚强信念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任何时候都需对全体党员提出严格的党性要求。

然而,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在马克思的设想中,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性与先进性是统一的。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组织严密、有纪律,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方向。然而,先进的工人阶级并没有在俄国和中国这些以农民为主体的国家大规模出现。比如,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除了少部分党员是工人之外,大部分党员都是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41年6月至8月,时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彭真同志在延安向中央政治局和毛泽东汇报工作时指出:我们党的成分绝大多数是农民或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开辟时期还混入了一些地痞流氓和异己分子,这些流氓异己分子更是无法无天、强迫命令的能手[9]。因此,这支队伍如果不经常进行“本质的改造”,共产党员的思想和作风自然不可能纯洁。自古田会议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思想建党为起点,把党内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性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系列党性修养的机制与途径。

二、党性修养的途径与态度

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包括理论修养、政治修养、道德修养、纪律修养、作风修养①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了党性修养的五个方面。参见习近平:“领导干部要加强党性修养提高综合素质”,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3/01/content_10923334.htm。。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主要依靠三个基本途径和一个态度。

第一,汲取古代中国自律文化的精华,注重反躬自省式的修身养德。毛泽东曾经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0]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纳入到党性修养中来。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古代的自律文化中吸收了许多有益的智慧,变成了党性修养的思想源泉。如党的领导人经常引用古人讲的“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洪范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礼记·大学》),“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等无数箴言。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他指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11]

第二,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坚持党内积极健康的思想斗争。这种方式超越了儒家、佛学的唯心主义式的个人修炼,通过党内政治生活,把个人修炼和集体修炼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实现了党性修养的集体途径。

第三,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主观世界。中国共产党强调用实践哲学指导党员干部教育,在党内培养了一大批党性修养极强的党员干部。延安时期,有一位“红色技术专家”张协和,一身正气,始终坚持党性修养。到了晚年他总结出自己的座右铭:“做人,对有的事情要感兴趣,对有的事情要不感兴趣。比如追求权位、物质享受是无止境的,你的兴趣若在这方面,就苦恼一辈子。如果你对求学问、对为人民服务很感兴趣,你将会永远乐观。只有不计权位、享受的人,才是真正做学问的人,才能学有成就。”[12]因此,坚持实践哲学,就是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克服本本主义与经验主义;就是坚持知行合一、克服人格分裂。

这三个党性修养的途径必须始终统一在唯物主义的态度之中,即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的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任何评价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在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13],指出了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首先要把人民群众放在首位。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是前进和进步的,这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树立对事业、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周恩来1943年在重庆红岩为自己制定的“七项修养要则”中明确指出,“健全自己的身体,保持合理的规律生活,这是自我修养的物质基础”[14],指出了健全的身体是党性修养的前提,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态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态度,还要求党员干部自觉划清党性修养与封建迷信的界限。

三、党性修养的基本原理

如果说,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那么党性修养必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一是量变、质变转换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从质变到新的量变再到新的质变,党员干部坚持党性修养也符合这个规律。首先,坚持党性修养要注意“量的积累”。《论语·颜渊》中子张问政,孔子回答:“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日记》反复强调:“精神心思,愈用愈灵,用心则小物能辟大理”,“士要转移世风,当重两义:曰厚曰实。厚者毋忌人;实则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这些古代箴言都讲明了一个道理——“天下大事必成于细”。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的事业总是要求精雕细刻,没有一样事情不是一点一滴的成绩累起来的。”[15]其实,每个人的生活都是由一件件小事组成的,养小德才能成大德,积小才方可成大才,聚小业后能谋大业。日积月累,人身上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业绩就会越来越多;其次,也要防止“温水煮青蛙”式的“质”的恶变。一名领导干部的蜕化变质往往都是从生活作风不检点、生活情趣不健康开始的,往往都是从吃喝玩乐这些看似小事的地方起步的。如果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上不检点、不正派,在道德情操上打开了缺口,出现了滑坡,那就很难做到清正廉洁,很难对社会风气起到正面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是对立统一原理。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强调“党内不同思想的对立和斗争是经常发生的,这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新旧事务的矛盾在党内的反映。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就停止了”[16]。坚持党性修养中的对立统一原理,就是要坚持正确、原则的党内思想斗争,坚持在重大原则、立场、观点上的鲜明态度,敢于亮剑、发声,敢于担当。党内思想斗争不是阶级斗争,不是搞运动,斗争的目的是实现团结统一,即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达到团结的效果。因此,党内思想斗争既要反对右,也要反对“左”;既要抓大,也要放小。围绕这两个原则,刘少奇对党内思想斗争的“度”做了大量的阐述。他指出:“如果在党内对同志的处罚与打击过多,就可能大大地束缚党员群众的自动性和创造性,可能使党员不敢工作,不敢解决问题,不敢说话,使党变成生气很少的党。”“自然,思想斗争在党内是经常有的,一切同志中不正确的思想是要克服的,但是这一般要采用诚恳的平心静气的说服与教育的方式,不要随随便便地去打击同志。”[17]

