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陶艺”词源的历史维度

2016-02-12张甘霖

陶瓷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陶艺家陶艺陶瓷

张甘霖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20世纪“陶艺”词源的历史维度

张甘霖

(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3)

围绕20世纪以来“陶艺”词源在中国陶瓷艺术界流变的历程,在还原史实文献的基础上,探讨“陶艺”词源对于艺术史本身的意义及其对未来陶瓷艺术发展的启示。

20世纪;陶艺;词源

范土作坯,入窑烧造而成的器皿,叫做窑器。窑器有陶器,有瓷器。在古代文献中,陶器或称土器(初见《史记·晋世家》),又名瓦器。《说文解字》云:“陶,瓦器也;瓦,土器已烧之总名。”陶器有施釉与无釉之分,今通称陶器、瓦器。缸器,俗又称缸瓦,介乎陶瓷之间,实在也是陶器;今人名为炻器。在瓷器出现后,一般还是称瓷器为陶器。如明清州府县志中对陶瓷生产管理,通称陶政;宋蒋祁《陶记》、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清督陶官唐英的诗文集称为《陶人心语》;还有《匋雅》、朱琰《陶说》,蓝浦的《景德镇陶录》,龚轼的《景德镇陶歌》。[1]这些著述都成为中国陶瓷史中的经典名章,对陶瓷专业术语影响至今。在大量的海外陶瓷史研究著述当中,一些古代陶瓷词汇表述仍然很常见。1973年日本著名学者中岛健藏曾说:“我们可以断言,如果不谈中国的影响,那么根本无从说明日本传统的工艺美术。”[2]

一、“陶艺”词源在中国陶瓷艺术界流变的历程

陶艺,英文Pottery;日文是陶芸。[3]日本最初出现陶艺一词是1932年设立日本陶艺协会之时。这里陶包括俗称烧物的土器、陶器、炻器、瓷器。艺则兼有学问、技术、艺术三个方面的含义,体现了对于材料和工艺方式的掌握能力,对于自身精神追求的表达能力,对于创造活动的研究能力。[4]现代陶艺的“现代”一词包含两层意义:一是相对古代而言的时间概念;二是相对传统而言的认识概念,具体指日本明治元年(1868年)到20世纪末的一百余年。[5]

现代陶艺在美国习惯称之为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eramics,它通常的定义为:“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eramics are defned as unique clay objects created after 1925 by one or a pair of artists working in a studio environment.”[6]

进入近现代艺术教育以来,大量的艺术词汇都是舶来语。譬如窑业、学堂、机械、窑炉等等。1910年中国陶业学堂即是由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今东京工业大学)窑业系的留日学生张浩等在江西成立,新式陶业教育选址当时规避传统保守的景德镇,而选择离此不远,交通发达繁华的都市—饶州(鄱阳),以更好地推行陶业救国的新式教育。20世纪初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的叶麟趾在河北省工业实验所(天津)创办了陶瓷科。[7]在日本的陶瓷教育当中,其中大量的对中国古陶瓷文献中专业词汇和习惯用法的沿用,当然也不乏和一些现代词汇的结合。“艺术”这一现代词汇,即是日本新式教育受到欧美影响下推广而生的。西方学术之东渐,引起中国陶瓷学科西化。1935年在英国举行的伦敦中国国际艺术展览会,将中国陶瓷作为中国代表艺术品展出,西方艺术界为之震惊。[8]“陶艺”(陶芸)一词即是这种陶瓷与艺术结合观念下的产物。日本最初出现“陶芸”一词是1932年设立日本陶艺协会之时。从今日国内流传的20世纪50年代购入的日文版的陶瓷书籍,“陶藝”(陶芸)与“陶藝家”(陶芸家)词语高频率出现。[9]如1955年今泉笃男监修的《现代日本陶芸全集》十四册由日本东京集英出版社出版,1975年佐藤雅彦著《陶藝烧绘入门》在中国台北武陵出版社出版。随着日本陶艺书籍专刊、作品展览及留日海外陶人的广泛传播,“陶藝”词汇也影响到了同一时期的台湾、港澳地区,甚至在海外华人陶瓷界中被广泛使用。20世纪50年代初期,台湾陶艺家吴让农先生最早使用“陶艺”这个新词汇作为他个人作品展的名称。吴让农、林葆家、王修功等陶艺家们不仅勤于现代陶艺创作,而且大力推广宣扬陶艺教学,成立陶艺工作室,培养新一代的陶艺后学。20世纪60年代初到70年代,欧洲与日本陶艺家将陶艺创作的新观念与新的陶艺科学技术引入台湾,台湾现代陶艺创作群在陶艺表现技巧和创作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举办了各种国际陶艺交流展、陶艺竞赛展、现代陶艺家个展及联展,使得八十年代现代陶艺在台湾地区形成一股新的浪潮。[10]

