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核心
——兼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方法

2016-02-11陈伟文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年36期
关键词:红柳文本语言

陈伟文

(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浙江杭州 310009)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核心
——兼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品味语言的方法

陈伟文

(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浙江杭州 310009)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贴着作者的语言,通过文字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力的一个关键点。联想体验、联系对比、想象描述是引导学生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阅读教学;联想体验;联系对比;想象描述

语文教学承载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激发学生学母语的动力,提高学生运用母语表达自我的能力。语文教材中的文本承载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是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看法。语文教学要思考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研读文本,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把握内涵。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探索一个作家的气质、他的思想(他的生活态度,不是理念),必须由语言入手,并始终沉浸在作者的语言里。”[1]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贴着作者的语言,通过文字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正确理解作品,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力的一个关键点。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着力探究如何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语言的品味这一问题,以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常用的引导学生品味语言、走进文本核心的三种方法。

一、联想体验:为教学提供充分的铺垫

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有一些作品的作家所处年代、时代背景和思想内容等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就作家而言,有不少是“非常人”,是享誉中外的领袖、伟人。如果教学缺乏合适的铺垫,学生往往会对这一类作品望而却步、敬而远之。因此,教学的首要环节就是要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联结点,为学生走进文本提供条件。

《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写于1925年初秋的作品,真切地抒写了一代伟人在峥嵘岁月中的人生志向和情怀。整首诗气势豪迈、意境开阔、想象丰富、语言形象生动。然而,从学生阅读的角度看,诗的主题和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在阅读中不容易产生共鸣。于是,在教学的起始部分,笔者设置了热身环节,紧紧扣住一个“秋”字,建立起学生与诗作的联系。

【第一步】说说“秋天—杭州的秋天—我的秋天”,如果用一幅照片来表现,你会选择怎样的背景、主景,配上怎样的一段话?(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引导学生用文字表达画面“我的秋天”的意蕴)

学生表述了他们眼中各自的秋天和内心的情怀。笔者只要稍加点拨,“景语皆情语”一理学生即刻便能领悟。

【第二步】推荐自己记忆仓库中描写秋天的经典诗句。(设计意图:检索不同诗人笔下不同的秋景,领略经典作品中的秋天胜境)

在对秋天经典诗句的吟诵鉴赏中,学生进一步体会不同境遇、不同心态的作者笔下的不同秋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的“落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刘禹锡的“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这些诗句展现了或开阔辽远或凄婉多情而又富有生气的画面。

【第三步】如果一位诗人,在深秋时节,为躲避当局的逮捕而不得不流亡,在不得不离开故土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向)

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面他们进入对文本的阅读和赏析提供了充分的张力。学生在对作品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等词句的品味中,走进作品开篇所营造的意境:这里有抒情主人公孤独的形象和湘江、岳麓山构成的辽阔背景的鲜明对比,让人能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的怅惘;有特定景致的触发,站在深入湘江中游的橘子洲的洲头,面对着滔滔东去的江水,仿佛站在一艘逆流而上的大船的船头,这一动一静的转换如蒙太奇,自然而极有层次地摇转出一幅幅画面,表达出抒情主人公由“看”(眼前秋景、物我相应)、“怅”(叩问宇宙、直击内心)、“忆”(慷慨青春、舍我其谁)字所传达出来的画面、激情和思绪。

贴着作者的文字走,就是把住了作者情感思维跳动的脉搏,使读者沉浸在一幅幅自然展开的画面之中。在欣赏诗人笔下生机盎然的秋景和峥嵘岁月、中流击水的青春怀想中,学生心中就会树立起一个真实、具体、不同凡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真切体味到重重困厄和危机之下诗人激荡在内心气吞山河的气概和坚不可摧的豪情,感受到青年时期的伟人具有怎样的胸襟、抱负和责任,从而促使学生丈量自己的青春、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三个问题为学生进入文本搭建了一条适合的通道,既让学生捕捉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心跳,并在众多作品中得到共鸣和滋养,又让学生以一个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视角进入作品,即不再跪着阅读经典作品,而是以平视的眼光、从可交流的角度进入作者的世界,在品味文字、构建形象和联系自我中丰富自己的心灵。

二、联系对比:涵文本之语泳作者之言

在文艺作品中,所谓“思想”,在高明的作者笔下都应该是隐蔽的,显性的美学表达背后遮蔽的或许是隐性的意识形态追求或倾向。隐蔽在哪里?笔者以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品味那些文字后面藏得很深的丰富的思想,通过对语言的涵泳来感受作者的脉动,读出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甚至是语言背后的情怀和智慧。