三是否定之否定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原理不同于“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南宋朱熹语)平面式的“变”的哲学,它揭示了事物循环递进前进和发展立体式的“变”的道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也是如此,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提高、永不停止的过程。习近平同志指出:“大量情况表明,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并不会因为党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强,其道德修养、思想境界也不会因为职务的升迁而自然提升。”[18]此外,职务越高,权力越大,对党性的要求就越高,个人修养的难度也就越大,这体现了党性修养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四是个性与共性统一原理。历史上,党内外曾经为党性问题发生过多次论争。比如,早在上世纪40年代,重庆的有关报纸就提出了一种观点:共产党要消灭个性,只要党性,他们的许多文件上只讲党性,还作出了增强党性的决定等等。针对这个观点,毛泽东在七大的口头报告中首先讲了个性与党性的关系。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党有党性,每个党员也都有个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讲得很清楚,他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不能设想每个人不能发展,而社会有发展,同样不能设想我们党有党性,而每个党员没有个性,都是木头,一百二十万党员就是一百二十万块木头。”接着,毛泽东还提出,党员的个性要为解放人民、解放个性服务;党性与个性之间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党员的党性和个性必须统一,即在讲党性的前提下讲个性;在处理党性和个性关系上,首先必须坚持党性,即坚持党的组织性和统一性[6-2]。刘少奇同志在《共产党员修养的两份报告大纲》(1939年)中指出,“严格的团体生活,团结(纪律、规律性),但是活泼的自觉的,不因此而丧失个性、自动性”[19],等等。

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比如,讲党性就要否定人情人性。恰恰相反,共产党人不但不否定人情人性,还需要重视人情人性,唯有重视人情人性,才能做好群众工作,与人民打成一片。但是,共产党重视人情,也要过好人情关。过不了人情关,小则亡德亡修,大则亡身亡国;关于党性与人性的关系,经典作家通过强调党性与人性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实现了二者的统一。然而,讲党性也不能忽视人的自然需求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属性的层次性。因此,坚持党性修养需要尊重党员干部多层次、合理的物质精神需求,正视并通过具有时代气息的党性教育、党内关怀等手段克服人性的弱点与缺陷,如此党员干部才能不断增强党性。

四、党性修养的努力方向

党性的时代性决定了党性修养的时代性,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坚持党性修养需要强调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普通党员主体作用发挥与落实主要负责人管党治党责任相结合,党员干部的自我完善与重塑政治生态相结合,党员干部自我修养与技术监督、物质保障相结合,党员干部管住小节与权力制约相结合,坚持志愿精神与党性修养相结合,坚持从“严”与适当的党内关怀相结合,最终实现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第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献,认真学习党史,提升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培养对党和国家的感情。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用,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理论修养。大国治理失败往往是从意识形态开始的。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文明的强烈冲击,中国人在主流意识形态——儒学式微的大背景下向西方借来了基督教神学(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进化论和改良主义(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辛亥革命)等,以图实现国家与民族自救,结果无一成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契合了中国人反对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建设等时代诉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①关于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作过精彩的论述。其中以美籍华裔学者窦宗仪先生的观点为代表,他提出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在11项指标中有7项是相似或相同的,他强调,“大凡一种思想体系和制度要移植到另一种思想体系和制度之内,两者如果越接近就越容易开花结果;两者如果差距越大,那就是很难适应。历史上两种文化的交融演变,大致都遵从这个历史法则”。参见[美]窦宗仪:《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页。,马克思主义展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理想目标,列宁成功展示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这样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基本国情成功结合起来,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被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并作为指导思想的重要原因。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也能解决近代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各种内外挑战,已经融入当代中国文化之中。当前,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文献,需要结合现实学、带着问题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前提下,学习和承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合理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需要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提高理论修养;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还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党史,培养对党的感情。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还需要有勇气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最终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国际化。

