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改革初期北京高校知识分子物质待遇的改善

2016-02-12秦安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北京009

天中学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北京高校知识分子改革开放

刘 佳,秦安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北京 009)



略论改革初期北京高校知识分子物质待遇的改善

刘佳1,秦安安2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数学与系统科学学院,北京 100191)

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政策做了相应调整,高校知识分子的物质待遇得到改善。高校知识分子物质待遇的改善是全方位的,既有对高校教师经济收入(工资)的调整,也有对其住房条件的改善,还有对其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政府高度关注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现实和业务工作,生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消散了“文革”对高校知识分子情感系统造成的严重冲击。

关键词:改革开放;知识分子;物质待遇;北京高校

“文革”结束后,高校思想文化领域呈现一片崭新景象,高校知识分子由于“文革”运动造成的政治压力和心理阴影①得到很大缓解。时任北京市委、市革命委员会科学教育部部长刘祖春对这一时期北京教育战线的精神风貌做出评价说:“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砸碎了‘四人帮’强加的精神枷锁,长期受压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开始迸发出来。”[1]35高校广大知识分子的社会主义建设积极性之所以大为提高,既与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有关②,也与他们的物质待遇改善有关。诚如邓小平所说:“对知识分子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待遇。”[2]51高校知识分子物质待遇的改善最终落实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活条件的改善,二是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然而,学界鲜有研究高校知识分子物质待遇问题的③。本文将从以上两个方面对高校知识分子物质待遇改善情况进行论述,以期弥补该领域的学术空白。

一、高校知识分子生活条件的改善

改革开放初期,国民经济刚刚恢复,物资短缺与人口需求之间的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尽管思想领域开放了,但“囊中羞涩”和教学科研条件落后的现实状况让高校知识分子工作生活难以为继,改善高校知识分子的物质待遇重要而紧迫。对此,党和政府已经察觉并着手解决高校教师物质待遇不高的问题。1982年,胡耀邦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对生产建设和各项工作中起骨干作用的中年知识分子,国家已经决定采取切实措施,使他们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陆续地、分批地得到改善。”[3]17

以北京高校为例,北京高校知识分子生活条件的改善首先是从调整经济收入(工资)开始的。1982年,陈云在批阅北京航空学院一位党员教师写给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科技组的信和全国政协关于知识分子政策落实问题调查组对中年知识分子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后,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同志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这两份材料都反映中年知识分子生活、工作负担重,但工资收入低,很多人健康水平下降。我认为,这是国家的一个大问题,确实要下大决心,在今明两年内着手解决,不能按部就班地搞。”[4]312改革开放初期,高校知识分子工资待遇改革,是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家分配制度改革相伴随的,两者几乎同步进行。改革的目标是激发高校知识分子劳动热情,打破“平均主义”的分配格局,所以,所有企业、学校、研究单位、机关,都要有对工作的评比和考核,要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奖有惩,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

在具体的改革政策和举措上,高校知识分子工资调整的幅度与其专业技术职务和工作业绩挂钩。1984年5月,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财政局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对部分具有高级职称的知识分子实行临时补贴的通知》,规定北京高校的教授月工资额低于110元的,在职期间可补贴到110元;副教授的工资额低于100元的,在职期间也提高到100元[1]444。次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制度改革的通知》,高校知识分子的工资与其专业技术职务挂钩,高校中年知识分子的工资增长幅度较大。如,助教由原来的56元增至70元,讲师由原来的89.5元增加到97元,教授由原来的149.5元增加到160 元[5]100−104。同时实行职务工资,按照教师本人所承担的不同教学任务确定工资标准,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的分配原则发放工资。清华大学还明确提出:“对极少数消极怠工、专门捣乱的人,要坚决采取行政措施,在他们身上也要兑现‘按劳分配’的原则。”[6]相比较来说,在当时的国家财力条件下,高校知识分子工资增幅是很大的,党和政府的各种努力也印证了邓小平的话:“限于国家的经济力量,我们一时还难以较大地改善教职员工的物质生活待遇,但是必须为此积极创造条件。”[2]109

居住条件也是高校知识分子生活条件亟待改善的重要方面。住房紧张长期困扰高校知识分子,住房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家庭人口多导致的,同时也有历史遗留的原因。以清华大学为例,该校“半数以上的中年教师一家四口只有一间十一二平方米的房。孩子要做功课,大人要备课、学习,家中却连一张完整的桌面也找不出。许多中年教师都是在孩子睡觉之后,坐在马扎上,用床沿和凳子当书桌,进行学习、备课”[7]13−16。1977年11月,刘祖春在北京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发言中表示:北京市“要分期分批地解决大、中、小学教师的住房、两地分居、生活福利等问题”[1]37,表达了中共集中力量改善高校知识分子住房问题的决心。1978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条例”增列“后勤工作”一章,从制度层面对改善高校知识分子的住房政策和条件做出安排:“高等学校应根据学校规模和校舍的实际情况进行规划,有步骤地改善教学与生活用房的状况,加强对现有房屋管理、保护和维修工作”[1]104。

