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2016-02-12张希中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7期

张希中

(中共鹤壁市委党校  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  鹤壁 458030)



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

张希中

(中共鹤壁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河南鹤壁458030)

[摘要]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重要来源,是其形成的历史文化基础。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成功经验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历史文化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既是对治国理政实践的理论总结,也是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成功经验的批判性继承,还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成功经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丰富思想养料,为其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历史文化基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

一、中国古代治国理政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积淀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当下,治理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应当怎样对待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对此,习近平有明确的回答。他认为,应当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认真汲取历史经验,深刻反思历史教训,做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他又说,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阐明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与当前的治国理政之间的渊源关系。据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关系进行考察。

(一)重民本、顺民意、得民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以民为本、重视民生是中国古代治国的重心所在,也是古代治国理政一条经验。《尚书》中提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为历代明君引为处理君民关系的鉴戒。民心民意是一个政权的合法性基础。赢得民心民意,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深知民心民意是政治的根本,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兴衰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多次引用谈论民心民意的名言警句。如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管子》的基本施政经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2]。

习近平在其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吸收借鉴了我国古代治国理政重民本、顺民意、得民心的经验,并赋予其新的时

(二)德治法治双管齐下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精髓要旨,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两套治理系统,为现代国家社会治理提供了“标本兼治”的重要方法。习近平高度重视这两种治国理政的方式,强调将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同时,坚持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大力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都鲜明的融入了古代治国理政中的“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成功经验,并突出强调制度的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的作用,着力推进制度创新,着力构建科学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

(三)选贤任能、严格吏治与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管好干部、从严治吏的思想

重视选贤任能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中关于人才治理方面的好经验。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都非常重视人才问题。他们深深懂得"为政之道,任人为先"的道理,在选人用人方面留下了很多可取的思想和经验。习近平深刻认识到选贤任能对于治国理政的极端重要性。围绕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这一重大主题,习近平鲜明提出并深刻回答了事关干部工作全局的三个重大问题即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形成了习近平的人才观、干部观。古代中国的用人之道为习近平选人用人提供了镜鉴,在这种科学人才观指导下培养出的一批高素质的执政骨干为治国理政奠定了组织基础。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的人才观内容丰富,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思想仅仅是习近平人才观的一部分内容。

中国古代政治家提出了“治国先治吏”的治国方略。被史家誉为“西汉中兴之帝”的汉宣帝,在总结自己的治国经验时,曾经深有感触地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也。”在历史上,一些明君很注重吏治,例如汉文帝下诏,官员不准利用公款大吃大喝,不准接受下级官吏的宴请,否则就会被免职;官吏贪赃枉法、收受贿赂,都要大力追究、处以严刑。由于吏治清明,开创了著名的“文景之治”。

习近平深刻认识到从严治吏是治国之大要,把干部管理和吏治整顿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要任务,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中。他深刻指出,“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3]。由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关键在于从严治吏的逻辑出发,着眼于打造“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干部,习近平以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劲头狠抓作风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牢牢抓住了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

(四)注重立德修身正己与“三严三实”的思想

立德修身正己是我国古代做人处世为官理政的根本。盛世治世都重视为官从政者的道德和修养,形成了“为政以德”“正己修身”的治国经验和从政理念。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官德建设始终与国家兴衰、政权安危紧密相连,官德兴则政权安;官德衰则政权乱。习近平洞见官德之于治国理政的极端重要性,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践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4]。

他要求各级干部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三严三实”等关于官德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正是借鉴了中国古代从政重德的经验。

(五)保持清醒忧患、注重变法革新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和创新发展理念

“居安思危”“改易更化”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早在《周易》中,就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之说。自汉代以后,改易更化成为一种政治哲学,也是一种治理之道。一代明君唐太宗深谙其道,为避免重蹈隋朝“兴也勃焉,亡也忽焉”的覆辙,他时刻以此为念,勉励警醒官吏不忘沉痛教训、保持清醒忧患,勇于革新立制。

习近平敏锐地洞察到党内存在的精神懈怠的危险,多次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不断提醒各级领导干部要深谋远虑、治于未病,勉励干部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去准备迎接并打赢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提升到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重大原则的高度予以强调,正是借鉴了我国古代“居安思危”这一成功治国经验。习近平特别重视问题意识,敢于直面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鲜明的问题导向和问题意识构成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显著特点,并体现于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习近平高度重视改革创新,他强调“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与创新发展理念等都体现了注重变法创新的治国经验和智慧。他以为民负责的担当、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敢于啃硬骨头,大胆向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顽瘴痼疾开刀,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其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使全面深化改革成为其治国理政的鲜明标识。

