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四个全面”的思维立度

2016-02-12唐志龙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四个全面思维

唐志龙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略论“四个全面”的思维立度

唐志龙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上海校区,上海 200433)

习近平提出的“四个全面”,从精神层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实践层面现实引领着大家的行为模式。《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进一步强调,全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研究和把握“四个全面”的思维立度,侧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四个全面”的概括与提出完全在于造福人民;二是从思维的系统性与定位阈上,“四个全面”的把握与运用强调整体联结,注重顶层设计;三是从思维现实化与创新力上,“四个全面”具有明确的实践指向,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方略,更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习近平;四个全面;思维立度

思维立度是人的思维活动得以开展的立足点与视角,也是领导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思想依据。习近平多次要求干部“一定要注重在养成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1]当前,“四个全面”已成为中国最热门词汇之一,从精神层面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从实践层面现实引领着大家的行为模式。有记者梳理媒体报道的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常委在各场合讲话发现,仅仅半年多来他们共谈到“四个全面”50余次,内容既各有侧重,也体现出了阶段性重点,其中“改革”、“发展”两个关键词最为集中,出现了200多次。“从严治党”也是他们讲话中多番出现的关键词汇。[2]《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不仅将“四个全面”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还进一步强调:“全党要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3]显然,认真研究和把握“四个全面”的思维立度,对我们自觉进行科学思维,积极贯彻《公报》精神,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颇有价值。

一、造福人民——“四个全面”的思维出发点与落脚点

造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宗旨。我们党95年来的光辉实践,始终贯穿着这个唯一宗旨,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戴与全力支持,夺取了一系列伟大胜利。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然必须恪守这一伟大宗旨。习近平多次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4]显然,“四个全面”的思维立度从根本上说,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全在于造福人民。

唯物史观揭示,利益特别是物质经济利益,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原动力。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自觉坚持与创造性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利益原则,正确承认个人利益,并将其实现程度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与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在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了145次,反复强调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字里行间凸显出我们党为造福人民的责任担当。人民利益范围广泛,主要包括“根本利益”与“具体利益”两个方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共同促进着人民利益的整体实现。根本利益带有长远性、抽象性、终极性特征,具体利益即指当前利益、现实利益、直接利益,也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关心的切身利益。一般来说,我们的“着眼点”应放在人民群众长远的根本利益上,但“着力点”却应关注人民群众当前利益、具体利益与实际利益。2013年4月,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地向前走。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6]以后,他在外出视察及一系列重要讲话中不断加以了阐明。《公报》进一步指出:“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强调:“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7]这都体现出我们党恪守科学宗旨的承继与发展。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关注人民群众长远、根本利益与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相结合为基础,以造福人民为思维原点而科学概括与提出来的。从理论底蕴说,这是自觉坚持“实事求是”这个马克思主义精髓的思维结晶。也就是说,“四个全面”的战略思维是在“实事”基础上,即对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党的各方面情况进行正确分析研究、概括总结,通过“求是”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基本点完全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当代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党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石,忽视了它就会在实践中犯各种错误,阻碍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当前,我国改革事业进入攻坚期与深水区,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建设呈现新常态,改革、发展、稳定、法治面临新挑战,对思想观念与人际关系都带来了多维影响,人民利益的实现呈现出更加错综复杂的情况。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不同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考量国际格局的一系列重大变化,按照实际情况决定战略布局和工作方针。习近平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8]这里对“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再次重申,鲜明表征着“四个全面”科学的思维立度,进一步表明了其全心全意造福人民的基本立足点与落脚点。

特别应该看到的是,对于已经拥有8700多万名党员、400多万个基层组织、在一个13亿多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大党来说,党的领导和决策、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都直接关系国家、民族的命运,关系人民的利益实现。随着“四个考验”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一部分党政干部理想信念迷失,“四个危险”接踵而至,亟需我们更加从严治党,大力反腐倡廉,加强作风建设,努力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习近平反复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9]《公报》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10]因此,“四个全面”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以及党的建设全面升级发展。习近平精辟地阐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目的都始终围绕着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祉获利益而展开。可见,“四个全面”显露出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新的战略思考、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部署,使当前及“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人民群众利益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总方略、总布局。

二、整体联结——“四个全面”的思维系统性与定位阈

坚持以造福人民为思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作出战略构想,还需在运用中具备全局意识,把握系统思维,确立整体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概括与提出,内涵着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底蕴。