为落实教育部要求,各地高校也通过筹措资金、修建新住房、户籍调整等措施努力解决高校知识分子住房紧张、住房条件差等问题。1977年以来,华中工学院新建成教工宿舍44000平方米,接近于“文化大革命”前几十年教工宿舍面积的总和,绝大多数中年以上教师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陕西省为810户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干部解决夫妻分居及家属户口农转非问题,修建教职工宿舍537849平方米,解决了8421户教职员工的住房问题[8]9。海南大学还探索形成了“教职工住房商品化模式”,缓解了教职工住房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他们的做法是:“教职工和学校同时按月提交一定比例的公积金,作为住房建设基金。两者均归职工个人所有,通过长期储蓄积累提供职工家庭自我解决住房的能力,扩大住房建设资金的渠道”[9]84。

除此之外,高校知识分子的饮食条件也有不同程度提高。教育部要求高校“认真办好食堂,加强民主管理,逐步创造条件,自行制作面包和各种快餐,给师生员工提供就餐的方便”[1]104。为贯彻上述要求,同济大学严格规范了食堂管理制度:根据食堂的职责,再制定伙食质量(如馒头不酸、不黄、不僵,饼不焦,饭不生;1角以下低档菜20%,中档菜为50%;中餐副食14~18种)、饮食卫生、服务态度、安全节约、经济核算等七项考核指标[10]10−12,考核结果作为学校后勤人员年终绩效发放的重要依据,学校知识分子的食品安全得到保障,饮食质量显著提高。

二、高校教师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

改善高校知识分子的基本生活条件,目的在于激励他们更为专注地投入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事业,解除其生活上的后顾之忧。然而,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在“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破坏,迅速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条件绝非易事。

“文革”期间,北京有19所高校被撤销,有15所高校被迁往外地,有6所高校被合并,高校原有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也被划分到各个单位。大部分高校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北京高等教育情况的调查材料》显示:“51所高校中:历史较长,基础较好,在‘文革’中没有撤销、外迁,物质条件的破坏比较起来没有那么严重的学校,大约只有17所。有5所学校虽然没有撤销、外迁,因为原来学校没有建成,或者在‘文革’中受到损失较大,条件相当差。撤销后又恢复,外迁后又迁回的学校19所,受破坏最大,大多数等于重建。”[1]194在没有撤销和外迁的高校中,北京地区“有17所双管和市管高等院校的校舍被其他单位占用,建筑面积达596245平方米”[1]155。对于那些准备恢复重建的学校而言,索回被占用的校舍和教学设备却十分艰难。截至1979年10月,“仍有509568平方米校舍被占用,占这17所院校全部建筑面积的41%。在被占用的50多万平方米校舍中,北京市所属单位占用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北京政法学院、北京化纤学院、北京经济学院等四所院校的校舍共79482平方米,占被占用总数的15.59%;中央各部委占用北京化工学院、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林学院、北京农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等六所院校的校舍共212574平方米,占被占总数的41.71%”[1]154−155。此外,解放军所属单位、其他部分高校主管部(局)也累计占用高校校舍218112平方米。高校校舍被长期占用的问题迟迟难以解决,其主要原因是校舍被占多、退得少、基建慢。

为加紧解决北京高校校舍长期被占用问题,中共北京市委和教育部积极与高校主管单位、城市规划、军队和校舍占用方协商沟通。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1978年,该校在恢复重建后,国务院要求“拨交北京师范大学、二炮等单位的住房、土地,应全部退还该校。目前急需的教学、生活用房,拟商请二炮将占用的校舍适当调整紧缩,在7月底前退还一部分,其余部分逐步退还”,“该校原有的教学设备、教具、医疗设备、交通工具、教具、物资等,已调拨二炮及北京市有关机关、院校等单位的,均按原交接清单退还给该校”[1]80。同年11月,该校校舍问题得到部分解决,经与二炮多次交涉,二炮退还单身宿舍楼二楼、一楼和图书馆楼[11]254。校舍和教学科研资产的退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该校科研条件不足等问题。

除校舍问题外,高校知识分子教学科研设备滞后也是同样十分严重的问题。1979年5月,刘祖春在北京市委工作会议上郑重指出了北京高校教学条件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严重脱节的问题,他说:“大中小学的教学设备几十年来很少补充,损坏多,数量不足,陈旧落后”,“不少大学的教学设备基本上是50年代购置的,有的甚至是30年代或40年代的老设备,比起国际水平来落后得太多。用这样的设备来培养人才,怎么能满足四个现代化的需要?”[1]131

刘祖春的急切呼吁是有道理的。197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科委教育部农林部关于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的报告》指出,“文革”以来的11年,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大批学校被撤、?并、迁、散,很多校舍被占,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遭到破坏,特别是农林院校损失更为惨重。北京农学院副院长门常平曾在一次会议上用“条件艰苦、资金不足、设备短缺”[12]14212个字描绘该校科研条件严重滞后的紧张状况,这12个字也是对当时全国高校教师科研条件的真实写照。