相比而言大陆陶艺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现代艺术思潮引入中国美术学校,陶瓷美术设计专业的师生们也逐渐接受到了西方现代艺术形态,最为重要的是通过陶瓷产区的对外交流,“陶艺”这一既熟悉又新鲜的词汇被当时渴望走出去的陶人们广泛接受。1980 年2月,日本三重县四日市“万古陶艺协会”组成友好访华团,对中国景德镇陶瓷工业进行了实际调查。[11]1981年付鑫华在向国内读者介绍《日本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简介》中也提到“陶艺”称谓。[12]1982年国内重点报导了日本手工艺展览会上的民间陶瓷器皿。[13]1984年宋伯胤在访问日本藤原启纪念馆专文当中也用到“陶艺”的词汇—“日本陶艺界的‘重要无形文化财'(人间国宝)藤原启、藤原雄父子。”[14]同是1984年4月25日日本“中国陶艺之旅”团一行44人来到景德镇陶瓷馆、艺术瓷厂、古窑瓷厂和湖田、南市街古窑址参观。[15]1985年,台湾旅美陶艺家李茂宗分别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河北邯郸磁州窑艺术陶瓷公司之请作“现代陶艺”学术交流讲座。[16]在中国大陆真正让“陶艺”这一新鲜词汇形成理论专文的是1985年《装饰》杂志与《美术》杂志的三篇文章,他们分别是杨大申《陶艺与生活—传统与今天》、祝大年《谈陶艺开发——在“部分陶艺家邀请会”上的开幕词》、金宝升《制陶琐谈》,值得关注的是这三位作者都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从事陶瓷美术设计教学及创作的教师,他们都敏感地意识到“陶艺”新词汇即陶瓷艺术创作新时代的来临。这些艺术家们还给“陶艺”这个词汇冠上一个开放的定语“现代”——“现代陶艺”词汇脱颖而出。尽管这个词汇当时不为陶瓷艺术界的前辈们和产区陶瓷界所认可,但是它的前卫、开放、另类、统一标识性获得了大多数青年陶瓷艺术家们的认可,并引起在校陶瓷美术设计专业、陶瓷美术雕塑专业教师及学子们的追慕。尤其是1986年《美术》杂志第1期专刊介绍台湾陶艺家陈添成、杨作中、杨元太、张继陶、李亮一、冯盛光、游晓昊、陈实涵、颜矩荣等九幅陶艺作品,以及顾月华的评论文章《玩泥的人——陶艺家李茂宗》。正值1986年李茂宗赴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学影响到了周国桢、姚永康、黄美尧、钟莲生、郭文连等一批本土陶艺家。1987年李茂宗应轻工业部和对外经贸部的邀请分别在北京、景德镇、石湾作了三次“现代陶艺创作与陶瓷产品设计”之讲习会,更是点燃了现代陶艺的一把火。让前进中的中国现代陶艺家们找到了解决与传统陶瓷脱离的艺术资源——美国现代陶艺,在这股新陶艺样态影响下的追慕与反思似乎可以带来中国陶艺一场新的革命。“八九现代艺术大展”的偃旗息鼓,并没有给现代陶艺思潮的步伐带来任何阻力及干扰,香港的“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研讨会及展览”与“90年湖北美院现代陶艺讲习班”反而更刺激了现代陶艺家们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充当中西陶艺交流的文化使者,来寻找为现代陶艺发展生根的理论基础和陶艺生态。[17]频繁的现代陶艺展与交流活动也让现代陶艺群体在21世纪初开始主动挖掘和整合中国大陆陶艺资源,建立陶艺社团、媒体、进入官方美术大展等自我运行的有效模式。由此,现代陶艺家们经过近30年来的筚路蓝缕,为中国现代陶艺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二、“陶艺”词源对于陶瓷艺术史本身的意义