此外,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还有:强调勤政廉政、励精图治,重视治国安民、藏富于民,善于广开言路、择善而从,注重抑制兼并、均田平土,尊崇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恪守尚俭戒奢,推崇公平正直,注重修史、以史为鉴等等,也都为今天的治国理政提供了借鉴,并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得到具体体现。还需要说明的是,古代中国治国理政的教训诸如:重人治轻法治、重个人修身轻制度建设、权责失衡等,也从反面为我们提供了警示。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思想营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又一重要来源。习近平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高度重视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他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这是从战略高度和总体角度来把握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阐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于治国理政的重要意义。据此论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关系进行分析与探究。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哲学方法论

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协调””绿色”发展理念。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回归自然”“道法自然”“无为顺天”等思想,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人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反对破坏自然,违背自然法则。同为道家代表的庄子提出“齐物论”,认为世间万物本质上是同一的,只有崇尚和顺应自然,才能达到“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生”的最高境界。《易经》发展了庄子的学说,进一步提出“天人合一”的观点。这种宇宙观在“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中得到鲜明体现,也为习近平生态治理思想提供了借鉴。

2.“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与重实践、尚实干思想。“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的核心思想,其含义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儒家倡导“行胜于言”,强调知来源于行,行高于知。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突出人的实践智慧的特点为习近平所重视,他在讲话中多次使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一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抓落实、尚实干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成为他治国理政的风格和特点。他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作风和钉钉子的精神狠抓作风建设、狠抓反腐倡廉、狠抓改革发展等,同时,强调以求真务实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三严三实”,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等等,这些都是“知行合一、行胜于言”的实践观在治国理政中的具体体现。

3.“一分为二”与全面发展的思想。“一分为二”是我国古代传统哲学的矛盾观。中国哲学家早就认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莫不有对”“物生有两”。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关于有无、阴阳、大小、静躁、正反、生死、存亡、兴废、美丑、善恶、攻守、治乱、古今等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概念,都是中国传统哲学对矛盾观念极其深刻的表述。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朴素的辩证法,并给予了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他特别注重辩证思维方式,他本人善于辩证地看待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既看到有利的一面,又看到困难的一面;既看到其中的机遇,又看到其中的风险。他还要求领导干部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习近平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思想,都是抓住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了治国理政的主攻方向,同时,又统筹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注重全面协调,很好地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法思想。

4.“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于同异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论述,阐释了求同存异原则。中华文化讲“和合”,主要用以处理人际关系、民族关系、国家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强调要使这些关系保持和谐一致,形成合力。习近平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显示了当代中国的理念与“和文化”理念的一脉相承性,又具有与当代世界和平发展的现实所需要的适应性。由此构成的超越个体、群体、国家、组织的共有价值、共同利益,成为国际关系良性运行的基石和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价值导向。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精神养料

中华文化传统中最具价值特质、最富民族特色的内涵,就在其人文精神。从整体上看,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即中国传统文化是充满着人文关怀的文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重视德性、以人为本、和合精神、群体本位等。习近平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尤为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他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道德资源,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人文品格。这种品格,主要体现为中华文化具有包容和忍耐、崇尚亲和友善、博采众长和与时俱进的特征[5]。在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中,处处体现着浓厚的人文思想、人文情怀和人文理念。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提供道德滋养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内核,蕴含着宝贵的道德资源。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形成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习近平非常注重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他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成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所关注的重点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爱国”“友善”等价值的传承、弘扬和升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联系。

总之,习近平站在提高治国理政科学化水平的高度,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正确对待历史和传统文化,勇于借鉴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成功经验,善于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养料,并结合当今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给予了扬弃,使其治国理政思想更加饱满和有张力,理论的彻底性通透性开放性更强,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性任务和时代课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候哲.习近平治国理政重视历史经验讲话屡引古语史实[N].齐鲁晚报,2014-10-14.

[2]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J].党史文汇,2014,(1):4-10.

[3]建设一支宏大高素质干部队伍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N].人民日报,2013-06-30.

[4]做人要有人品当官要有官德——系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前后关于党员干部修养的重要论述[N].学习时报,2015-03-31.

[5]金荣.略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

责任编辑:王玉华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16)07-0010-04

[作者简介]张希中(1979-),男,河南周口人,中共鹤壁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