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唐神策军的兵源问题再探讨
2016-02-12何先成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达州635000
何先成(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达州 635000)
中晚唐神策军的兵源问题再探讨
何先成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达州 635000)
摘 要:神策军的兵源主要有:方镇节帅、刺史、军校及地方军;四夷质子、蕃人、没蕃人;白身、京畿恶少、市井富商;神策军世袭化;兼并其他北军。对于隶于神策军的将卒而言,不仅可以享受优厚的粮饷与赏赐,还能获得更多的超迁机会。从中尉的角度来说,吸收良将,广增兵额,使内外相维,有利于巩固己身之地位,增加己身之权势。
关键词:中晚唐;神策军;兵源
天宝十三年(754年),哥舒翰在磨环川建立了神策军,自此神策军就以边军的形式登上了历史舞台。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鱼朝恩率领在陕神策军入主禁中,神策军的性质由边军转变为天子禁军。永泰元年(765年),仆固怀恩引吐蕃、回纥和党项入寇京畿,鱼朝恩以神策军驻屯苑中,神策禁军“势居北军右”。贞元十二年(796年),德宗创立中尉制,神策军与宦官集团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宦官典军成为一种制度。唐代宦官中尉掌握了神策军,上可以废立君主,下可以挟制群臣,并在一定程度上威慑藩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直到天复三年(903年),崔胤、朱全忠尽诛宦官,停废神策军为止,神策军在唐代一共经历了149年的历史,中尉掌军制则相沿存在了107年。可以说,神策军是唐代中后期北衙禁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唐廷直接控制的一支主要武装力量,也是唐代后期政坛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对唐后期政局和历史发展走向影响巨大。目前,学界对神策军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对神策军的兵源问题缺乏系统研究。鉴于此,笔者拟在前贤的基础上,缀辑传世文献与出土材料,对作为禁军的神策军的兵源问题进行系统探讨。
一、方镇节帅、刺史、军校及地方军
其一,方镇节帅、刺史、军将因立功而入为神策军帅。比如:淮西行营兵马使将李良在代宗时率军防秋于普润,其后,因扈从德宗幸奉天之功入为神策右厢兵马使[1]134−135。泾原节度使段佐因兵临泾城有功,元和三年(808年)入为右神策大将军[2]4078。元和末,许州牙将刘沔因率军屡破吴元济的淮西精兵“骡子军”,后入朝为神策将军[2]4233。天平军裨将姚成节参赞刘悟因擒杀淄青李师道之事,长庆元年(821年)超迁为右神策将军知军事[3]1019。王建迎驾至三泉有功,僖宗以其军隶神策,其部将王宗瑶本为忠武军,亦随之隶左神策军[4]130−131。
同时,朝廷为了将立功的方镇军将卒吸收进神策军系统,又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权益,这样既有利于削弱地方强藩,又增强了中央禁军的战斗力。光启元年(885年)三月,僖宗还长安后颁发《优恤扈驾兵士并训饬神策诸军诏》:“迎驾诸军都士等扈从经年,乡关积念,永言忠力,合假恩优。节级议功,爵秩无吝,其情愿住京邑者,便充填两军。”[5]1360
从诏令看,僖宗还京后,为了增加禁军兵源,提升禁军战斗力,企图以优厚的待遇,将愿意留驻京邑的迎驾诸藩镇军将吸收进神策系统。
其二,当方镇军将与节帅不合之时,朝廷趁机将其召入神策军中。泾原节度使马璘忌被王忠嗣誉为“万人敌”的兵马使李晟之威名,“遇之不以礼,令朝京师,代宗留居宿卫,为右神策都将”[2]3662。邠宁虞侯兼宁州刺史范希朝善抚军士,有威望。节度使韩游瓌畏其才,欲求其过而杀之。希朝惧,出奔凤翔。德宗将其召至京师置于左神策军中[2]4058。中和年间,节度使李昌符忌畏军将杨晟勇猛,欲杀之,杨晟逃入神策军中为都校[6]5430。
其三,安抚叛乱的方镇军将。王郢原为浙西狼山镇遏使,有战功,节度使赵隐只给其虚职名号而不给衣粮等实利,于是率兵作乱。乾符三年(876年),朝廷为安抚王郢,下诏令其在左神策军中补以重职[7]8308。