陶艺的含义从习惯经验上而论是陶瓷艺术的缩写,而很多学者对作为概念定义的“陶艺”却有着不同的理解。一种是指陶艺在其存在方式和特性方面的规定性,另一种是指陶艺惯常具有的审美效果。规定性是指陶艺作品是以何种表现方式作用于欣赏主体的感官而产生的效果。泥性、釉色、烧成构成了陶艺作品的基本语言。在此媒介上产生相应的写实或写意、具象或抽象等风格。

结合美国、日本陶艺发展的历程和中国陶艺家们对陶艺概念的诠释,我们可以得出现代陶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现代陶艺涵盖生活陶艺和纯艺术陶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陶艺。而狭义上的现代陶艺则指有现代艺术形式,又具有中国传统陶艺特点的陶艺。[18]

回到陶艺批评参照对象上,界定的问题在学院派与民间派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学院派倾向现代陶艺是与现当代艺术同步的前卫陶艺。这些学院派陶艺家身处现代陶艺潮流的最前沿,接受西方及国内现当代陶艺思潮之影响,甚至这些陶艺家在都市美术馆层出不穷的展览中已经深谙形式法则的创造性。对于这批陶艺家而言,作品最重要的方面仍然是借助于陶艺媒材的形式来达到与现当代艺术思潮相抗衡的一种观念。美术理论家杭间先生称之为“观念陶艺”。[19]即是这类陶艺的观念性及叙事性成为主流方式,其中仍然潜杂着唯美形式的陶艺风格作品。所谓观念类型的陶艺,它所承载的现代陶艺样式多为雕塑样态的陶艺作品,其溯源在中国陶瓷史上元素不多,古代陶俑及动物俑均为墓穴陪葬品,对现代陶艺雕塑样态影响不大。可以说真正对中国现代陶艺雕塑样态起牵引作用的是西方现代陶艺思潮,尤其是马蒂斯、毕加索、米罗、达利等西方现代陶艺大师们,他们纷纷参与陶艺创作,成为现代陶艺家们新型创作方式的极好样板。加上日本以八木一夫为首的走泥社,美国以彼得·沃克斯为首的奥蒂斯革命等陶艺专业团体的引入中国,更给中国陶艺雕塑样态群体中的陶艺家们一种明晰的样板模式,纷纷以陶艺展览、陶艺运动、陶艺革命等方式来宣扬中国现代陶艺的诞生。全国美术专业院校雕塑系热衷于采用陶瓷材质的师生们成为首批现代陶艺的创作群体,在划分的同时也将一部分在陶瓷装饰上有影响力的老专家纳入。如中央美术学院的钱绍武、孙家钵、刘士铭、周令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高庄、郑可、杨永善、陈若菊、陈进海、韩美林;浙江美术学院的邓白、陈淞贤;广州美术学院的谭畅、高永坚;湖北美术学院的刘政德、李钢、李正文;贵州的尹光中、田世信;石湾的刘传;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胡献雅、黄美尧、施于人、周国桢、尹一鹏、姚永康、郭文连等等陶艺家成为中坚力量。雕塑样态的现代陶艺群体作品一经出现,迅速引起了现代陶艺界的反响与共鸣,成为一股陶艺界新的风尚,也成为当时77、78级陶瓷专业的毕业生今后创作方向的引领。按照老中青三代的划分思路:八五思潮这一批中坚力量应属于第一批现代陶艺家,77、78级至80年代陶瓷专业的毕业生为第二批现代陶艺家,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陶瓷专业毕业生为第三批现代陶艺家,21世纪前十年各大陶艺专业院校毕业的青年陶艺家组成了第四批现代陶艺家群体。

台湾地区陶艺界的宋龙飞、杨文霓、邱焕堂、刘镇洲、孙超、谢东山、叶文、陈品秀等是最早一批陶艺理论著述与推动的实践者。内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出现一些重要现代艺术批评家专文讨论现代陶艺,如易英、皮道坚、范迪安、贾方舟、孙振华、杭间、尚辉、殷双喜等。虽然这些批评家对于现代陶艺并未给予持续的跟踪与关注,但学者和批评家们对于现代陶艺都持肯定态度。陈池瑜、吕品田、李砚祖、方李莉、陆军、徐沛君等艺术史学者也都长期关注和撰写与近现代陶瓷艺术有关的著述和评论文章。陶瓷产区也出现一批学者开始从事陶瓷作品评论工作,如陈雨前、吴大选、吴本荣、漆德三、张海国等。从学院派本身来看,它有其实验性,也有其学术的标杆意义。当然,从不同的视角看现代陶艺,可以对它作出不同的理解:如果从国内美术院校陶艺专业共性来看现代陶艺,有可能偏向于雕塑形态的观念陶艺;如果从陶瓷产区来看现代陶艺,现代陶艺可能是一变动的概念,它过去可能会追随现代思潮,今日或许对传统做更多的梳理;如果是从大众审美欣赏角度来看现代陶艺,可能就没有诸多条框,只要能代表今日审美生活变化的陶瓷艺术品即可。尤其是新一批的代表陶瓷产区的陶艺家们更多游走于传统审美趣味与现代主义美学理念之间,现代陶艺即是传统陶艺的现代化观念非常盛行,他们认为现代是依生于传统的基础上演化而来,包括台湾产区的陶艺家也认为现代陶艺的现代即是传统的派生,又是中与西的融合。[20]