唯物辩证法揭示,客观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人的思维活动也是如此。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之一,整个世界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联系之网上的一部分、成分或环节。现代系统论科学阐明,客观事物不仅普遍联系着,这种联系还呈出系统状态,整体性是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一方面,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的离散要素联结构成,这些要素不能脱离整体单独存在;另一方面,系统对外作出反应或发生作用,均以整体性质出现。系统思维的整体性特色,不满足于人们一般地全面看问题,而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要素以一定结构组成、具有特定层次与功能的有机统一体,即要求人们整体地看问题和把握事物,其深刻的哲学基石在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理论。矛盾即问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只要紧紧抓住时代与社会的主要问题,就能真正把握住时代的精神脉搏,成为理论研究、制定政策、战略构想的生命力之源,也成为解决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加速器。鉴此,习近平指出:“问题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对待矛盾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直面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11]“四个全面”正是我们党以当代中国社会的主要问题与矛盾为思维立度,自觉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坚持社会发展大系统的整体性原则,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需要,经过深入研究和总结后得出指导现实的伟大成果,为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找到了着力点。习近平强调:“我们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在任何工作中,我们既要讲两点论,又要讲重点论,没有主次,不加区别,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12]可以说,“四个全面”是我们党从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的把握上,对当代中国治国理政方略的全面定位,反映了当前阶段我国社会众多问题中带全局性、紧密联系且具有不同层次与功能的重大问题。

“四个全面”所包容的内容,习近平及中央其他领导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问题都有过广泛阐述,但把它们作为治国理政新方略进行系统性阐释和整体提出则尚属首次。据统计,习近平仅半年多来就至少在20多次公开讲话中阐释或提到了“四个全面”。他特别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四个全面”,“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13]从思维立度上剖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可以在三个层次上凸显出其系统性:第一个层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它是“四个全面”的大系统,属于“战略目标”;第二个层次是其余三个“全面”的联合体,它们是“四个全面”的中系统,属于“战略举措”;第三个层次是联合体中每个具体的“全面”,它们是“四个全面”的小系统,围绕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分属于动力、稳压和保证系统。这些小系统相对独立,但都不能离开中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统率而孤立存在,“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动力系统,“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稳压系统,“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系统。这三个层次无论在思维上抑或在实践中,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也就是说,“四个全面”尽管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共同关注的带全局性的关键问题,但涉及的领域、功能、人员等,都具有特殊性,即存在着个性与差异;至于时间与精力上,必须根据阶段性发展需要及具体条件,注重突出重点,体现了其内在矛盾的联结与融通的整体性特色。在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线中,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为统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两翼,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逐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这种内在联系、相互促进的系统整体关系表明,我们的思维与行动都应该把握好每个全面之间的关联性、耦合性及协同性,聚合好协力推进的正能量。习近平强调:在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14]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途程中,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改革发展和国家治理就会失却方向;伟大目标的实现,既要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失时机深化各重要领域的改革,构建科学规范、系统完备、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也需要使成熟、定型化的制度法律化、法治化,保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共同推进,保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一体建设。欲达此目的,必须进一步全面从严治党,否则实现伟大目标就是空中楼阁。这种完整阐述,从系统与整体上对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予以了揭示。

概言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我们党冷静分析国内外形势发展的深刻变化,统筹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关系,在治国理政方面所作出的顶层设计。每一个“全面”,都是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体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六位一体统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涵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系列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依法治国,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各个方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既体现了全局眼光和系统思维,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又抓住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使当前及“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公报》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15]由此也可看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正确把握“四个全面”的科学定位阈,对于引领我们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并将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指向——“四个全面”的思维现实化与创新力

“四个全面”的科学思维立度,必定具有十分明确的实践指向。这种实践指向使之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总方略,更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正能量。