邓小平十分关心高校知识分子教学科研条件改善的问题,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科研、教育的后勤部门,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十分重要。大学里应当有一批热爱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人,把这方面的工作管理起来,使教学和科研人员能够集中精力做好业务工作,不要让他们为了设备和工作条件问题到处奔跑。”[1]16为此,高校纷纷成立了后勤管理部门或科研设备管理部门,专职从事科研设备管理服务工作。为加快改善高校知识分子教学科研条件,北京市决定“三五年内,把市属各级学校的教学、科研用房和实验设备建设起来,做到基本配套”[1]37。这一时期,许多高校借重建契机,争取回了原本属于本校的科研资产。

高校知识分子教学科研条件改善的另一个显著成绩就是信息化教学技术手段被广泛运用到大学教学之中。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革委会科教部提出:“要积极引进必要的国外先进教学手段,开展电化教学。有条件的大学,要积极研制和使用闭路电视教学设备”,“建议市革委会筹建教学仪器设备供应公司,统一负责教学仪器设备的供应工作”[1]133。北京市的大学分校④是电化教学的主要适用单位,根据北京市高教局的统计,截至1980年10月,北京市各分校建立了电教组,配发彩色电视机、黑白电视机1000多台,平均20个学生一台,并有一定数量的后备。为了满足外语专业、公共外语的教学需要,提供了48座位的语言实验室8套,各式录音机500多台。为了提高课堂效果,还配发投影仪164台,自动幻灯机87台,电影机10套,显微镜投影仪10台,并发了相应的检修设备[13]46−47。电化教学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大学分校师资不足的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分校的教学水平。

国家财政为高校知识分子教学科研设备的更新提供了大批资金。1980年,北京市委对办好北京工业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意见。要求北京工业大学“争取在1985年以前建立起几个具有现代化手段的实验室,特别是对发展新兴的带头学科所必需的实验室”;要求北京师范大学要“更新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图书资料”。为了两校能够实现上述目标,北京市委决定分别给予北京工业大学国内设备投资2000万元和外汇400万美元、北京师范大学设备费100万元和外汇40万美元的资金帮助[1]183−184。

由上面的论述可知,改革开放初期高校知识分子物质待遇的改善,为其全身心地投入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事业扫除了障碍,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在改革开放初期调整转变的直接体现。关注高校知识分子的生活现实和业务工作,生动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消散了“文革”运动对高校知识分子情感系统造成的严重冲击。

注释:

① “文革”期间,高校知识分子被扣上了“臭老九”的帽子。“四人帮”一伙对广大知识分子百般仇视,一会儿辱骂他们是“苍蝇”,一会儿又污蔑他们是“书蛀虫”。参见教育部大批判组撰写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不容践踏》(《人民日报》1977年2月22日)。

② 1977年,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分管教育和科学工作。他在多个场合对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表明立场,在同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说:“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风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全党共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也重新被确立下来。

③ 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以“知识分子”“物质待遇”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结果显示,与知识分子物质待遇直接有关的文章仅有12篇。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晋撰写的《漫谈延安时期知识分子的待遇》(《党的文献》2015年第1期)详细介绍了陕甘宁革命边区知识分子的物质待遇情况,这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文章。

④ 1978年11月,北京市决定举办北京大学第一分校等36所大学分校,扩大招生1.6万名。大学分校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设立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人才培养和成人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大白.北京高等教育文献资料选编:1977-1992[G].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邓小平文选: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陈云文选: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梁玉霜.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的回顾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89(2).

[6] 清华大学党委认真落实邓副主席指示 坚决按照学校的规律办好学校[N].北京日报,1978-09-30(6).

[7] 刘达.重视中年教师的问题[J].人民教育,1979(9).

[8] 韩景阳.高校党的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9] 郭始光.海南大学住房制度改革的探讨[J].海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

[10] 潘洪萱.同济大学的后勤经济承包责任制[J].高教战线,1985(6).

[11] 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研究丛书编委会.中国人民大学纪事: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 北京农学院召开科研工作会议[J].北京农学院学报,1985(2).

[13] 张林秋.谈谈北京市大学分校的电化教学[J].人民教育,1980(10).

〔责任编辑 叶厚隽〕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terial Treatment of Intellectu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Beijing at the Beginning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LIU Jia1, QIN An-an2
(1.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2.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intellectual policy has been adjusted accordingly, and the material treatment of intellectu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positive response to the party’s intellectual policy adjustment.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treatment of intellectu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es the adjustment of teachers’ income, housing conditions and their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conditions, which interpreted the ruling party’s “people-oriented” concept and eliminate the serious impact of “Cultural Revolution” on the intellectual emotional system.

Key words:form and opening up; intellectuals; material treatment; Beijing University

作者简介:刘佳(1989-),男,辽宁抚顺人,助教,硕士;秦安安(1985-),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KDA003)

收稿日期:2015-06-20

中图分类号:D6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16)01−0046−04

猜你喜欢

北京高校知识分子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北京高校研发状况
北京高校科技创安—视频监控应用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