三、陶艺词源融入中国传统陶瓷资源文化自信力的回归

对于中国现代陶艺的界定的另一种质疑,来自中国现代陶艺是否应该涵盖传统陶瓷装饰与新兴的陶瓷绘画。学院派现代陶艺家们宣扬的是使陶瓷艺术纯艺术化,远离工艺美术、装饰化等实用特征。尽管第一代现代陶艺家的名录里将老一辈陶瓷艺术家大部分囊括,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梅健鹰、祝大年、高庄、张守智、陈若菊、金宝升、胡美生;浙江美术学院邓白;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施于人;他们的陶瓷艺术作品偏重于器皿类装饰形态,他们与雕塑形态的现代陶艺毫无关联。这批老一辈陶瓷艺术家们也从未以现代陶艺家们的身份而自居,可能曾经参与几次现代陶艺研讨会,出于尊重被他们的弟子列入现代陶艺家的行列。

近现代陶艺教育发展的主体形式是陶瓷造型、陶瓷装饰与陶瓷设计,特别是新中国成立的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陶瓷艺术专业的教师们就承担起了建国瓷的设计重任,这些教师们奔赴全国各大产瓷区,帮助当地恢复陶瓷生产,培养人才,指导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1958年景德镇陶瓷学院建立,成立陶瓷美术系,并分为陶瓷美术设计、陶瓷美术雕塑两大专业,专门为全国各地陶瓷产区和陶瓷研究所培养专门陶瓷艺术人才。这种战略性的学科设置有着当时的政治意义和社会经济利益的考虑,包括毛泽东7501用瓷设计与国家政府机关用瓷设计,无不体现了新中国陶瓷设计的形象。正是近六十年来陶瓷艺术人才培养的积淀,才有了今日中国陶艺繁盛之气象。如何应对本民族的陶瓷艺术装饰形态和设计资源,是现代陶艺发展要正面回应的问题。如果从西方现代陶艺资源着手,现代陶艺失去了其历史性、厚重感和文化的参照性,显然这种现代陶艺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民国时期在景德镇陶务管理局工作的彭友贤先生就曾留学法国学习陶瓷,祝大年先生上个世纪40年代就留学日本师从陶艺家北大鲁山人,由此可见中国陶瓷艺术家很早就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现代陶艺,只不过早期的陶瓷艺术家们更加理性而又内敛。正因如此,在国内历史最为悠久的三所陶瓷专业院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他们的陶瓷艺术创作途径就形成二元模式:一类是坚守传统陶瓷装饰与陶瓷造型设计的创作;另一类是偏向于雕塑形态的现代陶艺的创作;甚至有的陶艺家介于两者之间。至于国内其它院校大多可能偏向于后者。前者培养的陶瓷装饰设计人才多服务于陶瓷产区,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陶瓷研究所、陶瓷工厂的设计部门,加上陶瓷产区的从艺者人员规模远远超过学院内的陶艺工作者,对社会的影响力甚于现代陶艺家们。陶瓷产区的陶瓷艺术家往往容易打上“手工艺者”、“工艺美术”、“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标签,这也恰恰是现代陶艺最初所排斥的类别。传统观念认为如宜兴、龙泉、醴陵、德化、唐山、佛山、潮州、建水、景德镇等陶瓷产区,从事陶瓷技艺的人员大多是师徒制传承,文化程度不高,技艺有一定的私密性,创作题材相对而言较为传统,创作思想相对保守,没有受过系统的现代派现代陶艺教育。可是这些陶瓷产区历经改革开放以来三十余年的变迁,现代陶艺创作人员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历普遍都为大学文化,有过现代学院教育背景,国内外交流日益频繁,与国内学院派现代陶艺交流密切,眼界得到提升,对本地区陶瓷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演变与革新。并且国家在近年陶瓷文化遗产政策扶持当中,给予产区突出陶瓷艺术家们很高的社会荣誉,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

[1]傅振伦.中国伟大的发明——瓷器[M].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1988.