马克思主义阐明,人的思维不能仅仅停留在头脑中,必须与现实世界接触并发生作用。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16]这后一个关于实践性的特点,必然要求哲学思维转化为科学方法论,即在现实化过程中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及有用工具。“四个全面”不仅是直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而且在思维立度上坚持哲学思维方式的科学指导,注重对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有着鲜明的实践特色。习近平多次强调:“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有许许多多的重大问题需要进行战略谋划。凡是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国防和党的建设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都需要从战略上进行思考、研究和筹谋;凡是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工作中的各种重大问题,也都需要从战略上拿出治本之策。”[17]因此,“四个全面”凸显了其科学的思维现实化与创新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引领。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习近平明确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命题,立即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及广泛热议。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公报》进一步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具体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18]中国梦对这些阶段目标任务进行统摄提升、概括总结,作出了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群众易于接受的形象表达。他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19]中国梦的提出,确立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昭示了党和国家的美好前景,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内涵,体现了我们党的责任担当与使命追求,是引领中国走向未来和激励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旗帜。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朝着实现中国梦的美好前景拼搏奋进,成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与时代课题。显然,“四个全面”的贯彻落实,从战略指引与现实价值的联结上直接现实化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力量。因此,在2015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最大聚焦点,是贯穿这次会议政策讨论的主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在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的过程中,将“四个全面”的战略内涵提升到新台阶。同时,“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受到了世界范围的关注。美国著名学者、政经评论员库恩最近指出:“习近平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最终目标即是实现其宏伟目标‘中国梦’。”他同时强调:“考虑到距离2020年只有5年的时间,‘四个全面’战略构想要克服长期以来的难题,并为实现‘中国梦’的首个目标制定清晰的行动纲领。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念及‘四个全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四个全面’定义治国理念,而反过来治国理念又促进‘四个全面’的实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领导中国改进治国方法,使之成为具有全局性又切实可行的治国方法。”[20]他进一步展望:“中国希望世界可以理解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念。这既有益于中国,也有益于世界。美国的决策层应当予以关注。”[21]这种理解颇有见地。因此,“四个全面”的实践指向非常明确,基点就在于为实现“中国梦”首个目标制定的清晰科学的行动纲领与治国方法,从顶层设计上进行工作布局,使中国梦的实现基础稳固、信念坚定、力量凝聚,达到“蹄疾而步稳”。

同时,“四个全面”在现实化过程中,也对创新力起着巨大的开拓价值,实践指向更为鲜明。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公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2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而理论创新又是所有创新的思维前提。历史表明,我们党每一次重大理论创新,都极大推动实践、引领变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崭新的理论成果,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治国理政的伟大方略,也是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抓手。《公报》阐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23]这是无容置疑的。习近平进一步要求:“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永远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24]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内在统一,直接推动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建设双向提升,大大激发了亿万群众的创新热情。

正是在“四个全面”创新思维引领下,迎来了全民创新的新时代。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双创”热门关键词的出现,表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在相当长时期内的政策指向与努力方向。改革需要创新,发展动力要通过改革创新不断推动,万众创新已成为新常态经济的必然选择。我们不仅要发展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还要使我国创新大军从企业少部分研发人员扩散到每一个社会公民。更为难得的是,各种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让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双创”机会。近年来,宽带网络速度大幅提升、移动通信终端广泛普及、生产管理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众筹等新的商业形态有助于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分享机制,这让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获得了广阔的平台施展拳脚。实践证明,在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双创”为稳增长、防风险、扩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5]这一空前盛况,表明了“四个全面”的实践价值,凸显了“四个全面”的思维现实化与创新力的完美联结。《公报》进一步强调:“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26]我们相信,只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来谋划蓝图、创新工作,既敢于出招又善于应招,就一定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各项工作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有重点地稳步发展,努力完成“十三五”规划,让“两个一百年”的宏伟奋斗目标顺利变为现实,使伟大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注释]

[1][1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载《学习时报》2012年9月2日。

[2][13]参见:《围绕“四个全面”,习近平和他的同事们都谈了什么》,人民网2015年8月8日。

[3][7][10][15][18][22][23][2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载《人民日报》2015年10月30日。

[4][8][9][19][2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28页、9页、4页、36页、21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7页。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等2014年版,第113页。

[11][12]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2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1月24日。

[1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2月3日。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20][21][美]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习近平治国理念有益于世界》,载《中国日报网》2015年8月7日。

[25]参见杨开新:《解读李克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少不了一个“众”字》,载《中国经济网》2015年8月11日。

责任编辑:梁一群

D616

A

1008-4479(2016)01-0021-06

2015-11-04

唐志龙(1949-),湖北荆门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校区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三级、文职一级,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四个全面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四个全面”形势下的基层央行服务型工会组织发展研究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