钱梦龙先生曾经说过:“教师要能够从阅读的整体意义出发,向着平静深水处,投下一块疑问的大石,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就会重新审视这个地方了。”[2]

《胡同文化》是一篇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作品用看似平淡简约的文字,生动地展示了北京城市民的生活画面、处世方式和生活态度。整篇文章没有华丽优美的辞藻,没有惯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很少有难以理解的词句。对于这类没有阅读难度的文章,教学的触发点就在于“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去体味貌似平淡之语中的匠心。

“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是这篇文章的开篇首句。在学生“推荐我欣赏的语句(语段)”预习作业中,全班没有一位学生注意到这句话。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展示了北京城的一张航拍照片:四方四正、红黑相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

如果请你用“北京城像____,____”句式来写北京城的特点,你会突出北京城的什么特点、选用什么喻体?

学生有说像放大的故宫,富有帝都气派;有说像棋盘,方方正正;也有说像迷宫,蕴涵着千古的文明……最接近的要算像“手帕”“豆腐干”等比喻了,大家一时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由。只要学生填写的句子能够自圆其说、前后呼应,笔者均以肯定为主。

出示原文之后,笔者进一步发问:

同样是这个北京城,作者把北京城比作的却是普通之极的“豆腐”,而且用了“四方四正”这样的说法来体现北京城的格局。这一句放在文章的开首,你觉得有什么作用?

这一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抓住了,激起了他们探究的欲望。有学生说:

中国是豆腐的原产地,用豆腐作比喻和文章要写的内容(文化层面)相呼应。

豆腐比棋盘要准确,因为豆腐不仅有立体感,同时还有质地感,体现了胡同不堪岁月侵蚀、破损严重岌岌可危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这体现了作者的写作视角,即写的是北京老百姓的胡同生活和文化,豆腐是一道最家常的菜。

“四方四正”的说法,既体现了北京人的语言特点,同时强调了北京城东西南北都是四四方方、方方正正的特点,而这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这句貌似不经意的句子的赏析,学生发现了它在行文内容和结构上的匠心独运,在貌似闲谈的话语中,学生捕捉到了一位作家的鲜明语言风格:风行水上、冲淡平和、京腔京韵。

随后,笔者让学生比较朱自清《威尼斯》中的“威尼斯就像一个反写的S”,比较余秋雨《五城记》中对五个中国古城的整体描写,比较作家们构思和语言的相似点及不同点,进一步感受到文学大家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的个性,体味到人性的丰富和语言的魅力。

由于时代背景、读者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人们对同一篇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加以适当点拨,往往容易把“我读春秋”变成“我注春秋”,陷入主观臆断、远离作品本义的盲人摸象式的误读。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整体阅读的视野,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接近作品的本义,用敏锐的眼光关注文本细节,并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例如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一文,教材编写者把它定位在保护环境这一主题之下。在教学中,笔者在学生通读全文、理解红柳形象之后,援引了课文导读中的一段话:

“离太阳最近的树”——红柳,是在这种恶劣环境中苦苦挣扎的“斗士”。有了红柳,土黄色的沙漠才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可悲的是,这个抵御恶劣环境的“斗士”和保护高原生存环境的“卫士”,却遭到了斧斤之灾……这不但是红柳的悲剧,更是人类的悲剧……由于无知,由于短视,人们在忘恩负义地毁灭红柳的同时,不断恶化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令人扼腕痛心。

笔者引导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并思考:以上加点的词句在文中能找到相应的内容吗?高原上的战士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劲去挖掘红柳的根须?写红柳这一高原的精灵、离太阳最近的树最终被人类给摧毁,这个悲剧到底想要说什么?

学生在阅读中注意到了“我”和司务长的对话: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山,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账吧!

学生从司务长一连串的“对不对”和清晰准确的高昂燃料费的细节描写中,读出了司务长内心的痛苦、无奈和勉力,他怎会不知红柳被砍后的后果,只是苦于没有做饭的燃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让在世界屋脊站岗放哨的战士吃上一口烧熟的饭,成为司务长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当战士们最基本的生存都成为难题的时候,谈环境保护是多么奢侈和可笑!