其四,方镇节帅去世后,部分军将及所率军队改隶神策。贞元十五年(799年)十二月,邠宁庆副元帅浑瑊去世,兵马使李朝寀率宁州定平戍军转隶神策军,定平成为神策城镇。贞元十七年(801年),出身于朔方军系统的邠宁节度使杨朝晟因病去世,朝廷欲任用神策定平镇将李朝寀为邠宁节度使,使之以朔方旧将的身份掌控邠宁,从而将朔方军纳入朝廷的控制范围。于是,德宗下诏:“朝寀所将本朔方军,今将并之,以壮军势,威戎狄,以李朝寀为使,南金副之。”[7]7717若李朝寀为邠宁节度,邠宁军实质上就成为神策军系统内的一支藩镇军,对于唐室加强中央集权、威慑藩镇是有极大好处的。然而,因朝廷处置失当,朔方军都虞侯史经言及部分将卒发动叛乱,推兵马使高固为帅。朝廷迫不得已,追还任命李朝寀为邠宁节帅的戊戌制书。朝廷欲趁节帅薨故的机会,将邠宁朔方军纳入神策军体系成为朝廷可控的方镇军的企图,最终失败。但是,李朝寀的定平镇军仍然属于神策军系统。
其五,在朝廷与方镇、方镇与方镇之间的战争中,地方军将领率所部军转隶神策军。如建中三年(782年),田悦被围于魏州,河朔诸镇力屈,其部将符璘率兵归降马燧,贞元三年(787年)拜为左神策军将军知军事[8]7340。长庆年间,乐寿、博野二镇统帅傅良弼、李寰在成德王廷凑、幽州朱克融反叛之时,坚守城池,朝廷为表彰二人之功,以乐寿镇兵马隶于左神策行营,博野镇兵马隶于右神策行营。后来,傅良弼突围,朝廷任命其为左神策军将军,乐寿镇军随之入朝归附于左神策军系统,但这支部队具有较强的私人属兵性质。数月之后,朝廷又任命他为郑州刺史,其军是随之赴任还是继续留在神策军,不得而知。
其六,帝王亲自下诏征选方镇贤才。长庆二年(822年)三月,穆宗颁发“壬辰诏”,涉及外镇军将入为神策军将的内容,其辞云:“如闻近日武班之中,淹滞颇久,虽负材略,无由自明。又有诸道荐送大将,或随节度归朝。自今以后,宜令神策大将军军使及南衙常参武官,各具由历,授官年月,前后功绩,牒送中书门下。若勋伐素高,人才特异者,候有相当用处,即具名闻奏,量加奖擢。”[8]705从诏令内容看,“勋伐素高,人才特异”的诸道节将当有很大机会被吸收进神策军系统。
武宗于会昌三年(843年)下诏“选方镇才校入宿卫”。如周宝与高骈入选,隶于右神策军。
王仙芝、黄巢等反乱军令唐廷动荡不安,僖宗下诏征访兵术贤才,“有推研历象,校步星辰,言必效于机先,术岂疑于亿中,是资奇器,孰曰异端,亦在劝来,伫加殊赏”[8]917。忠武军将校张勍,善推步之学,在军中总占候之要,“著《太一元精秘诀歌》七十一首,以献,僖宗奇之”[4]145。张勍后来又迎驾有功,最终隶属于神策军。张勍最初隶属忠武军,好兵家之学,与王建等率众迎驾有功,僖宗令其军隶神策军。
其七,不详及难以分类者。德宗即位后,欲将神策军控制在己手,任用出身于朔方军系统的文吏白志贞为神策军使[2]3718;贞元三年(787年),朝廷任命河东兵马使兼御史大夫张元芝为神策军大将军;渤海高崇文,贞元中由平卢军校转隶为左神策长武城军将[2]4051;李光弼少子李汇事义成军节度贾耽,贞元九年(793年),李汇入调京师为左神策左将加都将[9]236;高崇文之子高承简以忠武军部将入为神策军[2]4053;宪宗时,安州刺史伊宥入朝,以“左领军卫将军押右神策军牙门之职”[10]272。
二、四夷质子、蕃人、没蕃人
代宗时,河陇陷于吐蕃,四夷使者、四方奏计之人、西域朝贡酋长等滞留京师有数百人,朝廷馆之于右银台门客省,度支费用甚巨,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代宗对这部分人进行了清理。但是,胡客及四夷之人大量聚集京师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先是回纥留京师者常千人,商胡伪服而杂居者又倍之”[7]7384。他们及其子孙在京师生活了近四十年,基本汉化,如同大唐编民,有妻子、田宅产业,并以经商为业,安于所居,但是鸿胪每年仍然供给大量钱物,无形增加了政府财政负担。贞元三年(787年),德宗对这部分胡客再次进行清理,时任鸿胪少卿的王锷检括胡客在京师有田宅产业者,自名王以下,大约有四千人。宰相李泌将这些胡客纳入神策军体系[7]7614。
不少四夷质子和蕃人在神策军中担任军职,有的甚至积功劳至神策大将军。如朱泚之乱,北天竺迦毕试国人罗好心护卫德宗有功,被任命为神策正将,司职禁卫[11]22−24;贞元中,拥有突厥血统的阿史那思暕为神策将军兼御史大夫[12]574;米继芬为米国人,其父为米国君长,继芬以米国质子的身份来唐,“国步顷艰兮,忠义建名,尝致命兮竭节输诚,殄凶孽兮身授官荣,位崇班兮,是居禁营”[13]155,在安史之乱至唐顺宗期间,立有不少功劳,被授予左神策散副将;何文哲是何国国王的五代孙,为左军马军副将,至穆宗长庆二年(822年)三月,积功劳至左神策大将军兼御史中丞[14]846。