[2]朱培初编著.明清陶瓷和世界文化的交流[M].北京: 轻工业出版社, 1984.

[3] 陶芸: 陶磁器を作る技芸·工芸。一说: 造形の一分野としてのやきものを含むクレイワ一ク.一说: とは、粘土を成形して高温で焼成することにより陶磁器などをつくる技術のこと。焼きものとも呼ばれる.生業として陶芸を行う者を陶工もしくは陶芸家と呼ぶ.详见Weblio辞书: http://www.weblio.jp.

[4]郑宁.日本陶艺[M].哈尔滨: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5]郑宁.日本陶艺[M].哈尔滨: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1.

[6]Jo Lauria, Color and Fire: Defining Moment in Studio Ceramics[M],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2000.

[7]1945年叶麟趾受聘于徐悲鸿校长, 在北平艺专创立了陶瓷科.日后在其基础上发展成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

[8]丁惠康编.华瓷[M].上海:申报馆印行, 民国三十三年.

[9]陈进海先生认为陶艺的概念多在日本出现, 近年才在我国使用.见陈进海.陶瓷艺术[M].长春: 吉林美术出版社, 1996.

[10]杨永善.发展中国现代陶艺的研讨—香港“中国传统陶艺与现代陶艺研讨会”随记[J], 装饰, 1989.

[11]姜志有.景德镇瓷器坯料的测试[J].景德镇陶瓷, 1982.

[12]付鑫华.日本国立东京艺术大学美术学部简介[J].美苑, 1981.

[13]陈震旦.日本手工艺展览会上的民间陶瓷器皿[J].装饰, 1982.王守木.看日本手工艺展览会[J].装饰, 1982.

[14]宋伯胤.记日本几个陶瓷博物馆——濑户、唐津、备前(下)[J].河北陶瓷, 1984.

[15]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一九八四年夏季大事记[J].景德镇陶瓷, 1984.

[16]李茂宗.旅美陶艺家—李茂宗的泥土世界[M].台中: 台湾省立美术馆, 1991.

[17]1992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东方的青花瓷器》一书,翻译者叶文程、罗立华先生在介绍英国古陶瓷研究专家霍尼(W.B.Honey)的代表著作时《中国之陶艺》(Ceramic Art of China)就采用了“陶艺”一词。还介绍唐英是十八世纪最负盛名的最有技艺的陶艺家.

[18]台湾陶艺理论家谢东山认为: 现代艺术形式指的是诸如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照像写实主义、新达达主义、极少艺术等等表现形式。中国陶艺传统特点指的主要是釉色、装饰、烧成的特性,如青花釉里红、影青釉、铜红釉、流动釉、结晶釉等,以及绞胎、刻划花、柴烧、坑烧、盐烧等.谢东山.台湾现代陶艺发展史[M].台北:艺术家出版社, 2005.

[19]杭间.语焉不详的中国现代陶艺[J].文艺研究,2003.

[20]谢东山.台湾现代陶艺发展史[M].台北: 艺术家出版社, 2005.

date: 2016-01-27.Revised date: 2016-03-23.

Etymology of 20th Century “Pottery” ∶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ZHANG Ganlin
(Jingdezhen Ceramic Ιnstitute,Jingdezhen 333403,Jiangxi,China)

This paper traces the etymologic evolution of “pottery” in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ese ceramic art.By restoring to the origin the facts recorded in archeological literature,it explores the etymological meanings of "pottery" in art histor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art.

20th century;ceramics;etymology

TQ174.74

A

1000-2278(2016)04-0446-05

10.13957/j.cnki.tcxb.2016.04.024

2016-01-27。

2016-03-23。

国家社科基金(2016BF00794)。

通信联系人:张甘霖(1980-),男,硕士,副教授。

Correspondent author:ZHANG Ganlin(1980-),male,Master,Associate professor.

E-mail:1263193050@qq.com

猜你喜欢

陶艺家陶艺陶瓷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疯狂”的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陶元浴素——中国当代陶艺家黑白影像(NO.2)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
当代陶艺
中外现代陶艺家作品
陈烈汉陶艺
中国当代陶艺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