通过对文本细节的深挖、叩问,学生学会了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作品本身的要义,并在对语言的品味中提高了审视观点、独立思考、论证推导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就阅读文本的情感体验来看,读者往往是在不合常理、打破常规处受到深深的震撼,高明的作家也总是在逆转和起落之间蕴涵着自己的思想。

高尔斯华绥的小说《品质》发表于1911年,写的是英国一对手艺精湛的制靴兄弟在工业化生产的冲击之下生存维艰,他们坚守制靴的品质却日趋萧条,最后先后抑郁、挨饿而死。小说正是在奇峰突起的反常理的故事结局中,借助侧面烘托、细节描写和艺术反复等创作手法,对格斯拉兄弟的悲惨命运寄寓了作者的深情:有对格斯拉兄弟不懈追求、以生命捍卫作品极致品质的尊重,有对恪守职业操守、勤劳善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坚守自己职业理想的高尚品质的敬意,有对工业化大生产冲击乃至摧垮传统“品质”的忧虑和反思。在时隔百年的中国当下,在大力提倡匠人精神的今天,品读这篇小说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在品读中,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了文中对格斯拉兄弟店铺橱窗的三次描写:

【画一画】请根据三次集中描写橱窗的文字,画出相应的插图。[文图转化。通过对画作的呈现和比较,引导学生通过细品文字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和生动,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亲眼看过靴子灵魂”“把靴子本质缝到靴里去”的精湛手艺和非凡品质,感受到他们所遭受的难以对抗的重压,感受到他们坚持为大众服务、不惜工本做最好靴子的坚守,感受到他们一步一步被蚕食、鲸吞的过程。]

【比一比】请思考:店铺的橱窗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这些变化中你看出了格斯拉兄弟遭遇到了什么?变化的橱窗之中,有哪些是始终没有变的?[比较分析。变化的有橱窗规模和店家主人,变化的有店家的服务对象(为王室服务、为上等人服务),唯有橱窗里的招牌靴子永远不变(三双兄弟手造的靴子),唯有兄弟俩为大众服务、不惜一切代价做最好靴子的追求没变。这真切反映了工业化生产和同业竞争的惨烈,生动地塑造出主人公殉道者的形象,又通过橱窗的变化,深刻地揭示了逐利的时代与工匠精神的水火不相容。]

【想一想】格斯拉兄弟为了维护靴子的手艺而死。如果你是在遭受这样的冲击之下,你会在追求利润和坚持品质之间如何选择?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手工艺人、工匠们该何去何从?(联系生活,感悟深情。引导学生对照作者笔下百年前的英国和我们的当下,进一步思考作者创作该文的深意:如此一个突兀的悲剧,文明的车轮滚滚前行,是否该以牺牲“品质”作为代价?在一个文明的社会,国家的管理者应该做些什么?)

【写一写】二选一的作业:(1)给格斯拉兄弟写一段颁奖词;(2)给小说写一段导读。(读写结合。推动学生对作品作进一步的思考。)

三、想象描述:以形象再现感受内涵之丰

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总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而优秀作品中的人物一旦生成,就有了自己的生命。高明的作家总是充分尊重作品人物的独立性,让人物走出自己的轨迹,赋予了人物多种命运的可能。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者心里的投影,正如小说家韩少功所说的:“我很久以来就赞成并且实行这样一种做法:想得清楚的事写成随笔,想不清楚的事就写成小说。”

往往因为如此,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总是有着无穷的魅力。

日本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就是这样一篇耐人寻味的短篇小说:在20世纪初的日本,小学生清兵卫热衷于葫芦的制作和收藏,对葫芦有特别的鉴赏天赋,但在父亲和老师的压力下被迫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在作品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清兵卫现在正热衷于绘画,自从有了新的寄托,他早已不怨恨教员和用锤子打破他十多只葫芦的父亲了。

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思考清兵卫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并布置了两个作业:

(1)画出小说情节发展的曲线图。

(2)学习作者的语言风格,根据清兵卫的性格和他所处的处境,仿写一篇《清兵卫与绘画》的小说,评出最佳仿作。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而吟诵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并不仅是理智的理解,而是还有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3]仿写,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品读置身于作品之中,和小说主人公休戚与共,并激发想象,根据人物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合理猜想后面的故事。读写结合,既实现了语言教学的目的,又让学生领略了小说丰富的内涵。

[1]汪曾祺.汪曾祺散文[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68.

[2]刘凤岭.文言文教学实录——案例·感悟·评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1.

[3]谢守成.好课不厌“百遍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5(9):20.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红柳文本语言
高原红柳
大漠红柳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红柳肉苁蓉人工栽培技术总结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