唐蕃交战时,被吐蕃俘虏的唐人,后来因唐蕃约和而被放归。由于他们在吐蕃生活多年,熟悉蕃情。因此,在回归唐土之后,朝廷常命他们在神策军中效力。元和二年(807年)八月,京兆府对回归大唐的没蕃人僧良阐等四百五十人进行检勘,有一小部分人被送入神策军中效力[5]1644。
三、白身、京畿恶少、市井富商
有以白身入为神策军将的案例,如:儒士于佑,累举进士不第,“乃依河中贵人韩泳门馆,得钱帛稍稍自给,亦无意进取。僖宗之幸蜀,韩泳令佑将家童百人,前导。帝还西都,以从驾得官,为神策军虞5。”[15]47神策军还吸收了不少恶劣少年,“诸恶少窜名北军,凌藉衣冠,有罪则逃军中,无敢捕”[6]5245。这些人主要包括“两坊市闲行不事家业、黥刺身上、屠宰猪狗、酗酒斗打、及僦构关节、下脱钱物、樗蒲赌钱人等”[16]1188。神策军中甚至还有盗贼,如泾阳有强盗数人,隶于神策军,县令李行言捕之,“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7]8176−8177。另外,大量市井富商等纳课户,常纳资隶于军,将自己的名字登记在军队的花名册,从而寻求神策军的庇护,借此逃避赋税杂税。比如:潘将军“常乘舟射利……迁贸数年,茂镪巨万,遂均陶郑,其后职居左广”[17]7−8,“左广”即是指左神策军;京兆万年县胜业里有富人王氏“于左广列职。性俭约,所费未尝过分”[17]17。
四、神策军世袭化
神策军系统内,“父兄子弟军”现象普遍,他们承弓冶之传,世隶神策军。这是神策军将卒来源途径的一个十分鲜明的特点。比如:王臣端为右神策军散副将,宪宗时,其子王文干为左神策军宴设使,后因庖厨、修馔之功,拜为神策外镇同官镇监军[8]7938−7939。贾温隶神策军,因善兴利,迁为衙前正将,后来,其子贾元楚亦为右神策军衙前正将[18]920。杨旻为右神策军廿六将、正将,其子杨悦隶于神策军,为右神策散副将[18]897。李良僅为左神策行营先锋兵马使、延塞军副使,其子李拱、李据均隶延塞军为押衙[19]37。左神策军军将包豪之子包筠隶左神策军,为子将、散副将、正将等基层将官,大中十一年(857年),转迁为左神策军南山镇遏都兵马使兼押衙[1]265。高骈“家世仕禁军”[2]4703,其祖高崇文为左神策行营长武城使,其父高承明为神策虞侯,其叔父高承简亦隶神策军。李孝恭为右神策军步军大将军,其长子与次子均在神策军中任职。“长子敬珂,右神策军衙前兵马使,名行满于军中;次子敬翱,右神策军衙前虞侯,德艺超绝,果敢克从”[20]62。荆子晟为右神策军先锋兵马使押衙,其子荆从皋隶于右神策军。咸通八年(867年),荆从皋迁为右神策大将军知军事,他的三个弟弟也均在神策军中任职,他的儿子荆权亦在神策军中担任右神策军衙前兵马使[18]1090−1091。可以说,荆氏三代是唐后期神策军世袭家族的一个缩影。王处存“世隶神策军,为京师富族,财产数百万。父宗,自军校累至检校司空、金吾大将军、左街使,遥领兴元节度。宗善兴利,乘时贸易,由是富拟王者,仕宦因赀而贵,侯服玉食,僮奴万指。处存起家右军镇使,累至骁卫将军、左军巡使”[2]4699,其弟王弘绍在左神策军中任粮料使[21]703。李彦琦的祖、父皆隶神策军[4]174。秦韬玉之父隶于左军为军将,僖宗幸蜀后,左军中尉田令孜又以韬玉为神策军判官[22]949。李璟为神策兵马使,其子李肇“少以材勇从父征伐”[4]164,也隶属于神策军。孙惟最在僖宗光启年间为扈驾都头,分判神策军事,其子孙德昭也隶神策军,累功至神策军指挥使[23]475。
这种世袭化倾向,使得神策军内部形成了一个特殊阶层,这个阶层与以中尉为首的宦官集团相结合,其仕进特权及物质待遇有了可靠的保障。
五、兼并其他北军
德宗仓皇奔奉天,幸兴元,射生将韩钦绪、李昇等人贴身护卫有功。回长安后,德宗特意提高射生军的地位。贞元二年(786年)九月,德宗将殿前射生左右厢改为左右射生军。贞元三年(787年)四月,又下敕将左右射生军改为左右神威军。贞元十二年(796年)六月,德宗在建立中尉制的同时,又设立两名中护军来分管左右神威军。宪宗于元和三年(808年)正月下“戊申诏”,将左右神威军合并为一军,名之为天威军[2]424,天威军中有马军、步军将军及指挥使,以马军大将军知军事。元和八年(813年)七月丁巳,又废天威军,以其兵骑分隶左右神策军,天威军军将根据实际情况在神策军体系中担任相应的职务。
总之,神策军将卒的成分复杂,从整体上看,神策军军将及士卒的来源主要有:方镇节帅、刺史、军校及地方军;四夷质子、蕃人、没蕃人;白身、京畿恶少、市井富商;神策军的世袭化;兼并其他北军。对于隶于神策军的将卒而言,是有利可图的,他们不仅可以享受优厚的粮饷与赏赐,还能获得更多的超迁机会。而从中尉的角度来说,吸收良将,广增兵额,使内外相维,有利于巩固己身之地位,增加己身之权势。