第二,认真学习党章和党内法规,增强党员意识和党的意识。党章是党的根本大法,是党性的集中体现。党章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加入一个组织,就是要经过民主生活会训练,增强党员意识;党章坚持义务优先原则,就是强化党的意识;每一次党代会结束后都要适当地对党章进行修订,体现了党性和党性修养的时代性特征,等等。党内法规是党章的具体化,是全体党员的行为准绳,全体党员都要遵守党章和党内法规。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忘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对组织定的规矩不闻不问;有的长期不按规定过组织生活、不受纪律约束;还有的将党规党纪抛在脑后,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等等。因此,学习党章和党内法规首先要增强党员意识,如:规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纪律意识;学习党章最终需要增强党的意识,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第三,坚持民主集中制,严肃党内政治生活。1957年7月,毛泽东在青岛会议上提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20]1981年7月,邓小平指出:“一个党如果允许它的党员完全按照个人的意愿自由发表言论,自由行动,这个党当然就不可能有统一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党的任务就不可能顺利实现。”[21]一段时间以来,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许多不健康的现象,如:党委班子中“一个人说了算”;民主生活中盛行“好人主义”;“极端民主化”有所抬头;脱离党员群众的现象仍然存在;党内事务中搞“摊摊”“团团”“伙伙”,外人进入不得;对待犯错误的同志不够宽容,等等。党内政治生活盛行自由主义、分散主义、好人主义、个人主义,出现了随意化、平淡化、娱乐化、庸俗化倾向,丧失了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严肃性。今后,需要进一步规范健全党内民主生活会,如:“三会一课”制度、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生活会中的发言登记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干部、党员定期党性分析、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会制度、会前调查研究制度,等等,用好、用活党内政治生活“四大法宝”。

第四,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党的宗旨意识和党的性质的根本体现,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共产党人的群众观点在任何时候不能丢,群众路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党内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内生活中的体现,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体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大力提倡党内关怀,增强党内“温度”,始终坚持党内工作也是群众工作的原理;在党内政治生活中,要坚持在民主集中基础上的党内民主,大力倡导党内民主作风,提升党员干部的民主修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要提倡党员干部在各个方面与人民群众商量,丰富协商形式,坚持大事大商量,小事小商量,形成在共商基础上达成共识,在共识基础上实现共建,在共建基础上实现共享,在共享基础上实现责任与风险共担的党群关系新格局,构建新时期党群命运共同体关系。

第五,从“扬弃”中国传统官德中涵养党性修养。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十分重视个人的修身养德,形成了“君子之政”的基本价值,涵养并训练出一大批古代循吏。如汉代的文翁、黄霸、龚遂、召信臣、仇宽、王涣等,三国的董和、郑浑等,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王蕴、江秉之、何远、公孙景茂等,隋唐时期的辛公义、张允济、狄仁杰、崔戎等。宋元明清时,循吏更是层出不穷。这些循吏奉公守法、勤廉施政、心系百姓、政绩突出。同时,他们大多重视教育、公正理讼、改善百姓生活。循吏们承天命、顺民心、解民忧,而后得民心,则王朝江山稳固。然而,古代官德中也有许多糟粕,如:官为儒体、儒为官魂,愚民而牧之(惑、禁、阻、隔、压),官本位,官至尚,官财一体,官场酱缸文化等等[22],由此产生了不少官僚陋习。如:古代官文化让当官发财的理念在一般老百姓和官员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古代官文化是小农社会的产物,许多官员在熟人社会中过分看重人情,过不了人情关,最后走向腐败;在吸收佛学的基础上建立的新儒学倡导温良恭俭让,容易让人丧失血性;古代官文化容易压制新鲜事物,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趣;近代以来的历史还表明,古代官文化在向现代转化的过程中容易与资本结合起来,形成压榨性的官僚资本主义;古代官文化中还盛行特权思想,等等。因而,从古代官德中涵养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一定要坚持“扬弃”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把绵延于几千年的“君子之政”与现代民主、法治、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同时,也要加大党员干部的家风教育、担当意识教育、军人的血性教育,反对官僚主义和破除特权思想,破除通过当官来发财的理念,倡导忠诚、干净、担当的廉洁文化等等。

第六,坚持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衔接,不断提高法治意识与法治修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更加突出了依法治国的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依规治党放置于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强调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的有机衔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坚持依法执政,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坚持党纪和国法有机衔接,必须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真正体现党员相对于一般群众的先进性。纪严于法,主要是指在标准上严于法,而不是指在效力上高于法。违反党纪不一定受到国法惩处,但违犯国法却一定要受到党纪处分,纪法衔接的精神在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已充分体现出来。党员干部违犯了国法,即使在主观上有强烈的组织意识、对党忠诚意识或者强烈的群众意识,也不能用党纪处分代替国法的惩罚。因此,党员干部坚持党性修养包括增强党纪规矩意识,更需要在新形势下增强法治意识,提高法治修养,提高运用法律解决现实矛盾、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猜你喜欢

党性修养党性党员干部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党员干部新书架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树立党章意识 加强党性修养
传承耀邦家风 增强党性修养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汲取新时代加强党性修养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