注释:
① 有关神策军研究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齐勇锋《说神策军》(《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2期,第94-102页)、贾宪保《神策中尉与神策军》(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唐史论丛》第五辑第130-154页)、何永成《唐代神策军研究——兼论神策军与中晚唐政局》(台湾商务印书馆1990年出版)、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第113-142页)、黄楼《中晚唐宦官政治研究》(武汉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等。
参考文献:
[1] 吴钢.全唐文补遗:3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
[2]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白居易集[M].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
[4] 路振.九国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8.
[5] 王钦若.册府元龟[M].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6] 欧阳修,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7]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8] 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9] 肖占鹏,李勃洋.沈下贤集校注[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10] 权德舆.权德舆诗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1] 赞宁.宋高僧传[M].范祥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7.
[12] 林宝.元和姓纂(附四校记)[M].岑仲勉,校记.北京:中华书局,1994.
[13] 阎文儒.唐米继芬墓志考释[J].西北民族研究,1989(2).
[14] 卢兆荫.何文哲墓志考释——兼谈隋唐时期在中国的中亚何国人[J].考古,1986(9).
[15] 刘斧.青琐高议[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16]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7] 康骈.剧谈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
[18]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9] 吴钢.全唐文补遗:5辑[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20] 曹龙.唐神策军步军使李孝恭及夫人游氏墓志考释[J].文博,2012(6).
[21] 端方.陶斋臧石记[M]//续修四库全书:90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2] 计有功.唐诗纪事[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3] 欧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 牛建兵〕
作者简介:何先成(1986-),男,四川达州人,助理研究员,博士。
收稿日期:2015-09-07
中图分类号:K2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6)01−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